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25922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加强物流“结合部”理论研究,全面提高物流中心效益 一、物流系统“结合部 ”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物流,是指在 社会 再生产中,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物形态的流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巨系统,它包含了从物资管理、物资包装、物资运输、物资储存、物资加工到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与组织控制等各子系统(或称部门、环节)。这些子系统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但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必然在工作、职能、工序、区域等诸多方面产生交叉部分,我们称之为物流“结合部 ”。显然, “结合部”是物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物流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在物质资料的链式移动过程中物

2、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和谐,即“结合部” 各部门间的工作是否协调,将直接 影响 整个物流系统的性能与效益。 “结合部”在物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部”是制约物流系统生产能力的瓶颈 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系统周转物流量来表示,它表示物资在系统中流通的快慢程度,物资以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形式在生产地与消费地间的流动中,必然要经过管理、服务、预测、信息联络、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运输、装卸、修理等各个环节与部门。环与环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是阻滞流动速度的瓶颈,如果在流通过程中工厂、仓库及运输部门间

3、不能相互兼顾。密切合作,就会出现生产出的产品或所需原料不能及时得到运输,运到的物品不能按时存贮,从而大大延误物资从需地到目的地的流通,同样,如果订单处理速度和运输速度不相匹配,相互脱节,就会造成物质运输次数的增加或物资与运输相互等待的现象,使单位时间流量减少,流通效率下降,因此在优化物流系统时,不仅要考虑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解决各环节间的匹配和协作,以使各业务环节能够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共生效应,以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 目前 ,随着 科学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设备水平、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单一部门的效率

4、提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行业界限使得物流各部门间形成某种隔阂,各部门只片面追求自身效益而忽视了部门相互合作与系统 发展 ,使得各部门间常常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内耗扯皮,严重阻碍了物流系统能力的协调,可以说,克服“结合部 ”这一瓶颈 问题 是当前挖掘物流系统潜力的一大方向。荷兰菲利普公司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为了加速产品的流通,他们首先详细调查了当前各物流中心的布局情况,画出了产品流通和服务相关的活动流程图,在图上可以显示出定单和产品通过物流中心的情况以确定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的冲突和无效物流等问题,然后对影响定单和产品处理时间(排队、建立、处理、移动时间等)的因素进行 分析 以

5、消除各因素间的摩擦,以减少排队,降低延迟时间。全面检查原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水平,分析不同状态下库存水平的关系,检查库存、运输延迟时间和服务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在对以上影响物流效率的“结合部” 因素分析确定之后,他们开始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进,其具体作法是:引入JIT(准时生产)策略来衔接从订单收接、处理到取货、包装、运输各子系统;对工人进行多技能培训,以便随时进行部门间的大力支援与协调,减少额外人员;调整人机界限与接口;消除部门间的多余与无效操作;调整物流中心位置,使之靠近主要供货商库房;将订单处理和包装等领域的操作进行标准化和简单化,以减少物流中心库存,减少延迟时间,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新

6、的物流形式;将物流各部门集中在物流中心一起工作,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一致。通过以上改进,菲利普公司的 电子 产品物流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每天流通量由过去的 900(件)到改进后的 2000(件),其它技术指标也显著得到改善,如单位成本由过去的 11 美元降为 6 美元,工人劳动量减少 40,库存滞留时间由 3 天变为 1 天等。可见“结合部”这一瓶颈问题一旦解决,物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解放。 (二)“结合部” 是提高物流 经济 效益的重要源泉 七十年代前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人发现,降低物流成本(或物流费用)是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一利润的源泉(即由于降低物料消耗而增加的利润)和第二利

7、润的源泉(即由于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增加的利润),随着自动化、电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潜力几乎挖掘殆尽,而随着物流部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 20 世纪末的今天,单纯靠提高装卸效率、加快运输速度、减少库存、改进包装等部门功能也已不足以显著提高第三利润,要全面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必须从加强对物流系统化、有序化等管理方面下功夫,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系统间各部门、各环节关系的正确处理、合理协调方面上来,只有使物流系统各部门通过有效的形式,真正结合起来,减少冲突与扯皮,形成合力,才能减少各部门间的相互推底不负责任所造成的物流浪费与损失。每年我国均有上百亿元的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失掉,这完全可以

