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CAI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
2、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要点,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
3、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二,由于社会历史观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
4、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列宁,唯心史观得以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
5、: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
6、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7、生变革。”,这段话深刻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唯物史观是社会历史领域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这一历史观的建立,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卡尔马克思
8、 (18181883),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包括地理环境(geographic environment)和人口因素(demographic factor)。,(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geographic and geomorphic)(landforms)、矿藏和动植物
9、分布等等。,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第三,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公元前五世纪的希波格拉底是这种思想的先驱。),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四个主要因素。,孟德斯鸠,巴克尔,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
10、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这种理论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因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的唯一途径是社会生产。,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
11、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的环境问题。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教学视频.flv 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环境问题.mp4 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大会发表讲话.flv,2005年发布的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紧缺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
12、严重下降;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67,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亿多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80,2亿多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1,土地沙化、酸化、盐渍化问题严重,耕地持续减少,质量不断退化;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湿地大面积消失;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源流失问题都很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远远超过
13、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了太湖蓝藻事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太湖污染,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是滇池吗?,物种减少,森林破坏,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 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 现实加剧的因素。,?,首先,要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人与自然应该也必须和谐发展:,其次,要提高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
14、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 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视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这就涉及
15、到一个“度”的问题)视频:长风二村老年化.wmv,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3)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决定论,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马尔萨斯,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是一种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错误的历史观和人口观。它将人口过剩现象视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马尔萨斯
16、的“人口自然规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 生活资料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10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人口决定论”的错误观点,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 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
17、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生 产 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和物质保障。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2、什么是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就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团体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1)社会意识的基本
18、类型,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就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如,人的情感、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其中, 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非社会意识形态是作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1)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2
19、)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社会意识形式,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意识,艺术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开幕式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意识形态.flv,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和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
20、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它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核心地位。0001.凤凰宽频-里根发动意识形态攻势 柏林墙边挑衅苏联.flv,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以提供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揭示价值本质和人生奥秘的形式,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阐述;通过影响人生价值观念,营造人类精神家园,建构人类实践和交往模式为经济基础服务。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01.flv逃离意识形态的哲人:尼采0001.优酷网-尼采的哲学贡献(周国平)1-0001.flv,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
21、理概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例:原始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族群公有观念阶级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私有观念,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例: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就业观念的 新变化:从追求 单一的“铁饭碗” 转变为选择能施展
22、自己才能的多种工作岗位。“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学习理念有了新延伸:把“毕业”当成新的起点,“终身学习”。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民众理财观念发 生转变。从原有的提前消费习惯,转而注 重储蓄和保持收支平衡。,人才招聘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到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上述新提法突出体现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23、,党的执政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 前 意 识,同 步 意 识,落 后 意 识,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促进作用,阻碍作用,落后的 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
24、积极推动作用,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
25、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 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具
26、有重大意义。,第一次,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任何人类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生产力的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干。,生产工具,控制系统,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就是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2)劳动对象,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
27、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3)劳动者,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 动 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使生产力各方面发生巨变。,视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奔腾的芯.wmv视频:科学技术.avi,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形成
28、巨大的物质力量;,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2、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所表明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特点: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等基本特点,(1)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消费,动态,生产,分配,交换,静态,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
29、系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制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
30、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两大类、五种形式:即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类型,(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原始工具,原始社会,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
31、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 产 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
32、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 产 力,生产关系,决 定,反作用,基本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
33、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其辨证关系的重要内容 :,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适应不适应适应,生产力 (内容),生产关系,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应,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34、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形式及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必须服从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不允许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长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它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注意: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35、决定社会性质的是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社会意识形式,没有阶级性,有阶级性,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它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
36、和监狱等实体因素, 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到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力量并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其中,政治占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会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即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指导,影响、制约,1、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2、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在本质上
37、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其本质是一个政治范畴。,第一,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这样几个本质的特征:,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国家的特点、地位、起源、实质和职能 国家以地域来划分国民特点 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地位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起源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实质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职能,3、国体和政体,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实现自己
38、的统治, 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古往今来的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政体:,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国体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代表: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典型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国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服从于国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39、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一 一对应关系。,决定,服从、服务,国体,政体,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内容,形式,国家的职能 (议行合一的特点),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政府职能转换对民生的影响.flv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flv 政府职能部门应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flv 汪洋:通过良法善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flv 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0001.flv,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国家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对外职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
40、的侵略和颠覆,0001. 美国国务院公开称钓鱼岛为“尖阁列岛”.mp4 0001. 中国记者质问钓鱼岛归属致美发言人尴尬.mp4 香港保钓船登岛实录.mp40001.凤凰宽频-香港保钓船登岛实录.mp4 http:/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生 产 力,生 产 关 系 经 济 基 础,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
41、,阻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经济基础 (内容),上层建筑,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应,阻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用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
42、须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1)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意义,(2)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一)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3、社会形态总要呈现为一定的社会制度。,(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统一性:,总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
43、,2、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多样性:,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具体时间、进程、途径和表现形式等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0001. 中国目前社会形态与100年前美国很像.mp4,(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客观的和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以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必然性为基础:,(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们群众的选择性
44、,(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与曲折性、跨越性,1、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前进性、渐进性:,社会形态更替的总过程总趋势是依次渐进和前进发展的,2、社会形态更替发展的曲折性、跨越性:,社会形态渐进发展总要经历长期复杂的斗争或重大挫折倒退,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它们为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
45、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3、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作用,反作用,经济基
46、础 上层建筑,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适合,不适合,适合,按照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的顺序循环往复地运动着,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发展,社会形态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内容和根本尺度,为什么,?,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并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利益冲突、社会革命或改革等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视频:大跃进.
47、mpg,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既是历史范畴又是经济范畴,剩余产品的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1)阶级出现有其客观前提:,(2)阶级的本质:,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由于生产关系的不同 因而引起经济地位不同和收入不同所形成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一个集团的劳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 阶级根源于经济,属于经
48、济范畴。同时是一个历史范畴。,2、阶级斗争及其根源,(1)阶级斗争的涵义:,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2)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之间物质利益根本对立或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2、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必然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量变,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斗争,社会形态的质变,进步阶级对落后阶级的斗争,3、阶级斗争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三、革命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社会革命的涵义:,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 的飞跃,是 阶级斗争的最 高表现。,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5、社会革命胜利的首要和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的革命阶级手里。,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6、社会革命爆发和胜利的条件是:客观前提和主观条件。,7、社会革命的形式有: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和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