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优秀论文 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研究关键词:诺曼#183;梅勒 小说创作 小说主题 存在主义 新感性 美国文学 非虚构小说摘要:诺曼梅勒(1923-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 (1948)为他带来极大声誉,当时他被评论界视作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梅勒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个性和思想独树一帜:在哲学思想方面,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式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方面,他被誉为当代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非小说创作方面,他的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和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为其赢得了两次普利策文学
2、奖。 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存在主义思想和前期小说主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关注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范本-白色黑人 ,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存在主义上帝观进行阐释,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其前期小说创作,尤其是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的大学时期的创作、以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从而论证其存在主义思想与其前期小说主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的展示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论文借助当代美国哲学家、美学家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将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界定为对新感性人格的追求,并认为梅勒前期小说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其存在
3、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绪论对作家的生平、创作以及分期进行介绍,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梅勒的研究并不成熟,本论文着重介绍美国研究界关于梅勒研究的历史和特征,并对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和权力主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评论,其中兼论了两部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就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而言,当前已有研究并未从哲学层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就研究对象而言,梅勒早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大学时期的创作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论文认为,一方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必须将其与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并考虑战后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
4、的接受特征;另一方面,考察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考察其早期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着重分析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将自己的哲学视为“存在哲学” ,而反对一切形式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的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接受态度,将欧洲存在主义对于“存在”的阐释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理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现了美国思想界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态度,即梅勒将存在主义视作捍卫个体的自由和尊严的伦理学,并将其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弗洛
5、伊德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及宗教神秘主义等诸种思想进行综合从而发展出了以白色黑人为代表的具有杂糅特征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大致属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借助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神秘主义内涵:黑人文化特征和犹太文化特征。 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要求个体依靠本能对社会文化进行反抗,这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抗。纵览梅勒的文学创作,反抗的主题贯穿其创作生涯。从梅勒大学时期最早的小说创作到 1965 出版的一场美国梦来看,梅勒对反抗主题的思考和表现着重表现两类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共
6、同的反抗对象或是命运,或是时代氛围,梅勒在小说中大多将极权主义作为考验人物的对立面。这两类反抗者一类是理性的反抗者,他们的立场都是自由主义思想,以个性和自由为武器向社会权势进行斗争,毫无例外,这些反抗者都以失败告终。另一类可称作非理性的反抗者,以本能和权力意志为武器,梅勒的前期小说展示了这一类反抗者的成长过程,而这类反抗者最终成为白色黑人中希波斯特的原型。本论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讨论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梅勒通过小说创作,对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宣扬的新感性人格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大致有四个方面:人性、极权主义、理性的反抗、非理性的反抗。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致的展示了新
7、感性人格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梅勒的人性观。本论文认为, “裸者与死者”体现了梅勒对人性的基本观念,死亡的无意义和生存的“没有尊严”成为梅勒对人性的最深刻理解,这构成了梅勒发展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人性基础。梅勒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就是要坚守人的自由和尊严,向压抑和毁灭个性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抗。本章关注世上最伟大的事 、 或许在明年 、 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等作品对“裸者与死者”的表现。 第三章讨论极权主义主题。梅勒将战后美国社会的社会环境称作极权主义的,并对大众文化、中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批判。梅勒所称的极权主义并非一个严格的政治学
8、概念,而是一个在文化层面使用的概念,用来特指战后所谓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压抑个性的文化特征。本章讨论巴巴里海岸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第四章讨论理性的反抗。梅勒所塑造的理性的反抗者大多是自由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以及相应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将理性、共同人性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但是他们的反抗大多以失败告终,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尊严。对这种结局的处理,体现了梅勒对人道主义,或者说理性反抗的最终抛弃。这种思想路线真实反映了梅勒存在主义产生的曲折历程,即梅勒最终选择从理性的反抗走向非理性的反抗,从而确立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非理性特征。本章考察对天堂的算
