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省东昆仑斑岩带新发现 袁万明 莫宣学 张爱奎 田承盛 冯星 王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 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 摘 要: 东昆仑地块近年来陆续发现和勘探一些斑岩型矿床, 显示斑岩成矿作用的重要性和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笔者在东昆仑新近发现多条斑岩带, 它们相互平行, 呈 NE 向产出, 规模不等, 既可产于两条近 EW 向主干断裂带之间, 又可穿越主干断裂带;既可产于昆南区、昆中区或昆北区, 又可跨区产出;主要出露于昆中带和昆北带, 又以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和西段祁漫塔格地区为主。斑岩体于印支期集中产出, 其中印支晚期成矿能力较强。花岗斑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
2、列, 少量为碱性系列。斑岩型矿床氧逸度 FMQ 值变化于 24之间, 并普遍属于埃达克质岩, 体现较好的成矿远景。斑岩带的形成造就 NE 向斑岩型成矿带产出, 而 NE 向断裂带即是斑岩成矿构造, 故亦可称之为斑岩型构造-岩浆-成矿带。NE 向斑岩带的识别与确认, 是东昆仑斑岩类地质与成矿研究的新发现, 这对区内的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地质演化与成矿预测等, 均具重要意义。关键词: 斑岩带; 斑岩成矿带; NE 向构造-岩浆-成矿带; 新发现; 东昆仑; 青藏高原; 作者简介:袁万明 (1956)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岩浆-成矿及裂变径迹热年代学。E-mail:收稿日期:2
3、017-07-25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30427, 41172088) Discovery of new porphyry belts in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Qinghai-Tibet PlateauYUAN Wanming MO Xuanxue ZHANG Aikui TIAN Chengsheng FENG Xing WANG Ke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 No.3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
4、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Qinghai Province; Geological Survey of Qinghai Provinc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porphyry bodies and ore deposits have been recognized and explored in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and ore prospecting potential
5、of the regional porphyry deposits.This paper reports our recent discoveries of several new porphyry belts in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These porphyry belts of different scales occurred in parallel with the NE-trending.The belts not only distribute between but also cut across two main EW-trending
6、regional faults.They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Middle and Northern Kunlun Blocks or across, cropping prominently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Blocks as well as in the Dulan and Qimantage areas of the east and west sections of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respectively.Granitic porphyry bodies mainly b
