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史记》互见法再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29647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互见法再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史记》互见法再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史记》互见法再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史记》互见法再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史记》互见法再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8年11月第25卷第6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V0125,No6NOV2008【历史研究】史记“互见法”再论郭明友、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史记叙事首创“互见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今人在嘉许史记“互见法”首创价值的时候,对部分互见文字的真伪要谨慎,还应看到史记“互见法”体系并不完备,史记“互见法”的运用还不很自觉,特别是“互见法”对于今人还原史记“一家之言”的哲学真相有很大的干扰。关键词:史记;互见法;辨析【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2、号】1672867X(2008)06-009904唐人刘知几认为,史记“互见法”“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是一种巧妙的叙述章法;宋人苏洵赞许史记“互见法”“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彰隐技巧。今人研究发现史记“互见法”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虚实互见、名实互见、存疑互见、传赞互见等若干种类型;还有人溯流求源,于吕氏春秋和左氏春秋中察觉出史记“互见法”的效尤痕迹【2J。“互见法”使史记纪事有呼应,写人多照应,叙述完整而笔墨筒省,人物形象丰满而又个性鲜明,所以此法被历代研究者推崇极至。本文从另一角度对史记“互见法”再作讨论。一、对史记中部分互见文字要谨慎重大历史事件本是群体行为的结果

3、,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和面貌,在同一件事情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而纪传体本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分章叙述,所以,“同为一事,分在数篇”的互见之法,其实是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天然笔法,今人对史记“互见法”首创之功的嘉许不宜太过。比如,吕氏专权谋逆和平定诸吕之乱,是汉初充满血腥与仇恨的政治决战,在吕太后本纪中不仅塑造了吕后专权、偏私、残忍的人格形象,叙述了吕氏权力集团形成与覆灭的全过程,而且对王陵、陈平、周勃等几位关键大臣的功绩,也有分别叙述。其中,王陵因忤逆吕后偏私之怀而早早被罢相为太傅,后因耻就太傅职,杜门七年而死,所以,在吕太后本纪中,对王陵着墨甚少。而是放在陈丞相世家中,用了三百余字附录其

4、事。陈平、周勃二人是平乱的核心人物,所以着墨浓重,人物形象鲜明。反之,在陈平本传的三千余字中,对陈平这项“全社稷、定刘氏之后”的功业,仅仅用了一句:“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某也”;绛侯周勃世家对周勃也只一句“于是勃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这样的叙事详略得当,史实前后一致彼此互证,堪作为互见笔法的经典用例。其次,“互见法”也是研读史记的必然之法。在史记中,司马迁融汇了士人自由精神在独裁专制君主面前的无奈和悲哀,寄托了司马氏“一家之言”的哲学观念,以及他本人对命运遭际的忧愤与不平。然而,他除却在“太史公日”中,从史官的角度作比较

5、坦率地评判,更多地是采用“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彰隐技巧来表情达意。这种彰隐技巧的运用,显示了司马迁强烈的主观动机,是史记“互见法”运用得最自觉、最精彩之笔,也是受后人赞许最多之处,这也使“互见法”成为阅读和研究史记的必然之法。读者只有把相关的篇目连缀通读,才能还原一个人物的整体面目。事实上,人们在阅读和研究史记的时候,对“互见法”的运用更自觉。比如,人们不会仅仅根据一篇项羽本纪或高祖本纪,来判定项羽和刘邦的武德文功与品性才识,而是参照相关的传记来综合还原二人的完整形象。另外,史记“互见法”文字的真伪还须鉴【收稿日期】20080520【作者简介】郭明友(1972一)。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6、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一99万方数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5卷别。有人把“互见法”划分为“显现互见”和“隐现互见”两类,其中“显现互见”是指有明确互见篇章提示的叙事。在以简牍为载体、以刀笔为抄录工具的书籍流传时代,读者于正文旁侧和篇章段落结尾处随手点评、续注是一种常行,后人抄录或版印时,误录这些文字人正文的衍文现象是常有的,文中“显现互见”既可能是太史公著述时的提示,也可能是被误录的早期读者的阅读随记,若把后者也算作史记的“显现互见”案例就要犯错误了。有些后人点评文字被误篡入正文的案例,已被今人证实H J。再者,有些“显现互见”,如“其语在吕后、孝文事中”、 “其事在

