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简单的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就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一下简单介绍:1国际方面国际方面主要是从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术立场的提出者在提出城乡一体化时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立场:(1)无产阶级立场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目标。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
2、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2义社会准备条件。(2)城市规划立场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 1898 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即城市占地 16 ,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 56 ,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英国于 1898 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 、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田园城市运动一度
3、成为世界性的运动。(3)城市发展立场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 。芒福德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 、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2国内方面国内方面主要是从不同的发展时期来表述的。在我国,城乡一体
4、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3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改革开放后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我国苏南地区在 1983 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
5、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 ”此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1990 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邵继华4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提到,从 1986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3)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
6、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九十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背景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多。13 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 960 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
7、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目前承受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三)我国城乡一体化提出的必要性第一,就经济发展而言,由于社会资源总量有限,大城市5的数目终究不可能大多,因此缺乏中小城市的都市在总体上对乡村的辐射能力是有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早就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如果我们片面地发展都市,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城乡二元对立,一方面都市的生产过剩,而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因为得不到资源而无法发展,步履维艰,从而造成社会
8、有效需求不足。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就地吸收,不得不涌入大都市,而都市已经是超负荷运作,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市化使得乡村教育长期滞后的局面难以改善,乡村劳动力素质与都市劳动力需求的鸿沟无法弥补。第四,就生态环境而言,都市化会使生态极限更易于被突破,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污染在都市过度集中的时候,通常会突破都市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点,从而导致不可修复的永久的生态破坏。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五个方面进行一下简单了解:(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经济社
9、会一体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和农村统一6职能,把农村发展成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性质和商品交易繁荣的城市。一体化的首要目标是在经济关系上实现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农业化生产的互补,而实现这种互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同质,也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济一体化阶段和社会一体化阶段。由于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独立存在,而经济生活也绝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内容,它同时还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所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阶段注定不能分割,必然是紧密关联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互为因果
10、的一个总的过程。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需要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为保障。下面就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两个角度分别介绍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1.城乡经济一体化为何要进行经济一体化?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这与减少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我们需要通过寻找一种方式去解决那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如何来进行城乡经济一体化?(四个方面)7(1)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家庭经营走向市场(基础 关键)在现阶段,农村生产主体 农户,虽然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职能, 但由于家庭经营规模较小, 使得农户面对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不规范性和弱质性,缺乏必要的发展和竞争实力
11、,存在信息滞后、农户间彼此模仿, 出现 “同上同下 ”的弊端。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入手,强化和优化市场主体,成立农会、农协,发挥其中介组织作用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由农协进行市场指导, 减少农户经营风险,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村股份制等形式, 促进农户经营的企业化。(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家庭经营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管理必须放弃单纯用行政手段管理的方法。按照商品经济原则, 把农用土地纳入市场范畴,打破农用土地封闭和凝固的状况,在保障农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保护农户承包权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允许其使用权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建立农用土地权流转市场,制定农用土地有偿使
12、用制度和投资补偿制度。从法律和政策上规范农用土地的流转行为,促进其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为农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改变农业分散的小生产状态,稳步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利于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得农户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时 ,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将可能遭遇的风险降至最低。(3)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农村工业劳动力转8移以集中布局乡镇企业为重点,创新农村城市化发展机制。一般来讲, 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同步效应。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向城市集中, 带动城乡各行业的发展, 成为现代化经济的地域载体,而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促进农村工
13、业化和农村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乡镇企业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效应, 这种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同步的发展格局 ,缘于乡镇企业的布局的分散化。有调查表明:全国 2000 多万家乡镇企业中,分布在县城的仅为 1%,分布在建制镇和集镇的为 7%,分布在村一级的则高达 92%。这种“村村点火, 庄庄冒烟 ”的乡镇企业布局 ,既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 又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既造成农户兼业化和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受阻,又影响了城市化进程。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 扩大现有城市规模或创建新的产业型城市 ,从而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产业转移
14、。(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要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变“离土不离乡”为“离乡也离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超过 1.5亿人, 这种“离土不离乡”造就了一批兼业户和“两栖农民”,使高度分散和超小型农户得以固化,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9体系无法建立。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来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壁垒,才可以彻底斩断土地这个传统纽带 ,建立起新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2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需要巨大的经济需求作为动力,借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来实现。在
15、我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城市中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为基础的社会保险体系,在救助、福利、优抚等方面也相对项目齐全、覆盖范围广泛。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目前主要集中在保障层次相对较低的社会救助和优抚方面,保险和福利还不完善。(二)城乡文化一体化目前我国的城乡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之间严重失衡。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滞后于城市;二是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三是
16、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10化产品比较缺乏。二是没有解决好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维护公民文化权利不仅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基本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三是供需矛盾现象比较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有效性供给不足的现象,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生产者与文化产品消费者之间的审美情趣、价值偏好和价格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有效性攻击不足的直接后果是这不仅降低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使群众得不到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能满足他们基本的文化需求。那么要如何建设城乡文化的一体化?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农村文化建设在资金投入上有一个根本的改观;二是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三贴近”原则,生产更多符合农民群众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是实现重心下沉,优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结构。三是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机制。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