7、elong to the high potassium,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occurrence of a few alkaline series;they formed in the Indo-Chinese epoch while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ed in the late Indo-Chinese epoch.The mineralizing porphyries are adakitic, with oxygen fugacityFMQ value ranges from 2 to 4, showing promi
8、sing mineralization prospects.The occurrence of porphyry belt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trending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belts, which can also be called the tectonomagmatic controlled ore-forming belts as the NE-trending fault is part of the porphyry metallotectonics.It is a seminal achie
9、vement in porphyry geology and metallogenic study of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that the NE porphyry belts were recognized and confirmed, which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he exploration of magmatism, tectonic activity, geological evolution and metallogenic prognosis in the region.Keyword: porph
10、yry belt;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belt; NE-tectonomagmatic-mineralizing belt; new discovery;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Qinghai-Tibet Plateau; Received: 2017-07-250 引言东昆仑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造地貌边界, 也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组成部分, 它被左行走滑的阿尔金断裂错断, 分为东昆仑造山带和西昆仑造山带两段。东昆仑北侧为较低海拔的柴达木盆地, 南侧为高海拔地块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和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松潘构造带。由于地处特殊的构
11、造地貌部位, 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所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随着近年来区内所投入工作量的增加, 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对构造-岩浆-成矿等地质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总体研究程度明显提高。根据东昆仑地区丰富的火成岩石记录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斑岩有关的岩石记录与深部动力信息, 以及独特的岩石圈结构, 可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晚华力西早印支期俯冲碰撞阶段及晚印支燕山期后碰撞阶段。依据构造岩浆特点进一步识别出 9 个岩石构造组合: (1) 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俯冲组合; (2) 晚二叠世始碰撞组合; (3) 早中三叠世俯冲组合; (4) 早中三叠世弧后裂陷组合; (5) 中
12、三叠世碰撞组合; (6) 晚三叠世底侵深成组合; (7) 晚三叠世底侵浅成-火山 (超浅成) 岩组合; (8) 晚三叠世陆壳重熔组合; (9) 晚三叠世末侏罗纪拆沉组合。其中前 5 项属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俯冲碰撞阶段, 后 4 项为晚印支燕山期后碰撞阶段1-3。东昆仑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受东西向深大断裂控制, 构造-岩浆带展布与划分均呈东西向, 斑岩与斑岩型矿床的成生亦纳入相应的构造带, 譬如东昆仑构造带和东昆仑祁漫塔格造山带2。据青海省“三轮区划”成矿带区划方案, 研究区涉及 3 个三级成矿带, 即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印支期成矿带、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燕山期成矿带和雪山峰布尔汗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
