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教时教材:单元复习 目的:复习整节内容,使其逐渐形成熟练技巧,为继续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基础。过程:一、复习:梳理整节内容:二、处理教学与测试P109 第 52 课 略1 “基础训练题 ” 142例题 133口答练习题 1,2三、处理课课练P20 第 11 课1 “例题推荐 ” 13 注意采用讲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系列课时34Tag内容描述:
1、第十三教时教材:单元复习 目的:复习整节内容,使其逐渐形成熟练技巧,为继续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基础。过程:一、复习:梳理整节内容:二、处理教学与测试P109 第 52 课 略1 “基础训练题 ” 142例题 133口答练习题 1,2三、处理课课练P20 第 11 课1 “例题推荐 ” 13 注意采用讲练结合2口答“课时练习 ” 14 四、备用例题: 精编P4041 例九,例十一1 已知 sin( ) cos( + ) = (00, cos04232令 a = sin( + ) + cos(2 ) = sin + cos 则 a0由得:2sincos = 87430cosin21a2 已知 2sin( ) cos( + ) = 1 (0),求 cos(2 ) + sin( + )的值解:将已。
2、第二十八教时教材: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之二周期性目的:要求学生能理解周期函数,周期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定义;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过程:一、复习:y=sinx y=cosx (xR)的图象二、提出课题: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之二周期性1 (观察图象) 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是有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2规律是:每隔 2重复出现一次(或者说每隔 2k,kZ 重复出现)3这个规律由诱导公式 sin(2k+x)=sinx, cos(2k+x)=cosx 也可以说明结论:象这样一种函数叫做周期函数。2周期函数定。
3、第二十四教时教材:倍角公式,推导“和差化积”及“积化和差”公式 目的:继续复习巩固倍角公式,加强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训练;同时,让学生推导出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并对此有所了解。过程:一、复习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过程:例一、已知 , ,tan = ,tan = ,求 2 + 203171(教学与测试P115 例三)解: 43tan1ta2tan1t)2tan( 又tan2 0,tan 0 , 02 2 + = 247例二、已知 sin cos = , ,求 和 tan的值1tan解:sin cos = 221ta2ta1化简得: 03tn4ta2 764tn 即02ta2tan3745741)72(1tan2t 2 二、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
4、第二十三教时教材:续二倍角公式的应用,推导万能公式 目的:要求学生能推导和理解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一、解答本章开头的问题:(课本 P3)令AOB = , 则 AB = acos OA = asinS 矩形 ABCD= acos2asin = a2sin2a 2 当且仅当 sin2 = 1,即 2 = 90, = 45时, 等号成立。此时,A,B 两点与 O 点的距离都是 a2二、半角公式在倍角公式中, “倍角”与“半角”是相对的例一、求证: cos12tan,2cos1cs,2o1sin22证:1 在 中,以 代 2, 代 即得:sico1s2 cssin2在 中,以 代 2, 代 即得:cs2os cos1cs3以上结果相除。
5、第四教时教材:弧度制(续)目的:加深学生对弧度制的理解,逐步习惯在具体应用中运用弧度制解决具体的问题。过程:一、复习:弧度制的定义,它与角度制互化的方法。口答教学与测试P101-102 练习题 15 并注意紧扣,巩固弧度制的概念,然后再讲 P101 例二二、由公式: 比相应的公式 简单rlrl 80rnl弧长等于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一 (课本 P10 例三) 利用弧度制证明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 是扇形lRS21l弧长, 是圆的半径。R证: 如图:圆心角为 1rad 的扇形面积为: 2弧长为 的扇形圆心角为lradRl lRS21比较这与扇。
6、 1如图半 O 的直径为 2,A 为直径 MN 延长线上一点,且 OA=2,B 为半圆周上任一点,以 AB 为边作等边ABC (A、B、C 按顺时针方向排列)问AOB 为多少时,四边形 OACB 的面积最大?这个最大面积是多少?解:设AOB= 则 SAOB =sin SABC = 243A作 BDAM, 垂足为 D, 则 BD=sin OD=cosAD=2cos 22222 )cos(sinADB=1+44cos=54cosS ABC = (54cos)=43s345于是 S 四边形 OACB=sin cos+ =2sin( )+345当 =AOB= 时四边形 OACB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面积为 2+65 4352如果函数 y=sin2x+acos2x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对称,那么 a 等8于(D)(A) (B)1 (C) (D)12解一。
7、第十七教时教材: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目的: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过程:一、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 C+ ,C ,S+ ,S练习:1 求证: cosx+sinx= cos(x ) 24证:左边= ( cosx+ sinx)= ( cosxcos +sinxsin )2 4= cos(x )=右边4又证:右边= ( cosxcos +sinxsin )= ( cosx+ sinx) 2422= cosx+sinx=左边2已知 ,求 cos()解: 2: sin2+2sinsin+sin2= 59 2: cos2+2coscos+cos2= 16+: 2+2(coscos+sin sin)=1 即:cos()= 21二、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T+ ,T1 tan(+)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回答) cos 。
