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73839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0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 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

2、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 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 展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 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1、

3、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 进一步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 希特勒与二 战 )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忽 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孙 中山与辛亥革命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作用(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地理环境

4、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地理 环 境决定 论 :地理 环 境 对 于一个民族的性格、 风 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 质 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气候的 权 力 强 于一切 权 力。 热带 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 们 陷于奴隶地位,而寒 带民族的 强 悍 则 使他 们 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 这 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3、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1)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能够

5、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决定 论 (马尔萨 斯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 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人口是按几何 级 数增 长 ,生活 资 料是按算 术级 数增 长 。人口必然地 为 生活 资 料所限制。只要生活 资 料增 长 ,人口一定增 长 ,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 显 著的抑制。这 些抑制全部 归纳为 道德 节 制、 贫 困和罪 恶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

6、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 本主 义 社会2、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2)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

7、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 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 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 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必然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2)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 展的不平衡性 社

8、会意识未必与社会存在同步前进,有些 领先,有些滞后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不一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看: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从纵向延续看:每种形式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 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 识 阻碍历史进步 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是要通 过实践,二是要掌握群众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2)从这一原理出发,进行两个 “划分” 和两个 “归结” 将社会发展理解为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历

9、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谜”。(3)为如何处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 产 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 者: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人,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对 象 : 劳动对 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

10、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劳动资 料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 间的媒介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 在人与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 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生产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 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 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

11、、交换和消费等 诸多关系(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反映出 “物” (生产资料)背后 “人与人” (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并成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划分依据。(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

12、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1)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厂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两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2)从过程上看: 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相 应地,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

13、定。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 动社会向前发展。3、规律的意义(1)确立了生产力的历史地位: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和衡量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根本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 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上层 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

14、度、设施和组织 上层建筑的构成:思想 观念与政治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权机构等组织形态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 权 国家的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和暴力机构 国家的职能:集中在政治统治并渗透到社会管理 国体和政体: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

15、制。 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程度(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4、规律的意义(1)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16、和多样性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但是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 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但并不否定人 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1、社会形态的更替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谁也不能改变。2、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可以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进

17、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历史选择。(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总 之,不可逆 转 的大 趋势 中有 难 以避免的小插曲, 这 就是 历 史的 辩证 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要内容: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三、革命与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四、科学技术得非常重要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8、是社会基本矛盾 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 贯穿社会发展始终 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9、1、阶级是指在私有制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又相对不足的历史阶段上的产物2、阶级斗争是经济地位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它根源于物质利益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2、阶级斗争在当代中国的

20、状况: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此,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 熄灭论”两种倾向。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2、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上层不能”、“ 下层不愿”)。它的爆发是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和主观条件(革命力量)的合成。(“社会的物 质 生 产 力 发 展到一定 阶 段,便同它 们 一直在其中运 动 的 现 存生 产 关系或 财产 关系 发 生矛盾。于是 这 些关系便由生 产 力 发 展的形式 变 成生 产 力的

21、桎梏。那 时 社会革命的 时 代就到来了。 ” 恩格斯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1、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2、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使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得到改变,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二)社会

22、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1、社会主义社会并非一成不变,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保持优越性、焕发生命力、扩大影响面的基本国策(“计 划多一点 还 是市 场 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 与 资 本主 义 的本 质 区 别 。计 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 义 ,资 本主 义 也有 计 划;市 场经济 不等于 资 本主 义 ,社会主 义也有市 场 。计 划和市 场 都是 经济 手段。 ” 邓 小平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的含义1、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相关

23、活动2、技术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所创造和使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操作技能(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极大改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力要素、 劳动形式、 产业结 构、就业结构)2、深刻影响着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日常交往、闲暇时间、全面发展)3、广泛渗透于思维方式(开阔视野、更新知 识、启迪思考、增强理性)(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作用如同“双刃剑”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既为造福于人类社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形成了所谓 的“全球问题”。2、“全球问题”的实质及其解决

24、(1)”全球问题“ 的出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科技应用与价值导向的冲突。它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或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运行机制和人的活动方式问题。(2)“全球问题” 的解决,关键是在全球范围内变革和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改进和调整人的活动方式,创造和确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人文环境。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5、1、社会历史由世代延续的无数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 动性的人。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 现实的个人都是处在某种特定(与众不同)、相对稳定的(并非不变)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 现实 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 动 的本 质 ,把握人与社会 历 史的关系。(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 观 在考察 历 史 创 造者 问题时坚 持以下原 则 : (important)1、唯物史 观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 历 史 过 程来探究 历 史 创 造者 问题 :历 史不是无数个人活 动

