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丁玉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摘 要: 基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 建立省际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组模型, 运用 3SLS 估计方法, 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关系, 农村人口老龄化每降低 1%, 城乡收入差距提高 0.15%;城乡收入差距每下降 1%,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提高1.11%。因此,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注重并权衡二者关系, 对于控制并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农村人口; 老龄化; 收入差距; 人口流动; 作者简介:丁
2、玉龙 (1988) , 男, 安徽金寨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区域经济。E-mail:收稿日期:2017-10-31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3BJY053)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DING Yu-l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3、 mobility, we establish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 and use inter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d 3 SLS estim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hen rural po
4、pulation aging is reduced by 1%, urban-rural income gap will be increased by 0.15%; when t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reduced by 1%, rural population aging will be increased by 1.11%.Therefor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hen formulating relevant po
5、lic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trolling and alleviating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nd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word: rural population; aging; income gap; population mobility; Received: 2017-10-31一、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特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关注
6、, 成为世界共同的话题。国际上普遍认为, 一国或地区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0%, 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7%, 则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于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虽进入时间较晚, 但增速快。1999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0.10%,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6.90%, 而2016 年这两项比例分别高达 16.70%和 10.80%, 年均增速分别为3.00%、2.67%。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城乡倒置的特点, 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但老龄化水平较高。由图 1 可见, 2005 年以来,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呈逐年上升
7、趋势, 增速快, 而城镇人口老龄化率增速缓慢, 其中在 2010年下降, 之后一直缓慢增长,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的绝对量和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城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虽有缓慢下降之势, 但仍居高不下。从总体上看, 虽然国家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 但居民收入存在较强的不平等性, 其中也体现出城乡收入差距大。图 2 显示, 20012015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呈“倒 U 型”特征, 且 2005 年以来, 虽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缓慢降低, 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 需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是我
8、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 也是政府和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 近年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分别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讨论。由图 1 和图 2 发现, 2005 年以来,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城乡收入差距在缓慢缩小, 二者之间是否以及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 对于政府制定政策以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 1 20052015 年我国城乡老龄化水平比较 下载原图图 2 20012015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下载原图二、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文献分析国内外众多文献将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独立研
9、究, 少有文献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有些文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仅是收入不平等的一个方面, 二者虽具有区别, 不能完全等同, 但它可为本研究提供方向指引与经验借鉴。(一)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1. 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了收入不平等董志强等1建立了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收入不平等变化的模型, 并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收入不平等的结论。蓝嘉俊等2利用跨国面板数据探究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结果显示, 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扩大收入差距, 且该影响随着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老龄化率的提高而逐渐加重。文建东等3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探究老龄化对
10、各省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认为各省收入不平等具有相关性, 人口老龄化会显著加剧收入不平等性, 并且主要由顶部的老龄化引起。DEATON 等4将收入不平等效应分为组内和组间效应, 并利用英国、美国和中国台湾家庭消费数据, 验证了人口老龄化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这一结论。2.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较小收入不平等程度在不同年龄群体存在差异, 诸多研究将收入不平等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一般认为,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组间效应, 组内效应很小。刘金东等5运用 CHNS 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认为人口老龄化主要来自于年龄间效应, 年龄间效应小,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
11、等的影响弱。刘华6利用微观家计调查数据, 结合方差分解和回归分解方法, 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村收入不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 农村收入不平等主要是组间效应引起的,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小。由于取样和数据的差异, 曲兆鹏等7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 采用 CHIP1988 年、1995 年和2002 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组内效应,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小。SCHULTZ8以台湾地区为研究对象, 发现人口老龄化没有加剧台湾地区的收入不平等。CAMOREN9研究了爪哇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 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小。此外, 国外
12、关于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研究还存在其他结论。KARUNARATNE10以斯里兰卡为研究对象, 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证实了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倒 U 型”的特点。JO-SE11运用微观仿真技术, 探究了墨西哥人口老龄化、收入不平等以及社会保障之间的变化关系, 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升并不会扩大反而会降低收入不平等。GUILLAUME12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研究世界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 他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仅体现出人口年龄增长, 而且对人们收入变化产生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取决于人们预期寿命和人口增长率的增减。(二
13、) 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认为人口老龄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季晓旭13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研究了人口老龄化、房价与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她按照房价与 GDP 的不同组合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区域, 结果显示, 不同区域人口老龄化与房价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一, 总体来看, 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与房价上涨均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王笳旭等14利用省际面板数据, 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认为人口老龄化显著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 且这种效应存在地区差异, 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效应更强烈。现有文献更多集中于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收
