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名词解释:1. 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 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3. 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 “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4. 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
2、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 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 ,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3、。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二、 简述题1.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
4、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1) 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2) 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备受尊崇。3) 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4) 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5) 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是转型期。6) 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是变革开始。2.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内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体系可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
5、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1) 究天人之殷周天命观自然天道观理学天理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2) 修身之道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础途径。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3) 施治国之略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准则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环节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4) 求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概括为:1) 政治哲学2) 社会模式理论3) 治国方略和政策4) 政治权术4. 简评周公敬天保民思想。1) 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
6、心内容。2) 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统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a) 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如果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惩罚。b) 要体察民情。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c) 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周公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典使用刑罚,另一方面也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于刑罚的轻重程度加以调整。总之,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的依赖天命,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
7、活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5. 简述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1) 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2) 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3) 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的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目的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4) 愚民政策: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6. 简评孔子的政治思想。1) 仁、礼学说,仁主要包括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忠恕,而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
8、的道德品质,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2) 德治主张,包括礼治和正名,举贤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愚民政策。孔子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3) 人生哲学,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孔人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他并不是教育人们去积极的改造社会,不是倡导对于恶的政治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孔子人生哲学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低
9、估的。7. 简述孟子仁政思想主要内容。1) 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执行仁政。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2) 孟子的“仁” ,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施行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最主要的是统治者能多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与民同乐。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包括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 施行仁政必须:a) 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b) 平均赋税:“关市讥而不争,泽梁无禁”孟子主张均齐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 保护工商业:孟子主张对
10、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免除关税。8. 试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1) 共同点:a. 荀子和孟子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b.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的习得没有关系。c.仁义法正都是可知的,可学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仁义法正的资质,所以人的本性能够得到矫正,达到善的境界。2) 不同点:a. 荀子是性恶论,孟子是性善论。b.荀子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孟子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9.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同,若者道之用。1) 道是周而复始的运行,道以柔弱的形式表现。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2) 老子对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老子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
