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什么是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代表人物:,弗赖斯(1945);最有效的教材应该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述和仔细对比为基础。 拉多跨文化语言学(1957)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简单,而和他们的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对比分析的目的:,通过把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以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
2、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其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其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1)描写 (2)选择 (3)对比 (4)预测,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的“难度等级模式”: (1)零级 (2)一级 (3)二级 (4)三级 (5)四级 (6)五级,4.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1)意义: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
3、,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2)局限性:,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第二,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第三,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 第四,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偏误分析,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什么是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
4、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其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其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科德关于偏误分析的作用:,(1)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2)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3)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中国学者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1)佟慧君: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1986) (2)程美珍等: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1997) (3)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的分类,科
5、德关于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 (2)鉴别偏误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偏误的分类:,按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偏误 按偏误的严重程度:整体性偏误、局部性偏误 按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语内偏误、语际偏误;理解偏误、表达偏误 按语体:口语中的偏误、书面语中的偏误,科德的偏误分类法:,(1)显性偏误、隐性偏误 (2)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3.偏误的来源,(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4.对待偏误的态度
6、,(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2)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提供正确的示范以便学生模仿。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应讲究方式。,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意义: (1)它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并促进其发展;其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局限性:,(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入公式化。 (4)只研究中介语
7、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1.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1)国外研究概况: 克拉申: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拉万;米龙:对儿童习得语言的跟踪调查,(2)中国运用分析研究:,孙德坤:1993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 赵立江:1996外国留学生使用“了”的情况调查分析 王建勤:1996“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施家炜:1998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 孙德金: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 王建勤:1999表差异比较
8、的否定结构习得的分化过程 钱旭菁(北大):1997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2.话语分析,代表人物:哈奇 观点: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途径是语言交际,即第二语言学习者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者之间的交谈,因此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 析,尤其是说母语者提供的输入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什么是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一、生理因素年龄,关于年龄比较一致的观点:,第一,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第二,影响
9、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得早晚。,第三,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因此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 第四,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习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习者的优势,克服其弱点,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二、认知因素,1.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2.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卡罗尔的语言学能测验: (1)语音编码解码能
10、力 (2)语法敏感性 (3)强记能力 (4)归纳能力,西方学者关于语言学能的看法:,(1)语言学能是可以分析的。 (2)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些能力。 (3)语言学能的差异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它包括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茹宾关于认知学习策略几方面:,(1)求解 (2)推理 (3)实践 (4)记忆 (5)监控,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11、(1)计划 (2)监控 (3)评估 (4)调节,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几种常见交际策略如下: (1)回避 (2)简化 (3)语言转换 (4)母语目的语化 (5)母语直译 (6)语义替代,(7)描述 (8)造词 (9)重复 (10)使用交际套语 (11)利用交际环境 (12)等待 (13)体势语 (14)使用其他语言 (15)求助于对方,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2)审慎型与冲动型 (3)歧义容忍度,三、情感因素,1.动机
12、 (1)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近景动机、远景动机 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兰伯特、加德纳),(2)激发动机的方法,第一,要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第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第二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第三,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第四,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第五,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在课堂中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习者的上进心,进一步激励动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2.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
13、的倾向性。 影响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 (1)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2)对目的语的态度 (3)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3.性格,(1)内向和外向 (2)自尊心和抑制 (3)焦虑 (4)移情,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一、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语言环境 社会环境人文环境 二、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1.“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 克拉申“无关联”说 沙伍德史密斯 白丽丝托克“有关联”说,2.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课堂教学的优势: (1)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说来短期速成的效
14、果。 (2)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3)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4)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1)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的目的语的时间是极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 (2)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 (3)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教学语法体系也往往是不充分的。 (4)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三、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2)把作为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 (3)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引导学生到汉语的大江大海里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