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全域旅游下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婺源县为例 熊邦光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摘 要: 婺源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本文旨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文化类型设定了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传统村落; 作者简介:熊邦光 (1986-) , 男, 江西九江人, 工程师, 本科,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收稿日期:2017-9-9Received: 2017-9-9前言婺源县是古徽州六县之一, 代表文化是徽文化, 素有“书乡”、“茶乡”之称, 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单
2、位命名的国家 3A 级旅游区和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先后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等。历史文化资源是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然而随着婺源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如何协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如何更加合理的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1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保护现状(1) 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婺源是文化部设立的全国第二个、我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现状婺源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5 项, 国家级传承人 6 人;省级非遗项目 11 项, 省级传承人 22 人, 总量位居全省第一。(2)
3、 编制村落保护规划婺源县 13 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3 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已先后编制完成。(3) 建立文化产业品牌, 促进文化资源保护婺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 在保护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品牌, 进一步促进相关历史文化的保护于传承。朱子艺苑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篁岭民俗文化村、梦里老家实景演艺两个项目被列入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2 存在的问题(1) 保护经费投入不足、资源整合效果不佳婺源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 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 都存在着坍圮的危险, 而且许多古建筑还遭到人为的破坏,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较少, 影响了文物及
4、时有效的保护。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深入研究, 缺少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品牌的提炼。(2) 部分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 诸多民间文化传统没有了市场, 没有更大的利益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傩舞和徽剧等民间艺术, 诸多民间艺术后继无人, 如此一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奖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3) 对传统文化村落进行的动态的整体性保护不够部分传统文化村落由于随意新、改、扩建古建筑, 古村落中已出现了不少现代建筑材料造的民居, 改变了古建筑的结构和用途, 让整个村落的风貌受到严重影响。(4) 过度开发利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婺源村落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
5、的古建筑, 近年来随着婺源旅游的高速发展, 婺源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景点, 过度的商业化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2 保护策略和措施2.1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1) 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法律机制以各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依据, 颁布符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特点的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 对历史文化名村严格进行科学管理, 核心保护范围内所有建设活动均要求按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制定村规民约, 约束原住居民无序的建设行为, 提高居民的意识。(2) 扩大普查, 积极申报进行普查工作, 将其他有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纳入保护范畴之内, 扩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积极进行申报国家级历史
6、文化名镇、名村的工作。(3) 保护和市场开发相结合, 适度开发旅游村落社会经济条件有限, 利用婺源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 以村落特有的人文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旅游经济的适度发展应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前提下, 在合理的环境容量范围内, 避免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2.2 传统村落保护(1) 传统村落保护应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尊重传统建筑风貌, 不改变传统建筑形式, 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及时抢救修缮, 对于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应予以整治。尊重传统选址格局及与周边景观环境的依存关系, 注重整体保护, 禁止各类破坏活动和行为, 已构成破坏的,
7、 应予以恢复。尊重村民作为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 鼓励村民按照传统习惯开展乡社文化活动, 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以及生产生活资料。(2) 建立村民参与机制, 在制订保护发展规划、实施保护利用等项目时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村民改善生活意愿之间的关系, 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 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积极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 改善居住条件, 提高人居环境品质。(3) 积极申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范围积极进行申报国家传统村落的工作, 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普查工作, 将其他有具有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村庄纳入保护范畴之
8、内, 扩大中国传统村落的数量。2.3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1)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据文物部门公布的具体范围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 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2)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必须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并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3) 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和展示结合婺源县旅游开
9、发,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使其成为婺源旅游系统中的特色景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或者古建筑, 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4) 继续公布文保单位名单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升级和保护工作, 继续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暂保单位名单。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应加强管理, 继续予以登记并公布。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 深入开展“非遗”调查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及数据库, 收集实物, 丰富非遗专题博物馆内容。做好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开展婺源徽墨制作技艺、新安医学、祠堂建筑技艺、民居营造技艺、婺源徽菜传
10、统制作技艺、婺源皮纸制作技艺项目调查整理, 积极申报县、市级非遗项目名录。(2) 开展传习活动、拓宽传承范围通过建立传习所和加强基地建设,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 开展培训、展示、展演、展览等传习活动,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3) 强化抢救性保护措施, 完善管理机制针对一些重点而又濒危的项目, 采取录音录像办法, 将老艺人创作的过程全部录制下来, 进入数据库并制作成光盘, 永久保存下来。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机制建设, 通过完善保护传承管理机制, 推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4) 实施生产性保护与合理利用对于一些通过手工技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不违背手工生产规律, 遵守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 强调手工生产方式, 如婺源纸伞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三雕。采取市场运作方式, 进行生产性保护与合理利用。(5) 深入开展各种调查研究在进一步整理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基础上, 对一些重点有价值的项目深入调查, 进行学术研究, 组织出版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婺源茶制作技艺、歙砚传统制作技艺等作品系列丛书。3 结语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加强了婺源历史文化的整合, 促进婺源全域旅游的大力发展, 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加大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