9、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 、 鹿苑等作品中自由主义人道主义者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第五章讨论非理性的反抗。梅勒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塑造新感性的人格来反抗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压抑和破坏。梅勒对新感性人格的思考是通过塑造一系列非理性的反抗者来进行的。本论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对梅勒的非理性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力意志为非理性反抗者追寻自我、反抗压抑提供了力量源泉,权力意志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色彩,使梅勒能够将权力意志和精神分析学的本能结合,将其共同作为非理性反抗的人性基础。本章考察转向自恋 、 练习瑜伽的人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的非理性反抗者。通过这一类人物,梅勒对新感性人格进行
10、了表现,展示了这种新人格的人性基础以及现实可能性。通过对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的考察,本论文认为:一方面,从逻辑关系上看,梅勒前期小说的创作主题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基础构建作用,其存在主义思想可以看做其前期小说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另一方面,梅勒的前期小说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 梅勒提出新感性的人格载体-希波斯特,将本能、感性、理性的结合看做新的人性基础,是一位捍卫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当代斗士。 在其前期小说创作中,梅勒尤其注重对“权力意志”的思考,他通过小说人物对尼采的“权力意志” 、 “超人”思想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和反思,并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马
11、克思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将精神的重生作为人物的最高追求,大大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从对新感性人格的塑造出发,梅勒尤其关注非理性、本能和感性,这使他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挖掘方面具有更出色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品中大量对人物意识和思想的描写显示了梅勒敏感、细腻的创作天才。 梅勒的思想大致属于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新左派或文化左派,其革命观念强调精神和文化革命而非政治革命,将精神革命和文化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这样就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梅勒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并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而其对于新感性人格本身所进行的思考却为我们反思人性、整合当代西方关于人性的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且为我们反思后现代主义
12、文化提供了理论视角。正文内容诺曼梅勒(1923-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 (1948)为他带来极大声誉,当时他被评论界视作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梅勒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个性和思想独树一帜:在哲学思想方面,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式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方面,他被誉为当代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非小说创作方面,他的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和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为其赢得了两次普利策文学奖。 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存在主义思想和前期小说主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关注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范本-白色黑人 ,对其进行
13、哲学层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存在主义上帝观进行阐释,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其前期小说创作,尤其是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的大学时期的创作、以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从而论证其存在主义思想与其前期小说主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的展示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论文借助当代美国哲学家、美学家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将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界定为对新感性人格的追求,并认为梅勒前期小说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绪论对作家的生平、创作以及分期进行介绍,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梅勒的研究并不成熟,本
14、论文着重介绍美国研究界关于梅勒研究的历史和特征,并对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和权力主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评论,其中兼论了两部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就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而言,当前已有研究并未从哲学层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就研究对象而言,梅勒早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大学时期的创作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论文认为,一方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必须将其与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并考虑战后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的接受特征;另一方面,考察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考察其早期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着重分析梅
15、勒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将自己的哲学视为“存在哲学” ,而反对一切形式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的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接受态度,将欧洲存在主义对于“存在”的阐释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理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现了美国思想界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态度,即梅勒将存在主义视作捍卫个体的自由和尊严的伦理学,并将其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及宗教神秘主义等诸种思想进行综合从而发展出了以白色黑人为代表的具有杂糅特征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
16、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大致属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借助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神秘主义内涵:黑人文化特征和犹太文化特征。 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要求个体依靠本能对社会文化进行反抗,这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抗。纵览梅勒的文学创作,反抗的主题贯穿其创作生涯。从梅勒大学时期最早的小说创作到 1965 出版的一场美国梦来看,梅勒对反抗主题的思考和表现着重表现两类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共同的反抗对象或是命运,或是时代氛围,梅勒在小说中大多将极权主义作为考验人物的对立面。这两类反抗者一类是理性的反抗者,他们的立场都是自由
