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情感。2、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征。3、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教学重点:1、汉字的魅力所在2、感悟文中体现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学难点:说明文中的文学色彩。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教 具:自制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故乡Tag内容描述:
1、汉字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情感。2、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征。3、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教学重点:1、汉字的魅力所在2、感悟文中体现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学难点:说明文中的文学色彩。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来源:学优高考网文本解读本文作者运用散文的笔调,设置了鲜明生动的标题,用形象的事例开头,运用极富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将汉字集形体、声音、辞义于一体的特点及其由此而产生的魅力引人入胜地介绍给读者。
2、12 关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及诗歌内容。着重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把握关雎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欣赏诗歌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三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
3、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来源:学优高考网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 (、) 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 简介。
4、寻找理想学案【课文导入】“理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还记得那首诗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失去理想是多么可怕。巴金老先生的寻找理想一文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
5、谈笑教学设计 一、课前 3 分钟:朗诵冰心的笑 作者在这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描绘了三幅各自独立的清美画面骤雨初歇时的明月清辉,古道湿烟中的田野和绿地,海上新月临照下的茅屋,并将抱花扬翅的安琪儿、赤脚的孩子、倚门而立的老妇人的微笑,三个微妙的神情,同作者头脑中的意绪结合起来,融化在一片爱的氛围之中,构成了浑然天成的诗的意境,使读者得到生动的艺术享受。二、导语: 来源:学优高考网是啊, “笑比哭好” , “笑一笑,十年少” ,同学们,没谁爱整天哭哭啼啼的吧?既然每个同学都爱笑,那你能说出多少个有关笑的词。
6、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通过对重点词句、段落的赏析,体会文章深挚的情感;学习文章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合作中体会情感,理解主旨;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物语言,分析文章怎样运用朴实无华、简洁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3、情感目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源:学优高考网教材内。
7、济南的冬天,老舍,导入: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讲学,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23个剧本。 小说有无名高地,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因此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教学目标,通读全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抒发感情所起的作。
8、1虞美人教学设计虞美人(李煜)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诗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3、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9、1春望教学设计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知识与能力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
10、1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标题“济南的冬天” ,简洁明了了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学习本文首尾呼应、自然过渡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探究课文。
11、最后一课,都德,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作者简介,时代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
12、1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过程。
1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来源:gkstk.Com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
15、1河与沙教学设计本文通过赞美新疆境内的些著名河流,指出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性,呼吁人们不要再随意地破坏生态环境,要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文章思路及作品主题。2品味含义深刻或饱含感情且生活形象的语言。【教学难点】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1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 教材分析 教学。
16、1故乡教学设计故乡写于 1921 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 1921 年前的 30 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
17、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词汇的积累能力,以及从所积累词汇中感知文章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写法及内容探究的能力。课堂环节:走近鲁迅走入故乡深入故乡讲述故乡课堂准备:16开记录纸,备用做课堂笔记教学过程:一、走近鲁迅:内容:引导学生简单回味所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腾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教师为学生诵读鲁迅的小说药、祝福要求:学生在听读小说的时候注意摘抄所听到的有感触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历史课所学的时代背景,走近鲁迅,走进那个年代。二、走入“故乡”:内容:自读故乡、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