7、周公之篇”、“其语具在吴事中”等提示性文字,在语感上也存在后入评注和转述的语气,因此这些“显性互见”文字至今也难以被排除后人补缀的可能。二、史记“互见法”不很完备之处史记中许多“显现互见”提示都有对应的叙述可以互相参阅。比如,秦本纪中,秦始皇死于巡狩途中,李斯和赵高密不发丧,并乔诏立嗣胡亥,文中有“语在李斯传中”的提示;吕太后本纪中叙述朱虚侯刘彰谋诛诸吕以及齐王杀相举兵故事,有“语在齐王语中”的提示;留侯世家中,述张良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安稳韩信故事,有“语在淮阴事中”的提示等等。然而,史记“互见法”的体系还不很完备。首先,在史记中,有大量可以相互参阅的文字,既没有被标示出来,也没有被做详略或

8、侧重处理。比如,在秦本纪中,有关晋惠公和晋文公先后与秦穆公约盟的秦晋之好文字,与晋世家中的对应叙述文字基本相同;秦本纪中纪秦始皇焚书事,与李斯列传基本重合;吴太伯世家中关于夫差诛杀伍子胥故事,与越王勾践世家基本重合;赵世家中关于吴延陵季子与齐晏婴卜晋国政事文字,皆重复见于晋世家中;齐悼惠世家中,齐惠王刘肥为了消灾而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汤沐邑故事,也在吕后本纪中重复出现;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进专诸于公子光以及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事,又重复于吴世家;白起王剪列传中,韩国献赵国上党郡以及秦赵长平之战事,赵世家中也有详细记载;田叔列传中,刘邦辱赵王张敖,以及张敖属下赵午、贯高等谋逆弑君之事,在赵王本传中也有详

9、录诸如此类的重复文字在史记中举不胜举。史记不可能对所有互见史实做到处处提示,但是,大量相同故事在异篇中重复叙述,且没有明显的详略差异和立场变化,却是个不争的显见事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隐现互见”的笔法是史记“互见法”的高明之处。然而,成百上千的叙述文字和大段的直接引用人物语言,重复见于异篇之中又不加以提示,就不见得是高明的“隐现互见”了。比如,在伍子胥列传和楚世家中,记述费无忌为楚太子建谋取秦女以及谗言伍奢父子事的约千余文字,几乎完全重复。在简牍时代,这种重复费时、费力、费财,当然不能算作高明之举。反之,过秦论是西汉初年政论散文名篇,也是贾谊政治见解的集中表现,被史记收录于秦本纪,被褚先生转

10、引于陈涉世家中,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不仅没有收录此文,连著录和互见提示都没有,这种简约互见就难免本末倒置了。韩长孺列传载,淮南王刘安企图谋逆,武安侯田蚧时为太尉,于霸上迎驾刘安时曾言:“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当谁哉”,二人这翻对话于淮南衡山列传中又被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晁错“擅凿庙垣为门”,丞相申屠嘉要求廷尉诛讨其罪过,晁错连夜逃跑到大内求景帝庇护。期间的几次对话在袁盎晁错列传和申屠嘉本传中都以直接引用人物语言的形式被详细纪录。这种相同人物语言被重复在异篇中直接引用而不加互见的现象,在史记中还有很多,就单篇来看尚不觉得有何不妥,但总体上未免有赘述

11、之嫌,暴露出史记对“互见法”运用不够自觉、体系不够完善的真相。三、互见的史实细节文字偶有舛误淮南王刘厉“暴慢无亲”、骄横朝野,为报私仇竟公然锤杀大臣,并时时拟于天子,越制不法。于是孝文帝销其王爵,左迁之蜀地。在袁盎晁错列传中,袁盎谏日:“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三条引文分别见于:绛侯周勃世家中叙述周勃、陈平合谋诛诸吕、立孝文帝事;周本纪中叙述周公作尚书事;袁盎晁错列传中叙述袁盎进言诛晁错以平吴王叛乱事。一100万方数据第6期 郭明友:史记“互见法”再论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文帝不听谏言,以至于刘厉果然病死于途中。孝文