11、时,却忽略了一点,即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而老子却片面的认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事物都将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固然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但是最终却片面地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味强调“柔弱胜刚强” ,强调“守柔” 、 “抱朴”这便使得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最终流于荒诞。10. 简述老子无为而治主张的主要内容。7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主要包括:1) 为政若水,少私寡欲2) 不尚贤,使民不争。人的夺之心起源在于尚贤,不尚可以制止纷争。3)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刺激人的欲望。4)
12、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民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5) 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6) 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7) 慎征伐。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11. 如何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711) 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2) 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度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3) 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意。4) 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
13、分封闭的生活。12. 简述庄子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71) 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存。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为目的。2) 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从混同于自然的认识出发,庄子的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庄子认为,由人组成社会群体,实际上是道的衰败的表现,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人的形体和真性,也就是所谓的“以物累形” ,因此,庄子认为,为了使人不至于以物累形,必须把人从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3) 关于生与死的
14、认识他认为,人的生与死一个自然地过程4) 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这在庄子的著作中又称为养生。养生的要诀是兼养内外。所谓“折中”的养生之道,就是使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的保持和谐的状态。庄子认为,为了达 1 到养生,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13. 理解庄子相对主义思想。76庄子把人们观念中的美丑、大小、贵贱、都看作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承认其客观性。1) 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在庄子看来,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
15、同用途,由于事物各有所长,所以,也就根本无法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判断优劣。2) 无是无非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人类社会的治与乱,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4.贾谊政治思想:基本治世原则。积极主张“有为” 。1) 积极主治。他明确提出了政府积极举措的治国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兴礼义、定法制,即以礼义为中心对旧的政治统治模式进行改革甚至重建。2) 强化君权。皇帝权威的加强是其干涉主义治国原则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3) 民本与行仁政。统治者以民为本,力行仁政。行仁政,必须做到:一是在经济上要利民、富民。二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慎
16、刑罚,勿扰民、伤民。礼法兼用的治国主张。1) “劝善”用礼。贾谊认为以礼治国是古来成功的治国之道。以礼治国则要:一要依礼建立起严格的尊君臣卑等级秩序。二要以礼的标准对待各级官员。三要以礼化俗。四要定尊卑之制。2) “惩恶”用法。贾谊提出“慎行”的主张“一要约法省刑。二是“疑罪从去,疑赏从予”三是,与其礼治思想一致,他提出“刑不上大夫” 。治国策略1) 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实力的经济政策。提出驱民归农,积贮说、主张国家掌握政权。2) 稳定边疆的民族政策。他推崇传统儒家以德附远的华夷理论。15.董仲舒政治思想:董仲舒以儒为主,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1) 天人合一论。
17、 “天人合一”理论标志着先秦儒学向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立论依据。2) 君权至上与天谴说。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天谴说是统治阶级进行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3) 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合分论” 。合分关系还体现在等级关系上。董仲舒主张德治,并不排斥刑罚,只是认为不可专任刑罚。 “中和论”为董仲舒缓和社会矛盾的德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4) 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董仲舒将他所崇尚的政治原则称为“道” ,并认为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董仲舒的
18、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15.韩非政治主张。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1) 关于法:韩非认为法律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法律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再次,法律是惩治犯罪行为的唯一准绳。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a. 法一而固 b.以其所重禁其所轻 c.法不阿贵2) 关于术:a. 君主无见其所欲 b.虚静无事,以闇观庇。c. 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d.循名责实,参验群臣。3) 关于势:势的内容就是德与刑,君主只有操德和刑二柄,才能制服臣下,为了保全君主手中的权势,强调几点:a.禁止臣下结党营私 b.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
19、济实力 c.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16.对法家依法治国和今天依法治国的理解。17.帝王思想的特点及政治思想内容。 (汉武帝、唐太宗)125汉武帝:思想:1) 汉武帝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与约束人的行为同等重要。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为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特别是儒家的各种仪制典章,可以将专制主义暴力统治装点得温情脉脉。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理。2) 杂霸政治术:汉武帝明倡儒学,实际兼采百家,杂用王霸。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汉武帝的
20、政治思想以“杂用王霸”为主要特色。1) 求变:汉武帝所说的求变主要是指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灵活的调整。武帝认为在调整政策时。还要注意历史联系。2) 求治之本:强化君权就是对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最大维护。3) 德刑兼用:武帝在宣传上重教化。在实际上则更重刑罚。以刑罚督责吏民是武帝治国特点之一。4) 任贤:任贤的诀窍在于知人善任。唐太宗政治思想内容:李世民君臣集团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和法家思想。 (以儒为主,杂以道、法)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李世民君臣从多个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a.奢侈无度;b.杜绝
