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病理心理因素研究关键词:边缘型人格障碍 童年创伤 认知情绪调节 抑制控制 内隐联想测验摘要: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
2、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 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3、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
4、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
5、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
6、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正文内容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
7、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
8、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
9、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
10、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
11、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
12、+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
13、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14、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
15、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
16、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
17、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
18、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
19、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
20、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
21、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
22、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
23、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24、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25、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
26、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
27、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
28、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29、)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
30、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
31、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32、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33、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
34、(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
35、,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36、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
37、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38、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
3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
40、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
41、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 方法: (1)
42、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
43、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50.00,其中,共
44、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45、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go 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较对照和一般范式均有增加,在情绪 Stroop 范式中,BPD 大学生在抑郁词、焦虑词和 BPD 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对 BPD 词的错误数亦显著多于对照。 结论: (1) BPD 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发病率,与常见人格障碍存在较高的共病率;BPD 大学生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创伤的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明显;BPD 大学生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愈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其焦虑程度愈重。 (2) BPD 大学生被试的外显自尊遭到
46、显著破坏,但内隐自尊相对完好,反映了 BPD 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但潜意识的自我尚稳定,故其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在其自尊结构中,内隐成份所占比重高于外显成份;BPD大学生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分离程度越明显,临床症状可能越重。 (3) BPD 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且在情绪加工干扰下,这种缺陷表现的相对明显。目的: (1)调查某地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童年期创伤经历、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自尊特征与 BPD 的关系。 (2)了解 BPD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功能特征,探讨情绪加工对 BPD 抑制控制功能的
47、影响。 方法: (1)选取苏州大学在校二、三年级本科生 3227 名,发放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使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对 PDQ-4+中边缘型阳性者(得分5 分)进行访谈。BPD 阳性者经专家进一步确定后,填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概念量表(WSCS)、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 自尊调查量表(SE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 (2)经 PDI-半定式晤谈诊断为 BPD 阳性者 31 例,再从 PDQ-4+划界分为阴性的大学生中随
48、机抽取 31 例大学生作为对照,执行 Go no-go 范式、情绪 Go no-go 范式、Stroop 范式和情绪Stroop 范式任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t 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应用 SPSS13.0 软件完成数据统计。 结果: (1)3227 名大学生 PDQ-4+中边缘型(BDL)分量表得分为 2.621.70,其中 BDL 阳性 293 例(5.400.74),经PDI-半定式晤谈诊断 BPD 阳性 31 例,晤谈诊断阳性率 0.96,女性是男性的 1.38 倍。合并其他常见五型人格障碍 18 例,男女各半,总共病率为58.00,男性共病率 69.23,女性共病率
49、 50.00,其中,共病率最高为强迫型(29.03),最低为抑郁型(12.90)。 (2) BPD 大学生在 CTQ、S-AI、T-AI 以及 CERQ 消极策略分量表中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CTQ 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虐待因子与 BPD 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CERQ 消极策略得分与 T-AI 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3) BPD 大学生在 WSCS 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在SES、SEI 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两组被试在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均高于相容任务,存在显著的 IAT 效应;两组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且BPD 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症状指标(抑郁)存在显著相关。 (4)在一般范式中,BPD 大学生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显著长于和多于正常对照,在情绪 Go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