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苦参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关键词】 苦参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为豆科植物槐属苦参的根,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炎、抗心律失常等方面的活性,本文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方法,查阅了国内近十年来有关其所含生物碱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报道,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深层次开发和利用苦参这一传统中药提供理论依据。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 对心脏的作用阮长武等1实验设对照组、内皮素组(ET 组)、苦参碱组(MA 组:ET+MA)共 3 组。每组设 4 只平行瓶,重复 4 次实验。细胞培养第 5 天加 ET、MA ,浓度分别为
2、 1.010-6 mol/、3.010-6 mol/,作用 24 ,采用测定心肌细胞直径、数目、3H-亮氨酸掺入率及分子杂交的方法,观察内皮素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及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用苦参碱治疗。结果内皮素显著促进心肌细胞直径增大(P0.05)及 3H-亮氨酸掺入率的增加(P0.01),并诱导心肌细胞 -肌球蛋白基因表达,-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相应减少,苦参碱显著抑制内皮素致心肌细胞肌球蛋白基因同功蛋白病理性转换作用。金英等2选用封闭群大鼠 50 只,雄性,体重(26631) g,随机分为 5 组,通过测定清醒大鼠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心电图、酶活性改变及缺血区面积,观察到槐胺碱
3、13.3 mg/kg 和 15 mg/kg 能显著缩小心肌梗塞范围。1.2 抗心律失常作用李进禧等3将 SD 大鼠乳鼠 12 只消毒后,取出心室肌,用冰Hanks 液,剪成约 1 mm3 小块,加入无菌胰蛋白酶溶液,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消化 10 min,用 DMEM 培养基加小牛血清(小牛血清含量为 10%)终止胰蛋白酶的消化,用 DMEM 培养基加小牛血清调整心肌细胞数为 5105/mL,将已经消毒好的盖玻片放于 6 孔培养板中,把心肌细胞细胞悬液 5 mL 滴入培养板孔中,使之盖满盖玻片,放置于培养箱中(5%CO2、37 )培养 24 h,随机分为 10 组,负载 Fura2/AM,在不
4、同的条件下(培养液中分别加维拉帕米、氯化钾、不同剂量的苦参碱等),应用图象分析系统,测定心肌细胞内钙荧光强度的变化,间接测定苦参碱对钙内流的影响。结果显示氯化钾提高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可以被苦参碱所阻断,由此可以认为,苦参碱主要是通过心肌细胞膜上的 L 型钙通道影响钙离子内流的,这种作用可能是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谢世荣等4将用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Ach 混合液诱发心律失常后的 32 只大鼠和 40 只小鼠随机分为 4 组,通过实验发现槐定碱 10 mg/kg、20 mg/kg 能明显对抗乌头碱 20 g/kg、氯化钡和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也能明显对抗氯化
5、钙-Ach 混合液诱发小鼠心房纤颤或扑动,槐定碱 10 mg/kg 对大鼠心电图实验证明有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槐胺碱可减轻清醒大鼠缺血早期心率失常,也可显著缩短再灌注心率失常持续时间,降低房颤的发生率。1.3 降压作用氧化苦参碱经动物实验证实可降低血压,这与神农本草经记载苦参“主心腹结气 ”相符。刘芬等 5将 48 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6 组(n=8 ),即生理盐水组,氧化苦参碱 30 mg/kg、60 mg/kg和 90 mg/kg 组以及普萘洛尔加 OMT 60 mg/kg 组和多沙唑嗪加 OMT 60 mg/kg 组。常规颈动脉插管,股静脉给药,应用 BL-420 生
6、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大鼠血压及心率。实验表明静脉给予氧化苦参碱 30 mg/kg、60 mg/kg 和 90 mg/kg 具有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血压的作用,氧化苦参碱能增强多沙唑嗪的降压作用,但与普萘洛尔无协同降压作用。2 抗肿瘤作用将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加入肝癌细胞株 HepG2 细胞,以 TRAP-ELISA 方法测定其端粒酶活性,采用 Lipofect 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和报告基因的质粒转染至肝癌细胞株 HepG2 细胞,2 h 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孵育 48 h 后,分别检测其基因荧光素酶活性,同时将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加入肝癌细胞株 HepG2 细胞,并
7、于加药后第 24 h、48 h、72 h 分别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百分比。结果苦参碱在 750 g/mL浓度可抑制端粒酶活性,明显下调 hTERT 启动子的表达,加药后第 48 h、72 h,500 g/mL、750 g/mL组中肝癌细胞 G0/G1 百分比明显增多,S 期和部分 G2/M 期显著减少6。罗文纪等7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从细胞增殖、形态学变化、NBT 还原能力测定、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测定等方面观察,苦参碱在 12.550 g/mL浓度范围内首先明显抑制 HL-60 细胞的增殖,NBT 还原反应能力增强,-NAE 染色呈阴性,CD15+、CD1
8、1b+阳性率表达上升,而 CD33+阳性率表达降低,因此,苦参碱可能是一种良好的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剂,具有潜在抗白血病作用。代志军等8在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 SGC-7901,MTT 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粘附试验、Transwell 趋化运动和 Matrigel 侵袭实验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及其不同浓度下对 SGC-7901 细胞的粘附、运动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浓度在 0.25、0.5、1.0、1.5 mg/mL 时均有一定的抑制胃癌 SGC-7901 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复方苦参注射液不同浓度处理 SGC-7901 细胞后,体外粘附、侵袭和