21、言路;c. 用人不贤,小人掌权。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识前提。2) 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唐太宗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仁政思想,李世民以“仁义”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主要有与民休息、刑罚宽平、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等政策。二是民本思想,承袭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3) 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唐太宗重视保持社会安定,关注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吸纳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主张清净无为,戒奢从俭。4) 以法为治的思想:主要体现在:a.立法论:法要公平、稳定、宽简 b.守法论:帝王要带头守法 c.执法论:严格以
22、法为治,明正赏罚,不避亲疏贵贱,一断于律。帝王思想的特点:帝王的政治思想不同于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它具有功利性、驳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帝王们关注的是切实的治国策略,而不关心学派上的师承;原本相互冲突、攻干的诸家学说在政治标尺的裁量下可以混杂并用,构成特有的切于世务的帝王之道。所以,帝王政治思想的学术定位有时难以确认。帝王的权力具有至上性,对于诸种学术资源的吸纳往往随其所需,具有任意性,因而帝王的政治思想往往显得有些散乱,体现在他们的诏令、言论或政治举措之中。总之,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在维护政治权力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
23、过是手段。18.李鸿章 李鸿章外交思想,355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在双方力量的对 比上,西方列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次,李鸿章已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中的契约观念。再次,李鸿章对侵略者目的的估计是,洋人不是夺取中国的土地而是图中国的利益,基于上述考虑。1) 李鸿章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和戎”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羁縻、抚夷” 。他在主办外交时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2) 李鸿章“和戎”思想的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 ,有两层含义: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以敌制敌。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外交思想1) 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
24、,他认为在双方力量的对比上,西方列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次,李鸿章已经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中的契约观念。再次,李鸿章对侵略者目的的估计是,洋人不是夺取中国的地方而是图中国的利益。基于上述考虑,李鸿章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和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羁縻、抚夷”他在主办外交时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李鸿章“和戎”思想的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 。有两层含义: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以敌制敌。2) 李鸿章正确的估计了中外双方在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上的差距,并且认识到只有与外国和平往来,才能安心解决内政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长期对外主和,无非是想以少量的让步换取时间,兴办洋务,走“自强” “求富
25、”之路,最终收回大清主权。3) 承认敌强我弱,采取战略上的守势,这本不错,但战略上的守势不等于每次具体战役都以守为主,相反,没有一个个局部斗争的胜利,战略上的守势也无法维持。然而李鸿章对外的态度却是一味的妥协,或以夹胜即收为名,慌忙议和,导致不败而败,或勉强仓促应战,不筹持久之计,屡遭战败。“和戎”的这一想法也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的时期,他们必然会竭尽全力为自己摄取利益,根本不会适可而止,与中国维持长久和局。而且和戎不能仅仅是玩弄外交手腕,更要有自己强大的实力作为依托,才能有条件与外国谈和。事实证明,即使李鸿章千方百计的避免与列强之间的战争,但战争仍然是无法
26、避免的,中国人也会在一次次战败中丧失更多的利益。 李鸿章外交思想对今日外交思想的启发。19.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内容、演变、评价简述。 3421) 张之洞写了一部劝学篇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总的概括和具体的发挥,也是对当时中学与西学的斗争作了一个官方的总结,这个总结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根本的都是要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2) 张之洞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九章,是务本,以正人心。张之洞认为真正的变法救国必须达到“三保”的目的,即他在内篇同心中所说“保国、保教、保种” ,他认为这三保的中心就是“保教” ,而教的主要内容就是旧学中的儒学,更确
27、切的说是纲常名教,这是维护天道的关键,可见,张之洞所说的“中学为体”的体就是国家专制主义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纲常礼教。3) 关于外篇,外篇各通,以开风气。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改、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张之洞理解的西学,分西艺和西政两部分,他所提倡的西学为用的西学是不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的,这所不包括的一部分恰恰是他认为中国最优秀的部分,也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儒家哲学。4) 到了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学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器物层面上开为要学习西方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将西方的生产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在这个时候,张之洞抛出“
28、中体西用”的理论,实质上是抵制维新运动,维护专制制度,这已落后于时代了。20.如何对待西方文化。21.鲍敬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1) 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盘剥压榨之能事。2) 赋役繁重,民不堪命。3) 刑罚残酷,百姓困苦。结论:如果想要在根本上铲除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消灭君主制度,回到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22.罗隐的论明君:1) 仁德是明君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明君必须具有德权相辅意识,明强弱之理。2) 明君知“损益知道”3) 明君重贤且悟驭臣之道。23.魏晋玄学:王弼:“名教出于自然” ,“无为而治的主张”24.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说。25.韩愈:性品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