13、、金、铜、玉石 (稀有、稀土) 成矿带, 研究区主体位于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燕山期成矿带, 主要产出矿床有五龙沟金矿床、驼路沟钴、铜矿床、开荒金矿床、瓦勒根金矿床、哈日扎铜矿床、哈龙休玛钼矿床和热水钼矿床等。东昆仑斑岩可分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及印支燕山期, 印支燕山期斑岩较发育,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分布较少。作为构造-岩浆带4-5, 东昆仑无论是产出的斑岩体, 还是现已发现的斑岩型矿床, 其规模均较小, 关于斑岩研究仅限于个别岩体及局部区段的概略性了解, 资料零星, 研究程度低。长期以来东昆仑的斑岩被认为是不发育, 斑岩成矿作用亦未能引起重视, 以往的构造-岩浆-成矿研究便主要集中于近东西向构造
14、的作用。笔者通过东昆仑近年来工作, 获得斑岩及其斑岩型矿床系列新认识, 特别是新发现并已证实北东向斑岩带的存在。本文重点论述 NE 向斑岩带的发现及其依据, 与之有关的其他内容, 将另文予以报道。1 区域地质背景东昆仑是一个具有复杂演化历史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 区内发育横贯全区的昆北、昆中、昆南三条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北巴颜喀拉断裂, 并与北西、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一起, 将不同时代地层和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断块, 造成复杂的构造格局。它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造山带基底) 、早古生代 (加里东期) 造山 (包括早古生代 (Pt 3O3) 洋盆开合及加里东 (SD 3) 褶皱山链的形成) 、
15、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晚华力西期印支期) 造山 (包括古特提斯洋盆 (CT 3) 开合和东昆仑巴颜喀拉褶皱山链 (T 3) 的形成) 和中新生代叠复造山等 4 个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建造及其相关联的成矿作用产物, 在多旋回构造作用过程中既有新生组分的产生, 也有原有组分的拼贴、混杂以及变质、变形作用发生, 构成了本区构造和成矿都极为复杂的景象。研究区被大量的不同时代侵入岩所占据。地层多被岩体所侵蚀残留于岩浆岩带中。其中印支期岩浆岩是本区最主要的中酸性侵入岩1,6-7, 形成于俯冲、碰撞和碰撞后陆内造山的不同构造环境8-12。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 各构造单元特征类似, 一般均密集成带分布。按其走
16、向延伸大致可分为北西向、北西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四组, 其中以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按其切割深度和地质意义可分为深断裂和壳断裂两大类。北西西向深断裂系统为区域主断裂带, 控制了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区, 而且对岩浆活动及矿产的分布也起着控制作用, 多具有切割深、延伸长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 对区域地质发展起着控制作用, 具有构造分区界线意义。近东西向断裂形成时间最早, 断裂性质为北倾逆断层;北西向断裂形成时间次之, 它截切了近东西向断裂, 又被北东向断裂错断, 断裂性质以断面北东倾的逆断层为主, 断裂具多期活动特征;北东向断裂在火山岩中与北西向断裂共轭产生, 基本是同时形成。区内
17、侵入岩出露面积约占基岩面积的 45%, 构成东昆仑隆起带醒目的岩浆岩带。自北向南将其分为昆北火山-侵入岩带、昆中花岗-变质杂岩带、昆南陆缘活动带、阿尼玛卿火山-侵入岩带和北巴颜喀拉 5 个构造带4,13-14。岩浆活动自前寒武纪燕山期都有活动, 除少量的加里东岩体和侏罗纪岩体外, 主要发育晚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晚华力西印支期侵入岩分布非常广泛, 规模宏大, 构成东昆仑花岗变质杂岩带的主体。已有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表明晚华力西印支期是区域侵入岩浆作用的高峰期。岩体主要分布在昆中断裂以北地区, 具有自南而北逐渐增强的趋势, 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该期花岗岩类侵入体与内生金属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