17、主义思想,以个性和自由为武器向社会权势进行斗争,毫无例外,这些反抗者都以失败告终。另一类可称作非理性的反抗者,以本能和权力意志为武器,梅勒的前期小说展示了这一类反抗者的成长过程,而这类反抗者最终成为白色黑人中希波斯特的原型。本论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讨论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梅勒通过小说创作,对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宣扬的新感性人格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大致有四个方面:人性、极权主义、理性的反抗、非理性的反抗。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致的展示了新感性人格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梅勒的人性观。本论文认为, “裸者与死者”体现了梅勒对人性的
18、基本观念,死亡的无意义和生存的“没有尊严”成为梅勒对人性的最深刻理解,这构成了梅勒发展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人性基础。梅勒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就是要坚守人的自由和尊严,向压抑和毁灭个性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抗。本章关注世上最伟大的事 、 或许在明年 、 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等作品对“裸者与死者”的表现。 第三章讨论极权主义主题。梅勒将战后美国社会的社会环境称作极权主义的,并对大众文化、中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批判。梅勒所称的极权主义并非一个严格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在文化层面使用的概念,用来特指战后所谓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压抑个性的文化特征。本章讨论巴巴里海岸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
19、作品中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第四章讨论理性的反抗。梅勒所塑造的理性的反抗者大多是自由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以及相应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将理性、共同人性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但是他们的反抗大多以失败告终,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尊严。对这种结局的处理,体现了梅勒对人道主义,或者说理性反抗的最终抛弃。这种思想路线真实反映了梅勒存在主义产生的曲折历程,即梅勒最终选择从理性的反抗走向非理性的反抗,从而确立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非理性特征。本章考察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 、 鹿苑等作品中自由主义人道主义者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第五章讨论非理性的反抗。梅勒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
20、是塑造新感性的人格来反抗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压抑和破坏。梅勒对新感性人格的思考是通过塑造一系列非理性的反抗者来进行的。本论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对梅勒的非理性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力意志为非理性反抗者追寻自我、反抗压抑提供了力量源泉,权力意志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色彩,使梅勒能够将权力意志和精神分析学的本能结合,将其共同作为非理性反抗的人性基础。本章考察转向自恋 、 练习瑜伽的人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的非理性反抗者。通过这一类人物,梅勒对新感性人格进行了表现,展示了这种新人格的人性基础以及现实可能性。通过对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的考察,本论文认为:一方面,从逻辑关系上看,梅勒
21、前期小说的创作主题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基础构建作用,其存在主义思想可以看做其前期小说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另一方面,梅勒的前期小说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 梅勒提出新感性的人格载体-希波斯特,将本能、感性、理性的结合看做新的人性基础,是一位捍卫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当代斗士。 在其前期小说创作中,梅勒尤其注重对“权力意志”的思考,他通过小说人物对尼采的“权力意志” 、 “超人”思想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和反思,并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将精神的重生作为人物的最高追求,大大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从对新感性人格的塑造出发,梅勒尤其关注非理性、本能和感
22、性,这使他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挖掘方面具有更出色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品中大量对人物意识和思想的描写显示了梅勒敏感、细腻的创作天才。 梅勒的思想大致属于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新左派或文化左派,其革命观念强调精神和文化革命而非政治革命,将精神革命和文化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这样就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梅勒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并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而其对于新感性人格本身所进行的思考却为我们反思人性、整合当代西方关于人性的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且为我们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化提供了理论视角。诺曼梅勒(1923-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 (1948)为他带来极大声誉,当时他
23、被评论界视作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梅勒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个性和思想独树一帜:在哲学思想方面,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式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方面,他被誉为当代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非小说创作方面,他的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和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为其赢得了两次普利策文学奖。 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存在主义思想和前期小说主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关注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范本-白色黑人 ,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存在主义上帝观进行阐释,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其前期小说创作,尤其是被大多数研
24、究者忽略的大学时期的创作、以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从而论证其存在主义思想与其前期小说主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的展示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论文借助当代美国哲学家、美学家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将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界定为对新感性人格的追求,并认为梅勒前期小说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绪论对作家的生平、创作以及分期进行介绍,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梅勒的研究并不成熟,本论文着重介绍美国研究界关于梅勒研究的历史和特征,并对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和权力主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评论,其中兼论了两部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就