29、信“五德,其中仁是根本。除此之外,还有七性,人性与情皆有品级之分,其中上品之人自然向善,不用教化;中品有善用,可教化使之善;下品之人惟可刑治。因此教之以仁、义,制以刑,礼、法皆为统治人的工具。评价:韩愈的人性论就对孟轲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杨雄的性善、性恶混杂说都做了重要的改造和发展,既避免了他们的片面性,又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愈的人性论把性和情相并提,认为善恶根源于性,而善恶的具体表现却反映于情,这种因情见性的人性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封建的等级秩序和儒家的道德教化作了辩护,另一方面,它又同佛教鼓吹的灭情以见性,即教人解脱君臣、父子、夫妇等世俗伦理关系的出世的人性论形成
30、尖锐对立,突出表现了它的反佛斗争中的理论意义,总之,儒家人性论在韩愈这里更加精致细密,韩愈人性论在儒家政治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26.柳宗元:国家起源及政体论:为了调和矛盾,产生了君长刑政,也就是国家和法律。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也即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期间自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柳本人称之为势。基于对势的理解,柳宗元又提出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郡县制的产生和封建制的衰亡同样是势之必然。他认为,分封制并不是最为完善的政治体制,而仅仅是国家政体形式发展长链上的环节。商周实行的分
31、封制是迫于形势、风俗和实力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在他看来,国家政体历史演变的总趋势是权力日益集中。统一后废除封建而置郡县,这是符合必然之势的。郡县制有利于选贤任能,是优于分封制的国家政体。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6.陈亮的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27.叶适:本末并兴地思想主张,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28张载: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把仁道推及到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29.二程: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认为要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
32、,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犯上作乱,这就必须爱养民力,以民力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的根本。30.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能懂得遵守封建礼节,而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农业发展了,民众衣食富足了,才能遵守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31.黄宗羲:论天下为公:1) 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大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为了满足一家一姓的私欲,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2) 君主制不仅为天下之害,君主本身也不仁。君是天下的道德楷模。现实社会一切不仁不义的现象,其最终的根源是君主不仁。3) 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
33、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法本来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法如果不符合天下至公的原则,就必然失去其正当性,人们就不能按照法的规范而行动,如此天下永远难免于乱。4) 黄宗羲认为,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也违反了天下为公的原则,历代统治者以及董仲舒以下的正统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君为臣纲,臣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君主,这是极不正常的君臣关系。5)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为主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黄宗羲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不是王朝的建立与覆灭,而是民众的忧乐。32.林则徐:民心可用、民力可恃的民本思想。33.龚自珍:对专制主义的批判.龚自珍描述了他理想的君臣关系。他认为君臣关
34、系应是主宾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认为君主不能礼遇于士,那么他们就没有为君主尽忠孝死的责任义务。其中体现了抵制君主专制淫威的叛逆精神,也反映了维护人的尊严,倡导人性解放的某些因素。龚自珍对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封建的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以做官时日的长短作为升迁的依据,堵塞了大批有识之士报效国家的道路。龚自珍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斗士,强烈的批判了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龚自珍认为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社会是否兴旺的标志“士气申则朝廷益尊,士业世则祖宗益高,士诗书则民听益美。 ”文字狱的结果是使人不敢思想,社会发展失去力气。龚自珍在万马齐喑的年代极力主张思想与言论自
35、由,给思想界以极力的震撼。34.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35.洪仁玕:中外平。36.冯桂芬:人无其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37. 康有为大同思想:1) 苦乐观: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社会,古今中外皆是如此。至于人生之苦的终极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2) 平等观: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种族的不平等。只有消灭家庭才能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这种平等是在完全消灭了种族差别,消灭了家庭界限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完全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情况下,平等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3) 仁爱观:以平等实现的程度为前提的。大同思想的制度设计:1) 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
36、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2) 在社会结构上,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3) 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对大同思想的评价:这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思想家的思想尖锐的矛盾两面性要求民主自由而又害怕革命,一方面是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精神缺乏。1) 康有为所生活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这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个别的枝节问题,而是复杂严重的根本问题要求去解决。这使得真正的思想家要重新、独立的思考这个世界,给出自己的答案。康有为乌托邦式的大同思想虽然是空想,甚至有些怪诞,但这并不可笑,这时思想家对于这些问题做出的回答,显示了人的理性开始觉醒。2) 第二天同书的和特色是它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毫无掩饰的表达了康有为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3)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38.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1) 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兴交通,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2) 废科举、兴学堂,改变管制3) 建立法制,借鉴西方各国法律以完善中国法制4) 兴民智,实行君民共主5) 设报馆,译西书,宣传维新变法。侧重于通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