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srtp_论文_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p17.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13675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rtp_论文_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p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srtp_论文_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p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srtp_论文_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p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srtp_论文_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p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srtp_论文_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p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SRTP 论文题 目 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 分化空间差异研究 学 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 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 名 张银、汪宇欣、丁潇、杜明霞 指导教师 王晓倩 职 称 讲 师 时 间 2015 年 11 月 30 日目录摘要 .2前言 .31 研究方法 .31.1 比较分析法 .33.1.1 定义 .33.1.2 运用 .41.2 空间邻近 .43.2.1 定义 .43.2.2 运用 .41.3 AHP 决策分析 .43.3.1 定义 .43.3.2 基本步骤 .52 数据 .62.1 数据准备 .62.1.1 问卷设计 .62.1.2 问卷调查 .62.1.3 缺失值处理

2、.62.1.4 问卷统计 .62.1.5 其他数据来源 .63 数据和现状的分析 .63.1 比较分析法 .63.2 空间邻近度 .83.3 AHP 决策分析法 .93.3.1 层次结构模型 .93.3.2 模型计算过程 .93.3.3 结果分析 .124 结论与建议 .134.1 结论 .134.2 优化策略建议 .13参考文献 .14附录 .15土地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分化空间差异研究张银、汪宇欣、丁潇、杜明霞(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了解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历史是开展我国当前农地制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为

3、线索,深入分析这个历程之中所深藏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影响。探索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当下,我国农村面临着新发展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通过比较分析法、空间邻近度建立缓冲区、AHP 决策分析法,对长安乡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研究探讨,得出造成甘州区长安乡社会分化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区域中心的距离和人均土地数量。关键字:土地制度、空间差异、社会分化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land system change social differen

4、tiation research space differencesZhang Yin, Wang Yuxin, Ding Xiao, ming-xia du( Major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of Gansu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ansu Lanzhou, 730070)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5、 rural land system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the current study of farmland system in our country.In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s the clue,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land system and deep motivation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vicissitude, influence, explore and adap

6、t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itable for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land system reform train of thought.At present, our country rural area is facing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ctively promote the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i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7、and rural areas, the only way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space of proximity to establish buffer and AHP decision analysis method, research on changan township aspects of actual condi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cause ganzhou district AnXiang social

8、differentiation main reasons for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region and land per capita. Key words: Land system, spatial differences, social differentiation前言: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土地制度及其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土地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分化在空间上的差异。土地制度的改革以 1978 年开始的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与成熟为背景。1993 年出现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现象,产生了大量拥有土地少甚至无地人口,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分化,生产性收入及其不均。比如 A 户有一个儿子,他所得到的是上一代所有的土地,B 户有两个儿子,他们各自得到的土地面积只是上一代的一半。在以生产性收入为主的农区,这种状况的发生,必然造成农户间经济收入差距,进而产生农户间社会地位及话语权的差异性。由于长安乡方便的地理位置以及本组有一学生来自于该乡方便了调查研究,加之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历来为河西走廊重镇,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甘州区以

10、及长安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给予了农户大量的优惠政策。遂决定将研究地点选择在甘州区长安乡。长安乡地处张掖市城区南郊,全乡辖 13 个行政村、98 个合作社,共 6212 户、20182 人,耕地面积 3 万余亩。本文主要选取分布在长安乡通往张掖市的主干道周边的六个村五座桥、郭家铺、万家墩、二闸、前进、八一村进行研究。该项目主要研究,社会分化在农地利用过程中的体现,社会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产生原因探讨和分析,总结一定的依据和经验,让我们对土地改革在现实发展中带来的问题有了客观的认识。让农户和政府相关部门更客观的了解现行土地变化带来的社会分化的状况。1 研究方法1.1 比

11、较分析法1.1.1 定义是常用的一种数据比较方法。一般有三种对比:人物对比、场面对比、细节对比。我们主要用的水平对比,水平对比法又称标杆法。是对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或已成为工业界领袖的公司,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量度,并采取改进措施的连续过程。1.1.2 运用此项目用的是归类对比法,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所以,在逻辑学中,一贯把从个别走向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对比则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我们用的是将不同层面的数据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可以清楚的看出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大小关系。主要从人均