25、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而言,当前已有研究并未从哲学层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就研究对象而言,梅勒早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大学时期的创作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论文认为,一方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必须将其与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并考虑战后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的接受特征;另一方面,考察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考察其早期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着重分析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将自己的哲学视为“存在哲学” ,而反对一切形式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此形成
26、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的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接受态度,将欧洲存在主义对于“存在”的阐释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理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现了美国思想界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态度,即梅勒将存在主义视作捍卫个体的自由和尊严的伦理学,并将其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及宗教神秘主义等诸种思想进行综合从而发展出了以白色黑人为代表的具有杂糅特征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大致属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借助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
27、思想还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神秘主义内涵:黑人文化特征和犹太文化特征。 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要求个体依靠本能对社会文化进行反抗,这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抗。纵览梅勒的文学创作,反抗的主题贯穿其创作生涯。从梅勒大学时期最早的小说创作到 1965 出版的一场美国梦来看,梅勒对反抗主题的思考和表现着重表现两类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共同的反抗对象或是命运,或是时代氛围,梅勒在小说中大多将极权主义作为考验人物的对立面。这两类反抗者一类是理性的反抗者,他们的立场都是自由主义思想,以个性和自由为武器向社会权势进行斗争,毫无例外,这些反抗者都以失败告终。另一类可称作非理性的反抗者,以本能和权力意志为武器,梅勒的前
28、期小说展示了这一类反抗者的成长过程,而这类反抗者最终成为白色黑人中希波斯特的原型。本论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讨论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梅勒通过小说创作,对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宣扬的新感性人格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大致有四个方面:人性、极权主义、理性的反抗、非理性的反抗。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致的展示了新感性人格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梅勒的人性观。本论文认为, “裸者与死者”体现了梅勒对人性的基本观念,死亡的无意义和生存的“没有尊严”成为梅勒对人性的最深刻理解,这构成了梅勒发展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人性基础。梅勒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就是要
29、坚守人的自由和尊严,向压抑和毁灭个性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抗。本章关注世上最伟大的事 、 或许在明年 、 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等作品对“裸者与死者”的表现。 第三章讨论极权主义主题。梅勒将战后美国社会的社会环境称作极权主义的,并对大众文化、中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批判。梅勒所称的极权主义并非一个严格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在文化层面使用的概念,用来特指战后所谓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压抑个性的文化特征。本章讨论巴巴里海岸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第四章讨论理性的反抗。梅勒所塑造的理性的反抗者大多是自由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以及相应的人
30、道主义思想,他们将理性、共同人性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但是他们的反抗大多以失败告终,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尊严。对这种结局的处理,体现了梅勒对人道主义,或者说理性反抗的最终抛弃。这种思想路线真实反映了梅勒存在主义产生的曲折历程,即梅勒最终选择从理性的反抗走向非理性的反抗,从而确立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非理性特征。本章考察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 、 鹿苑等作品中自由主义人道主义者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第五章讨论非理性的反抗。梅勒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塑造新感性的人格来反抗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压抑和破坏。梅勒对新感性人格的思考是通过塑造一系列非理性的反抗者来进行的。本论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
31、人理论对梅勒的非理性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力意志为非理性反抗者追寻自我、反抗压抑提供了力量源泉,权力意志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色彩,使梅勒能够将权力意志和精神分析学的本能结合,将其共同作为非理性反抗的人性基础。本章考察转向自恋 、 练习瑜伽的人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的非理性反抗者。通过这一类人物,梅勒对新感性人格进行了表现,展示了这种新人格的人性基础以及现实可能性。 通过对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的考察,本论文认为:一方面,从逻辑关系上看,梅勒前期小说的创作主题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基础构建作用,其存在主义思想可以看做其前期小说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另一方面,梅勒的前期小说对其存在
32、主义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 梅勒提出新感性的人格载体-希波斯特,将本能、感性、理性的结合看做新的人性基础,是一位捍卫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当代斗士。 在其前期小说创作中,梅勒尤其注重对“权力意志”的思考,他通过小说人物对尼采的“权力意志” 、 “超人”思想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和反思,并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将精神的重生作为人物的最高追求,大大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从对新感性人格的塑造出发,梅勒尤其关注非理性、本能和感性,这使他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挖掘方面具有更出色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品中大量对人物意识和思想的描写显示了梅勒敏感、细腻的创作天才。 梅勒的思想大
33、致属于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新左派或文化左派,其革命观念强调精神和文化革命而非政治革命,将精神革命和文化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这样就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梅勒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并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而其对于新感性人格本身所进行的思考却为我们反思人性、整合当代西方关于人性的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且为我们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化提供了理论视角。诺曼梅勒(1923-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 (1948)为他带来极大声誉,当时他被评论界视作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梅勒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个性和思想独树一帜:在哲学思想方面,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式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
