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代史论文_徽文化 邓依玲.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13838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论文_徽文化 邓依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近代史论文_徽文化 邓依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近代史论文_徽文化 邓依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近代史论文_徽文化 邓依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近代史论文_徽文化 邓依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班级:会本三姓名:邓依玲学号:130311321近 代 史 论 文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 2200 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六县,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歙县,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清代设立安徽省的“徽”也由此而来。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1987 年 11 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 年7 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

2、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风景秀美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徽州文化。明汤显祖有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的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很多避难或迁移的大官贵族,显赫世家和普通民众都被这里的景色吸引定居于此,更有不少文人墨客留恋于这里的景致迁移至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可以孕育独具特质的文化。徽州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正是古徽州这个特定的地域上才成就了这种文化的独有的内涵。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汉族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

3、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作为一名徽州人,自然要去一览其美景,感受其魅力。徽州的地理位置位于皖浙赣三省接壤的地方,外围群山环绕,受黄山、天目山、九华山、白际山、五龙山包围,中为休(宁)屯(溪)盆地。水系发达,有新安江、阊江,乐安江水系和水阳江、青弋江、秋浦河、黄盆河等河流将徽州地区与外界联系。这样一个外高内地,水系贯通的地形,成为徽州文化的形

4、成的条件。群山环抱,地貌多样,使徽州地区通过陆路与外界联系不得不翻山越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但又由当地水系发达,水路交通给徽州的带来的方便,但是要通过新安江和阊江进入徽州需要逆水行舟,这样一个天然险阻,易守难攻,但又临近江南发达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战火纷争的时候,使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难所。徽州的景致确是纵然如画,但当地少有适宜耕作的田地,而鉴于徽州地区人稠,可以说,这个地方不适合于当时的生活,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 ”这样的地理条件一点不假,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梯田的耕种方式现在仍保留着,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小,成块分散着,又是华中地区典型的红壤,酸性强,山地

5、的耕作层十分浅薄,蓄水能力差,农作产量低,极不适合耕作。但是徽州的林地给徽州人带来了丰富的物产,盛产木材,茶叶,毛竹,笔墨纸砚,这些造就了徽州文化中一个重要元素徽商的出现。古徽州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这样一个山多田少的地区原本是刀耕火种的山越文化。随着西晋的“永嘉之乱” ,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 ,中原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动荡,大量的中原人纷纷南迁,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南迁过程中优势的地理位置,就成为了理想的避难场所,他们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人文基础,给徽州地区带来了别于山越文化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在这个与外界交流甚少,文化封闭,并且地理环境较特殊的徽州地区,又经过独立的发展

6、和演变,又形成的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徽州文化。徽州地区陆路交通不便,使中原文化相对隔绝,又因为盆地内部与外界阻隔,社会环境结构相对稳定,给中原文化在徽州地区独立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盆地内部南迁大族重视儒学和教育也给文化的发展起来积极的推动。徽州文化的特质和徽州文化的核心区在哪里,从书籍专家的论述,再到徽州当地人的自身感知,还有一些外来旅游的游客的个人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作为这么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要判定其文化核心区的所在还是比较困难的,凭徽州当地的百姓的理解和体会是不够的。徽州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众所周知,村落,牌坊,三雕,这些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是他们的判断标准,但是徽州文化中的

7、非物质文化却已大多被人遗忘,他们的理解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大部分的当地人和游客都以古民居古建筑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区的判断标准,其次他们认为的核心区是歙县。普遍的认为是商人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特质。我也一直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徽州这个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些古建筑,保留最好的也是这些古建筑,古建筑应该被作为徽州文化特质和核心区的判定标准。随后,翻阅了一些史实资料,发现徽州文化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徽州的建筑是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但是这只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物质文化景观,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去代表整个徽州文化的所有内容,之所以大家都认为徽州文化的特征和判断标准是古民居古建筑,因为这些物质文化是被很好的保留下来的

8、,也只是我们看到的,是徽州文化遗留下来的景观,更多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还需要回到历史中去寻找。徽州文化是一种儒学文化,从徽州人的信仰、风俗、风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的影子,但是这些在建筑上面我们看到的并不多,所以我觉得需要一个能代表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景观。我个人认为徽州文化的特质与徽州文化核心区的判定标准是古书院。书院是传授文化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核心应该具有的集中传播文化的功能,书院即是这个功能,所以我认为书院可以是文化核心区的判断标准。自宋代以来,文人创办书院的风气盛行开来,至明清尤盛。徽州是中国最早创建书院的地区之一,见于记载的徽州最早的

