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业经济学 实验二.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35454 上传时间:2020-0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 实验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 实验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 实验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 实验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 实验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产业经济学实验报告二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差异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及演变过程首先,我们选定上海地区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其在 2002 年到 2012 年间的数据,具体如下:2002 年-2012 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即三大产业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一)计算三大产业产值在总产值的占比:三大产业产值及其占总 GDP 的比值 单位:亿元年份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占比2002 年 79.68 0.013879043 2622.45 0.456790855 3038.9 0.5293301032003 年 81.02 0.01210296 3209.02

2、 0.47937104 3404.19 0.5085259992004 年 83.45 0.010337143 3892.12 0.482125847 4097.26 0.507537012005 年 90.26 0.009760307 4381.2 0.473763093 4776.2 0.5164766012006 年 93.81 0.008873238 4969.95 0.470094322 5508.48 0.521032442007 年 101.84 0.008151106 5571.06 0.445898475 6821.11 0.5459504192008 年 111.8 0.0

3、07946058 6085.84 0.432544153 7872.23 0.5595097892009 年 113.82 0.007564575 6001.78 0.398883458 8930.85 0.5935519672010 年 114.15 0.006649781 7218.32 0.42050148 9833.51 0.5728487392011 年 124.94 0.006508753 7927.89 0.413003648 11142.86 0.5804875992012 年 127.8 0.006332463 7854.77 0.389202209 12199.15 0.6

4、04465328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折线图:年份 上海市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2 5 741.03 79.68 2 622.45 3 038.902003 6 694.23 81.02 3 209.02 3 404.192004 8 072.83 83.45 3 892.12 4 097.262005 9 247.66 90.26 4 381.20 4 776.202006 10 572.24 93.81 4 969.95 5 508.482007 12 494.01 101.84 5 571.06 6 821.112008 14 069.87 111.80 6 085

5、.84 7 872.232009 15 046.45 113.82 6 001.78 8 930.852010 17 165.98 114.15 7 218.32 9 833.512011 19 195.69 124.94 7 927.89 11 142.862012 20 181.72 127.80 7 854.77 12 199.15三 大 产 业 对 GDP的 占 比00.20.40.60.811.2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第 三 产 业 占 比第 二 产 业 占 比第 一 产 业 占 比(二)计算三大

6、产业产值的增长率:2002-2012 年上海三大产业产值增长率年份 第一产业增长率 第二产业增长率 第三产业增长率2002 年2003 年 0.016817269 0.22367252 0.1202046792004 年 0.029992594 0.212868726 0.2035932192005 年 0.081605752 0.125659024 0.1657058622006 年 0.039330822 0.134380992 0.1533185382007 年 0.08559855 0.120948903 0.2382925962008 年 0.097800471 0.09240252

7、3 0.1540980872009 年 0.018067979 -0.013812391 0.1344752382010 年 0.002899315 0.202696533 0.1010721262011 年 0.094524748 0.098301267 0.1331518452012 年 0.022890988 -0.009223135 0.094795232并绘制折线图:2002年 -2012年 三 大 产 业 增 长 率0%20%40%60%80%100%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第 三 产 业 增 长 率第 二 产 业 增 长 率第 一 产 业 增

8、长 率(三)绘制人均 GDP 随年份的变化曲线。2002 年2012 年人均 GDP 的数值 单位:元年份 人均 GDP2002 年 339582003 年 384862004 年 448392005 年 496482006 年 548582007 年 620402008 年 669322009 年 691652010 年 760742011 年 825602012 年 85373人 均 GDP随 时 间 的 变 化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

9、年2011年2012年人 均 GDP(四)产业结构高级化判断:利用“标准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判断。产业结构高级化有诸多方面的表征,具体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1) 产值结构高级化(2) 资产结构高级化(3) 技术结构高级化(4) 劳动力结构高级化。但一般在国内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文献中,绝大多数选用产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来分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并将其作为衡量高级化的指标。具体的标准为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 单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 1980 年美元)300 以下 300 500 1000 2000 4000第一次产业 46.3 36.0 30.4 26.7 2

