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中国教育史 经学教育,中国教育史简答,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研中国教育史笔记,考研经学教育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333,教育学333考题,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六艺教育名词解释,1、 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中国法律史名词解释汇总Tag内容描述:
1、1、 旋子彩画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按用金量的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分为 7种。1.烟琢墨石碾玉 2.金琢墨石碾玉 3.金线大点金 4.墨线大点金 5.金线小点金 6.墨线小点金 7.雅伍黑2、样式雷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3、紫禁城 明清王朝的宫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 。。
2、1法制史名词解释1、禹刑:夏代法律被后世典籍笼统称为禹刑。 根据左传:“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一般认为“禹刑”不是专指夏代的制定法,而是泛指夏代的所有法律。具体内容无法详考。(是夏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2、吕刑:西周中期周穆王命司寇吕侯所作的刑书,也称为甫刑。它强调“明德慎罚”,要求司法官必须慎重,并建立了完备的赎刑制度。3、质剂:是西周买卖关系中的契约形式,分为“质”和“剂”。“质”指专门用于“大市”的买卖奴隶、牛马,为长券;“剂”则用于“小市”,用以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为短券。 傅别:使用于借贷关。
3、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01年10月 三 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3分 共15分 36 圣训 是指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及默示 是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之一 其作用为补充 古兰经 使之具体化 最权威的圣训汇编是 布哈里圣训实录 或 穆斯林圣训实录 等六大圣训集 37 星宫法院 是公元16 17世纪英国设立的一种旨在惩治不驯服的贵族 镇压农民起义和反封建进步人士的专门法院 它是专制君主行使专。
4、第 1 页 共 25 页在线法律咨询 www.lawtime.cn/ask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1)威侮五行:是启在甘誓中宣布的有扈氏的罪状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泛称天象,“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算是最严重的范围,必须加以最严厉的惩罚。2)禹刑:最先见于左传,后人大多将其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它大抵是夏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3)“昏、墨、贼,杀”:见于左传。是夏刑的罪名。根据叔向的解释为:“己恶而掠美为昏。”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别人的美名;“贪以败官为墨。”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
5、名词解释:1.五听:五听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审讯方式。就是采用察言观色的方式进行审讯,进而判断受询者的供述是否属实的一种方法:“辞听” ,通过观察,发现其言辞供述的虚假或矛盾;“色听” ,观察其面部表情的变化;“气听” ,观测其呼吸及心跳的反常表现;“耳听” ,观察其听觉的失常之处;“目听” ,观察其眼神或目光的反映。2.五刑: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 、剕、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文景时期改革刑制。
6、 1)威侮五行:是启在甘誓 中宣布的有扈氏的罪状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泛称天象,“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算是最严重的范围,必须加以最严厉的惩罚。2)禹刑:最先见于左传 ,后人大多将其作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它大抵是夏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3)“ 昏、墨、贼,杀”:见于左传。是夏刑的罪名。根据叔向的解释为: “己恶而掠美为昏。”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别人的美名;“贪以败官为墨。”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杀人不忌为贼。” 即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犯罪都要处死。。
7、1. 宗法制:概念: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式的政治组织世袭制度。原则:分封制,嫡长继承制。目的:通过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与财产再分配,避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统治。宗法制与嫡长继承制:宗法制是嫡长继承制的基础和核心,整个宗法制是由嫡长继承制原则,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来形成以父系,父权,父治的特征的世袭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展,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体。
8、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4 开皇律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需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内容上开皇律计分十二篇 刑名分死、流、徒、仗、苔等 改订中 废除了一些酷刑 减省了一些刑律 只留 500 条刑律 其法行宽平的原则 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屏、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 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5 唐律疏义 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究唐律的范本 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 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初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 6 宋刑统 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