9、运动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经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g/mL)作用后 SGC-7901 细胞 CD44V6 蛋白表达减弱,胞浆棕黄色颗粒减少。证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生长,降低细胞粘附、侵袭和运动能力。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3.1 镇痛作用苦参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拮抗苯丙胺和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增强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及槐定碱均能不同程度升高大鼠纹体及前脑边缘区的多巴胺代谢物二羟苯乙胺(DOPAC )和高香草酸(HVA )的含量。槐果碱还能降低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将其注入延髓能明显升高脑内的 cAMP(环腺苷酸) 9。陈霞等 10选
10、用昆明种雌性小鼠,体重 1822 g;Wistar 雌性大鼠,体重 200220 g,实验前将小鼠置于智能热板仪(550.5 )中进行筛选,以小鼠舔后足反应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将反应潜伏期小于 5 s 或大于 30 s 的动物剔除不用。将筛选出的 50 只小鼠随机分成 5 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氧化苦参碱 50 mg/kg、100 mg/kg、200 mg/kg 组和阳性药哌替啶(10 mg/kg)组,各组 ip 给药。分别测定给药前、给药后 30 min 及 60 min 时小鼠的痛阈。小鼠 ip 给予氧化苦参碱 50 mg/kg、100 mg/kg、200 mg/kg 后 30 min
11、 和 60 min 时,小鼠舔后足潜伏期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P0.001)。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能提高小鼠的痛阈,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且给药后 60 min 时作用明显,氧化苦参碱 ith 给药可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小鼠的痛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P0.001);而 ip 给予相同剂量的氧化苦参碱却不能提高小鼠的痛阈,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镇痛作用可能为中枢性的。侧脑室注射(icv)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氧化苦参碱 icv 给药后均能延长小鼠舔后足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3.2 镇静和催眠作用余建强等
12、11选用昆明种小鼠 400 只,体重(22.12.5)g,雌雄兼用,随机分组,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观察并测定氧化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对阈剂量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对小鼠外观活动和自发活动的影响及对戊四氮致惊厥作用的影响。结果:ip 1/16、1/8、1/4 LD50 剂量的氧化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都能引起小鼠自发活动的减少(P0.05),戊巴比妥钠入睡时间缩短(P0.05),睡眠时间延长(P0.05),并能明显加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P0.05)。1/4 LD50 的氧化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均不能对抗戊四氮致惊厥作用。实验表明氧化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均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
13、催眠。同比剂量氧化槐定碱在对小鼠自主活动抑制,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略强于氧化苦参碱,但氧化苦参碱对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略强于氧化槐定碱。 4 免疫抑制作用张佩等12选取体重为(202)g 小鼠 50 只,雌雄兼用,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10 只。以脾脏溶血空斑形成,E 花环试验,ConA 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及白细胞介素-2 活性检测指标,观察到槐胺碱 15、20 mg/kg 降低 E 花环形成率,抑制 ConA 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及白细胞介素-2 的产生,但对脾脏溶血空斑形成无明显影响。槐胺碱 25 mg/kg 则减少脾脏溶血空斑形成,降低 E 花环形成率,抑制 ConA 诱导的淋
14、巴细胞转化及白细胞介素-2 的产生。尚智等13以溴化四唑蓝比色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胸腺细胞增殖法和溴化四唑蓝比色法测定 IL-1、IL-2 活性。发现苦参碱可明显抑制ConA 和 LPS 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 ConA 诱导的小鼠脾细胞释放 IL-2,对 LPS 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 IL-1 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苦参碱可抑制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释放IL-2 及腹腔巨噬细胞释放 IL-1。5 保肝降酶退黄作用薛贵平等14以成年 Wistar 大鼠 40 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苦参治疗 1 组(大剂量组)及苦参治疗 2 组(小剂量组),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导
15、致大鼠肝损伤。采用苦参碱肌注治疗。利用电镜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脏超微结构及贮脂细胞 -肌动蛋白变化。实验表明苦参碱治疗后肝细胞膜性结构损伤恢复或减轻,贮脂细胞减少,其胞质中 -肌动蛋白表达减少。证明苦参碱对大鼠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有量-效关系。周慧等15取健康昆明种小鼠 50 只,均为雄性,体重 203 g,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10 只,采用 -奈异硫氰酸酯所致的小鼠胆汁淤积型黄疸模型,在健康小鼠中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经药效实验证明,高胆红素血症小鼠经灌胃口服苦参碱 75 mg/kg 和 100 mg/kg 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血清谷丙转氨酶和
