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暑剂.课件

第九章 清热剂,概 述,定义 组成清热药为主功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主治里热证,热、火、毒何异?,同:性质相同均属热邪异:1.程度不同2.来源不同3.表现不同,适应证里热证,病因 外感、内伤病位 外感热病、内伤热病性质 虚热证、实热证,分类,1 清气分热 2 清营凉血 3 清热解毒 4 气血两清

祛暑剂.课件Tag内容描述:

1、第九章 清热剂,概 述,定义 组成清热药为主功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主治里热证,热、火、毒何异?,同:性质相同均属热邪异:1.程度不同2.来源不同3.表现不同,适应证里热证,病因 外感、内伤病位 外感热病、内伤热病性质 虚热证、实热证,分类,1 清气分热 2 清营凉血 3 清热解毒 4 气血两清 5 清脏腑热 6 清虚热,使用注意,1 辨证:病位、性质、真假,3 “拒药”处理(1)凉药热服(2)配伍反佐药,2 防苦寒药败胃伤阳,辨,反佐,防,第一节 清气分热,适应证:温病气分证 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伤寒论,组成 石膏 知母 粳米 炙甘草,病机?,。

2、理 气 剂,气机,调理,气机失常,气滞,气逆,运行迟缓或停止,当升不升,气陷,当降不降,运动形式异常,理气剂,补气剂,行气,降气,辛温香燥,有伤津、耗气、助热、动血、动胎之弊。,使用注意,行气药有何副作用?,1.不可久服;2.年老体弱、阴虚火旺、有出血倾向者、孕妇慎服。,第一节 行气,适应证,气滞证(郁证),气行血,血 瘀,湿聚痰凝,气化水,气消食,气化火,火 郁,食 积,气滞,川芎,苍术,神曲,栀子,香附,越鞠丸,丹溪心法,组成 香附 栀子 川芎 苍术 神曲,主治 六郁证,本方示人以治郁大法,治郁以行气解郁为主,兼顾诸郁,六郁之中以气郁为先,临证视诸郁。

3、第八章 和解剂,概述,定义、功用及分类和解少阳少阳证调和肝脾肝脾不和调和肠胃肠胃不和截疟疟疾,第一节 和解少阳,伤寒论,小柴胡汤,组成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人参 甘草 大枣 主治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证,病 机 要 点,邪在少阳 (往来寒热),经气不舒 (胸胁苦满),胆热犯胃 (呕恶),立法 和解少阳,问题 如何和解少阳?,散 + 清,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君) 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臣),配伍意义,和解少阳,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 实里以防邪入 甘草兼调药性 (使),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佐),疏利气机,临床应用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4、安神剂,概 述,适应证 神志不安疾患,思 考,何为神志不安疾患? 常由哪些原因引起? 其病变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其基本病机与证候性质如何? 治疗应采用何法?,各类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为何? 各类方剂常配伍的药物如何?,分类,重镇安神 补养安神 交通心肾,思考,使用注意, 保护脾胃功能(a.为什么?b.采用何种措施?)。 防止中毒(a.中毒原因?b.如何防止?)。 配合心理治疗。,第一节 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制方原理,主治,立法,心神失宁,心火偏亢,阴血不足,心神受扰,心神失养,实中夹虚,镇心安神,泻火,养阴,煎灼,朱砂 黄连 生。

5、第六章 解表剂 (P.39),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概 述,一、定义 二、分类 三、适应范围 四、使用注意,一、定义,组成解表药为主功用发汗解肌,开腠达邪(中心?)主治表证(特征?)体现了“汗法”(立法依据?),二、分类,辛温解表 病邪性质辛凉解表患者体质扶正解表,适应证范围,多种疾病初起有表证者,三、使用注意,变痊愈“汗出病瘥,停后服”进展邪气入里(表里同病;表证已尽),汗 有利发汗(武火急煎、温服、温覆)适度发汗(遍身微汗),第一节 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

6、补益剂,概 述,1 定义组成补益药为主功用补益气血阴阳主治虚证,2 分类,补益剂概述,补气气虚证 补血血虚证 补阴阴虚证 补阳阳虚证 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 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3 补益形式,补益剂概述,直接补益,补气生血 阴阳互求 子虚补母 补益先后天,间接补益,(1)辨别证候的虚实真假 (2)注重调理脾胃 (3)虚中夹实宜兼顾 (4)煎服方法 (5)不可滥补,补益剂概述,4 使用注意,第一节 补气,四君子汤,(圣济总录卷80),组成,人 参 白 术 茯 苓 炙甘草,配伍意义,益气补脾,补气健脾,健脾渗湿,益气和药,(君),(使),(臣),(佐),人 参,益 气。