34、方面,他被誉为当代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非小说创作方面,他的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和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为其赢得了两次普利策文学奖。 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存在主义思想和前期小说主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关注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范本-白色黑人 ,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存在主义上帝观进行阐释,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其前期小说创作,尤其是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的大学时期的创作、以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从而论证其存在主义思想与其前期小说主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的展示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
35、展过程。本论文借助当代美国哲学家、美学家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将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界定为对新感性人格的追求,并认为梅勒前期小说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绪论对作家的生平、创作以及分期进行介绍,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梅勒的研究并不成熟,本论文着重介绍美国研究界关于梅勒研究的历史和特征,并对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和权力主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评论,其中兼论了两部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就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而言,当前已有研究并未从哲学层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就研究对象而言,梅勒早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大学
36、时期的创作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论文认为,一方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必须将其与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并考虑战后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的接受特征;另一方面,考察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考察其早期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着重分析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将自己的哲学视为“存在哲学” ,而反对一切形式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的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接受态度,将欧洲存在主义对于“存在”的阐释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
37、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理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现了美国思想界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态度,即梅勒将存在主义视作捍卫个体的自由和尊严的伦理学,并将其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及宗教神秘主义等诸种思想进行综合从而发展出了以白色黑人为代表的具有杂糅特征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大致属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借助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神秘主义内涵:黑人文化特征和犹太文化特征。 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要求个体依靠本能对社会文化进行反抗,这是一种非理
38、性对理性的反抗。纵览梅勒的文学创作,反抗的主题贯穿其创作生涯。从梅勒大学时期最早的小说创作到 1965 出版的一场美国梦来看,梅勒对反抗主题的思考和表现着重表现两类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共同的反抗对象或是命运,或是时代氛围,梅勒在小说中大多将极权主义作为考验人物的对立面。这两类反抗者一类是理性的反抗者,他们的立场都是自由主义思想,以个性和自由为武器向社会权势进行斗争,毫无例外,这些反抗者都以失败告终。另一类可称作非理性的反抗者,以本能和权力意志为武器,梅勒的前期小说展示了这一类反抗者的成长过程,而这类反抗者最终成为白色黑人中希波斯特的原型。本论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讨论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梅勒通过小说
39、创作,对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宣扬的新感性人格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大致有四个方面:人性、极权主义、理性的反抗、非理性的反抗。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致的展示了新感性人格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第二章讨论了梅勒的人性观。本论文认为, “裸者与死者”体现了梅勒对人性的基本观念,死亡的无意义和生存的“没有尊严”成为梅勒对人性的最深刻理解,这构成了梅勒发展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人性基础。梅勒的存在主义伦理学就是要坚守人的自由和尊严,向压抑和毁灭个性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抗。本章关注世上最伟大的事 、 或许在明年 、 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
40、者等作品对“裸者与死者”的表现。 第三章讨论极权主义主题。梅勒将战后美国社会的社会环境称作极权主义的,并对大众文化、中产阶级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批判。梅勒所称的极权主义并非一个严格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在文化层面使用的概念,用来特指战后所谓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压抑个性的文化特征。本章讨论巴巴里海岸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第四章讨论理性的反抗。梅勒所塑造的理性的反抗者大多是自由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以及相应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将理性、共同人性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但是他们的反抗大多以失败告终,并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尊严。对这种结局的处理,体现了梅勒对人
41、道主义,或者说理性反抗的最终抛弃。这种思想路线真实反映了梅勒存在主义产生的曲折历程,即梅勒最终选择从理性的反抗走向非理性的反抗,从而确立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非理性特征。本章考察对天堂的算计 、 转向自恋 、 裸者与死者 、 鹿苑等作品中自由主义人道主义者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第五章讨论非理性的反抗。梅勒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塑造新感性的人格来反抗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压抑和破坏。梅勒对新感性人格的思考是通过塑造一系列非理性的反抗者来进行的。本论文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对梅勒的非理性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力意志为非理性反抗者追寻自我、反抗压抑提供了力量源泉,权力意志所具有的自然主义色彩,使梅勒能够将权