12、帝闻之“辍食,哭甚哀”。于是袁盎先嘉许孝文帝起于微薄、励精图治,功业可拟于三代贤君,然后为文帝开罪:“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最后建议孝文帝: “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刘厉三子皆为王。然而,对照淮南衡山列传里这一段故事,两处文字在许多细节上都有舛误:一、淮南王于孝文帝六年左迁途中绝食而死,并非病死;二、袁盎非但没有以赞许和开罪的方式使孝文帝节哀释怀,反而建议诛杀丞相、御史以谢天下,孝文帝也没有完全采纳这个残忍而阴损的建议,只是杀了一批侍奉淮南王不够谨慎的官吏以泄愤;三、淮南王有四个儿子而非三个;四、孝文帝两年后(孝文八年)才因怜悯之情封淮南王的四

13、个儿子为侯,六年后(孝文十二年)才因有感于童谣的讽喻,把淮南王故地转封给了阳城王刘景的儿子刘喜,直到刘厉死后十年(孝文十六年)才封刘厉的三个儿子三分故地为王。关于尚书的篇次,周本纪中有一段记载:“初,管、蔡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馈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并以“显现互见”的方式提示“其事在周公之篇”。下文中接着说周公还作了召诰、洛诰,以及多士、无逸、多方、周官等几篇文章。今案鲁周公世家,周公先后作了大诰、馈禾、嘉禾、多士、无逸、周官、立政七篇,以及祈祷文金滕和诗歌鸱鹦,两传的记录在篇目与篇次上皆有差异。作微子之命事则是在宋微子世家中,而非鲁周公世家。康

14、诰系周成王嗣太子康王即位时诰文。周公先于成王死因而康诰不应出于周公之手。显然,周本纪这里的“显现互见”提示与对应篇章的史实细节是有舛误的。在张丞相列传中,顺带附录了丞相于定国故事,并用了“显现互见”提示:“于丞相已有廷尉传,在张廷尉语中。”然而,今案张释之冯唐列传及酷吏列传,皆无于定国事本末。在郦生陆贾列传中附录了平原君朱建故事:“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语在黥布语中”。然而,裴驷在史记集解就指出“黥布列传无此语”。关于此两例有提示而无对应文字的“显现互见”,已有学者著文专论pJ。同为早期的纪传体历史著作,汉书中也有大量的“同为一事。分在数篇”的叙述,如一篇孝文本纪就有五处“显现互

15、见”提示。从编著史册的角度来比照,汉书对互见内容的提示和详略处理运用得更自觉、更缜密。四、“互见法”为研究史记造成很大困难讨论史记的哲学思想,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论断: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既属于道家又属于儒家、批判法家又讲刑名、宣扬天命又否定天命、崇尚个性又是拥护秩序、推重货殖又厌恶争利说来说去,最后还是一个词“矛盾”。导致这种状况并不因为史记的“一家之言”原本就是大杂烩,而是源于史记的“互见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互见法”既能突出人物个性、丰满人物形象、巧妙地讳长者之尊,又能完成司马迁尚善伐恶的心愿,运用得颇有成就。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司马迁著述史记标举“成一家之言”,然而,在五十余万字

16、中,除却司马谈那篇遗文论六家要旨,再无其他学术史专篇,因此,其“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是借助人物传记来表述的,“互见法”也在不自觉中被广泛渗透于学术思想的评述之中。这样,甲传中的所是就可能会成为乙传中的所非,留下了许多矛盾,造成后人研究的困难。这种因为互见笔法造成学术思想的不一致,在对儒学的态度上表现得最集中。司马迁曾师从董仲舒、孔安国,吴龙辉先生在原始儒家考述中称司马迁是“杰出的儒学传人”。史记对六艺、论语、苟子等儒学经典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汉儒的最高水平。太史公自序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I骆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17、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 春秋以义。”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把孔子推崇为如“高山”和“太阳”般的“至圣”。另外,史记还时常直接引用经典原文来叙事说理,也常常引用圣人之言来申发己意、评述案断,以至于儒学言论在史记中随手可摘。后人也常常以史记征引六艺文句之多来判定史记的儒家哲学思想。清代梁玉绳就认定一101万方数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5卷“夫史公考信必于六艺,造次必衷仲尼”【4J。然而,史记中还有许多文字,可以清晰看出司马迁对儒学的批判与鄙薄。 论六家要旨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在万