18、。侵入岩从超基性-中酸性均有出露, 但以中酸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中基-中酸性侵入的闪长岩-花岗岩系列, 多数富钾。火山岩以安山岩、玄武岩为主, 少量流纹岩、火山碎屑岩。东昆仑造山带基底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其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序列与北祁连造山带可以对比, 属祁连东昆仑加里东造山系统的一部分。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东昆仑卷入古特提斯构造体制, 属于古特提斯造山系统的北缘。华力西印支期是一个完整的造山旋回, 与西南“三江”古特提斯的演化历史相似。昆南缝合带是当时中国南北大陆的主要构造分界线15。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 使东昆仑造山带又卷入了青藏大陆碰撞造山系统, 但对东昆仑的影响是一
19、种远程效应。火山活动遍布包含元古宙在内的几乎所有前侏罗纪地层, 其中以海相中基性火山喷溢活动为主并有少量中酸性喷溢活动, 至印支期逐渐转入海陆交互和陆相喷溢喷发活动。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应该是区内斑岩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2 东昆仑北东向斑岩带的发现“斑岩”一词源于希腊语 porphyry, 即紫红色之意, 最早用于一种从埃及采到的紫色具有碱性长石斑晶的岩石。现在“斑岩”是指具有斑晶或具有斑状结构的火成岩。斑岩一般指以碱性长石或石英为斑晶的喷出岩和浅成岩, 基质为细粒或隐晶-玻璃质。斑状结构指岩石中可明显分出粗粒的斑晶矿物和细粒或隐晶质的基质两部分, 以石英和碱性长石为斑晶的中、酸性岩石
20、为主, 如石英斑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 它们是火山岩浆侵入地壳浅层 (一般为 1.53km) 冷凝后所形成。以暗色矿物, 如黑云母、角闪石等为斑晶的基性或超基性脉岩称为煌斑岩。结合基质成分主要包括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正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等。以斜长石为斑晶的中、基性浅成岩称为玢岩。斑岩和玢岩是岩浆分两个阶段结晶的产物;斑晶为岩浆早阶段在地下较深部位结晶形成, 基质为晚阶段地壳浅部结晶的产物。斑岩与玢岩只在国内作区分, 在国外则是未区分。我们将“斑岩”或“玢岩”放在一起进行斑岩体研究, 统称斑岩类。东昆仑造山带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特征, 从北向南以昆中、昆南
21、断裂为界将其依次分为昆北区、昆中区、昆南区;从西向东以乌图美仁为界将其依次分为东昆仑西部 (即祁漫塔格区) 和东昆仑东部 (即都兰地区) 。本文工作主要关注斑岩体集中分布的区段, 即东昆仑东段地区。2.1 斑岩体产出的有利条件(1) 东昆仑中酸性岩体广布, 相应的小岩体和斑岩体发育, 岩浆成矿作用显著。与中酸性不同规模侵入体相伴有大量小规模 (斑) 岩体产出, 空间上呈大岩体的“卫星”, 成因上关系密切。这些小岩体往往具有浅成-超浅成特点, 有的甚至形成隐爆角砾岩, 与区内成矿作用及斑岩型矿产关系密切。(2) 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构造单元, 西藏冈底斯带近年来斑岩型成矿系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亦
22、成为找矿勘探的突破口。东昆仑带与西藏冈底斯带都是中酸性岩浆岩发育带, 具有类似的斑岩成矿构造背景, 成矿斑岩多具埃达克岩性质, 成矿作用皆处于氧化环境, 而且东昆仑成矿斑岩的氧逸度参数 FMQ 值比冈底斯带高。虽然东昆仑带无论斑岩体还是斑岩型矿床都远不及冈底斯, 但陆续有新的发现, 已确认的斑岩体和斑岩型矿床初具规模, 表明确实具有形成斑岩及其斑岩矿床的潜力。(3) 最新研究成果证实, 岛弧、陆缘弧和大陆碰撞造山带都是斑岩与斑岩型矿床产出的重要环境。东昆仑地区在晚古生代由于拉张出现阿尼玛卿二叠纪小洋盆, 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海西晚期印支早期, 洋盆依次向北俯冲、消减, 成为古特提斯北部的活