10、1.8 18.6第二次产业 13.5 19.6 23.1 25.5 29.0 31.4第三次产业 40.1 44.4 46.5 47.8 49.2 50.01)以产值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80 年及 20022012 消费者价格指数,将 2002 年到 2012 年的人均 GDP 换算成 1980年的水平,并根据 1980 年 1 美元=1.498 元,将人民币换算成美元。年份 物价指数 价格指数乘数 人民币 美元1980 107.52002 99.2 0.985104 34471.48 23011.672003 101.2 1.020161 37725.41 25183.852004 103.

11、9 1.02668 43673.79 29154.732005 101.8 0.979788 50672.17 33826.552006 101.5 0.997053 55020.14 36729.072007 104.8 1.032512 60086.45 40111.122008 105.9 1.010496 66236.77 44216.82009 99.3 0.937677 73762.07 49240.372010 103.32 1.040483 73114.09 48807.812011 105.4 1.020132 80930.73 54025.86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产值

12、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是,必须使用合理的价格体系,当比价不合理时,其所翻涌的产出结构是扭曲的,此时的产出结构不能反映出产出结构,因而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时会存在误差。2.一劳动力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在劳动力你能够自由流动的商品社会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就行成了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较之产值结构对人们更为直观和更易于观察。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 1980 年美元)300 以下 300 500 1000 2000 4000第一次产业 81.0 74.9 65.1 51.7 38.1 24.2第二次产业 7.0 9.0 13.2 19.2 25.6 32.6第

13、三次产业 12.0 15.9 21.7 29.1 36.3 43.2该理论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 劳动力作为产业结构系统的投入,是诸多投入要素之一。因此,仅从劳动力要素一个方面来产业结构,进而衡量其高级化有失全面性(2) 不同的劳动力具有相当的异质性。由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换算问题一直存在,因而用劳动力人数结构来反映劳动力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3) 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流动问题。若劳动力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泽尔一个产业对劳动力的雇用不能真实反映该产业对劳动力要素的需求,因而所观察的产业结构在劳动力结构上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扭曲的假象。第二部分 分析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规律上海市三大产业生产

14、总值占比其 中其 中年 份 上海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工 业 建筑业第三产业2002 100 1.4 45.7 41.3 4.4 52.92003 100 1.2 47.9 43.9 4.0 50.92004 100 1.0 48.2 44.5 3.7 50.82005 100 1.0 47.4 43.7 3.7 51.62006 100 0.9 47.0 43.3 3.7 52.12007 100 0.8 44.6 41.3 3.3 54.62008 100 0.8 43.2 39.6 3.6 56.02009 100 0.7 39.9 36.0 3.9 59.42010 100 0.

15、7 42.0 38.0 4.0 57.32011 100 0.7 41.3 37.6 3.7 58.02012 100 0.6 39.0 35.2 3.8 60.4上海三大产业劳动力人数(万人)年份 总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2 792.04 84.24 320.93 386.872003 813.05 73.72 317.12 422.212004 836.87 67.29 315.97 453.612005 863.32 61.02 322.33 479.97 2006 885.51 55.33 327.63 502.552007 1024.33 53.71 422.55 5

16、48.072008 1053.24 49.38 424.16 579.702009 1064.42 48.53 423.03 592.862010 1090.76 37.09 443.74 609.932011 1104.33 37.28 445.08 621.972012 1115.5 45.70 439.96 629.84(1)验证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产业结构理论中,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7、,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上面的两个折线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劳动力逐渐上升;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从而很好的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律。(2)验证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对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

