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48897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循环内科专业优秀论文 踝臂血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探讨关键词:踝臂血压指数 ABI 心血管病摘要:现在全球有近 1/4 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病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 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 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传统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探讨新的方法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在心血管领域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

2、测量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 ABI 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了解 ABI 作为新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群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1)患者组:选取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取 ABI1.4 且资料完整者 1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636.5)岁,其中,男性 49 人,女性 51 人,有 1 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根据性别、ABI 值将研究人群进行

3、分组。 (2)对照组:选取除年龄、性别外无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健康人群 20 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6.706.3)岁,其中男性 10 人,女性 10 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详细询问病史、生活方式和行为、月经史、家族史。 (2)一般查体:BMI 指数测定、踝肘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正常;ST-T 改变;心肌梗死;房颤;其他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房早;PR 间期;左房扩大右房扩大)等。 (3)实验室检测:于入院第二日清晨 6 时抽空腹静脉血 4ml,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

4、。同时口服 75 克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测 OGTT2 小时血糖。 (4)ABI 的测量及判定:采用超声探头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采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值,分别计算两侧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以两侧 ABI 值的低值为研究对象的 ABI 值。ABIlt;0.9判断为异常,0.9ABI1.4 判断为正常,ABIgt;1.4 判断为钙化排除研究人群。 (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lt;#39;2gt;检验,同时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 ABI 与传统心血

5、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研究人群与健康对照组 ABI 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 ABI 测量值(0.990.22)低于健康对照组 ABI测量值(1.100.13),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lt;0.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2、研究人群组男性与女性 ABIlt;0.9 发生率比较及男性与女性ABI 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ABIlt;0.9 为 15 例;女性 51 人,其中 ABIlt;0.9 为 16 例,两组间采用 xlt;#39;2gt;检验(xlt;#39;2gt;=0.018, Pgt;0.05),两组间无差异。 男

6、性组 ABI 值为 0.960.18 女性组 ABI 值为 1.020.15,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t=3.0,P=0.003),两组间有差异。 3、研究人群组男性 ABIlt;0.9组与 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 ABIlt;0.9 为 15 例, 0.9ABI1.4 为 34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 组在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研究人群组女性 ABIlt;0.9 组与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女性 51 人,其中ABIlt;0.9

7、 为 16 例, 0.9ABI1.4 为 35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组在年龄、血糖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人群 ABI 减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低ABI(ABIlt;0.9)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 血管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危险因子研究即是其热点之一,在众多新的危险因素家族中,ABI 即是其中之一。 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

8、证实ABI 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甚至在未出现症状之前),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 ABI 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的增高。 本文研究显示 ABI 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存在聚集关系。ABI 与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等相关;ABI 值降低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对临床发现的低 ABI 患者须进一步积极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 1、本研究表明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四项危险因素与低 ABI 相关。 2、年龄、血糖值、

9、血压值、吸烟率为男性 ABI 减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 ABI 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血糖值、吸烟率。 3、ABIlt;0.9 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临床应重视对低 ABI 者的监测,以期早期发现心血管病的存在,积极干预治疗。正文内容现在全球有近 1/4 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病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 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 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传统

10、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探讨新的方法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在心血管领域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测量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 ABI 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了解 ABI 作为新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群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1)患者组:选取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取 ABI1.4 且资料完整者 1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636.5)

11、岁,其中,男性 49 人,女性 51 人,有 1 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根据性别、ABI 值将研究人群进行分组。 (2)对照组:选取除年龄、性别外无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健康人群 20 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6.706.3)岁,其中男性 10 人,女性 10 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详细询问病史、生活方式和行为、月经史、家族史。 (2)一般查体:BMI 指数测定、踝肘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正常;ST-T 改变;心肌梗死;房颤;其他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房早;PR 间期;左房扩大右房扩大)等。 (3)实验室检测:于入院第二日清晨 6 时抽空腹静脉血

12、4ml,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同时口服 75 克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测 OGTT2 小时血糖。 (4)ABI 的测量及判定:采用超声探头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采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值,分别计算两侧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以两侧 ABI 值的低值为研究对象的 ABI 值。ABIlt;0.9判断为异常,0.9ABI1.4 判断为正常,ABIgt;1.4 判断为钙化排除研究人群。 (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

13、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lt;#39;2gt;检验,同时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 ABI 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研究人群与健康对照组 ABI 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 ABI 测量值(0.990.22)低于健康对照组 ABI测量值(1.100.13),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lt;0.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2、研究人群组男性与女性 ABIlt;0.9 发生率比较及男性与女性ABI 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ABIlt;0.9 为 15 例;女性 51 人,其中 ABIlt;0.9