8、通过流通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和强化管理而得到竭止。同时物流系统间 (三)“结合部”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 物流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 社会 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作为货主的顾客服务。顾客服务是指与供应订货和使顾客保持满意而进行的有关活动的总和。某物流公司为此下定义为:“使顾客在心目中树立与本 企业 做生意放心的信念”。顾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这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为了使物流企业的顾客保持满意,企业各不同职能部门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心协力地工作;其次, 发展 与供应者或用户之间特殊的长期关系,有助于加强物流渠道内各方关系联结为一体。物流企业各环节、各部门本着互不相

9、干、各自为政的观点处理顾客的需求,势必引起结合、交叉区域无人过问、互相推倭,物流服务链在结合部处不能顺利延续,整体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呈现服务状况混乱、服务秩序模糊的局面,从而严重 影响 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损害物流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物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认真抓好结合部这个常被人忽视的薄弱环节,才能使物流系统由始至终地、完整地、连续地体现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宗旨,赢得更多顾客的青睐。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物流公司已意识到结合部在物流整体服务所处的过渡、转接的关键地位,纷纷在自己的物流 络 上建立了一系列的物流中心、物流据点,以顺利实行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

10、货物装卸。货物储存等物流活动的合理结合与对接,真正达到“门对门” 的完整服务功能,如日本邮船公司已在海外设置了 14 个当地法人,积极开展代理业务,经营海上、陆上货运及仓库业,其海外物流据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这些海外物流中心或据点的主要职能就是推进在当地的揽货、仓储、海陆空联运、码头装卸、集装箱租赁、底盘车出租、船舶代替、货运代替、内陆结关货运站、船舶燃物料供应等运输相关业务。此外,现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的联合运输正是在物流结合部上作文章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而应运而生的,它主要在“组织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接力运输” , “为货主

11、(包括旅客)和运输企业提供运输代理服务”,“ 促进产、供、运、销之间有关部门的运输协作。”等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由于联运企业的积极参予有力地促进了物流各环节如港、站、集、疏、运的衔接与配合,形成了结合部的有序发展,使货主能够“人在家中坐,收发全国货” ,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 由上可见,“结合部 ”在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物畅其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对“结合部” 问题 的 研究 ,加强对“结合部”的合理组织、 科学 管理,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和隔离,端正各部门在物流大系统中的位置与关系,从而产生共生效应,进行相互合作,减少物资在整个流动过程中的阻力

12、,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在保障有力、及时安全、优质服务、节能 经济 四大总目标上达到最优。同时,由于“结合部”涉及到至少两个子系统,通过对它的 分析 研究,更容易深人反映和全面掌握整个物流系统的特性。因此,对物流系统“结合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物流系统“ 结合部”的 理论 、 方法 与方向 由于物流系统“结合部”是由至少二个子系统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这就决定了对物流“结合部” 的研究必须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基础而展开,同时“结合部” 本身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系统,它的许多特性如多种形态、边界特性、多维管理、多元集合等不是单一的系统工程理论所能解决了的。因此还需借鉴多种相

13、关学科与理论联合攻关,如运输学、仓储学、安全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管 理学 。控制论、优化论等,最后形成一门能够正确反映物流系统“结合部 ”特点的并能科学指导管理工作的系统科学,这也正是 目前 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所在。 研究物流系统“ 结合部”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 (l)物流系统 “结合部”的结构分析,这是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的基础,只有弄清了 “结合部”的结构及组成形态,我们才能对其作用机理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管理。 (2)物流系统“结合部” 管理与决策研究,其主要 内容 有:构造“结合部 ”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结

