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其他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及其发展,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及其发展,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
2、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一、产业组织的定义,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
3、“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 西方经济学家观点,干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下列条件: 市场主体均是理性的;产品完全同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买者、卖者众多,对市场均无控制力;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共谋、暗中配合行为;市场信息充分。,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的状态。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
4、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马歇尔冲突”( Marshalls dilemma) : “规模经济效应与竞争的冲突”,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企业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性,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市场,垄断,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研究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5、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代表人物:克拉克 主要观点:1940年,提出有效竞争概念,依靠政府的公共政策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 主要贡献: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和体系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影响,为后续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克拉克在理论上没有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代表人物:梅森 主要
6、观点:提出两大类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一是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市场绩效标准。被称为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 主要贡献: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此后,经济学家发展了梅森的理论,提出了有效竞争标准“三分法”:在 “二分法”基础上,添加了“市场行为标准”。 不足之处:存在标准不明确;某些表述含糊不清。,理论意义: 第一,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第二,注意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提供判断具体的有效竞争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人物:贝恩 主要贡献: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经
7、济学分支的形成。 此外,经济学家凯森、法学家特纳、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诺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以上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市场结构 (Structure),市场行为 (Conduct),市场绩效 (Performance),因果关系,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行 为,结 构,绩 效,绩 效,行 为,结 构,更为复杂的SCP之间的关系,传统的SCP分析范式,哈佛学派SCP分析框架的组成:,市场结构:定义:市场内
8、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集中度 CRn、集中曲线、HHI影响因素 产品差异化程度 广告密度 进入壁垒高低 规模经济、进入时的 最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 用,市场行为:定义: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定价策略产品、广告策略 主要包括研发(R&D)策略卡特尔、串谋、默契的协调行为,市场绩效:定义: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 评价标准 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产品价格、质量、款式,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SCP分析框架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将完全竞争
9、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促进竞争政策:适用于大多数竞争性产业,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SCP分析框架中 “集中度利润率”关系研究: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中,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即“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中的高市场
10、集中度导致高利润率”。 政策主张: 采取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对垄断或寡占产业企业进行分割、禁止兼并等,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集中度利润率”关系的研究居于SCP分析框架的核心位置。,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一是反垄断政策被认作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原因;二是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三是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利的批判。,哈佛学派的特征:SCP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 四、博弈
11、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经济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检验”的过程;基本理论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行为主义: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效率绩效结构:不是不同的市场结构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是不同的企业效率从而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增、波斯纳等,施蒂格勒(1911-1991):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68年,产业组织; 1982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理论:,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
12、在产业活动中的适用性,即使市场中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 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1982年诺奖获得者,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理论上的主要贡献,1、特点。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斯均衡及标准的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反对政府干预。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2、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效率标准。高额利润来自于大企业的高效率。3、关于市场行为。威廉姆森:非标准合约及其相关的厂商行为。4、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的“进入壁垒”,是指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德姆塞茨的“所有权进入壁垒”,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壁垒的撤除可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类损害并非天然是正当的;进一步强
13、调效率标准。,Chicago School,结构决定行为和绩效,市场行为和绩效决定结构,结构主义,效率主义,提倡政府干预,反对政府干预,反垄断政策 企业分割、禁止兼并,反垄断政策 禁止卡特尔行为,进入壁垒 进入的不利因素,进入壁垒 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Harvard School,代表人物: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 标志事件: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 主要观点: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指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
14、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 entry)。 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Sustainable)条件下达到的。这
15、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特征: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强调长期分析。 政策主张: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 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完全可竞争市场: 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沉没成本: 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