12、土地与人均年收入,人均收入与张掖市、甘肃省、国家人均比较,以此来得出各村庄生产性收入差异。1.2 空间邻近1.2.1 定义邻近度描述了地理空间中两个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其确定是空间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交通沿线或河流沿线的的地物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大型水库建设引起的搬迁,铁路、公路以及航运河道对其穿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均是一个邻近度的问题。1.2.2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是典型的空间邻近度分析,分析同一属性在空间上的相关关系,它的空间权重矩阵就是各种邻近度的度量方法。另外,领域分析、地统计分析、缓冲区分析等都涉及到空间关系的判断,都可以算是空间邻近度分析。此项目用的是缓冲区

13、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然后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进行分析而得到所需结果。1.3 AHP 决策分析1.3.1 定义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 、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

14、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1.3.2 基本步骤1)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方案的相应重要性程度等级。如对

15、某一准则,对其下的各方案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2)计算权重向量为了从判断矩阵中提炼出有用信息,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为决策提供出科学依据,就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表 1 为元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表 1 元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因素 比因素 量化值同等重要 1稍微重要 3较强重要 5强烈重要 7极端重要 9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2,4,6 ,83)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的阶数 时,通常难于构造出满足一致性的矩阵来。但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又应有一个度,为此,必须对判断矩阵是否可接受进行鉴别,这就是一致性检验的内涵。CI 越小,说明一致性越大。考虑到一致性的偏离可能是由于随

16、机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时,还需将 CI 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进行比较,得出检验系数 CR;如果 CR0.1 ,则认为该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就不具有满意一致性。其中,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和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一般情况下,矩阵阶数越大,则出现一致性随机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2 数据2.1 数据准备2.1.1 问卷设计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进行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的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区域三个基础指标。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部分,根据每一项指标进行题目设定。问卷主体部分见附录所示:

17、问卷对指标的测量均采用 5 分制李克特量表法,用 1-5 表示居民对每一个测量指标的认可程度,1 表示非常不满意、2 表示不满意、3 表示一般(不确定) 、4 表示满意、5 表示非常满意。2.1.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 2015 年五一小长假(5 月 1 日-5 月 3 日)连续三天,对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的六个村(五座桥、郭家铺、万家墩、二闸、前进、八一村)进行调查。调查地点多位于屋舍和农田等人们集中存在的区域。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 275 份,通过较严格筛选,选取问卷 250 份,问卷有效率达到 90.58%。2.1.3 缺失值处理通过 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因数

18、据存在缺失,删除缺失项后,得到 249 条数据,最终基于这份数据进行分析。2.1.4 问卷统计 调查样本中,男性共计 109 人,占样本的 43.8%;女性计 140 人,占样本的56.2%。样本的年龄构成中 1830 岁占 67.1%、3140 岁占 14.5%、4155 岁占7.6%、56 岁以上占 10.8%。2.1.5 其他数据来源1)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采集基本数据;2)通过 Google 地图,该区域截图插入 CAD 中,找到共同点,AL 命令调节比例拼接;3)中国甘肃网-市州经济;国家统计局;SunDay2065 新浪微博。3 数据和现状的分析3.1 比较

19、分析法利用调差数据。将这六个村 2014 年年农户收入情况,主要从人均土地与人均年收入,人均收入与张掖市、甘肃省、国家人均比较,以此来得出各村庄生产性收入差异。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得到表 2:表 2 2014 年长安乡部分村庄人均耕地和生产性收入情况村别 人均耕地(亩) 生产性人均收入(元)张掖市 2014农民人均收入(元)甘肃省 2014农民人均收入(元)全国 2014 农民人均收入(元)前进 1.1 5800八一 1.1 6000二闸 1.3 7500 10124 6277 10489万家墩 1.8 9800五座桥 1.8 9500郭家铺 2 10500在根据走访调查的数据整理得出的表格和条形