23、动陆缘。随着古特提斯陆缘的不断增生, 巴颜喀拉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闭合, 促使陆内造山作用。因此, 东昆仑具有产出斑岩和斑岩型矿床的环境和潜力。(4)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 斑岩型矿床往往与其他相关类型的矿床同生或伴生, 诸如热液型、夕卡岩型、脉型、隐爆角砾岩型等, 形成斑岩型系列矿床或称作斑岩成矿体系。研究区业已普查、勘探和开采的众多这类矿床, 理应至少有部分矿区同时有斑岩体共生, 依照地质条件和相互间的成生联系开展工作, 可以期待新的发现。(5) 之所以目前斑岩及其斑岩型矿床还“不成气候”, 实际上不是没有形成与产出, 而是尚未有效地鉴别认识。同时, 还有几个影响因素:一是在于区内相关工作
24、研究程度不高, 只要加大工作量, 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 便可以获得新进展;二是斑岩体体积较小, 在地质图上难以标出, 从而影响读图效果;三是野外实地工作没能识别出来, 以致没有记录。2.2 斑岩带的发现鉴于东昆仑较为有利的斑岩及其成矿作用地质背景, 申请人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资助下, 近年来承担了“青海省东昆仑斑岩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靶区预测”和“青海省铜矿主要成矿类型选区研究”项目, 从而有机会专注斑岩问题研究。工作中亲临不同地区、多个不同斑岩与斑岩矿床,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工作和各种地质图件的学习与验证, 逐步认识到在东昆仑大区域存在多条 NE 向斑岩带及其斑岩成矿带 (图 1) 。东昆仑 N
25、E 向斑岩带及其斑岩成矿带存在的直接证据有两条, 一是相关地质图件能够得以反映, 二是野外实地验证。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于 2014 年组织专家, 综合东昆仑所有相关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 包括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与地质矿产图原始记录, 编制了青海省东昆仑东段地质矿产图 (110 万) , 笔者有幸能读到这份报告。这张地质矿产图虽然其比例尺并非很大, 但涉及跨度和范围较大, 所包含信息量较大, 能够较为精细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 特别是比较清晰地展示出北东向斑岩带的存在与分布。当然, 相信其他较大比例尺地质图亦能反映斑岩带的存在。在地质图件上识别出东昆仑斑岩带的存在与分布之后, 继之是需要考
26、虑野外地质露头是否与之一致, 显然应该予以验证。为此, 项目组专门做出安排并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 在斑岩带发育较为典型的东昆仑东段, 特别是都兰地区开展野外工作, 先后对数条斑岩带不同部位不同斑岩体逐个进行实地研究, 证实不仅青海省东昆仑东段地质矿产图 (110 万) 所标出的斑岩体真实存在, 而且还识别出一些在该图上尚未标示的斑岩体, 说明斑岩体的实际产出数量与规模, 比现有图件所反映的要多, 从而也证实东昆仑北东向斑岩带产出的客观性和可信性。图 1 东昆仑东段斑岩带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porphyry bodies in Eastern Kunlun
27、Mountains 下载原图1花岗闪长岩;2二长花岗岩;3钾长花岗岩;4元古宇地层;5石炭系地层;6三叠系地层;7中-酸性斑岩体;8中-基性斑岩体;9断层;10斑岩带。3 东昆仑北东向斑岩带的特征大量斑岩体 (脉) 分布在祁漫塔格都兰及鄂拉山一带, 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 其产状以岩株、岩脉为主。斑岩体的分布主要受控于中型构造及其与之相伴产出的次级配套构造系统之交汇部位, 而其成矿则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其旁侧的相关接触部位和裂隙系统内。东昆仑地区斑岩型矿床分布很不均匀, 在南北方向上, 昆北构造带和昆中构造带的数量最多, 尤以昆北断
28、裂带两侧最多, 昆南构造带较少;在东西方向上, 东昆仑东段斑岩型矿床分布最多, 其次为西段的祁漫塔格地区, 东昆仑中段斑岩型矿床鲜有报道。不过, 这些斑岩群在空间上明显存在北东向斑岩带, 并且斑岩带之间具有近平行关系。可见, 重要的是东昆仑不仅有大量斑岩体产出, 而且是有规律呈带分布。近东西向主体构造对斑岩体产出有控制影响, 使得部分斑岩体呈近 EW 走向, 但斑岩体整体分布明显是呈 NE 向带状 (图 1) 。在都兰地区有两条并行的 NE 向斑岩带, 在清水河金水口和诺木洪布尔汉达山有规模不等的 3 条 NE 向斑岩带;西昆仑地区的乌兰乌珠尔鸭子沟卡尔却卡一带, 是另一条较为典型的斑岩带和斑
29、岩成矿带。这些是本文能够明确的 NE 向斑岩带, 而实际上还不止于这些, 特别是较小规模与较小级别的 NE 向斑岩带势必会有更多。值得指出的是, NE向斑岩带跨越 EW 向构造带, 或者说, NE 向斑岩带可以切过昆北带、昆中带或昆南带, 其产出空间不受昆北带、昆中带和昆南带的限制, 体现了陆内演化的成生特征。作为一条典型的斑岩带, 都兰县城南东约 25km 处 NE 向斑岩带内斑岩体规模小而数量多, 密集分布区各种小型斑岩体可达数 km, 整体分布规模较大。斑岩带宽度约 15km, 延长大于 120km, 跨越昆北带、昆中带和昆南带。在斑岩产出地带具有较好的蚀变与矿化, 产出时代较为年轻。斑
