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新课程”填空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的(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 )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
2、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 )、( 综合性 )和( 选择性 )。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 )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 )以及( 现代社会 )和( 科技发展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学习兴趣 )和( 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基础知识 )和( 技能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接受学习 )、(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 乐于探究 )、( 勤于
3、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 )与( 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学生提高 )、( 教师发展 )和(改进教学实践 )的功能。8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 )、( 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 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 自身生活 )和( 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 经验 )与( 生活 )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 整体性 )、(
4、 实践性 )、( 开放性 )、( 生成性 )、( 自主性 )。11国家课程标准是( 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 )和( 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等部分。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
5、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开放老师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尊重 、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 、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主动性 )、(独立性 )、(问题性 )、( 独特性 )、( 体验性 )、(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
6、)和学生( 学习方式 )。教师遵循( 学生发展 )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 关注点 )和( 备课方式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 教材能力 )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 用教材 )而不是(备教
7、材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 要素来源 )以及实施课程的( 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8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遵循( 时代性 )、( 基础性 )、( 选择性知识技能 )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 创新精神 )的学习与学生( 实践能力 )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 课程门类 )或( 课程领域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建立( 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制度、( 学生选课指导 )制度、( 学分制管理 )制度,以为学生自主
8、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 校本教学研究 )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校本 )评价,优化(外部 )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 课程自主权 ),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19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课程结构由( 学习领域 )、(科目 )、( 模块 )三个层次构成;合理处理了( 必修课程 )与( 选修课程 )的关系,使( 必修 )中有选择、(选修 )中有规范;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 学科课程 )与( 综合实践课程
9、)有机结合起来。20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学校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21( 教师个人 )、( 教师集体 )、( 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22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在“( 教学问题 )( 教学设计 )( 教学行动 ) ( 教学反思 )”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23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 使
10、每一个学生成功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24高中教育是( )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 )或(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又一基本理念。25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 )、( )26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 )和( );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 )的新突破;加强课程的( ),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基础性,加强( )。27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确定课题)、 (制定计划 )、(搜集资料 )、( 总结整理 、( 交流评价 )。28( 创新 )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
11、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好奇心是创新的前提29教学是( 教师的教 )与( 学生的学 )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交往),教学过程是( 师生交往 )、( 共同发展 )的互动过程。30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将要发生以下的变化:( 教育理念 )的变化,( 教学方式 )的变化,( 教学情境 )的变化,( 学校生活 )的变化,( 教师职业 )的专业化。31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 )、教师、(学生 )、( 家长 )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自评与他评结合3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
12、,加强德育工作的( 针对性 )、( 实效性 )和( 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 )、( 集体主义 )和( 社会主义 )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 科学精神 )、( 科学态度 )和( 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创新 )与( 实践 )。3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13、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 发展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 需求 ),帮助学生( 认识自我 ),(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35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 )、改进( 教学管理 ),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36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 )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 )和( )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 ),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
14、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 ),杜绝设置( )、( )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37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全民素质 )、( 面向大众 )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 终身学习 )奠定基础。38高中课程设置了( )、( )、( )、( )、( )、( )、( )和( )八个学习领域。39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 )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学分,社区服务 2 学分,社会实践 6 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 )学分,总学分
15、达到( )方可毕业。40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 )课程,逐步增设( )课程,学生可( )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 )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 )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4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 )、(探究 )、( 自主 )、( 实践 )、( 重过程 )。42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任务体系。这一体系除包含“升学”和
16、“就业”外,还应包含( )、( )、( )、( )、( )等任务。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 )职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发展变化的。43普通高中应促进学生个体在下列四个方面的社会化。一是( )的社会化。二是( )的社会化。三是( )的社会化。四是( )的社会化。44学生报告单的功能:对家长来说,具有( 报告 )和(通知 )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校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45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学校课程中( 学科课程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
17、则微乎其微;( 必修课程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国家 )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语文 )、( 数学 )、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4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服务社区 )、( 关爱他人 )、( 走进社会 )、( 珍惜环境 )、( 善待自己 )。4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道德品质 )、( 学习能力 )、( 交流与合作 )、( 个性与 情感 )、( )。48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
18、的学业成绩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具体包括:( 职业道德 )、( 了解学生 )、( 教学设计与实施 )、( 教学反思 )。49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 )、( 科技馆 )、( 文化馆 )、( 博物馆 )以及( 乡土资源 )等。50校本课程是以( 学校教师 )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 当地社区 )和( 学校 )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 办学思想 )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小学信息( 基础设施 )和( 信息资源 )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 信息技
19、术 )素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 整合 )。5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 素质教育 )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 )中心;改善( 学习方法 );体现(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53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 )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 )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 )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题 )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
20、心 )的转移。54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良好的( 班级气氛 ):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2)丰富的( 学习机会 ):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3)妥善的( 课程安排 ):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4)明确的( 学习重点 ):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 学习内容 ):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 教学对话 ):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 练习应用 ):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 之家支持 ):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21、(9)( 学习策略 )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10)( 协同合作 )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11)( 目标为本 )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12)教师的( 适度期望 ):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55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 教学活动 )和( 课堂情境 )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56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 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 课程创新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
22、7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以校为本 )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 民主科学 )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 )的考评制度。参考答案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2体系 结构 内容 3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价值观4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 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5“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学生生活 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 学习兴趣 经验 基础知识 技能。6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7甄别 选拔 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改进教学实
23、践8国家 地方 学校9直接经验 自身生活 社会生活 经验 生活10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11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基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12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和开发者 开放教师13尊重、赞赏 帮助、引导 反思 合作14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15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16教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学生发展 关注点 备课的方式 教学能力 “用教材” “教教材”17要素来源 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8时代性 基础性 选择性知识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领域 课程门类 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学生
24、选课指导 学分制管理 校本教学研究 校本 外部 课程自主权 19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必修 选修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学校 教师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21教师个人 教师集体 专业研究人员22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行动 教学反思2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24追求卓越的大众 健全人格 公民基本素养25社会化 素质化 个性化26艺术课程 技术课程 学科结构 选择性 课程整合27确定课题 制定计划 搜集资料 总结整理 交流评价28创新29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交往 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30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情境 学校生活 教师职业31校长
25、 学生 家长32针对性 实效性 主动性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创新 实践。33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教育环境 学习工具34学业成绩 潜能 需求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35课程内容 教学管理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能力 素质 考试内容 课程标准 偏题 怪题 37提高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 终身发展38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39116 6 14440必修 选修 跨班级 必修模块 选修课程41开放性 探究性 实践性 自主性 重过程42培养素质 辐射文化 服务社区 开展交流 发展自身 履行其育人43社会生活知识 行为规范
26、价值观念 理想目标44报告 通知 认识 反思 诊断 决策 管理 指导 45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 语文 数学46服务社区 走进社会 珍惜环境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47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个性与情感48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49校外图书馆 科技馆 博物馆 网络资源 乡土资源50学校教师 当地社区 学校 办学思想51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 整合。52素质教育 学科 学习方式 评价 53功能 指标 方法 主体 重心54班级气氛 学习机会 课程安排 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教学对话 练习应用 支架支持 学习策略 协同合作 目标为本 适度期望55教学活动 课堂情境56适应性 课程意识 课程创新57以校为本 民主科学 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