26、的 简单 堆砌,它是由若干按一定方式 组 成的社会群体交互作用的演 进过 程2、唯物史 观 从社会 历 史 发 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 说 明 历 史 创 造者及其活 动 :历史 创 造者并非指所有参与 历 史活 动 的人,而是指体 现历 史 发 展的必然性、推 动 着历 史前 进 的人3、唯物史 观 从人与 历 史关系的不同 层 次上考察人 们历 史活 动 的作用及其性 质 :历史不 仅 由人 们 自己 创 造,而且 这 种 创 造活 动 的力量有决定性和非决定性、主 导 性和非主 导 性之分(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的界定(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

27、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2)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有曾不同程度地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群体,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但是,不管历史条件如何变化,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2)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3)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

28、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认识方法和 领导方法)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历 史合力的平行四 边 形原理历 史是 这样创 造的: “无数互相交 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 边 形,由此就 产 生出一个合力,即 历 史 结 果 ”。“每个意志都 对 合力有所 贡 献,因而是包括在 这 个合力里面的。 ” 恩格斯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 历史人物

29、是 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历史运动的领头人杰出人物作用: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邓小平)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 列宁)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爱因斯坦 马恩)(2)历史人物分 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但不管什么 样的 历史人物,也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时势造就英雄 (1)时势召唤英雄(2)时势锻炼英雄(3)时势筛选英雄(四)评

30、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 时的 历史条件和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2)阶级分析方法:把 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家)放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进行考察2、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1)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该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进行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美化和拔高不符合历史原貌, 贬低和苛求违背了历史真实。(2)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必须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领袖需要崇敬但不要崇拜,应当相信而不应迷

31、信。课后习题1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427 页) 这段话蕴 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这段话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有: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 进生

32、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 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 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 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 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考和认识: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 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 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

33、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 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 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 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 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 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

34、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 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 过促进经济 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 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

35、为,正确 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 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 ,有所不 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3 、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 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 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

36、具有相 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 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 统、前后相 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 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 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 认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 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

37、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 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 兴亡,匹夫有 责”是怎样 的关系?(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 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 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 终 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 选择性。(二)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

38、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 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 为整个人 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三)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

39、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四)“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的理念,充分体 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 代的大学生,要 树立“国家兴 亡,匹夫有 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 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 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将来 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5、深入思考:为什么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到近代都落伍了,而欧洲中世纪的一些落后国家却一跃成为发达国家?这里有些什么规律可探讨吗?文明古国的兴盛时期大多都在公元前几千年。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 ,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

40、然后慢慢过渡到封建制度,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奴隶、封建制度是根深蒂固的,深入了这些国家的骨髓。而西方很多国家,封建制度并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抛开古巴比伦已经消亡了不算,剩下的 3 大古国封建制度阻碍了 资本主义的增 长,不 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曾爆发过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革命,通 过革命或者改革,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 工业革命,由 工场手工 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 终确立的。通 过 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增长,就慢慢成为了经济发 达的国家。而文明古国,客观上自身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难以突破,主观上自大的思想也阻碍了它们继续发展的脚步。物极必反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

41、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二)中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 层建筑基本适合 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 还有较大差距, 还远远不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 有不够完善的方 面,在意 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 实际情况的东西, 阶级斗争 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

42、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 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三)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 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 产力 发展的方面,大力 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7、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

43、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 为本。(一)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 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 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 、住房 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三)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 线、方 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 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 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

44、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 ,加大 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四)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 观点,自 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 (马 克思原 话 )3 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BA劳动者素质 B科学技术 C教育水平 D经济水平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 熟知不等于真知,真话未必是真理。对!这是 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它告 诉我们:熟知与真知有区 别,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为加深思,因而并是真知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认识现 象开始的,在 认识了现象之后,必须进一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果只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熟知上,而不去研究更深刻的 东西,那最 终必将一事无成。读书也是这样,不仅要求其熟,更要求理解,只有深入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当然熟是理解的基础 ,只有熟了 ,而后才能生巧(2)经济基础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错!经济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衡量方式如 GDP,第三产业产值等。上 层建筑如政治、文化、法律、军事等都要以经济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