9、书院是北宋景德、天圣年间胡忠所建的绩溪桂枝书院。宋末,徽州书院发展到 12 所,清代康熙年间,徽属 6 县书院共创建了 54所。一个文化的核心区需要有完善的文化交流传播场所,书院即起了这样的功能,歙县也是徽州书院数目最多的地区,也是学术文化影响力最大的地区。徽州文化的主要有: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文献,新安画派,新安宗族,新安商人(即徽商) ,以及徽州书院,方言,礼俗,戏剧,民居,谱牒,土地制度,契约文书以及徽派朴学,徽州古村落,版画,篆刻,建筑,盆景,乃至徽墨,徽砚,徽笔,徽纸 在徽州这块富含徽州文化底蕴的地方,我寻找着徽州文化的踪迹,因为毕竟徽州文化是历史文化,在明清时候曾经极度繁荣,但

10、是随着徽商的没落,徽州文化开始走下坡路,现在的徽州这个地方一些非物质文化已经很少被所看到,大多数只能在书籍簿册中看到了,因此,只能从一些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景观中感受徽州文化的韵味。宏观环境风貌的美与微观建筑特色的美是传统民居美学的基本特征,徽州民居亦不例外。在徽州留在的徽州文化的景观中,保留最好的就是徽州的古民居古建筑。徽州民居村里的形成和衍化包容了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徽州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这里的民居的风格、建筑的特色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徽州地区的古村落房屋排列紧凑,一般都选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小型平原之上;村落布局合理,极富科学性,设计微妙,考虑周道,村落大多都有水系贯通;外观较整齐

11、,都采用高墙封闭,粉砖黛瓦马头墙,马头墙高低起伏,连续交错;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一般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徽州建筑注意细节的修饰,讲究装饰,把徽州文化中的雕刻艺术在民居中展现无遗;村落中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式建筑中的特色。宏村,背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宏村是典型的象形村落,用仿生学的原理,以南湖为牛肚,月沼为牛胃,水系为牛肠,民居为牛身,形成一个牛形。村落中民居分布相当集中,都集中在牛身,这样的布局与其地理环境是离不开的,因为徽州地区人多地少,可用平地更少,为了节省用地,徽州人不得不将整个村落高度密集,将房屋建的紧凑,而且两层

12、楼房的房型也是由于徽州地区地少,节省用地的原因。宏村的水系四通八达,贯穿了整个村落,这是宏村人为了防火灌田特地挖掘的,徽州地区不乏水系,宏村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而出,绕着一幢幢民居,因引自活水,得益于徽州地区的山多和水系发达,所以水系常年流通,清澈,也是村中人生活主要用水来源。村落的周围大树林立,这也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徽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清明时节季风频吹,对房屋构成威胁。为此,人们在水口及庭院四周广植林木,春天抵御狂风,夏天遮阴蔽日。粉砖黛瓦马头墙,是徽州古民居的特色。徽州人聚族而居,房屋以宗祠为中心紧密相连,徽州房屋多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影响极大,高大厚实的马头墙犹如一道天然屏

13、障,有效遏制了火患蔓延。同时,马头墙顶端墙头部分可以有效抵挡东南季风,保护瓦片不被吹落。天井在宏村的建筑中十分普遍,也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几乎每户都有天井,阳光可以直接射到天井,便于采光,使内室也更加通透明亮,也便于通气。徽州地区属亚热带地区,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空气湿度大,这些结构都便于散热防霉。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民居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他文化景观的踪影,在承志堂的木柱和横梁上都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 、 “三国演义戏文” 、 “百子闹元宵” 、 “郭子仪拜寿” 、“唐肃宗宴客图”等。徽州的木雕在承志堂等建筑上仍保留的较晚好,徽州地区多林地,建筑房屋多用木质结构,

14、木雕在徽州这个地方和砖雕石雕都发展的很精湛。宗族祠堂、书院、牌坊都是徽州地区古民居的特色,石雕砖雕木雕也都保留完好。徽州文化的典型景观可以看出,当地的文化景观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地理环境影响,因地理环境的不可变性,文化景观自身发生变化来适应这个特殊的环境。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徽州文化在当地旅游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然而对徽州文化进行开发的现状与古徽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所孕育的巨大潜力和商机相比, 其文化旅游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也存在了许多问题:州古建筑因年代久远,大多亟待维修保护,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许多古建筑

15、正在毁损之中;静态保护使遗产地原始风貌日渐消失;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投入,后劲不足。20 世纪 90 年代,对文化生态进行保护的理论逐渐传入我国。针对徽州文化生态现状,建立国家级徽州生态保护区建设很有必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个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区域,是实现旅游发展与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一体化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徽州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个大课题、大项目,需要社会各界、各级政府以及全体徽州人的共同努力当前,国人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看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的巨大作用时,对徽州文化保护与开发,突显其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徽州这方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要坚定不移地切实执行已制订的有效保护措施,要不断巩固成果,寻找不足,面向未来,完善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