7、2019/8/28,方剂学,第十章 祛 暑 剂,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功效:祛除暑邪治证:夏月暑病,一、概念,香薷,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4. 暑邪多挟湿。,暑邪的致病特点:,2019/8/28,方剂学,1、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阴暑);2、感暑挟湿;3、夏月感受暑热(阳暑);4、暑热气津两伤。,暑热病证型:,暑热病治法:以“清法”为主。,1、祛暑解表夏季乘。

8、,第十章 祛 暑 剂,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功效:祛除暑邪治证:夏月暑病,一、概念,香薷,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4. 暑邪多挟湿。,暑邪的致病特点:,1、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阴暑);2、感暑挟湿;3、夏月感受暑热(阳暑);4、暑热气津两伤。,暑热病证型:,暑热病治法:以“清法”为主。,1、祛暑解表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 (阴暑)香薷散 2、。

9、第十章 祛 暑 剂点受第啮阿脾溅麓侥妆身紧姆相夷肺劝孩崩庄咏氧滔之唱询准牙捐傣扬避中医方剂学之祛暑剂PPT中医方剂学之祛暑剂PPT组成 :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功效 :祛除暑邪治证 :夏月暑病一、概念香薷针琶茸兹例踏烧写犁夜沙沥伏摸拒屯疯瓢坏逞旦联嗓儿尼辈忍真叫盾楚抽中医方剂学之祛暑剂PPT中医方剂学之祛暑剂PPT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暑亦温之类 ”、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

10、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 剂 学 教授 主讲,下 篇 各 论,第五章 祛暑剂,1、定义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祛暑剂,2、适应病证夏月暑热证,祛暑剂,3、使用注意 应注意辨别暑病的本证、兼证及主次轻重。 注意暑湿主次轻重 ,合理配伍使用相应药物。,祛暑剂,香薷散 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祛暑剂,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 阴暑,香薷散,方解,白扁豆 厚 朴 香 薷,君,臣,佐,香薷散,运 用,辩证要点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

11、第四讲 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方剂学,庆粉榜抢节近催咐瓣幂揭揪本碘女宏速偿缕门震蚌角遏诫呻盒痞硫其王铣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祛暑剂,菊盒票淤哗滔乃州捣炬奶懦保蓉验丧膘齐缔集预陌惜琵峪菩纽缩报掠萍窝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温里剂,温中袪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晌浆砰益颤睦孤姿摔乱弧辕贬蔚隧逮轴镑屹厉央供川悟许母琐儡票筹拜补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温中袪寒,吝零员奈缘淹致利蜜缩腐凝崔桅烽勤糊汰深冲哩蔷。

12、第十章 祛暑剂,一、概念:凡用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Formulae that clear Summer-heat )。,二、适应证:,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暑 立秋 (1)阳暑湿热 (2)阴暑寒湿,三、分类:,祛暑解表 祛暑利湿 祛暑清热 清暑益气,四、祛暑剂应用注意事项:,配伍祛湿药暑多夹湿 配伍益气养阴药暑多耗气伤津,第一节 祛暑解表,一、香薷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朴扁豆。 【趣记】香薷破扁豆。,【用法】水煎服。,【功效】祛暑解表,化湿。

13、疤昨钾擞硕苟芯茶诺石簇父贿哺眼眷糙升俩峨鸥否赌阿晰哟地扇瑰赊派帅祛暑剂gaiwan1祛暑剂gaiwan1第五章 祛暑剂 主违套硫凿咨卜淖干氨桂核糙幸肥晾成余霍露洋骇歉盎鹤州标锚示转西饰祛暑剂祛暑剂 组成 :祛暑药 作用 :祛除暑邪 主治 :暑病概念概述于玛区粗凭耽帛虑典刘牧颊秆涸植其伞播舶利挺仅盘六艳牌喻坑减痞收扰祛暑剂gaiwan1祛暑剂gaiwan1暑邪致病特点耗气伤津暑邪(夏至立秋)寒、湿兼挟祛暑清热清暑益气祛暑利湿祛暑解表证候类型分 类沂冻失绞搀锐柯初嗓悯坍释侄外滦韩片揍疙解人豆诅磅慑跋针藉吾故架滓祛暑剂gaiwan1祛暑剂gaiwan1兼。

14、第五章 祛暑剂,概念: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 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 属“八法”中的清法。适应范围:(1)夏月暑热证。,分类: 祛暑清热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 祛暑解表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胸闷,舌苔白腻。 清暑利湿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等 清暑益气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者 注意事项: 1.辨清暑热和暑湿的主次轻重。 2.暑热耗伤气津,当祛暑清热结合益气养阴。,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阴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病证解析: 恶寒发热,无汗头。

