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郡县地名避讳初探第 38 卷第 1 期? 学术Vo1.38No.1湖南农机HUNANAGRICULTURALMAcHINERY2011 年 1 月Jan.2011中国古代郡县地名避讳初探马长林,郑俊涛(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郡县地名也必须避讳 .郡县地名避讳按对象可以分为敬讳,忌讳和憎讳三大类,这三种类型又可以细分.郡县地名避讳一般采用更读,标“讳“,改称 ,代字,省阙和变体六种方法.关键词:文化;避讳;郡县地名中图分类-:K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320(2011)01021002Taboonameso
2、fcountiesinancientChinaMAChang-lin,ZHENGJun-tao(C0ilegeofArts,WuhanUnemity,Wuhan,Hubei430000,China)Abstract:ThetabooisveryimportantinancientChinaaculturalphenomenon,countynamesmustbetaboo.CountiescanbedividedbyobjectnamesshyofTaboo,taboo,taboo,andhatethethreecategories,thesethreetypescanbefurtherdiv
3、ided.Countiesgenerallyusethemoretaboonamesread,marked“taboo“,renamed,onbehalfoftheword,provincialandvariantQuesixmethods.Keywords:cuhum;taboo;countynames避讳即人们在言谈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名号,忌讳以及不祥之物的社会制度和现象.它在我国古代非常普遍,也很重要.古代郡县地名要避讳,在具体操作时它遵从避讳的一般原则,然而也有它自身的特殊性.郡县地名避讳从对象上讲,可以分为郡县地名敬讳,郡县地名忌讳和郡县地名憎讳三种.1 郡县地名敬讳(1)为尊者讳.
4、“尊尊“是古代礼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臣与君,下级与上级,民与官等等,都等级分明.在古代,为尊者讳是避讳的主要方面.首先是国讳.国讳在古代是一种固定制度,从周朝开始即有专门掌管避讳的官吏.朝廷通常会诏告天下,回避国讳,而且一般来说,对于中央没有发现的应该避讳而没有避讳的地方,地方官员也会主动上奏,要求避讳.讳帝王字号.帝王在古代地位至高无上,人们必须为帝王避讳,不能提及帝王字号,郡县地名避讳中大多与帝王有关.帝王名号之讳通常称为国讳,公讳,执行也最为严格,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涉及地域广泛,时间通常比较长,不避国讳处罚也最为严厉.讳帝王先祖名号.一些时期,帝王继位之后出于种种原因,或追尊或附会自己
5、的先祖某某为皇帝,并给其谥号,这些先祖之名也被纳入国讳,享有帝王讳地位.讳帝王的国号,年号和庙号.在很多朝代,不仅帝王的名收稿日期:20101023作者简介:马长株(1988 一),男,硕士,研究方向:古代地名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号需要回避,连国号,年号和庙号也被纳入避讳范围.在古代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讳宫殿和皇陵之名.一些帝王的宫殿和皇陵之名也是避讳的对象.安陆的来历即是一例,地名大辞典天门县条:“北周改宵城日竟陵.五代晋避讳 ,改县日景陵.清以名同圣祖陵,改为天门县.属湖北安陆府.“讳太子名号.在古代,除了要避帝王之讳外,很多朝代还要求避太子之讳.郡县地名也有避太子讳的.太子是皇位继承人,一
6、般情况下,都会成为下代国君,所以太子讳与帝王讳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太子顺利继位,太子讳也会因此演变为帝王讳.讳皇亲国戚字号.皇亲国戚在古代地位也非常高,在一些朝代,人们或出于对他们的敬畏,或出于谄媚,皇亲国戚也被纳入公讳范围之内.郡县地名避讳中也有避皇亲国戚之讳的.讳皇后皇太后名号.皇后皇太后在古代名义地位很高,但是一般因为女性地位比较低,而且不能干预朝政,所以古代后妃之讳比较少见,总体而言,出现后妃之讳往往是这些太后或皇后权势极大,或者是因为皇帝出于孝心.因避皇后皇妃之名而改郡县地名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存在的.讳皇家专用字.古代皇帝以天子自居,把黄色,龙图案等很多东西作为皇家专用事物,禁止普通百
7、姓使用.在一些时期连郡县地名也要避专用之讳.其次是官讳.古代有“君所无私讳 ,大夫之所有公讳“ 之规定,一般来说官员的名讳并不能成为一时一地之公讳,但是也有不少特例.古代各级官员在辖区内对自己及父母的名号进行避讳,即为官讳,一些地方也称为宪讳.郡县地名中也存在第 38 卷第 1 期马长林,等:中国古代郡县地名避讳初拯兰官讳这种现象.官员及其父母名号与地名冲突的情况下,通常是官员主动提出改任其他地方,或者辞官不就,也有些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某位官员为官一方受到老百姓爱戴,人们为了表示纪念爱戴而主动避讳.(2)为贤者讳. 中国很早就有了为圣人贤者避讳的习俗,唐宋以后,讳圣贤名人字号的习俗逐渐固定下