14、合部”决策模型;运用 计算 机、数学等对模型进行求解等。 (3)物流系统“结合部”效用评价分析,通过对物流系统“结合部” 进行分析并建立管理决策模型,运用决策模型结果对物流系统各作业环节实施管理,管理效果的好坏体现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协调程度、结合部整体效益的发挥程度,也反映了决策模型的实用效果。为了科学地衡量“结合部” 管理的效果,就需正确分析“结合部 ”各项指标,对其统一量化,综合评定,确定整体水平,这就是“结合部” 效用评价分析的主要任务,它在整个物流“结合部 ”决策管理中处于把关的地位。 除了上述三大研究方向外,物流系统“结合部 ”研究还涉及到关键结合部的确定,人在 “结合部”中的关系

15、, “结合部 ”设备研制等相关课题。三、国内外研究物流系统“结合部 ”的 发展 状况分析 “结合部 ”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首先是由北方 交通 大学系统所于八十年代末提出来的,当时是围绕上海铁路局如何提高干线安全系统管理、站车服务系统管理、运输扩能系统管理这一课题而进行研究展开的,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北方交通大学系统所的张于心、张国伍、韩抒摈、彭宏勤等教授相继对“结合部 ”的概念、结构、作用、量化与评价等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其中张于心教授对“结合部” 理论的深人研究尤显重要意义。此外,军事经济学院物资系凌大荣教授等提出的 ODP 物流技术,其重在解决物流中的瓶颈部位的思想与“结合部” 理

16、论不谋而合,在物流系统“结合部 ”决策、控制的模型分析领域也出现了些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从物流综合优化的目的出发而建立的一些模型及其算法,这些模型及算法从不同 应用 角度、不同实用范围对优化物流系统“结合部” 管理发挥了作用。另外 文献 及协同学、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从决策技术方面为“结合部” 研究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基础支持。从目前所找到的国外文献中还未见“结合部” 理论的提法,但是在物流系统的管理与决策研究中,有大量的模型与方法都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环节间的交叉、互补、约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如生产物流中生产批量与库存间的关系,生产与需求变化的关系,配送系统中运输与库存间的关系等。这些模型反映了

17、不同情况下物流系统部门间的优化结合方式,有力地充实了物流系统“结合部”决策模型研究的内容。同样,日本丰田汽车 工业 公司的大野耐一创立的准时(JIT)物流管理技术,以色列的 Goldratt 所提出的最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n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E.Sandman 所提出的 QControl 生产计划控制技术等理论也是针对生产物流各环节中存在脱节、薄弱环节的这一情况而建立的,其目的也在于改进薄弱环节,加强环节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现在,世界上许多 现代 化的大 企业 、大公司已从这些管理技术中获益非浅,如夏普公司、Sony 公司

18、、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非常重视物流“结合部”的设施建设,如日本通过有计划地在各市区配置各种物流中心,以缓和城市交通混乱和拥挤现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运输、保管和装卸等项作业各理化、协调化;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能;疏通理顺了城市交通。美国为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加强联合运输,于 80 年代中期以来开发并投入使用了公铁两用车辆(Roadrailer)和集装箱叠载列车( Doublie stack train)等。 四、 应用 物流“结合部” 理论 ,加强物流中心建设 物流中心是各种物流结合点的泛称,或是指集中了各种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物流业务团地。物流中心往往

19、集中了处理能力很大的储存、分货、拣选、包装、装运、装卸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或设备,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实现物资的中转、再加工、存储、销售、分发等业务,促进物资的合理流通。显然,物流中心是一个“结合部” 非常集中的地方,就整体而言,它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结合部” ,运用物流“结合部 ”的理论 研究 成果,对物流中心各相关部门与环节进行管理与控制,可有效协调部门间、人员间、设备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合理确定并实施各结合子系统目标,使之紧紧围绕物流中心总效益这一总目标,促进物流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 ,我国物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每年都有因部门与环节间的脱节所造成的较大损失。因此,

20、加强物流“结合部” 理论研究,特别是从物流生产实际出发,建立物流“结合部” 优化模型,提高物流“结合部”特别是物流中心的管理决策水平,促进物流 现代 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fan【】毕业论文1、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诗经是我国第 1 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3 大部分。关于风、雅、颂如何分类,现存的先秦文献没有 1 个明确的记载。毛诗序说:“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显然,这是汉儒以政治教化的观点所进行的解释,并不符合诗经的本来面貌。孔子曾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