30、岩体一般出露面积为 13km, 个别岩体面积较大, 部分斑岩体仅以群居的岩脉显示或少部分被剥露出地表, 有些岩体中还见有残留的围岩顶盖, 显示出斑岩体群不同地段剥蚀深度不同。在一些斑岩群中蚀变矿化斑岩多见, 甚至斑岩型矿床发育, 例如哈日扎哈陇休玛地区、埃坑地区、五龙沟、东山根和乌兰乌珠尔鸭子沟卡尔却卡地区, 都是斑岩型矿床密集区, 呈北东向断续集中展布的斑岩群, 主体与北西向侵入-火山岩带及断裂构造空间关系密切。东昆仑东段斑岩体走向有 NE 向、NW 向和近 EW 向三种, 以北东向为主, 倾角5289, 整体较陡。无论 NW 向、NE 向或近 EW 向断层, 它们的倾角均较陡。NE 向断层
31、倾角 6080, 多为张扭性断裂;NW 向断层倾角 7080;近 EW 向断层倾角亦 7080。总结东昆仑东段斑岩体产状, 明显可以看到斑岩体总体倾角较陡, 也从侧面指示这些斑岩可能应该形成于挤压碰撞的局部拉伸环境和碰撞后环境。只有 NE 向断裂带具有张剪性或处于伸展阶段, 才能形成倾角均较陡的斑岩体。我们所获得东昆仑东段地区 15 件斑岩锆石 U-Pb 测年样品结果 (另文详细报道) , 同时收集到已经公开发表的斑岩体锆石 U-Pb 年龄 20 件16-26, 总计 35 件年龄介于 215432 Ma, 其中明显由两个年龄组构成, 即 215260 Ma 和 391432 Ma。年龄数据统
32、计直方图 (图 2) 显示:斑岩体主要以印支早期斑岩体为主, 年龄主要集中在 230251 Ma, 少数属于印支晚期;较老的年龄组 391432 Ma 分别属于华力西期的泥盆纪和加里东期志留纪, 符合前曾报道的认识27-28。图 2 东昆仑斑岩体锆石 U-Pb 年龄直方图 Fig.2 Zircon U-Pb age histogram of the porphyry bodies in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下载原图我们统计区内斑岩型矿区内已报道年龄数据2,25,29-55, 成矿斑岩体锆石 U-Pb 年龄及 Re-Os 年龄变化于 196.0247.9 Ma, 其
33、中仅 1 个样品年龄为 196.0 Ma (燕山期) , 其他为 205.2247.9 Ma, 并且大多数小于 230 Ma (图 3) , 表明成矿花岗斑岩亦是主要形成于印支期, 但是印支晚期强于早期, 而非矿区花岗斑岩印支早期多于晚期, 显示印支晚期具有较强的成矿能力。笔者曾经应用锆石裂变径迹定年亦获得本区主要成矿时代在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认识56。图 3 东昆仑成矿斑岩体锆石 U-Pb 年龄与 Re-Os 年龄直方图 Fig.3 Zircon U-Pb and Re-Os age histogram ofthe mineralizing porphyry bodies in Eastern
34、Kunlun Mountains 下载原图印支期斑岩体主要呈浅成-超浅成相分布于祁漫塔格都兰构造岩浆带的尕日当、破屋、恶色、香日德等印支期火山构造洼地及主断裂带中, 斑岩群主要呈北东向集中分布。祁漫塔格都兰构造岩浆带中段, 虽然被第四系覆盖特征并不明显, 但从东西特征来看, 具有贯通的特点。斑岩产于祁漫塔格都兰构造岩浆背景中, 时空关系密切。印支早期斑岩体主要形成在早中三叠世约 21 Ma 期间 (230251 Ma) , 出露于东昆北弧后裂陷带、东昆南复合拼接带的柯柯赛三岔沟、东山根、破屋、恶色、香日德、沟里乡、尕日当、浪麦滩哈日扎、埃坑德勒斯特、下得波利、哈陇休玛、下拉木苏和宗加地区, 以
35、及属于东昆北弧后裂陷带、东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的香日德、沟里乡、尕日当及浪麦滩哈日扎地区。印支晚期斑岩体出露于浪麦滩哈日扎、加当根、香日德、赛什塘、黄龙沟和下拉木苏地区, 亦属东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该带花岗斑岩岩石系列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少量碱性系列。从区域资料分析, 少量碱性系列岩石及大部分斑岩主要集中于岩带南部的深大断裂, 其岩浆来源深, 与主体岩带的壳源特征有所不同。华力西期斑岩分布亦少, 出露于东昆北构造岩浆带灶火河一带。在东昆北带西段灶火河中游一带, 多个小岩体沿二叠纪大岩基北侧分布, 构成华力西期南条状基岩-北小岩体群的空间分带, 侵位于金水口岩群中, 见于五龙沟地区, 小岩
36、体断续分布。加里东期斑岩从目前看来分布较少, 仅零星分布于东昆北带西段及东昆南带东段, 例如乌兰乌珠尔矿区, 呈浅成相岩体成群分布。在东昆北带西段德拉托郭勒一带, 多个小岩株沿东昆中断裂北侧分布, 侵位于金水口岩群中, 与沿东昆中断裂南侧分布的纳赤台群相伴产出。笔者在东昆仑东部浪麦滩哈日扎地区发现加里东晚期花岗斑岩体, 其成岩时代为 (422.39.8) Ma27, 属晚志留世。东昆仑东段斑岩体成群分布集中, 与同时期的岩石构造组合时空紧密共生。孙王勇等57根据东昆仑东段航磁异常等其他地质特征推断出东昆仑东段存在多条基底断裂, 其中包括 3 条北东向深大断裂, 而这 3 条断裂又近于平行。东昆
