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哥驾到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3、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4、继续学习概括文章里的主要事件。教学重点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教学难点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概括文章里的主要事件,训练初读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教学难点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概括初读课文后“我”和表哥的性格特点;妈妈和姨妈教育孩子的相似点,初步体会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 (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三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朗读课文至少一遍。查阅“驾到”这个词语在词典里的解释。抄录在书下的注释里。3、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表哥驾到 ,写在书上课题旁边。以上内容完成后由家长签名。二、
3、导入。 (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秦文君,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 ) (5 分钟)4、谁能上来写一写表哥驾到这篇小小说的作者的名字?出处?5、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秦文君?补充秦文君的介绍:秦文君,1954 年出生于上海。1982 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 、 女生贾梅新传 、 小鬼鲁智胜 、 宝贝当家 、 孤女俱乐部 、 家有小丑 、 秦文君花香文集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儿童文学主编。三、新课初读。 (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30 分钟)1、 “驾到”这个词一般用在
4、什么语言环境中?为什么这篇小小说的题目里要用这个词?(5 分钟)(“驾到”这个词一般用在达官贵人身上,特别是皇帝身上。因为这里用“驾到”表现了“我”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复杂心理。是一种夸张、调侃的幽默语气。 )2、在“我”和表哥互相认识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请用概括的语言说明。(由几个人概括说明) (14 分钟)3、通过我和表哥见面交往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和表哥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我都擅长什么?表哥会什么?我们一起玩的时候,能看出我们哪些优点和不足?) (5 分钟)(我比较活泼,有主见,爱好运动,动手能力强;表哥比较文雅,脾气温和,有多种技能,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4、对于
5、我和表哥的表现,妈妈和大姨妈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发现她们的看法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3 分钟)四、反馈1、当我们第一遍读完课文以后,我们要从课文里感受到哪些信息?(主要写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哪些?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受或情感?特别要提醒大家,如何快速判断主要事件?从学过的两篇课文中总结: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 (3 分钟)2、作业。(1) 课课练P1/1-3;P3/8;10 选做。(2)以“我”的表哥的口气,写一篇题为拜访表弟的随笔,字数不限。 (表哥的心理活动可以参考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模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
6、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加深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教学难点1、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2、在心理变化的仿写中能有“大词小用”的语言描写。教学过程一、反馈并导入新课。 (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学习进行铺垫,了解学生通过第一节课对课文熟悉和理解的程度,了解仿写的质量。 ) (10 分钟)1、请一到二位同学朗读自己仿写的随笔。 (如果能事先批改,挑选有叙述者转换问题的文章;表哥的心理描写与“我”的相照应的文章朗读。 )2、点评。A 叙述者转换了,要注意什么?B 表哥的心理活动与“我”的
7、虽然相照应,但能否照搬 “我”的心理?二、精读第 1 到第 6 段、第 7 到第 22 段。 (通过朗读、圈划、讨论,体会“我” 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23 分钟)1、自读第 1 到第 22 自然段中描写“我”在表哥“驾到”前和表哥“驾到”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圈划出含有和“驾到”一样具有夸张、调侃的幽默语气的词的语句。2、朗读、讨论第 1 到第 6 段中圈划出的语句,体会“我”在表哥到来前是怎样的心情?造成我有如此复杂心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妈妈从来没有看到并肯定我的优点,只看到、批评我的缺点,还喜欢用我的缺点去和表哥的优点比,使我缺少自信。 )3、朗读、讨论第 7 到第 22
8、 段中圈划出的语句,体会“我”在表哥到来后又是怎样的心情?造成我此时复杂心情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大姨和表哥都看到并肯定了我的优点,让我又有了自信。 )4、那么,在第 43 段里, “我”要告诉表哥:我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还说彼此彼此,相见恨晚又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发现大姨也像妈妈这样看待表哥的,表哥和我的遭遇一样的激动、同情。 )5、如此看来, “我”在文中的心理变化好像在暗示什么?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不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不能只把别人孩子擅长的作为优点而否定自己孩子的优点。不给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 三、反馈(7 分钟)6、读完这篇小小说,你觉得作者最鲜明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我”在表哥到来前后的心理变化;用幽默的语言描写“我”的心理活动。 (把类似于“驾到”这样的表示尊敬的词语运用到写和孩子同龄的人身上,这叫“大词小用” ,常常能产生轻松、幽默的效果。 )7、布置作业。模仿课文大词小用的写作语言,改写课课练P3-4一诺千金中第 9 到 12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