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光 分 析 法 导 论,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 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光分析法,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电磁波谱,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波长,波长很短(小于10nm)、能量大于102 eV(射线和X射线)的电磁波谱,粒子性比较明显,称为能谱;波长大于1mm、能量小于10-3 eV(微波和无线电波)的电磁波谱,波动性比较明显,称为波谱;波长和能量介于两者之间的,通常借助于光学仪器获得,称为光谱分析。,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吸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的吸收使其强度减弱发射: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以光辐射 的形式
2、释放多余的能量,朗伯比尔定律,透射率 T:I/I0 透射光强/入射光强吸光度A:lg1/TA= K c L,2.透射 散射 折射3.干涉 衍射 偏振,三、光学分析法的分类,1. 光谱法:以物质与能源相互作用引起原子、分子内部量子化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辐射等电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光谱产生的原理,E=E0+ E平 + E转 + E振 + E电 分子中原子的核能: E0 分子整体的平动能:E平 分子中的电子相对原子核的运动能: E电 分子中原子间的相对振动能: E振 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的转动能: E转,E0不变; E平不产生光谱;E=E平+ E转+ E振 分子产
3、生跃迁所吸收能量的辐射频率:=Ee / h + Ev / h + Er / h,按能量交换方向分: 吸收光谱法:紫外、红外、原 子吸收、核磁共振 发射光谱法按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不同分: 原子光谱线状光谱分子光谱带状光谱,原子光谱图,分子光谱图,2非光谱法:利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射线衍射法,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我们需要什么信息? 哪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分析方法的适宜性,知 己 知 彼,?,AES :元素原子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进行定
4、性、定量的分析方法。,71,基本原理,第7章,原 子 发 射 光 谱,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光学分析法中产生与发展最早的一种。在近代各种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原子发射光谱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型光源的研制与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使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获得了新的发展,成为仪器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2)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3)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4)检出限较低 100.1gg-1(一般光源);ngg-1(ICP)(5)准确度较高 5%10%
5、(一般光源); 1% (ICP) ;(6)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特征辐射,基态元素M,激发态M*,热能、电能,E,处于高能级的电子经过几个中间能级跃迁回到原能级,可产生几种不同波长的光,在光谱中形成几条谱线。一种元素可以产生不同波长的谱线,它们组成该元素的原子光谱。(外层电子跃迁遵循光谱选律)不同元素的电子结构不同,其原子光谱也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据
6、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二、原子发射光谱线(定性分析),共振线:元素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生,需要的能 量最低,产生的谱线也最强,该谱线称为共振线 ,也称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 离子线:离子由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离子发射的谱线) 原子谱线表: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III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Mg:I 285.21 nm ;II 280.27 nm;,定性依据:元素不同电子结构不同光谱不同特征光谱 1. 元素的分析线、最后线、灵敏线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至数千条,只选
7、择其中几条特征谱线检验,称其为分析线; 最后线:浓度逐渐减小,谱线强度减小,最后消失的谱线; 灵敏线:最易激发的能级所产生的谱线,每种元素都有一条或几条谱线最强的线,即灵敏线。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 第一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通常也是最灵敏线、最后线;注意:灵敏线并非固定不变,和所采用光源、感光版、摄谱仪等条件有关;灵敏度取决于元素的性质。,三、谱线强度 (定量),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8、 Ei :为激发能;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发射谱线强度: Iij = Ni Aijhij h为Plank常数;Aij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 ij发射谱线的频率。将Ni代入上式,得:,谱线强度,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易电离; (3)一定条件下,谱线强度与试样浓度成正比。,四、谱线的自吸与自蚀,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谱线表,r:自吸;R:自蚀;,72,原子
9、发射光谱仪,7-21,概 述,光源、分光、观测,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分光系统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观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激发光源的基本功能1)把试样中的组分蒸发解离为气态原子2)使气态原子激发发光,常用的激发光源: 电弧光源。(交流电弧、直流电弧) 电火花光源。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ICP光源)等。,激发光源:决定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对激发光源的要求是: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谱背景小,结构简单,操作安全。,光源的作用:为试
10、样的气化原子化和激发提供能源;1. 直流电弧直流电作为激发能源,电压150 380V,电流5 30A;两支石墨电极,试样放置在一支电极(下电极)的凹槽内;使分析间隙的两电极接触或用导体接触两电极,通电,电极尖端被烧热,点燃电弧,再使电极相距4 6mm;,发射光谱的产生,电弧点燃后,热电子流高速通过分析间隔冲击阳极,产生高热,试样蒸发并原子化,电子与原子碰撞电离出正离子冲向阴极。电子、原子、离子间的相互碰撞,使原子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发射出该原子的光谱。弧焰温度:40007000 K 可使约70多种元素激发;特点:绝对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性分析;,缺点:弧光不稳,再现性差;不适合定量分析
11、。,2. 低压交流电弧,工作电压:110220 V。采用高频引燃装置点燃电弧,在每一交流半周时引燃一次,保持电弧不灭;,工作原理,(1)接通电源,由变压器B1升压至2.53kV,电容器C1充电;达到一定值时,放电盘G1击穿;G1-C1-L1构成振荡回路,产生高频振荡; (2)振荡电压经B2的次级线圈升压到10kV,通过电容器C2将电极间隙G的空气击穿,产生高频振荡放电;,(3)当G被击穿时,电源的低压部分沿着已造成的电离气体通道,通过G进行电弧放电; (4)在放电的短暂瞬间,电压降低直至电弧熄灭,在下半周高频再次点燃,重复进行;,特点:,(1)电弧温度高,激发能力强;(2)电极温度稍低,蒸发能
12、力稍低;(3)电弧稳定性好,使分析重现性好,适用于定量分析。,. 高压火花,(1)交流电压经变压器T后,产生1025kV的高压,然后通过扼流圈D向电容器C充电,达到G的击穿电压时,通过电感L向G放电,产生振荡性的火花放电;,(2)转动续断器M,2, 3为钨电极,每转动180度,对接一次,转动频率(50转/s),接通100次/s,保证每半周电流最大值瞬间放电一次;,高压火花的特点:,(1)放电瞬间能量很大,产生的温度高,激发能力强,某些难激发元素可被激发,且多为离子线;(2)放电间隔长,使得电极温度低,蒸发能力稍低,适于低熔点金属与合金的分析;(3)稳定性好,重现性好,适用定量分析;,缺点:(1)灵敏度较差,但可做较高含量的分析;(2)噪音较大;,三种光源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