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淮河流域防汛减灾分析就目前淮河汛情的一点看法潘杨萍地理科学专业 地科09 学号2009210525授课教师 丁邦恒讲师摘 要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经济损失。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众多,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对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突出。本文从该区特性,成因分析,综合近几年国家应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政策,提出减灾措施。关键词: 洪涝 淮河流域 成因 减灾措施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建国60年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存在8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震荡;地区分
2、布很不衡,安徽、江苏较为严重,山东、河南相对较轻;流域总体洪涝灾情与流域四省各省最严重的年份并不一致,主要是由安徽和江苏的灾情决定。淮河流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多,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及社会经济资料为基础,研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灾情特征以及对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找出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特征、规模及程度的主要因素,丰富洪涝灾害的评估理论
3、及内容,完善防灾减灾理论,从整体上以及各层面认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提高淮河流域应对洪涝灾害的水平,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 淮河流域概况及灾害成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
4、低气温为-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分界线。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在淮河中下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
5、在淮河下游地区还极易遭遇江淮并涨、淮沂并发、洪水风暴潮并袭的严重局面。 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大范围持久性降水是由切变线和低涡接连出现而形成。江淮流域6、7月份持久性大范围的降水天气称梅雨。梅雨期长短、雨量的多寡,基本上决定了淮河全年的水情,如1931、1954年梅雨期长、雨量多,形成了全流域性大洪水。梅雨期结束后转入盛夏,淮河流域常受台风袭击,如1965年7月24日出梅,7月27日就有台风袭击洪泽湖地区。查近百年来的台风资料,发现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亦即台风雨可以影响整个淮
6、河流域。台风型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758“林庄暴雨,6小时雨量830mm接近世界纪录。 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一般自南向北或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绥,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三、充
7、分认识淮河流域防汛形势国家防总秘书长 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2011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进一步安排部署今年防汛抗旱各项工作,非常及时,十分必要。就去年流域防汛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予以肯定,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要充分认识淮河流域今后防汛的形势。一是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今后可能发生较严重洪涝灾害。淮河流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天气现象的复杂性,加剧了防汛工作的复杂性。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淮河流域连续发生水灾,防汛形势严峻,不容怂怠。二是防汛工程体系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一轮淮河治理工程正在实施,目前的防汛工程体系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对今后安全度汛构成极大挑战。洪
8、泽湖下游主要排洪河道尚未达到规划设计排洪能力,洪水出路明显不足;支流的防洪标准低,堤防质量差、穿堤建筑物病险问题多;蓄滞洪区人口密集、启用标准低、区内安全救生设施少,分洪保安难度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多,安全隐患仍未根除;易涝区范围大,耕地多,排涝标准低,渍涝问题突出。此外,很多新建的防洪工程尚未经过大洪水的考验,发生洪水时很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三是防汛非工程体系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经常出现严重干旱,水污染问题也很突出,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防汛非工程措施工作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目前的暴雨洪水和干旱缺水监测系统覆盖面小,监测点少;暴雨洪水预测预报
9、系统还不够完善,预报精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抢险预案操作性还不够强;工程监视和洪水预警系统覆盖范围小,防汛的应急能力不足;一些地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沂沭泗水系洪水来得快,拦河闸和分洪闸很多,工程变化大,调度方案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防汛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防洪保安的预期越来越高。 四、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防汛减灾1.要切实落实防汛责任制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全过程。要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职、渎职、工作不力或违反防汛抗旱纪律而造成人员
10、伤亡或重大损失的,要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2.要抓紧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淮河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指要根据治淮工程建设进展和工程状况,及时修订完善各项防汛预案。根据工程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水库、行蓄洪区、湖泊和泄洪河道等的运用预案,进一步细化预案和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发生洪涝时,任何情况下都有适宜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保证抗洪抢险工作有序开展。3.要做好运用行蓄洪区准备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前落实行蓄洪区运用准备有关措施,进一步细化区内人员转移与安置方案。要进一步强化区内人员避险措施,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提高区内人员的减灾意识。要进一步检查行蓄洪区通信预警系统,确保有关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
11、区内每个群众。要细化行蓄洪区分洪实施方案,保障行蓄洪区能够及时、顺利、有效运用。要提前做好行蓄洪区内人员的财产登记与核查工作,确保一旦分洪,能够及时补助区内人员损失。4.要全力保障水库安全度汛近年来突发局地强降雨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水库频繁出险。去年全国11座小型水库垮坝,造成了较为严重损失。淮河流域病险水库多,中小水库防洪标准低,要充分认识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水库安全检查,强化水库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水库安全度汛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在建和病险水库,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度汛方案和应急抢险方案,准备好抢险队伍,落实好抢险物料,确保安全度汛。5.要努力保障中小河流防洪安全淮
12、河流域中小河流多,工程质量差,防洪标准低,安全度汛难度大。尤其是淮南山区的中小河流,洪水来得快,防御非常难。要进一步提高局部强降雨和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及时发布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预警信息,及时转移有关人员避灾;要进一步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提前检查,找出险段和隐患区,落实“群测群防“措施。要加强中小河流安全度汛和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分析会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确保危险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要着力提高防汛应急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防汛组织机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基层防汛组织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将防汛组织机构向乡镇、社区延伸,健全防汛组织体系。要继续加强防汛抢险队伍组织建设,不断壮大防汛抢险服务队伍,努力提高防汛抢险应急能力。要针对淮河流域实际,备足防汛抢险物料、设备。要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和发布制度,及时汇集、分析、报告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做好重大突发水灾害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参考文献1刘宁. 在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1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王芳.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评估研究3 .淮河流域流域概况(1999版)4 淮河流域概况及灾害成因. 中国天气网.2009年5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