18、石张叔列传中,(窦)皇太后不喜儒学的原因是“以为儒者文多质少”。史记中最为司马迁推重的君主是孝文帝,因此,孝文的儒学观具有无上权威。礼书说:“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儒学)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文那些重农务本、清净省礼的施政方略,也皆不合儒术,甚至遗诏:国丧期间不许重服、三日释服、不禁娶嫁、不禁酒肉、不许哭丧等等,也皆为儒学中的非礼之论。与孝文相比,刘邦对儒学几乎是嗤之以鼻。在留侯世家中,儒生郦食其劝刘邦复立六国后人以乱秦,张良剖析了其策略的荒谬与危害,于是“汉王辍食吐哺,骂日:竖儒,几败而公事”;在黥布列传中,刘邦骂何随“为天下安用腐儒”。“竖

19、儒”、“腐儒”的辱骂成就了刘邦流氓皇帝形象,也着实刺痛了儒学的伤疤,司马迁毫不隐讳地记录,实有借吴伐楚之嫌,其于儒学的真实态度,也就可见一斑了。对原始儒学,司马迁尚有公允的评判,于汉初儒林,太史公几近不共戴天。叔孙通是秦时儒学博士,也是汉初儒学代表,史记对他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叔孙通为阿谀秦二世,曾当庭指鹿为马,硬说陈胜等人“特群鼠窃狗盗耳”,非“反者”,不足以忧,连他的学生都说“先生何言之谀也!”追随他的这些儒生,也是一群无品无性的禄蠹。他们先抱怨跟随叔孙通不得好处:“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后来叔孙通为刘邦恢复朝拜威仪,他们随大流得进为郎官,于是大喜过望,日:“叔

20、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叔孙通能够“端章甫”、“设礼容”,还算有作表面文章的一技之长,武帝时的太常儒生,连表面文章也作不好了。礼书载:“今上(武帝)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史记中最为司马迁痛斥深诋的儒生,是那个仁义丢尽、坏事做绝的公孙弘。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汲郑列传中说:“汲郑传处处以公孙弘、张汤相提并论。此太史公平生好恶之所在。”公孙弘曾在海边牧豕,年四十余时才开始学春秋杂说,六十岁时为武帝博士,因“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得武帝欣赏而位上三公。他为人外宽内深、阳奉阴违、心性刻毒、疾贤妒能,先后杀主父偃、徙董仲舒,是个“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

21、公孙弘这副德性,竟然是当时儒林“靡然乡风”的楷模。“互见法”的使用,致使史记 “一家之言”中对儒学、天命、法家、货殖等皆有矛盾言论。史记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遗响千古,“互见法”的首创之功,也成就了史记古典正史之模范的地位。然而,玉不掩瑕。其“互见法”体系还存在一些舛误之处,加之借叙事和传人以成就“一家之言”,也造成了今人还原史记哲学体系本相的许多困难。参考文献:I祝秀权关于史记“互见法”的一些思考J 3张兴成史记“互见法”两例辩证J西北师范大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2) 学学报,1995,(6)2胡珍宝“互见法”探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4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十六)M北

22、京:中2006,(4) 华书局,1981A Restudy of“Crossreference”in A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GUO MingyouSchool of Arm,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00,China)Abstract:“Crossreference”,which was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is a great achievement in narrating sto-riesHowever,while praising its

23、 valuewe should take a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s the creditability of such crossreference in A GeneraHstory of China because it is not a perfect system and has some onesided viewsKey words:A GeneraHstory of China;crossreference;analysis(责任编辑马兴东)-102-万方数据史记“互见法“再论作者: 郭明友, GUO Ming-you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

24、苏苏州,215000刊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 2008,25(6)被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5条)1.三条引文分别见于:绛侯周勃世家中叙述周勃、陈平合谋诛诸吕、立孝文帝事;周本纪中叙述周公作尚书事;袁盎晁错列传中叙述袁盎进言诛晁错以平吴王叛乱事。2.祝秀权 关于“互见法“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1(02)3.胡珍宝 “互见法“探源 2006(04)4.张兴成 史记“互见法“两例辩证 19

25、95(06)5.梁玉绳 史记志疑 1981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杨丁友.YANG Ding-you 史记“互见法“再探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阐述史记“互见法“的涵义,论述和分析人们对“互见法“的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提出并分析“互见法“新的归类法和新的名称:形式上有显性互见、隐性互见两大类;内容上有互补互见、详略互见、名实互见和虚实互见四大类,从而拓新了史记“互见法“的研究.2.期刊论文 杨丁友.YANG Ding-you 论史记“互见法“的艺术价值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互见法“是司马迁在撰写中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中“互见法“的运用具