8、来,还有一些朝代明文禁止使用圣贤名人的字号.(3)为亲者讳. 礼记云:“入门而问讳.“古代入门问讳习俗一直存在,私讳一般只限于很小的范围.郡县地名因避私讳而更改的比较少见,而且多集中于名门望族和权贵名臣,往往和官讳难以区分,政治意味往往比较浓厚.2 郡县地名忌讳中国古代一直有占卜吉凶的传统,阴阳五行理论被无限发挥.总体来说古人比较迷信,因此也存在很多对不吉祥的事物的禁忌.人们一般会避开凶煞不吉之物,这种避讳叫做忌讳.在古代也有不少郡县地名忌讳的例子.首先,讳五行吉凶.易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作为宇宙存在之本,之后,民间又产生五行理论.水木金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理论在古代各个领域也被广泛采纳接受.郡县
9、地名有一些因五行相克不吉利而避讳的史例.其次,讳谶语.汉朝以后谶纬之学一直广泛流传,各种谶纬流言广泛传播,其中存在大量恶谶,即不吉之谶.人们通过避讳恶谶而求得吉祥,或者破解某种不详之语.郡县地名因为犯谶而避讳改名的情况在很多朝代都出现过.最后,讳不祥之字.一些朝代还有特殊的忌讳之字,这些字多半与死亡有关,有象征灭亡之意,所以为统治者所忌讳.3 郡县地名憎讳憎讳出于憎恨厌恶之心,在避讳里比较特殊.郡县地名也有一些避憎讳的.唐朝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玄宗末年叛唐,757 年其子安庆绪僭称帝号,叛乱从公元 755年持续到 763 年,唐肃宗继位之后以安禄山为国仇,随以安姓为恶,悉改有“安
10、“ 和“禄“字的州县地名 ,连与之音近的都不能幸免.五代吴国主姓杨,吴越与吴邦交素恶,以至于互相不愿闻其姓名的地步,又因为“阳 “,“杨“同音,就把境内有 “阳“字的县都改了县名,改富阳县为富春县,暨阳县为诸暨县,松阳县为长松县.4 郡县地名避讳方法在古代,避讳中仅敬讳的方法就有“作某“,“ 作某甲“, 标“讳 “,省阙 ,代字 ,改称,更读 ,缺笔,变体,草字,拆字,连字 ,曲说,析言,倒言,填讳,覆黄,覆绛等 18 种,郡县地名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质,避讳的方法仅限于以下几种.首先是更读.不改变用字而只是更改读音的避讳方法称之为更读.例如,宋明清时期,“丘“ 在很多地方念“区“或“ 休“.郡
11、县地名避讳也有用更读法的.更读而不改字本身有一定局限性,从避讳的角度来说并不能很好的避免人们犯讳,所以在历史上使用的并不是很多.其次是标“讳 “.在遇到应讳之字词时不写出它们而是直接标上“讳 “字或诸如此类的代替字就是标 “讳“法 ,标“ 讳“的方法在古代书面语中应用比较多,但是并不适应于口语,所以以标“讳“ 的方法为郡县地名避讳多见于书籍.后晋高祖石敬瑭追尊其祖孝简皇帝讳“郴“, 册府卷三一载:天福三年五月丁巳,“敕应诸州县名犯庙讳等:相南管内资兴县,本州名犯肃祖孝简皇帝庙讳,宜改为敦州.州管县名与州名同,改为敦化县.义县上一字亦与本州名同,改为敦和县.“再次是改称.遇到有犯讳的地方时完全更
12、改名称的方法就是改称.改称这种方法本身比较方便而且效果最好,所在古代避讳中应用最为广泛.郡县地名避讳也多用改称的方法.这种方法最为简单易用.次之是代字.代字就是用其他字代替避讳字.代字在避讳中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容易被人所接受.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说,代字可以划分为同近义相代,同近音相代,形近相代.同近义相代,如西汉孝文皇帝刘恒,讳“恒 “,以 “常“代 “恒“,改恒山郡为常山郡.同近音相代,如晋王舒之父名会,讳“会“, 改会稽郡为郐稽郡 .同近音相代在唐宋以前也是一种避讳的方法,但随着避讳制度越来越严密,这种避讳方法逐渐被废弃.形近相代,汉字是一种图形文字,很多字形状相近而
13、读音却不同,正是这一点,形近相代在古代避讳中也有所运用.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琏,避嫌名“邦“, 以“封 “代 “邦“,改上邦县为上封县,下邦县为夏封县.但是这种方法在书写和传抄时容易混淆出错.省阙也是一种常用的地名避讳方法.遇到要避讳之字直接省去或留作空白的避讳方法即是省阙法.东晋南郡公,大司马桓温,父名彝,避嫌名“夷 “,省夫夷县为扶县.唐代宗李豫 ,避正讳“豫“, 省豫章郡为章郡.最后是变体.在古代郡县地名避讳中也存在一些有意不按常体书写而是书其异体字的情况.南明鲁王朱以海.汇考卷二三云:“ 改 以为“?“(以的异体字), 海为獬,如县名定獬,镇獬,溜宁,獬盐之类,或作“?“(海的异体字)
14、.“研究古代的郡县地名避讳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认识避讳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制度,了解曾经长期存在的因避讳而更改郡县地名的历史现象.其次,郡县地名避讳会给我们查阅历史文献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会导致误解,探索这一历史现象能帮助我们理清疑惑纠正错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献.最后,古代的郡县地名避讳对我国今天很多地方地名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地名的来龙去脉,对现代的地名规范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参考文献1】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0.3H三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f4十三经注疏? 春秋毂粱传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