21、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以此,知雅、颂之名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所以,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就重新指出风、雅、颂的音乐性质。他说:“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师听声得情,知其本义。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孔颖达的这 1 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后人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其中风属于地方之乐,雅属于朝廷之乐,颂属于宗庙之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在此认识中进 1 步得到了强化。但是,由于人们只是把风、雅、颂看成是音乐上的分类,由于我们已经不可能重新耳闻目睹先秦古乐,所以,学者们在为此而感到遗憾的同时,并没有在诗经的文学形式与音乐的关系

22、问题上做进 1 步思考,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重新来做。1 个明显的事实是,音乐与诗经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文学语言的形式方面。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不同的乐调,才会有风、雅、颂这 3 种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巨大差别。音乐对诗经中风、雅、颂语言形式的影响有时可能是主导性的,在这方面,我们过去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过去在研究诗经各体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之时,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内容入手,认为是内容决定了形式,是先有了庙堂的歌功颂德的内容,自然就会有了周颂那种板滞凝重的语言形式。其实事情并不那样简单,有时候实际的创作正好与此相反,不是内容决定

23、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先有了宗庙音乐的规范,自然就会产生那样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里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颂是这样,雅诗和风诗中的许多诗篇的产生也是如此,这在诗经的文本中可以找到证明。如当前的许多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到,诗经中存在着许多固定的抒写格式和套语,按口传诗学的理论,这些固定的抒写格式和套语之所以存在,正是 1 个民族在漫长的口传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往往与音乐演唱的固定模式紧紧联系在 1 起,后世的歌唱者在创作中可以熟练地拿来套用。也就是说,1 个民族在早期诗歌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1 些固定的音乐曲调和演唱程式,这些固定的音乐曲调和演唱程式,往往决定了 1

24、首诗的语言形式。所谓“诗体既定,乐音既成,则后之作者各以旧俗。” (毛诗正义卷 1)说的正是这 1 道理。音乐对楚辞文体的影响也是这样。与诗经有风、雅、颂的区别相类似,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也可以区分为离骚、9 章、9 辩类,天问类,9 歌类,招魂类等 4 种类型。如果说起与音乐的关系,最紧密的当数9 歌和招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9 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9 歌之曲。”以此,我们知9 歌本为楚国的祭祀歌曲,诗乐舞 3 者紧密相联而不可分离

25、。招魂向来有屈原作和宋玉作两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招魂辞的形式,由招魂者用 1 种特殊的歌唱方式将 1 个人的魂招回。这种形式,应该是歌与诗的结合,而没有伴舞。离骚与9 章都是屈原个人的发愤抒情之作。根据离骚后面的“乱” 辞以及9 章中的部分篇章,如桔颂等分析,这些作品也有很强的音乐性,可以吟唱,但是否在作者的创作初始就曾经配乐而歌,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9 辩为宋玉模仿离骚、9 章之作,其配乐演唱的可能性比起离骚又小了些。关于天问,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又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仰天叹息,见

26、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由此可知,天问这首诗,是不能歌唱的。如此说来,楚辞中上述 4 种类型作品的分别,和音乐的亲疏远近关系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再从诗体角度,我们也可以看清这种区别。9 歌与乐舞紧密结合,其中所有 101 篇作品,基本句式都是 1 句诗中间有 1 个“兮” 字,如“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等。招魂取自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全篇以招魂者呼唤所招之魂的方式写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多用简短的语句和铺排

27、式的句法,表示呼喊的语气词“些”字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如: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 4 方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离骚 、9 章、9 辩同为屈原和宋玉的个体发愤抒情之作,诗的语言更适用于个人的口头吟唱,其基本句式是每两句为 1 组,在第 1 句的最后有 1 个”兮” 字,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惜诵以致悯兮,发愤以抒情”,“皇天平分 4 时兮,吾独悲此凛秋。”而 天问则以 4 言为主,全诗以 170 多个问句组成,基本没有 1 个语气词。由此可见,音乐对楚辞语言形式的影响,与诗经是相同的。这说明,尽管诗经、楚辞的音乐演唱方式后人已