18、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从以上上海的产值及劳动力人数的数据和折线图中亦可以看出,上海的发展也很好的验证了库兹涅茨法则。第三部分一三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差异分析上海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超过了第二产业。当然,第二产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但是第一产业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微乎其微,有时候呈现负的增长。以上分析表明上海现在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以第三产业为主要推动力

19、,第二产业发挥基础地位的高级产业结构。湖南省和四川省的产业结构比较相似,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人均 GDP 的增长率。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不及第二产业,但是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一产业也有小幅度的增长,保持的 5%左右,对经济的增长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总的来说,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的高级化程度,合理化程度都远远高于中西部省份湖南和四川。二三个省份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研究采用相似系数作为判断地区间产业同构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ij 表示 i 地区和 j 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 m=1, 2, 3 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相似系数;X

20、ik、Xjk 表示部门 k 在地区 i 和地区 j 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Sij=1 表示两区域结构完全一致 ,为 0 时表示完全不同,Sij 大于 015 表示两区域结构趋同度大,Sij 小于 015 时趋同度小。年份 上海与四川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上海与湖南的产业相似系数2000 0.921318584 0.9366210752001 0.930161203 0.9399071922002 0.934718961 0.947038172003 0.940647144 0.9540643122004 0.936598549 0.9583107582005 0.943813318 0.966000

21、3172006 0.950419334 0.9652828732007 0.93488109 0.955699262008 0.931488429 0.9529674682009 0.9206583 0.9489484322010 0.923052965 0.950551896上表的数据看出三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的,所有的相似指数都大于 0.5,相似系数逐渐的趋于一。分析其原因,这是整个中国都面临的一个产业结构严重高度趋同的现象。在各个地区的支柱产业都存在严重的一致性。缺乏了结合各自的地区优势,重点发展自己优势特色产业的理念。政治、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市场等四个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产业结

22、构趋同现象产生的原 在政治因素方面:区域政府参与区域经济活动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基础上对政治力量相同或不同的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政治力量相同的各区域中,致力于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个政府,各区域的产业即使相同也可以被认定为合意性的趋同, 然而在多个区域内只要存在一个重视自身利益的区域政府,行政垄断和行政壁垒的局面就会形成 ,从而出现该区域政府发展与其他区域相同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往往缺乏经济效益且有重复建设的嫌疑,进而导致的产业结构相同的现象也是不合意的;在至少存在一个区域拥有其他区域无法获得的政治特权的情形下,只有不尊重市场规律并存在行政垄

23、断的其他区域政府才可能会盲目的发展与其相同的产业,而这种情形下形成的产业同构属于不合意的产业趋同。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自然资源禀赋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乃至较长的时期内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相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是不合意的,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不同的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同 ,生产不同的产品,使得区域间贸易成为可能;自然资源贫乏区域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区域所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极有可能产生合意的效果, 而自然资源贫乏区域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区域所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也会产生区域间贸易。在生产要素方面:生产要素极化过程使得区域间的产业布局产生差异,产业结构趋同现

24、象难以产生;而生产要素的扩散效应可能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产生,判断这种趋同是否合意的标准在于产业内贸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升级状况。在市场因素方面: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是合意的,不同区域产业之间往往出现产业内贸易,积聚产生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 ;而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是不合意的,是短期的,也是不稳定的, 因为不同区域往往重复建设相同的产业,这必将遭到市场的淘汰。三落后省份对发达省份之间存在着经济追赶从上述的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在 2005 年后,三个省份的人均 GDP 增长情况,其中上海GDP 增长率下滑,在 5%左右,二湖南省和四川省却是 GDP 增长率在不断的增长,并保持着 10%以上的增长率。这无疑说明了湖南省和四川省在 GDP 增长上正在对上海进行赶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经济本来就很发达,经济基础后,虽然在相对增长率低,但总量还是远超于其他两个省份。而中部省份湖南和西部省份四川的发展史得益于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和从东部转移过来部分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其在总量还是远远低于发达的东部省份上海。但这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标志和良好的势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