14、 为 16 例,两组间采用 xlt;#39;2gt;检验(xlt;#39;2gt;=0.018, Pgt;0.05),两组间无差异。 男性组 ABI 值为 0.960.18 女性组 ABI 值为 1.020.15,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t=3.0,P=0.003),两组间有差异。 3、研究人群组男性 ABIlt;0.9组与 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 ABIlt;0.9 为 15 例, 0.9ABI1.4 为 34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 组在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

15、、研究人群组女性 ABIlt;0.9 组与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女性 51 人,其中ABIlt;0.9 为 16 例, 0.9ABI1.4 为 35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组在年龄、血糖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人群 ABI 减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低ABI(ABIlt;0.9)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 血管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

16、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危险因子研究即是其热点之一,在众多新的危险因素家族中,ABI 即是其中之一。 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 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甚至在未出现症状之前),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 ABI 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的增高。 本文研究显示 ABI 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存在聚集关系。ABI 与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等相关;ABI 值降低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对临床发现的低 ABI 患者须进一步积极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最佳治

17、疗效果。 结论: 1、本研究表明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四项危险因素与低 ABI 相关。 2、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为男性 ABI 减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 ABI 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血糖值、吸烟率。 3、ABIlt;0.9 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临床应重视对低 ABI 者的监测,以期早期发现心血管病的存在,积极干预治疗。现在全球有近 1/4 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病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世

18、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 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 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传统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探讨新的方法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在心血管领域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测量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 ABI 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了解 ABI 作为新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群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1)患者组:选取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

19、、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取 ABI1.4 且资料完整者1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636.5)岁,其中,男性 49 人,女性 51人,有 1 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根据性别、ABI 值将研究人群进行分组。 (2)对照组:选取除年龄、性别外无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健康人群 20 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6.706.3)岁,其中男性10 人,女性 10 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详细询问病史、生活方式和行为、月经史、家族史。 (2)一般查体:BMI 指数测定、踝肘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正常;ST-T 改变;心肌梗死;房颤;

20、其他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房早;PR 间期;左房扩大右房扩大)等。 (3)实验室检测:于入院第二日清晨 6 时抽空腹静脉血 4ml,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同时口服 75 克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测 OGTT2 小时血糖。 (4)ABI 的测量及判定:采用超声探头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采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值,分别计算两侧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以两侧 ABI 值的低值为研究对象的 ABI 值。ABIlt;0.9 判断为异常,0.9ABI

21、1.4 判断为正常,ABIgt;1.4 判断为钙化排除研究人群。(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lt;#39;2gt;检验,同时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 ABI 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研究人群与健康对照组 ABI 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 ABI 测量值(0.990.22)低于健康对照组 ABI测量值(1.100.13),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lt;0.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2、研究人群组男性与女性 ABIlt;0.9 发生率比较及男性与

22、女性ABI 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ABIlt;0.9 为 15 例;女性 51 人,其中 ABIlt;0.9 为 16 例,两组间采用 xlt;#39;2gt;检验(xlt;#39;2gt;=0.018, Pgt;0.05),两组间无差异。 男性组 ABI 值为 0.960.18 女性组 ABI 值为 1.020.15,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t=3.0,P=0.003),两组间有差异。 3、研究人群组男性 ABIlt;0.9组与 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 ABIlt;0.9 为 15 例, 0.9ABI1.4 为 34 例。两

23、组间比较,ABIlt;0.9 组在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研究人群组女性 ABIlt;0.9 组与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女性 51 人,其中ABIlt;0.9 为 16 例, 0.9ABI1.4 为 35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组在年龄、血糖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人群 ABI 减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低ABI(ABIlt;0

24、.9)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 血管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危险因子研究即是其热点之一,在众多新的危险因素家族中,ABI 即是其中之一。 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 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甚至在未出现症状之前),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 ABI 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的增高。 本文研究显示 ABI 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存在聚集关系。ABI 与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等相关;ABI 值降低增加

25、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对临床发现的低 ABI 患者须进一步积极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 1、本研究表明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四项危险因素与低 ABI 相关。 2、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为男性 ABI 减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 ABI 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血糖值、吸烟率。 3、ABIlt;0.9 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临床应重视对低 ABI 者的监测,以期早期发现心血管病的存在,积极干预治疗。现在全球有近 1/4 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