14、入不平等的影响, 由于样本、方法、模型等不同, 研究结论存在差异。然而收入不平等与城乡收入差距既存在一定联系, 也有很大区别。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较缺乏, 特别是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文献更少。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均是国家和人民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深入探究二者关系和作用机制, 对于控制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使其处于合理化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现阶段, 我国面临经济转型新时期,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诸多行业产能过剩, 导致一些城市就业岗位缩减, 随着更多人口逐渐迁移至城市, 城市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鉴于我国社会
15、经济发展的新背景, 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框架, 基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 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提出假说。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并非无条件的, 而是根据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决定, 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越大, 流入越多, 反之越少。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主要由城市的实际工资率、在城市的就业概率以及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M=f (d) , f0;d=-r。其中 M、d 分别表示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量、城乡预期收入差距;f0 表示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量是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r 分别表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概率、城市实际工资率以及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因此, 托
16、达罗认为只要存在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就会流向城市, 解释了城市中虽然存在大量失业但仍有农村劳动力流入的现象。城市存在大量失业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高效发展, 对此托达罗提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以控制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 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提出背景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失业与城乡人口流动并存的现象较相符, 该模型可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框架和经验借鉴。理论上, 基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提升, 根据本文视角, 体现在农村
17、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 由于城市劳动力供给过剩, 竞争加剧, 城市居民收入降低, 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并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 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比重增加, 降低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率。因此,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 提出两个假说。假说 1: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提高, 表明农村劳动力比例减少, 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稀缺, 城市劳动力过剩, 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上升, 城市居民收入降低, 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即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假说 2: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 降低农村人口老龄化率。即城乡收入
18、差距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正向影响。四、计量模型与变量描述(一) 计量模型的建立单方程模型可用于研究变量间的单向关系, 然而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有些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是双向的, 此时单方程模型往往不能较好地予以解释和验证, 而需要选择联立方程组模型。因此, 为了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选择联立方程组模型。具体模型方程如下:(二) 各变量的解释和数据来源i 和 t 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Age 表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率, 用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农村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Gap 表示城乡收入差距。不同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比值可较好地体现收入差距, 现有研究更
19、多偏向使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15。考虑到价格的波动,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消费物价指数剔除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使用城市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城乡收入差距。Birth、Death 分别表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Illiter 表示文盲率, 利用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取各地区 15 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予以衡量, 即文盲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Gov 表示政府的干预, 用各地区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表示。Tod 表示对外开放程度, 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Edu 表示各地区城乡人力资本
20、差距, 用各地区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之比表示。本文采用 6 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各地区城乡人力资本, 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0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6小学文化人口比例+9中学文化人口比例+12高中文化人口比例+16大学文化人口比例16。本文实证部分采用的数据来源于 20062016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三)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选取 20052015 年我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 (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 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相关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 1。表 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下载原表 五、农村人口老龄化与
21、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一) 估计方法选择联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有两种方法, 一是单一方程估计法, 即分别对方程组中每一方程进行估计;二是系统估计法, 常见的系统估计法为三阶段最小二乘法 (3SLS) 。由于单一方程估计并未考虑到各方程之间的内部关系, 因此该估计不是最有效的, 而 3SLS 综合各方程之间关系进行估计, 且 3SLS 是将 2SLS 与 SUR结合在一起的估计方法, 用该方法进行估计更为有效。基于各方程组存在一定关系以及估计有效性考虑, 本文选择 3SLS 对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估计。(二) 实证分析结果表 2 实证分析结果 下载原表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
22、入差距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变量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1.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相互关系(1)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即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可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率, 城乡收入差距每缩小 1%,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提高1.11%。这与假说 2 相反。可能的原因是,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虽引导并促进农村人口回流, 降低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 但它更主要体现出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逐渐得以满足, 并且随着农村卫生院和卫生技术人员增加, 医疗设施条件更先进、完善, 农民更加健康与长寿, 从而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17。由表 3
23、 可见, 2005 2015 年,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农村和乡镇的医疗卫生配套情况得到改善, 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设卫生室村占比、每千农村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均呈不断上升趋势。(2)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也是显著负向影响, 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每提高 1%,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0.15%。人口的乡城迁移可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 农村人口的乡城迁移一方面使得城市劳动力竞争加剧, 增加城市失业, 降低城市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稀缺, 提高了农民劳动报酬率, 两种方式均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也