16、谷草转氨酶也均有显著下降。甘乐文等16报道,苦参素对 CCl4 引起的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用 CCl4 造成大鼠慢性肝损伤的病理过程与人类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相类似,因此,苦参素有可能治愈人类肝损伤,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对急性肝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6 对支气管的作用姜鲁宁等17将健康雄性,体重 400450 g 豚鼠 16 只,随机分为 2 组,每组各 8 只,采用卵蛋白致敏后,再以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发豚鼠哮喘发作。实验组在诱发豚鼠哮喘发作前 15 min,每只豚鼠腹腔内注射氧化苦参碱 30 mg,两组豚鼠均每天诱发 1 次,共 10 d,然后应用 0.9%氯化钠溶
17、液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灌洗液,离心后分别测定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同时取肺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实验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学者将 40 只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 组)、哮喘模型组(B 组)、地塞米松干预组(C 组)和氧化苦参碱干预组(D 组)。B、C 、D 组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与雾化吸入激发制作哮喘模型。致敏第 15天开始每次雾化激发前 1 h 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干预(C 组)、氧化苦参碱治疗(D 组),连续 7。在 OVA 激发结束后 24 h 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炎性细胞总数
18、及嗜酸性粒细胞(EOS )数目,并测定 BALF 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5(IL-4、IL-5)和干扰素-(IFN-)水平变化。研究发现氧化苦参碱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小鼠 BALF 中炎性细胞总数及 EOS 数量;BALF 上清液中IFN-水平明显升高,IL-4 、IL-5 水平显著下降。D 组与 A 组、B 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C 组与 D 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8。8 抗炎作用肌肉注射苦参碱,能明显对抗由巴豆油诱发的耳壳炎症,长期给药,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苦参还对大鼠后肢因角叉菜胶诱发的炎症及因小鼠腹腔注射冰醋酸诱发的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9。苦参根的甲醇提
19、取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 G菌MIC 在 2550 ng/mL 之间,对枯草杆菌尤为敏感;对绿脓杆菌MIC 为 25 ng/mL20。邱耕等将 200 g 的 Wistar 大鼠,以 5 只为一组随机分成多组备用。急性内毒素炎症模型按大鼠处死取外周血前 1h 每只大鼠 ip 0.8 mg/kg LPS 一次制造。苦参碱由 ip 给药。用3H花生四烯酸掺入大肠杆菌为底物检测细胞内外磷脂酶A2(PLA2)方法,测定了苦参碱对内毒素( LPS)介导的急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中分泌型磷脂酶 A2(sPLA2)活性和外周血白细胞中胞浆型磷脂酶 A2(cPLA2)活性的影响:30 mg/mL 的苦参碱 0
20、.2 mL ip 1 h 对外周血 sPLA2 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 81.91.8)%,此时胞内 cPLA2 活性抑制率是(28.46.0)%21。9 抗病毒活性玄延花等22报道,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心肌酶及 MDA 含量测定等方法,证明苦参碱具有抗柯萨奇 B3 病毒(CVB3 )能力,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感染 CVB3 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苦参总碱浓度在0.00023.125 g/mL 时,可产生明显的抗柯萨奇 B 病毒(CVB )活性,且作用与药物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刘晶星等23以纯化的 CVB 作为病毒蛋白质对照,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纯化苦参总碱抗 CVB 的作用机理是不影响病毒的
21、吸附,它能进入细胞内影响病毒的生物合成,主要表现为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研究表明,苦参总碱在体外有明显抗 CVB3 的作用24。10 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唐锦程25将近 3 年收治的 180 例放化疗后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KPS60 分,放疗、化疗前血常规白细胞4.0109/,血小板100109/ (全组 180 例患者,单纯放疗后 44 例,单纯化疗后 86 例,放疗与化疗后 50 例,其中男性 108 例,女性 72 例,年龄 1872 岁)。放、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值平均为1.4109/(0.91093.6109/),分为、两组治疗,3 后进行观察。A 组(治疗组
22、120 例)予苦参素注射液 2 mL 双足三里穴连续注射 3 d;组(对照组 60 例)给予瑞白(rhG-CSF)100 g皮下连续注射 3 ,结果组有效率 86.7%,组有效率 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丽君 26研究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 70 例(实验组),与单纯化学治疗恶性肿瘤 60 例(对照组)对照。实验组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炎、腹泻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化疗后 KPS 评分有不同程度上升,但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化疗后 KPS 评分降低,且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化疗后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化疗前后白细胞下降明显( P0.05)。实验组病灶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共计 52 例,总有效率 74.29%,对照组为 41 例,总有效率 6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肿瘤化疗,虽然不能明显增加疗效,但能明显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1 小结鉴于苦参生物碱的广泛用途,应继续对其药理作用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有利于药学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