26、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使五体结构组织得浑圆一体、严谨紧凑,使所撰写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真实可信和富有感染力,而且还使所叙写和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活灵活现,实现了历史的纪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的统一. “互见“叙事方法的运用,是司马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3.期刊论文 过常宝.GUO Chang-bao 论史记的“太史公曰“和“互见法“ -唐都学刊2006,22(5)史记中颇有一些“太史公曰“偏离了传记的主旨,显得言不由衷.“太史公曰“承“君子曰“而来,本应发挥裁决史实的责任,但汉代史官丧失了神权,而司马迁从个体命运出发的史著也脱离了史官传统.这些冠冕堂皇的“太史公曰“不过显示了司马迁

27、的职业意识和对史官传统的依恋之情.史记“互见法“深受古史“十功不能赎一过“观念的影响.司马迁相信在其他传记中出现的过失记载,并不影响人们据本传而对人物所作出的评价.“互见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人物在本传中道德和精神的明确单一,以便于评判,而这又与史官的撰述传统相联系.“互见法“显示了司马迁为遵从古史体制而对自己情感的抑制,也反映了史传由记事转而为述人的某种限制.4.期刊论文 祝秀权 关于史记“互见法“的一些思考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8(2)本文对古今学者关于“互见法“的阐述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对“互见法“重新加以解释和具体分类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互见法“的

28、作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发.5.期刊论文 杨丁友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河南社会科学2008,16(4)“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虚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坚持历史叙事“实录“性精神和确保历史事实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又使篇章简洁,结构艺术性强.6.期刊论文 王保兴.于素香.WANG Bao-xing.YU Su-xiang 史记的写人艺术略论以细节描写和互见法为例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可谓是史学史乃至文

29、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后世提供了典范和借鉴,很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在史记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技法中,尤以细节描写和互见法见长.7.期刊论文 胡宝珍.HU Bao-zhen “互见法“探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4)“互见法“为司马迁首创,这一观点似乎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也有人沿波讨源,将其源头追溯到.事实上,中除了中以“解在乎“标示的“显性互见“外,还有一类作用与它几乎完全相同,却没有任何标示的“隐性互见“.循“隐性互见“的路径继续探寻,则可将互见法的源头上溯到.互见法并非司马迁首创,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互见法与纪传体结合起来,为以后纪传体史书的撰写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0、.8.学位论文 王巧云 史记的新闻学价值研究 2007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是盲目的,一个缺乏历史的城市是浮躁的,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是浅薄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历史。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事实乃至社会变革的记录者,更应该学习历史。而被后人称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司马迁以及他的鸿篇巨制史记,无疑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和范本。不过,新闻工作者学习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史记里有我们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那就是史记里所蕴含的新闻精神和新闻采写编辑技巧。本文的写作正致力于此。第一部分:史记与新闻精神。着重从史记当中记述当代史的部分入手,分析史记实录精神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共同本质;引入史

31、记的“人民性”与如今新闻界所提倡的“三贴近”和“以人为本”精神之间的联系,从贴近、关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论述这一观点;提醒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求实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杜绝虚假新闻。第二部分:史记与新闻采访。主要论述司马迁的采访游历和对资料的广收博取、鉴别选择之于新闻采访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史记与新闻写作。从“寓论断于叙事”与“用事实说话”、“以人物为中心”与人物新闻写作、史记论赞与新闻评论三个方面来说明史记、写作方法对新闻写作的有益启示。第四部分:史记与新闻编辑。利用张如法教授所提出的“互补蒙太奇”、“比较蒙太奇”编辑理论阐释史记“互见法”、“对比法”编辑方法对新闻编辑的借鉴作用。9.期刊论文

32、张晓珊 谈谈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互见法“ -考试周刊2009,“(32)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将一个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和事件互见.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的统一,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既有了史学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10.期刊论文 张斗和 语文教学中互见法的移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9,“(8)一.什么是互见法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的,不仅开创我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某些事件不载或略载于本传,而载于或详载于他传,使有关各篇互相补充,前后照应.这就是他首创的“互见法“.本文链接: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