26、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病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 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 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传统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探讨新的方法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在心血管领域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测量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 ABI 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了解 ABI 作为新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群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27、 1、实验对象 (1)患者组:选取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取 ABI1.4 且资料完整者1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636.5)岁,其中,男性 49 人,女性 51人,有 1 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根据性别、ABI 值将研究人群进行分组。 (2)对照组:选取除年龄、性别外无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健康人群 20 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6.706.3)岁,其中男性10 人,女性 10 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详细询问病史、生活方式和行为

28、、月经史、家族史。 (2)一般查体:BMI 指数测定、踝肘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正常;ST-T 改变;心肌梗死;房颤;其他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房早;PR 间期;左房扩大右房扩大)等。 (3)实验室检测:于入院第二日清晨 6 时抽空腹静脉血 4ml,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同时口服 75 克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测 OGTT2 小时血糖。 (4)ABI 的测量及判定:采用超声探头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采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值,分别计算两侧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

29、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以两侧 ABI 值的低值为研究对象的 ABI 值。ABIlt;0.9 判断为异常,0.9ABI1.4 判断为正常,ABIgt;1.4 判断为钙化排除研究人群。(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lt;#39;2gt;检验,同时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 ABI 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研究人群与健康对照组 ABI 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 ABI 测量值(0.990.22)低于健康对照组 ABI测量值(1.100.13),两组间比

30、较采用 t 检验 Plt;0.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2、研究人群组男性与女性 ABIlt;0.9 发生率比较及男性与女性ABI 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ABIlt;0.9 为 15 例;女性 51 人,其中 ABIlt;0.9 为 16 例,两组间采用 xlt;#39;2gt;检验(xlt;#39;2gt;=0.018, Pgt;0.05),两组间无差异。 男性组 ABI 值为 0.960.18 女性组 ABI 值为 1.020.15,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t=3.0,P=0.003),两组间有差异。 3、研究人群组男性 ABIlt;0.9组与 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

31、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 ABIlt;0.9 为 15 例, 0.9ABI1.4 为 34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 组在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研究人群组女性 ABIlt;0.9 组与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女性 51 人,其中ABIlt;0.9 为 16 例, 0.9ABI1.4 为 35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组在年龄、血糖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人群 ABI 减低与心血

32、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低ABI(ABIlt;0.9)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 血管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危险因子研究即是其热点之一,在众多新的危险因素家族中,ABI 即是其中之一。 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 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甚至在未出现症状之前),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 ABI 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的增高。 本文研

33、究显示 ABI 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存在聚集关系。ABI 与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等相关;ABI 值降低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对临床发现的低 ABI 患者须进一步积极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 1、本研究表明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四项危险因素与低 ABI 相关。 2、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为男性 ABI 减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 ABI 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血糖值、吸烟率。 3、ABIlt;0.9 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临床应重视对低 ABI 者的监测,以期早期发现心血管病的存在,

34、积极干预治疗。现在全球有近 1/4 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病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 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 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传统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探讨新的方法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在心血管领域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测量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 ABI 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35、,旨在了解 ABI 作为新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群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1)患者组:选取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取 ABI1.4 且资料完整者1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636.5)岁,其中,男性 49 人,女性 51人,有 1 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根据性别、ABI 值将研究人群进行分组。 (2)对照组:选取除年龄、性别外无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健康人群 20 人作为对照组,平均

36、年龄(66.706.3)岁,其中男性10 人,女性 10 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详细询问病史、生活方式和行为、月经史、家族史。 (2)一般查体:BMI 指数测定、踝肘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正常;ST-T 改变;心肌梗死;房颤;其他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房早;PR 间期;左房扩大右房扩大)等。 (3)实验室检测:于入院第二日清晨 6 时抽空腹静脉血 4ml,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同时口服 75 克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测 OGTT2 小时血糖。 (4)ABI 的测量及判定

37、:采用超声探头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采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值,分别计算两侧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以两侧 ABI 值的低值为研究对象的 ABI 值。ABIlt;0.9 判断为异常,0.9ABI1.4 判断为正常,ABIgt;1.4 判断为钙化排除研究人群。(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lt;#39;2gt;检验,同时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 ABI 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研究人群与健康对照组

38、ABI 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 ABI 测量值(0.990.22)低于健康对照组 ABI测量值(1.100.13),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lt;0.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2、研究人群组男性与女性 ABIlt;0.9 发生率比较及男性与女性ABI 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ABIlt;0.9 为 15 例;女性 51 人,其中 ABIlt;0.9 为 16 例,两组间采用 xlt;#39;2gt;检验(xlt;#39;2gt;=0.018, Pgt;0.05),两组间无差异。 男性组 ABI 值为 0.960.18 女性组 ABI 值为 1.020.15,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

