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 心理状态.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9813626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心理状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章 心理状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章 心理状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章 心理状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章 心理状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心理状态,目录,第三章 心理状态 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 第二节 注意,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况与特征。 (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1、动态性:即心理状态具有变化不定的特性 。 2、直接现实性:心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心理状态的方式存在 。 3、综合性: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各种心理活动的复合表现,心理状态的定义,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专注或分心、活跃与消沉,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的激动与镇定、振奋与沮丧等,都是个体

2、面对一定情镜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除作为心理活动的被景和效应而存在外,它本身又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如表现在认知方面聚精会神或是漫不经心,表现在情绪方面的应激、心境或激情状态,表现在意志方面的朦胧模糊或是动机状态等,都是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睡眠:与觉醒相对的状态,生理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而入睡困难或者睡眠不好时则通常称为失眠。睡眠的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

3、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人与各类动物睡眠时间之比较,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梦: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心理活动,具有典型的无意识的特点。梦是睡眠中最生动有趣、又有些不可思议的环节。对梦的解释存在着精神分析、生理学和认知的观点等。(二)觉醒状

4、态 非睡眠状态就是觉醒,觉醒是由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而形成的身心状态。 催眠:催眠的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和指引下进行的,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白日梦与幻想:当做白日梦的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梦的形成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心理活动,具有典型的无意识的特点。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

5、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梦在西方文化中被称作是“瞬时的心理现象”,梦的异境是不同的文化以各自的方式对信念进行编码,因此,梦具有重要的个人化和文化的含义。,催眠情景,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三)注意状态 一般而言,人的自觉的,清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过程是以注意状态为基础,并由注意状态相伴随的。 注意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 注意的形成:是由大脑皮层的兴奋促使网状结构进一步活跃形成的。人脑如“过滤器,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信号进入大脑,

6、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 (四)应激状态 应激是猝发事件引发的高度警觉的心理状态。,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 何谓自我觉知?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能否予以清晰觉察。两种基本的心理状态 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 无意识状态:是指主体不能清晰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它是心理的无意识部分。,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本节小结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二)觉醒状态 (三)注意状态 (四)应激状态 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第二节

7、注意,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1、概念: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注意是一种信息的内部选择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产生的一种共同特性。在心理活动正式启动时,心理活动总是先指向心理活动所要反映的这个事物;随着心理活动的深入,注意并不消失,而是始终伴随心理活动的进行。 2、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第二节 注意,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强度越大

8、,注意就越明显;强度越小,注意就越模糊。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形成鲜明对比时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变化:活动与变化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性的刺激能引起不随意注意,第二节 注意,主观因素: 主体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等,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人的心境状况,精神是否健旺,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第二节 注意,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2、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随意注意(有

9、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排出外界干扰。,第二节 注意,一、注意概述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3、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练习与熟练 通常是人们在进行熟练的技能、技巧性活动时所具有的注意。如敲击键盘“盲打”,织毛衣不用看等。,注意的种类,第二节 注意,二、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圆点8-9,字母4-6,图形3-4, 汉字3-4个,第二节

10、注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颜色相同字母比颜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广度要大些;排列成行的字母的比分散在各个角度上的字母注意数目 注意数目要多些;大小相同的字母比大小不同的字母的注意广度要大些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广度就小;知觉活动的任务少,注意广度就大。,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T C I A H N E,G,TEACHING,图1,图2,第二节 注意,二、注意的特征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又称持续性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当注视这个截去尖端的锥体图时,时而顶端的小方形凸起,时而底端的大方形凸

11、起,两个方形的相互位置跳跃式地变更着。,第二节 注意,影响因素: 1)主体状态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态度,有高度责任感,坚强意志和浓厚兴趣,就容易对对象保持稳定的注意。 2)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比内容单调的对象, 活动、变化比静止、固定的对象 容易使人保持稳定的注意。,第二节 注意,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叫注意的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可能原因: 无关刺激的干扰 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第二节 注意,二、注意的特征 (三)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 常用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

12、分配的条件: 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 注意分配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第二节 注意,二、注意的特征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相同吗?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不同。 注意转移是任务的要求,随着当前的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改变; 注意分散则是指注意偏离了当前活动和任务的要求,受无关刺激干扰,被无关事务吸引,使注意中心离开了应当注意的对象。,第二节 注意,三、注意的心理机制 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提出者: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13、) 时间:1958年 实验技术:双耳同时分听实验。 基本内容:注意的选择性是因为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容量有限,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从而避免大脑这个容量有限的系统负担过重。过滤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外界各种不同的刺激都是由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加以处理的。,过滤器模型,刺激,感觉通道,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 瓶颈,反应,衰减器模型提出者:特瑞斯曼(Treisman) 时间:1960年 实验技术:观察法和双耳同时分听追随耳实验研究 基本内容: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完全阻断被大 脑所拒绝的信息,只是衰减了它们的强度。所有的信息全部进入大脑,只是被衰减了的信息在强度

14、上不足以激活相应的高级中枢,就不能引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但有时输入信息受到衰减时,也能引起知觉。例如,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就是最好的例证 。,刺激,反应选择模型提出者:德乌兹(Deutsch) 时间:1963年 实验技术:诺曼实验。 基本内容:他们认为,多条通道的信息全部能够进入意识领域,得到知觉加工和识别。人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意义分析后,根据外界信息的重要性来选择反应。人们作出反应的事物,即为受到注意的对象。其余未被注意的对象,虽然进入意识领域,但由于存在着更为重要的刺激,而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也就未能对此做出反应。如果随后输入的信息比先前输入的信息更为重要的话,人就

15、会选择新的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第二节 注意,四、注意与学习 (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第二节 注意,本节小结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2、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3、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注意的特征 二、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第二节:注意,三、注意的心理机制 (一)过滤器理论 (二)衰减模型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理论 四、注意与学习 (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