8、第三十六教时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目的: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求出 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的符号表示2,0角或角的集合。过程:一、简单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由 Rxy,sin1在 R 上无反函数。2在 上, x 与 y 是一一对应的,且区间 比较简单,siny 2,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弦函数,记作 , (奇函数) 。1arcsinxy同理,由 .,oR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余弦函数,,0xycos记作 1ar二、已知三角函数求角首先应弄清:已知角求三角函数。
9、第三十七教时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2)目的:理解反正切函数的有关概念,并能运用上述知识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过程:一、反正切函数 Rxkxy,2,tan1在整个定义域上无反函数。2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切函数,,t记作 (奇函数) 。Rxyarctn二、例一、 (P75 例四)1、 已知 ,求 x(精确到 ) 。2,31t且 1.0解:在区间 上 是增函数,符合条件的角是唯一的,2ytan1068x2、 已知 且 ,求 x 的取值集合。3tan2,x解: 10,10tat 或所求的 x 的集合是 (即 ),31arctn3arctnxx和3、 已知 ,求 x 的取值集合。R且31tan解:由上题可知: ,0kxzk。
10、第十六教时教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目的:能由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并进而推得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并运用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过程:一、复习:两角和与差的余弦练习:1 求 cos75的值 解:cos75=cos(45+30 )=cos45cos30sin45sin30= 4261232计算:1 cos65cos115cos25sin1152 cos70cos20+sin110sin20解:原式= cos65cos115sin65sin115=cos(65+115)=cos180=1原式=cos70 cos20+sin70sin20=cos(70+20)=03已知锐角 ,满足 cos= cos(+)= 求 cos.53135解:cos= sin=534又cos( +)= 0 +为钝角 sin( +)=1 。
11、第二十七教时教材: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之定义域与值域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尤其能灵活运用有界性求函数的最值和值域。过程:一、复习:正弦和余弦函数图象的作法二、研究性质:1 定义域:y=sinx, y=cosx 的定义域为 R2 值域:1引导回忆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结论: |sinx|1, |cosx|1 (有界性)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y=sinx, y=cosx 的值域为-1,12对于 y=sinx 当且仅当 x=2k+ kZ 时 ymax=12当且仅当时 x=2k- kZ 时 ymin=-1对于 y=cosx 当且仅当 x=2k kZ 时 ymax=1当且仅当 x=2k+ kZ 时 ym。
12、第二十六教时教材: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继而学会用诱导公式平移正弦曲线获得余弦函数图象。通过分析掌握五点法画正(余)弦函数图象。过程:一、提出课题: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解决的方法: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几何画法) 。二、作图:边作边讲(几何画法)y=sinx x0,21 先作单位圆,把O 1 十二等分(当然分得越细,图象越精确)2 十二等分后得对应于 0, , , ,2等角,并作出相应的正弦线,633 将 x 轴上从 0 到 2一段分成 12 等份(26.28) ,若变动比例,今后图象将相应“变形。
13、第三教时教材:弧度制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弧度制的定义,学会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并进而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一一对应关系的概念。R过程:一、回忆(复习)度量角的大小第一种单位制角度制的定义。二、提出课题:弧度制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 它的单位是 rad 读作弧度定义: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称为 1 弧度的角。如图:AOB=1rad AOC=2rad 周角=2rad 1正角的弧度数是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 02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 ( 为弧长, 为半径)rlr3用角度制和弧度制来度量零角,单位不同,但数量相同(都是 0)用角度。