28、无法知道,但是音乐对它们的影响却依然可见,如此说来,认真地分析诗经中风、雅、颂这 3 种类型诗歌以及楚辞中 4 种类型诗歌的音乐形式特点以及其在语言艺术中的表现和影响,是深化当前诗经和楚辞研究的 1 项重要的工作。2、歌与诵:诗与赋的分途及音乐对汉代诗歌的影响在中国诗体的演变史上,汉代是 1 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诗歌体式演变的1 个重要标志,是赋这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的出现和 5 言诗与乐府诗的产生,这恰恰与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为说这 1 问题,让我们先从赋的演变开始谈起。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不歌而诵谓之赋”。这说明,歌与不歌,是诗与赋的 1 条重要区别或者说是根本区别。那么,这种“不

29、歌而诵” 的赋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班固的话说,这与战国时代的风气有关,是从古诗中流变出来的。本来,诗经中的诗都是可歌的,同时作为 1 种贵族的文化修养,在春秋以前所谓的“赋诗言志 ”也是当时的诸侯卿大夫用 “诗”来交流思想的 1 种重要方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传中又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战国以后,由于“礼崩乐坏 ”,由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所以产生了屈原这样的贤人失志之赋。班固的这段话的原文见于汉书艺文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过去人们往往都把它忽略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这 1 问题。仔细想来,从屈原作离骚、9 章和

30、天问开始,配乐演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经不再重要。以后宋玉除了模仿屈原的作品而作9 辩之外,又作了 1 系列以赋为名的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它们与离骚不同,已经完全不能歌唱。正是这些以赋为名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体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诗中流变出 1 种新的文体赋。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汉赋脱离了音乐演唱而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以后,它与诗的这种区别也逐渐被学者们认识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诗赋略,明确地提出“不歌而诵谓之赋 ”,并把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乐的诗称之为“歌诗”。而汉代的诗,也就是 “歌诗”之所以得到新的发展,又恰恰与新的音乐产生和异族音乐的输入有关。从现有的文献材料

31、来看,在汉代诗歌园地里,最主要的歌诗类别有 3 种,1 种是楚歌,1种是相和歌,1 种是鼓吹铙歌。它们的分别,最初不是由于文体上的差异,而是由于不同的音乐乐调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唱方式。汉初诗歌以楚歌为主,1 方面是由于楚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另 1 方面是因为汉代统治者对楚歌的偏爱。刘邦本是楚人,汉初皇室贵族喜爱楚歌也是自然的。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帝国的日益强大和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楚歌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复存在。汉武帝为了制造新的颂神曲,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歌谣,还包括乐谱(“声曲折 ”),这在 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横吹鼓吹的输入,也为汉代歌诗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2、楚歌、鼓吹铙歌和相和歌这 3 种汉代主要的歌诗演唱形式,也影响汉代歌诗的语言形式发展。楚歌产生的比较早,来源比较单 1,其语言形式基本上沿袭了9 歌。鼓吹曲受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歌曲的影响,其语言形式与楚歌完全不同。其代表作为汉鼓吹铙歌108 曲,全为杂言。而相和诸调虽然也以杂言居多,却出现了许多整齐的 5 言诗,如江南可采莲、君子行、陌上桑、白头吟等等。由此可见,音乐对汉代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别到汉代诗赋的分流以及楚歌、铙歌与相和歌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之大。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不能就有关问题做详细展开式的论述,而主要是想提出这 1 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我以为,这不是 1 个简单的研究角度变换问题,而是 1 个关系到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问题。试想,如果我们把诗歌不再看成是 1 种单纯的语言的艺术,而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复合型艺术,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1 下以往的中国诗歌研究,就会发现明显的不足。所以我以为,认真地研究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深化当前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字库未存字注释:原字为曰下加文原字为王加(虍下加鬲)加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