16、不能收回的部分。,三、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代表人物:哈耶克、米瑟斯、里奇、阿门塔诺等1、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他们对垄断有着比新古典经济学家更为宽容的看法,认为垄断为创新提供了巨大报酬,这会导致经济进步,而认为完全竞争不利于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和新产品,不利于技术进步(熊比特,1999)。,2、哈耶克(F. A. Hayek)区分了画地为牢的垄断和高效率的垄断。评判垄断是否有害的标准不在于企业规模,只要一个生产者是因为它能以低于别人的价格销售产品而占据垄断地位,而不是因为阻止其他生产者做这样努力,那么这种垄断地位就是可欲之举(哈耶克,2000)。,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7、3、新奥地利学派观点(1)市场过程是自然淘汰的过程,只要不是因为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经历了市场激烈竞争而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2)广告、产品差别化和规模经济是正常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构成进入壁垒; (3)企业通过兼并提高集中度,只要不存在法律上的市场进入限制,可以实现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4、政策主张: 新奥地利学派从市场是对抗性过程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全面否定了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政策,认为最有效的促进竞争政策首先应该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场进入完全自由就能够确保充分的竞争。,特征: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
18、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重视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否定现代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分析工具。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约,这种有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造精神。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 反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博弈论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几年来在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而取得的,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
19、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 经典教材是法国学者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四、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美国学者施马兰西认为博弈论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存在两个不足。 首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简单的多阶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但如何处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清楚; 其次,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结果对假设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使得均衡非常脆弱,对博弈论模型的检验也变得相当困难。,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定义: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狭义:从质
20、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广义: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一、产业结构的涵义,(一)历史背景 1. 经济分析深入到产生结构层次。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分析的对象: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 经济理论演进: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 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 产业结构理论。,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微观经济理论: 特征
21、: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侧重于个量分析。 亚当.斯密 (1723-1790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歇尔、瓦尔拉斯和帕累托。 结论: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自行调节资源 的最佳配置,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体现经济 自由主义思想)。,宏观经济学: 背景:1929年世界性大危机、自由主义价格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矛盾,市场失效了,“看不见的手”不灵了。宏观经济理论诞生。 特征:侧重分析国民经济宏观层次,注重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宏观经济理论。,结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总会存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与总
22、供给相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萧条和失业。凯恩斯主张对有效需求进行管理,实行“逆经济风向而动”的经济政策。,凯恩斯的主张虽一度获得成功。长期奉行,凯恩斯理论发生了严重危机。 “滞涨” 出现,凯恩斯主义的失效。 经济学家面临着两难境地,回到亚当斯密那里去搞完全竞争,实践证明行不通;实行凯恩斯主义主张,又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囿于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不足,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个端点的连线的 “中观层次产业层次”,进行产业分析。 产业分析理论的发展: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狭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理论)。,2.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
23、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定义:政府制定的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二战后,该概念在日本首次出现。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重要的原因是在不同时期实施各有侧重的产业结构政策。战后,韩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法国(产业发展指导性计划)。,(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代表人物:威廉.配第、魁奈 魁奈 代表作:配第 1672年政治算数;魁奈 1758年经济表 、1766年经济表分析。 主要贡献:配第 各国GNP水平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同;魁奈 创立了“纯产品”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对
24、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做了分析。 配第和魁奈的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赤松要、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克拉克。 主要理论或著作:赤松要1935年 “雁行形态理论”;库兹涅茨 1941年国民收入及其构成;里昂惕夫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克拉克 1940年 经济发展条件。 主要贡献: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由实证分析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代表人物:里昂惕夫、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邓宁、拉尼斯、霍夫曼、希金斯、筱原三代平。 代表作:里昂惕夫1953年美国经
25、济结构研究、1966年投入产出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刘易斯 1954年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1958年经济增长理论;赫希曼 1958年 经济发展战略;罗斯托 经济成长的过程、经济成长的阶段;钱纳里产业关联经济学、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霍夫曼 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主要贡献: 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分析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 提出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提出二元经济发展学说,(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技术经济联系:指按照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等,关联程度的量度指标相应为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 钢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业 整车组装业 车载GPS生产业,第六章 理论发展,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产业关联理论 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和政策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