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农村公路村道工程技术标准 甘公发200656号文 (内部学习资料)第1章 总则 1.使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村道。 村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不属于乡道以上(含 乡道)的乡与村、村与村之问的公路,并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 平均日交通量为400辆以下。 受限路段的乡道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村道等级的选用 村道等级应根据村道发展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 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一条公路,可根据自然条件、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 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重要村道可选用部颁四级以上等级公路标准。一般 村道按本工程技术标准执行。 村道
2、远景设计年限为8-10年,等级公路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第2章 一般规定 1.公路用地 村道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路堑坡顶 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高填深挖 路段,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或因防风固沙需要种植多行林带时,应根据计算或实际情 况确定用地范围。 村道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等工程 的用地范围。 2.建筑界限 村道建筑限界横向为行车道宽度加两侧向宽度(即两侧路肩宽度),公路净高一 般采用4.5m,受限路段不低于3.5m。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 3.抗震设防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于0.10、0.15、0.20、0.30地区村道的人中型构造物应 进行抗震设计,路基和小型构造物可采用简易设防。第3章 路线 1.路线设计基本要求 村道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和功能,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 标准,保持线形均衡性,进行不同方案的比选,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选用较高 的技术指标。 路线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方而应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路线的整 体协调,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并注意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 调。 路线应尽可能避免穿过地质不良地区。 路线设计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方便农(牧)民出行 ,依法保护环境、保护古迹。2
4、.行车道宽度 3.路肩宽度 4.错车道 村道路基宽度为4.5m时,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 点,并使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 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小于20m。在地形良好地段不超过500m应设置错车道 ,山区路段结合地形应在不超过200m处设置错车道。5.平曲线半径 村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 径。当受到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半径。位于 平坡或下坡的长直线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曲线,如必须采用时,应设置醒目的 警示标志。 6.平曲线超高 村道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8%。
5、 在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6%。 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时,应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7.平曲线加宽 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1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双车道路面的加宽值 规定如表3.0.9;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二分之一采用。对通行大型货 车较多的村道,可采用第2类加宽。一般村道可采用第1类加宽。 加宽 类型 平曲线半径 (m) 92 填方 080 92 80150 90 150 88 注: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5.路基排水 村道应根据沿线的降水、地质植被及当地水利、集雨设施等具体情况,设置 必要
6、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合,形成良 好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第5章 路面 1.路面设计基本要求 村道路面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使用功能、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结合路 基进行综合设计,做到经济、适用。 村道路而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而应满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 要求。村道的行车道(包括错车道)均应铺设路面。 2.标准轴载 村道路而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3.路面结构组成及其类型 村道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与垫层组成。 面层一般采用水泥或沥青路面,也可采用砖(块石)路面。 基层、垫层一般可采用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
7、粉煤灰稳定土、填隙碎 石、天然砂砾石等或其他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路面结构层厚度原则上不应小于下表 规定的厚度值。结构层 结构层类型 施工最小厚度 水泥及沥青路面面层 沥青混凝土 3.0 水泥混凝土 18.0 沥青碎石 3.0 沥青贯入式 4.0 沥青表面处治 3.0 其他路面面层 砂石路面 10 砖块路面 12 水泥混凝土块路面 10 块石路面 15 路面基层 水泥稳定类 15 石灰稳定类 15 工业废渣类 15 柔性基层 15 各类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4.路拱横坡 路肩横向坡度一般应比路面横向坡度大1%-2%。 路面类型 路拱坡度(%) 水泥、沥青路面 1.52.5 碎、砾石等粒料路面 2.5
8、3.5 其他路面 34 5.路面排水 村道应根据当地路面水与路面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及时将路面 水排出,保证行车安全。村道路面排水一般由路拱坡度、路肩横坡和边沟排水组 成。第6章 桥涵 1.桥涵设计基本要求 村道桥涵设计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各项技术指标、车辆及人群荷载的计 算以及渡口码头的设计等,除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桥面净空、车辆荷载外,均按 现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相关章节条文中的四级公路标准执行。 2.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构造物名称 设计洪水频率 特大桥 1/100 大、中桥 1/50 小桥 1/25 村道的交通在容许有限度的洪水中断时,可修建漫水桥和过水路面。漫水桥 和过水路
9、面的设计洪水频率,应根据容许阻断交通的时间长短和对上下游的农 田、城镇、村庄的影响以及泥砂淤塞桥孔、上游河床的淤高等因素确定。3.桥面净空 村道上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2.0.4条关于村道建筑限界的规定。人桥的 侧向宽度可提高等级。中、小桥和涵洞宜与路基同宽。 人行道的宽度为0.75m至1m。村道上不设人行道的桥梁及桥头引道,应设置 栏杆和安全带。小桥和涵洞可仅设缘石或栏杆。 4.车辆荷载标准 村道新建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II级。 原有利用的桥涵设计汽车荷载可采用公路-II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 荷载效应的0.7倍。1.村道与公路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
10、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平 面交叉点前后各交叉公路的停车视距长度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应保证通视。 当条件受限制时,这两个停车视距均可减少30%,并在适当位置设置限制车速的 标志。平面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平坡,紧接该段的纵坡,一般不应大于3% ,困难地段不应大于5%。 2.管线与村道交叉 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渠道等均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害 公路交通安全,并不得损害公路的构造和设施。架空送电线路与公路交叉时,宜 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 。原油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与公路 交叉时,应为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60。严禁天然气输送管道、输 油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 第7章 路线交叉第8章 沿线设施 为保证行车与行人的安全,村道应按规定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 理设施等。 村道在宜林路段应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 在公路交叉范围内和弯道内侧植树,应满足视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