20、图中可以明显的了解到,人均拥有的耕地数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由于农户有土地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农户之间收入的分布差距。根据长安乡 2014 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与张掖市 2014 年农民人均收入(10124 元/年) 、甘肃省 2014 年农民人均收入(6277 元/年)和国家 2014 年农民人均收入(10489 元/年)进行比较。划分高(10489 以上)中(6277-10489)低(6277 以下)三个层次。6个村庄中生产性人均收入高收入占 1 个(郭家铺) ,中等收入占 3 个(二闸、万家墩、五座桥) ,低收入占 2 个(前进、八一) 。如图 1 所示:图 1 2014 年

21、长安乡部分村庄高、中、低村庄生产性收入占比经过上面长安乡农业人均年收入与张掖市、甘肃省和国家农业人均年收入比较,总结得到:长安乡农业人均年收入有 67%(高生产性人均收入 17%+中等生产性人均收入 50%)的村庄农户高于甘肃省农业人均年收入。但是把比较范围逐渐扩大到张掖市和国家,只有 17%的村庄农户高于张掖市和国家农业人均年收入。说明长安乡大部分村庄的农户农业收入在张掖市还是比较低的。5.2 空间邻近度本研究区域是以张掖市和长安乡政府为主体两个点源为主体,临近对象为主干道周边 6 个行政村。利用 cad 和从 google 地图下载下来的卫星图,勾勒出长安乡部分村庄。记录下每个村庄中心距离

22、张掖市中心和长安乡政府的距离。以张掖西站为圆心建立 3 个缓冲区(500m、1000m、1500m) ,以长安乡政府为圆心建立 3 个缓冲区(300m、600m、800m) 。见下图,图中西北-东南走向深绿色道路为长安乡至张掖市主干道路。如图 2 所示:图 2 缓冲区图示图中块状部分为住宅或其它公共设施,灰色的为厂房。图中的两个中心分别是张掖西站和长安乡政府。圆形为设置的不同半径的缓冲区。表 3 每个村庄中心距离张掖市中心和长安乡政府的距离村别 生产性人均收入(元)综合性人均收入(元)村庄中心距离张掖西站(km)村庄中心距离长安乡政府(km)前进 5800 14000 1.1 2.6八一 60

23、00 14500 0.8 2.4二闸 7500 12000 3.0 0.2万家墩 9800 115 00 2.9 0.8五座桥 9500 9800 4.4 1.5郭家铺 10500 10500 5.1 2.1通过上面的两个缓冲区和调查结果表以及距离衰减原理 (描述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距离衰减原理可以明显的反映出事物间的可接触性!近便性,以及事物和能量的扩散过程,是区位理论的精髓“很多区位理论是由距离衰减原理延伸出来的) 分析,明显了解到,缓冲区范围越大,越往外拉,综合性人均收入越低,越靠近张掖西站以及长安乡政府,综合性人均收入越高。以二闸村和五座桥村为例,从上图可以看出它们距离第一个

24、中心张掖西站的距离分别是 3.0km 和 4.4km;距离第二个中心长安乡政府的距离分别是 0.2km 和 1.5km。而它们的综合性人均收入分别是 12000 元和 9800元。显然距离中心区域越近综合性人均收入越高。由此可见,靠近区域中心的人群交通越方便,发展越快。3.3 AHP 决策分析法3.3.1 层次结构模型(1)目标层(A):造成甘州区长安乡社会分化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2)准则层(C) 。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的准则为判断标准:C1 家庭情况方面;C2 基础设施硬件方面; C3 各种软实力;(3)对象层(P) 。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十四个方面:P1 交通运输状况;P2 与区域中心的距离;P3 人均土地数量;P4 劳动力数量; P5 外出务工人数;P6 家庭男女比例;P7 供水供暖情况;P8 住房情况;P9 村容村貌状况。3.3.2 模型计算过程(1)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根据上述结构模型,在收集众多资料和实际走访调查的基础之上,我们构造了 A-C 判断矩阵、C-P 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如下图 3 结构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