24、验证了假说 1。表 3 20052015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基层卫生情况一览表 下载原表 2. 相关控制变量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生率 (Birth) 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这与理论相符, 且出生率每下降 1%,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上升 0.29%。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 现阶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大幅下降, 具体变化趋势见图3。19801989 年的十年间我国年平均人口出生率高达 21.22, 而近十年 (20072016 年) 这一数值仅为 12.16。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降低了婴幼儿比重, 增加了老年人口比重, 提高了人口老龄化水平。图 3
25、 19802016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趋势 下载原图死亡率 (Death) 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死亡率每下降 1%,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降低 0.89%。现阶段由于婴幼儿卫生保健设施、条件的逐渐改善, 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更多地体现为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据统计, 2016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7.50和 10.20, 比 2010 年分别降低 5.60 和 6.20 个千分点, 下降幅度大。相比之下, 老年人口死亡率降幅较小, 因此死亡率的下降降低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文盲率 (Illiter) 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正向影响, 但不显著。较高的文盲率体现出农
26、村地区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和落后, 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因而提高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多数农村地区文盲率普遍较高, 加之各地区每年文盲率的变动较小, 因而不能体现出文盲率这一因素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3. 相关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政府干预程度 (Gov) 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 但不显著, 这与张文博等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由于财政支出的城市倾斜性, 随着政府参与程度的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影响不显著可能由于近年国家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重视加强, 政府在市场与财政分配方面的干预程度降低, 因而政府干预产
27、生的效应并不明显。对外开放程度 (Tod) 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 但影响较小, 对外开放程度每增加 1%,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0.08%。提升地区进出口水平, 增强对外开放程度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致使农民就业机会以及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增加, 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人力资本差距 (Edu) 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力资本差距的扩大会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每增加 1%,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0.49%。由于政府对教育资源与经费支出在城乡间分配不均, 主要向城市倾斜, 导致
28、城乡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存在差异。由表 4 可见, 20052015 年我国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处于较高水平, 基本维持在 1.30 左右, 城乡间较高的人力资本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表 4 20052015 年我国城乡人力资本及其差距 下载原表 (三) 稳健性检验为了证明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考虑几种检验方式。由于本文运用的估计方法 (3SLS) 要明显优于一般的 OLS 和 2SLS 估计方法, 因此不采取变换估计方法的检验方式。这里分别利用增加控制变量和变换数据进行稳健型检验。1. 增加控制变量考虑到农村人口老龄化可能受城镇化的影响, 理论上, 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可影响农村劳动力
29、的乡城迁移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方程中增加城镇化率 (Urban) 这一控制变量, 同时加入时间变量 (Year) 予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 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进而可能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因此在城乡收入差距方程中加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 (Fai) 作为控制变量。将城镇化率 (Urban) 、时间 (Year) 与城乡固定资产差距 (Fai) 分别加入对应方程后, 再利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和 3SLS 进行估计, 具体结果见表 5。结果发现,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及其显著性并
30、未发生变化, 二者依然显著地相互负向影响, 所有控制变量均变得显著。表 5 稳健性检验之一:增加控制变量 下载原表 2. 变换数据原模型所有变量均已取对数进行回归分析, 现不对数据做任何处理, 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回归, 再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和 3SLS 进行估计。由表 6 可见,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结论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表 6 稳健性检验之二:变换数据 下载原表 六、健康老龄化与农村人力资本(一) 主要结论1.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互负向影响, 此消彼长。基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 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提高, 人口乡城迁移增加,
31、导致劳动力在城乡间分布不平衡, 城市失业现象严重, 农民收入增加, 而城市居民收入下降,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提高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率,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医疗保健设施的改善, 促使农民更加健康与长寿, 提高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2. 人力资本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是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由于城乡教育资源投资与分配不均, 导致区域人力资本存在差距, 即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远高于农村, 因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 启示1. 发展农村经济, 提升就业水平。农村人口盲目、大规模流向城市, 虽可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
32、距, 但导致城市失业的产生与增加, 不利于稳定就业, 且提高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因此政府应增加投资支出, 积极引导、发展农村经济, 以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通过先进经验借鉴,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并结合地区资源优势,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和就业水平, 保证农村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 一方面体现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鼓励并吸引一些富有经验和技能的农村人口返乡创业, 或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这既可防止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过高, 有益于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城市就业压力, 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 关心农村流动人口, 解决其半城市化问题。对于那些已经流入城
33、市的农民, 由于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待遇, 导致他们长期无法融入城市, 这些农村流动人口年轻时流入城市, 年老时返乡, 城市中形成了农村年轻人口不断替代老年人口的动态人口流动局面, 大幅降低农村年轻人口比重, 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政府应推进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 通过不断调研、意见征集、讨论与政策制定, 逐批、逐步放开实施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并及时观察、检验成效, 注重政策修订, 最终致使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并真正融入城市, 促进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3. 促进健康老龄化,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老人生活水平和方式的提高与丰富虽可提高农
34、村人口老龄化率, 但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致力完善社区老年活动设施, 丰富老年人生活;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使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充分利用老年资源, 积极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产业。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 而且降低农村年轻人对日后老年生活缺乏保障的担忧, 促进他们当前的生产与消费,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 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改进教育设施,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财政支出分配方面, 政府需兼顾效率与公平,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鼓励更多大学生和年轻教师进入基层工作, 提高地区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