14、第十九教时教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综合练习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增强学生利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灵活性。过程:一、公式的应用例一 在斜三角形ABC 中,求证: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一:在ABC 中,A+B+C= A+B=C从而有 tan(A+B)=tan(C) 即: CBAtantan1t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即:tanA+tanB+tanC=tanA tanBtanC证二:左边= tan(A+B)(1tanAtanB) +tanC=tan(C) (1tanAtanB) +tanC=tanC+ tanAtanBtanC+tanC=tanAtanBtanC=右边例二 求(1+tan1 )(1+tan2)(1+tan3)(1+tan44)解: (1+tan1)(1+tan44)=1+tan1+tan44+t。
15、第二十五教时教材:综合练习课 目的:复习和角、差角、二倍角及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万能公式,逐渐培养熟练技巧。过程:一、小结本单元内容俗称“加法定理”1 各公式罗列,其中和、差、倍角公式必须记忆,要熟知其结构、特点2 了解推导过程(回顾)3 常用技巧:1化弦 2化“1” 3正切的和、积 4角变换 5“升幂”与“降次” 6辅助角二、例题:例一、 教学与测试 基础训练题1 函数 的最小值。 (辅助角)xy2cos)3sin(解: xxx 2sin3co1i12co( )6sin2 已知 (角变换) 的 值 。, 求 xx2sin1354(解: 169)35(21)4(si1)4(co)2cosi 2x3 。
16、第十二教时教材:诱导公式(2 ) 90 k , 270 , 目的:能熟练掌握上述诱导公式一至五,并运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同时学会另外四套诱导公式,并能应用,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及论证。过程:一、复习诱导公式一至五:练习:1已知 )90tan()18sin()0cot( 5472co18si,3)sin( 求解: 3,ini 1sin)180tan(si)180cot(c原 式2已知 的 值 。求 65,3)6cs( 解: 3)cos()(o)5o( 二、诱导公式1 公式 6:(复习)2 公式 7:如图,可证: 则sin(90 +) = MP = OM = cos cos(90 +) = OM = PM = MP = sin从而:或证:sin(90 +) = sin180 (90 ) = sin(。
17、第七教时教材: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目的:通过启发让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确定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并由此熟练地处理一些问题。过程: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二、提出课题 然后师生共同操作:1第一象限: sin 0,cos 0,tan 0,cot 0,sec 0,csc0,.yx0第二象限: sin 0,cos 0,tan 0,cot 0,sec 0,csc,.0第三象限: sin 0,cos 0,tan 0,cot 0,sec 0,csc0,.yx 0第四象限: sin 0,cos 0,tan 0,cot 0,sec 0,csc,.0记忆法则:为正 全正csin为正 为正 otaseco2由定义:sin(+2k )=sin cos(+2k)=cos。
18、第二教时教材:复习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目的:要求学生对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认识更加深,并且能较正确的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过程:一、复习: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步骤二、例题:例一、1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中的角 x)23,(,65sinx2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中的角 x7ta解:1 23x0x又由 得65sin65)sin( )arcix )arcsin(x2 273230又由 得5tanx5)tan(x rc3arctn3例二、已知 ,求角 x 的集合。21)cos(解: 32x )(32Zk由 得 k4kx由 得 x )(2故角 x 的集合为 ,3|Zkxkx或例三、求 的值。arctn2rt1arctn解:arctan2 = ,。
19、第十五教时教材: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含两点间距离公式) 目的:首先要求学生理解平面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并由此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并能够运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一、提出课题: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二、平面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1 复习: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1xd2平面内任意两点 , 间的距离公式。),(1yxP),(2yx从点 P1,P2 分别作 x轴的垂线 P1M1,P2M2 与 x 轴交于点 M1(x1,0),M2(x2,0) 再从点 P1,P2 分别作 y 轴的垂线 P1N1,P2N2 与y 轴交于点 N1,N2 直线 P1N1,P2N2 与相交于Q 点则:P 。
20、第三十四教时教材: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目的:学会画出正切函数的图象,并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过程:一、课题: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正切函数 的图象。xytan1首先考虑定义域: zk22为了研究方便,再考虑一下它的周期: zkxRxxx ,2,tancosicosinta 且的周期为 (最小正周期)zkRy,2,t且 T3因此我们可选择 的区间作出它的图象。,根据正切函数的周期性,把上述图象向左、右扩展,得到正切函数,且 的图象,称“正切曲线”Rxytanzk2xy2223 22230yx三、正切函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共同获得:1、 定义域: ,zkx,2|2、 值域:R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