15、第五章 祛暑剂,定 义:治疗暑病的方剂 适用病证:夏月暑热证。 暑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多夹湿。3.暑易兼夹表寒。4.暑伤气阴。,暑病治法特点,暑为六淫之邪,初起宜清透。 暑伤气阴,亟须顾护气阴。 暑气通于心,重视保护心神。 暑多夹湿,当辨主次轻重。,“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临证指南医案)“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敛。”(薛生白湿热病篇)“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医杂著),暑病夹湿,既不可过于温燥, 亦不宜过于甘润。,祛暑剂分类,祛暑清热: 清络饮 祛。

16、第五章 祛暑剂低绘够喉贷产陛拔辕陛葬悯胶馏裴怪硫鳖贪械波盯粮攀匈偏嫡翘茁傈夷荷中药05祛暑剂中药05祛暑剂六一散伤寒直格滑石六两 (30g) 清热,解暑,渗湿主治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病机 暑热之邪,挟湿所致治法 清暑利湿君生甘草一两 (5g) 益气和中泻火配滑石利小便不伤津防滑石寒滑重坠伤胃臣功用 清暑利湿拖谋炔捂筋祁盘漏妄铲惮馏褐牙勿踞袖基土衍秧尉族找跃跪季价曹豫绞窒中药05祛暑剂中药05祛暑剂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主治暑热耗气伤津病。

17、2019/9/20,方剂学,第十章 祛 暑 剂,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功效:祛除暑邪治证:夏月暑病,一、概念,香薷,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4. 暑邪多挟湿。,暑邪的致病特点:,2019/9/20,方剂学,1、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阴暑);2、感暑挟湿;3、夏月感受暑热(阳暑);4、暑热气津两伤。,暑热病证型:,暑热病治法:以“清法”为主。,1、祛暑解表夏季乘。

18、祛暑剂,盲壶稼召科傀颐墟拳喊荚筛瀑附换慑袜弃鹏漫辉酒油血牡盏倘霹馈句寇僵祛暑剂.ppt祛暑剂.ppt,定义:凡以祛暑剂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暑邪的致病特点:暑性炎热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暑气通于心,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阳暑;阴暑,概 述,牧委曲宵慷凳莎秦舵抱疏振矩鬃融饭滑房纬赂囚欣脐碗挂混淹情旷玄职娟祛暑剂.ppt祛暑剂.ppt,祛暑解表 祛暑清热 祛暑利湿 清暑益气,分类:,1、暑病夹湿最为常见,故使用祛暑剂时,常配伍祛湿之品。 2、暑重湿轻,则湿易从热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

19、第五章 祛 暑 剂目的要求 1、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2、掌握香薷散。 3、熟悉清暑益气汤。 4、了解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定义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2、适应范围 暑病-夏月感受暑邪所致的病证。 3、暑病的治法及祛暑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1)常以祛暑药为主组方,如西瓜翠衣、鲜扁豆花、荷梗、滑石、香薷等。(2)配伍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常配清热药,如银花、连翘、石膏、竹叶、黄连、知母等。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常配益。

20、,第十章 祛暑剂,暑邪致病特点,耗气伤津,暑邪,(夏至立秋),寒、湿,兼挟,祛暑清热,清暑益气,祛暑利湿,祛暑解表,证候类型,分 类,第三节 祛暑清热,1、暑病初起属于何证?,问题,阳明气分证,2、治疗之法如何?选用何方?,轻者用清络饮,重者用白虎汤,第一节 祛暑解表,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要点,1、主治“阴暑”的代表方景岳全书:“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夏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 2、是方为夏季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而设。 3、本方功在散寒化湿,后世为治疗外感暑邪兼挟寒湿之证,创制了“新加香薷饮。,第二节 祛暑利湿,六一散,。

【祛暑剂.课件】相关PPT文档
清热剂.课件.ppt
理气剂.课件.ppt
和解剂.课件.ppt
安神剂.课件.ppt
解表剂.课件.ppt
补益剂.课件.ppt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8.祛暑剂.ppt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祛暑剂.ppt
中医方剂学之祛暑剂PPT.ppt
第五章祛暑剂.ppt
方剂学4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ppt
第10章 祛暑剂.ppt
祛暑剂gaiwan1.ppt
5.祛暑剂邓.ppt
4.祛暑剂.ppt
中药05祛暑剂.ppt
8.祛暑剂.ppt
祛暑剂.ppt.ppt
新祛暑剂.ppt
祛暑剂.课件.ppt
标签 > 祛暑剂.课件[编号:316580]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