42、力意志和精神分析学的本能结合,将其共同作为非理性反抗的人性基础。本章考察转向自恋 、 练习瑜伽的人 、 鹿苑 、 一场美国梦等作品中的非理性反抗者。通过这一类人物,梅勒对新感性人格进行了表现,展示了这种新人格的人性基础以及现实可能性。 通过对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的考察,本论文认为:一方面,从逻辑关系上看,梅勒前期小说的创作主题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基础构建作用,其存在主义思想可以看做其前期小说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另一方面,梅勒的前期小说对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内涵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 梅勒提出新感性的人格载体-希波斯特,将本能、感性、理性的结合看做新的人性基础,是一位捍卫人的尊严与自由的
43、当代斗士。 在其前期小说创作中,梅勒尤其注重对“权力意志”的思考,他通过小说人物对尼采的“权力意志” 、 “超人”思想进行了形象化的阐释和反思,并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将精神的重生作为人物的最高追求,大大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从对新感性人格的塑造出发,梅勒尤其关注非理性、本能和感性,这使他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挖掘方面具有更出色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品中大量对人物意识和思想的描写显示了梅勒敏感、细腻的创作天才。 梅勒的思想大致属于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新左派或文化左派,其革命观念强调精神和文化革命而非政治革命,将精神革命和文化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这样就颠倒了社会存
44、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梅勒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并不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而其对于新感性人格本身所进行的思考却为我们反思人性、整合当代西方关于人性的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且为我们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化提供了理论视角。诺曼梅勒(1923-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 (1948)为他带来极大声誉,当时他被评论界视作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梅勒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个性和思想独树一帜:在哲学思想方面,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美国式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创作方面,他被誉为当代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非小说创作方面,他的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和非虚构小说(Non-fict
45、ion Novel)为其赢得了两次普利策文学奖。 本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存在主义思想和前期小说主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关注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范本-白色黑人 ,对其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其存在主义上帝观进行阐释,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其前期小说创作,尤其是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的大学时期的创作、以及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从而论证其存在主义思想与其前期小说主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的展示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论文借助当代美国哲学家、美学家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将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界定为对新感性人格的追求,并
46、认为梅勒前期小说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绪论对作家的生平、创作以及分期进行介绍,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梅勒的研究并不成熟,本论文着重介绍美国研究界关于梅勒研究的历史和特征,并对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和权力主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评论,其中兼论了两部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就关于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而言,当前已有研究并未从哲学层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就研究对象而言,梅勒早期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大学时期的创作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论文认为,一方面,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必须将其与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思想
47、进行比较,并考虑战后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的接受特征;另一方面,考察其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考察其早期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思想主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着重分析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将自己的哲学视为“存在哲学” ,而反对一切形式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的美国思想界对欧洲存在主义采取了折中主义的接受态度,将欧洲存在主义对于“存在”的阐释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理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现了美国思想界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态度,即梅勒将存在主义视作捍卫个体的自由和尊严的伦
48、理学,并将其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及宗教神秘主义等诸种思想进行综合从而发展出了以白色黑人为代表的具有杂糅特征的存在主义思想。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大致属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借助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对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概括。本论文认为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还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神秘主义内涵:黑人文化特征和犹太文化特征。 梅勒的存在主义思想要求个体依靠本能对社会文化进行反抗,这是一种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抗。纵览梅勒的文学创作,反抗的主题贯穿其创作生涯。从梅勒大学时期最早的小说创作到 1965 出版的一场美国梦来看,梅勒对反抗主题
49、的思考和表现着重表现两类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共同的反抗对象或是命运,或是时代氛围,梅勒在小说中大多将极权主义作为考验人物的对立面。这两类反抗者一类是理性的反抗者,他们的立场都是自由主义思想,以个性和自由为武器向社会权势进行斗争,毫无例外,这些反抗者都以失败告终。另一类可称作非理性的反抗者,以本能和权力意志为武器,梅勒的前期小说展示了这一类反抗者的成长过程,而这类反抗者最终成为白色黑人中希波斯特的原型。本论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讨论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梅勒通过小说创作,对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宣扬的新感性人格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梅勒前期小说的主题大致有四个方面:人性、极权主义、理性的反抗、非理性的反抗。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致的展示了新感性人格在后现代主义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