9、1、“五听 ”“五听”是西周时期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1 分)“五听”的内容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即通过注意当事人的各方面表情而分析、认定其口供真实与否。(3 分)“五听”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又有其缺陷,容易主观擅断而错判。 (1 分)2、鬼薪、白粲秦国的一种徒刑。(1 分),鬼薪,即男犯主要是为宗庙采薪,白粲,即女犯主要为宗庙择米。刑期一般一至三年。(4 分)3、“折杖法 ”“折杖法”是宋朝首创的一个刑罚制度。(1 分)所谓“折杖法”是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的刑罚方法。“折杖法”。
10、加了颜色的字,老师说:不考名词解释,但可能会出现在别的题目。所以大家还是记记吧(1) 夏商:1、五刑: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常用刑。2、昏墨贼:昏是指“恶而掠美” ,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贪以败官” ,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是指“杀人无忌” ,即肆无忌惮地杀人。犯这三种罪之一的,就要被处以死刑。 (二)西周:1、宗法制度: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宗。
11、1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1.五听:五听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审讯方式。就是采用察言观色的方式进行审讯,进而判断受询者的供述是否属实的一种方法:“辞听” ,通过观察,发现其言辞供述的虚假或矛盾;“色听” ,观察其面部表情的变化;“气听” ,观测其呼吸及心跳的反常表现;“耳听” ,观察其听觉的失常之处;“目听” ,观察其眼神或目光的反映。2.五刑: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 、剕、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文景时。
12、11.五听:五听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审讯方式。就是采用察言观色的方式进行审讯,进而判断受询者的供述是否属实的一种方法:“辞听” ,通过观察,发现其言辞供述的虚假或矛盾;“色听” ,观察其面部表情的变化;“气听” ,观测其呼吸及心跳的反常表现;“耳听” ,观察其听觉的失常之处;“目听” ,观察其眼神或目光的反映。2.五刑: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 、剕、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文景时期改革刑制,标志着。
13、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u5 W1 R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治。表现为用人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 亲亲” 、“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9 Q“ ; j q3 Z O# M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场封建网罗” 的口号,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 到扬“西学”的转变。从反对变法维新发展到积极参与变法维新。 道:道本义是路、途径,引申为规。
14、复习资料汇总外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个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2.汉穆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王国第六代王汉穆拉比时期制定的,故又被称为“石柱法”。汉穆拉比法典集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法之大成,标志着楔形文字法乃至整个古东方法发展到完备阶段。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它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
15、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传统演变而来,周初统治者系统确立,影响于后世封建王朝的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2.嫡长继承制-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始于商朝末,至周初正式确立。3.礼-礼最初是原始习俗,由祭祀祖先鬼神发展而来,进入阶级社会后逐渐成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周初在夏、商礼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调整,形成了系统的典章制度、各种仪式和行为规范,成为西周法的一个方面。但礼又不限。
16、【法制史】复习资料1、神权法思想它是流行于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奴隶主阶级大力宣扬他们的统治权力是由上天(神)所赋予的。人们既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就要服从们们统治者的意志,始有违抗,他们就代表上天予以惩罚,“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种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2、“天罚”它是奴隶主阶级以神权法思想为指导的刑罚观。奴隶主阶级为了把对统冶者的刑罚镇压合法化,将他们施行刑罚说成是上帝的旨意,是秉承神的指令,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他们就要“致天之罚”。这样,他们。
17、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1.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治。表现为用人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 “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2. 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中,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 “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着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它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司法主张,有“本其事”的一面,但。
18、 名词解释“周公制礼”记载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礼不下蔗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蔗人” ,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 ,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三国五鄙”是指将“国”分为三个区域,把“鄙”分为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
19、1.五听:五听是西周时期创立的审讯方式。就是采用察言观色的方式进行审讯,进而判断受询者的供述是否属实的一种方法:“辞听” ,通过观察,发现其言辞供述的虚假或矛盾;“色听” ,观察其面部表情的变化;“气听” ,观测其呼吸及心跳的反常表现;“耳听” ,观察其听觉的失常之处;“目听” ,观察其眼神或目光的反映。2.五刑: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 、剕、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文景时期改革刑制,标志着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