37、仑东段形成的斑岩体很有可能与此有关。在空间分布上, 随着特提斯洋的俯冲、碰撞, 陆壳的加厚、幔源岩浆的底侵以及岩石圈的拆沉, 东昆仑地区造成了广泛而强烈的岩浆活动58, 地表喷发大面积陆相火山岩, 深部定位大规模花岗岩体。沟通火山喷发与深部侵位以及不同圈层源区, 乃至幔源区, 导致一些诸如都兰地区的斑岩集中发育区, 这在东昆南和鄂拉山构造岩浆带亦有发育。东昆仑东段地区斑岩与火山喷发带 (区) 、深大断裂带、构造岩浆隆起区 (带) 以及火山构造洼地与边缘、复式岩基 (岩体) 边缘紧密相关, 斑岩往往成群集中, 呈带 (区) 展布, 产于不同的构造岩浆带中, 与碰撞造山过程的不同构造岩浆事件有关,
38、 构成各构造岩浆带的东山根、香日德、尕日当、破屋、恶色、三岔沟、沟里乡、浪麦滩、埃坑德勒斯特、巴隆哈图及五龙沟等斑岩群。斑岩群在火山构造洼地中与火山构造相配置, 在断裂带中呈断续带状展布与区域构造相关联, 在侵入岩区且多与岩浆活动晚期次的岩体同定位, 诸如集中发育的东昆仑东段东山根、香日德农场、恶色、下拉木苏、三岔沟、破屋、尕日当、诺木洪埃坑德勒斯特地区等。东昆仑成矿斑岩属于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 以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笔者通过计算东昆仑和冈底斯带斑岩型矿床氧逸度 FMQ 值, 表明东昆仑矿区 FMQ 值主要变化于 24, 近半数在 34, 与冈底斯带矿区相近或略高。鉴于 F
39、MQ 值高更有利于形成斑岩型矿床, 东昆仑各矿区氧逸度 FMQ值整体较高, 这可能反映具有较好的斑岩成矿潜力。东昆仑成矿斑岩普遍属于埃达克质, 同样体现较好的成矿远景。张旗等59-60所提出的 4 种埃达克岩在本区均有分布, 反映东昆仑构造运动历史的多期性和复杂性。O 型和 C 型埃达克岩的存在, 说明有板片俯冲和下地壳熔融两种来源的埃达克质岩石, 也意味着东昆仑存在两种可能与埃达克岩有关的成矿模式。关于东昆仑斑岩带的地球化学特性, 将另文详论。4 东昆仑斑岩带的研究意义东昆仑最为醒目的是近 EW 向构造带, 并控制着区内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与演化格局。通过多年的室内外工作, 识别并证实研究
40、区 NE 向斑岩带的客观存在, 这对区内的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地质演化与成矿预测等, 均具有重要意义。斑岩带的识别确认, 加深对斑岩体分布产出的认识, 是东昆仑斑岩类地质与成矿研究的新进展, 可为今后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新思路。斑岩带 NE 向产出, 是 NE 向构造作用的结果, 体现 NE 向构造形迹的重要性。斑岩带可跨越昆北断裂带、昆中断裂带、甚至是昆南断裂带, 既有同时跨越多条主干断裂的较大规模斑岩带, 又有仅跨越一条主干断裂的较小规模斑岩带以及同一 EW 向构造带内小规模 NE 向斑岩带。加之斑岩体普遍钾质较高, 表明斑岩带主要形成于东昆仑地块构造演化后期。斑岩体与斑岩型矿床的产出均受构造
41、控制。本区大量斑岩体的产出, 便形成 NE向斑岩带和相应伴生的多条斑岩型矿产带。野外工作确实发现诸多斑岩体具有较强的蚀变和矿化, 有的是单个斑岩体的矿化, 有的却是在较大范围成矿, 以致形成斑岩型成矿带 (图 4) , 诸如鄂拉山北段牦牛沟铜金矿-加当根铜钼矿-赛什塘铜多金属矿-达里吉格塘金矿, 赛钦南铜钼矿-东山根多金属矿-哈日扎铜矿-热水钼矿, 洪水河东地区铜钼矿-埃坑德勒斯特钼 (铜) 矿-下得波利铜钼矿;乌兰乌珠尔铜矿-鸭子沟钼铜矿-卡而却卡野拉赛铜矿。已经发现和勘探的系列斑岩型矿床 (区) , 普遍受控于 NE 向断裂。整个东昆仑构造带亦发育有 NE 向断裂构造, 规模通常几 km
42、至几十 km 不等, 即可是全区岩浆与成矿流体的主要运移通道, 亦可是斑岩矿区的导矿构造和/或容矿构造。东昆仑斑岩带的确认亦是区内斑岩成矿带的确认, 进而势必引起对 NE 向成矿构造的重视, 促进控矿成矿研究和找矿预测效果。因此, 亦可称之为斑岩型构造-岩浆-成矿带, 简称斑岩带。图 4 东昆仑斑岩型矿床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of the porphyry ore deposits in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下载原图1乌兰乌珠尔铜矿;2鸭子沟钼铜矿;3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4长山铜钼矿;5卡而却卡野拉赛铜矿;6拉陵灶火铜钼矿;7五龙沟金矿;8清水河东沟铜钼矿;9托克妥铜金矿;10热水钼矿;11哈日扎铜矿;12哈陇休玛钼矿;13赛什塘铜多金属矿;14加当根铜钼矿;15东山根多金属矿;16赛钦南铜钼矿;17下得波利铜钼矿;18埃坑德勒斯特钼 (铜) 矿;19达里吉格塘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