39、验(t=3.0,P=0.003),两组间有差异。 3、研究人群组男性 ABIlt;0.9组与 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 ABIlt;0.9 为 15 例, 0.9ABI1.4 为 34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 组在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研究人群组女性 ABIlt;0.9 组与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女性 51 人,其中ABIlt;0.9 为 16 例, 0.9ABI1.4 为 35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组在年龄、血糖值、

40、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人群 ABI 减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低ABI(ABIlt;0.9)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 血管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危险因子研究即是其热点之一,在众多新的危险因素家族中,ABI 即是其中之一。 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 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甚至在未出现症状之前),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在心

41、血管领域同样发现 ABI 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的增高。 本文研究显示 ABI 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存在聚集关系。ABI 与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等相关;ABI 值降低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对临床发现的低 ABI 患者须进一步积极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 1、本研究表明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四项危险因素与低 ABI 相关。 2、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为男性 ABI 减低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 ABI 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血糖值、

42、吸烟率。 3、ABIlt;0.9 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临床应重视对低 ABI 者的监测,以期早期发现心血管病的存在,积极干预治疗。现在全球有近 1/4 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有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病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 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 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目前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的传统方法并不理想,因此探讨新的方法被提上了日程。最近在心血管领域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

43、ndex,ABI)作为一种无创测量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 ABI 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了解 ABI 作为新的危险因素预测指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群心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1)患者组:选取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在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房住院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人群,取 ABI1.4 且资料完整者1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636.5)岁,其中,男性 49 人,女性 51人,有 1 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根据性别

44、、ABI 值将研究人群进行分组。 (2)对照组:选取除年龄、性别外无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健康人群 20 人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6.706.3)岁,其中男性10 人,女性 10 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详细询问病史、生活方式和行为、月经史、家族史。 (2)一般查体:BMI 指数测定、踝肘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正常;ST-T 改变;心肌梗死;房颤;其他心律失常;左室肥厚;房早;PR 间期;左房扩大右房扩大)等。 (3)实验室检测:于入院第二日清晨 6 时抽空腹静脉血 4ml,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45、C)、空腹血糖(FBG)。同时口服 75 克无水葡萄糖后 2 小时,测 OGTT2 小时血糖。 (4)ABI 的测量及判定:采用超声探头测量上臂和踝部(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采用上臂和踝部的收缩压值,分别计算两侧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两上臂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以两侧 ABI 值的低值为研究对象的 ABI 值。ABIlt;0.9 判断为异常,0.9ABI1.4 判断为正常,ABIgt;1.4 判断为钙化排除研究人群。(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lt;#39;2gt;检验,同时进行 Logistic 回归,

46、分析 ABI 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Plt;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1、研究人群与健康对照组 ABI 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 ABI 测量值(0.990.22)低于健康对照组 ABI测量值(1.100.13),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Plt;0.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2、研究人群组男性与女性 ABIlt;0.9 发生率比较及男性与女性ABI 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ABIlt;0.9 为 15 例;女性 51 人,其中 ABIlt;0.9 为 16 例,两组间采用 xlt;#39;2gt;检验(xlt;#39;2gt;=0.018, Pgt;0.0

47、5),两组间无差异。 男性组 ABI 值为 0.960.18 女性组 ABI 值为 1.020.15,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t=3.0,P=0.003),两组间有差异。 3、研究人群组男性 ABIlt;0.9组与 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男性 49 人,其中 ABIlt;0.9 为 15 例, 0.9ABI1.4 为 34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 组在年龄、血糖值、血压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研究人群组女性 ABIlt;0.9 组与ABI0.9 组各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值比较研究人群组女性 51 人

48、,其中ABIlt;0.9 为 16 例, 0.9ABI1.4 为 35 例两组间比较,ABIlt;0.9组在年龄、血糖值、吸烟率与 0.9ABI1.4 组比较,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5、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人群 ABI 减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低ABI(ABIlt;0.9)的主要影响因素。 讨论: 血管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评价方法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成为当今心血管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危险因子研究即是其热点之一,在众多新的危险因素家族中,ABI 即是其中之一。 国

49、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ABI 是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甚至在未出现症状之前),评估其预后的简单、有效、无创的方法。而在心血管领域同样发现 ABI 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其异常也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风险将会有明显的增高。 本文研究显示 ABI 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间存在聚集关系。ABI 与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等相关;ABI 值降低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对临床发现的低 ABI 患者须进一步积极查找相关危险因素,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 1、本研究表明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这四项危险因素与低 ABI 相关。 2、年龄、血糖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