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164341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曹刿论战1.本文选自左传 ,旧传为_时期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体史书。2.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具体来说指的是“_”。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_,开始追击的时机是_。3.出自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_。4.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5.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公问其故 B.必以分人 以中有足乐者C.其乡人曰 舍其文轩 D.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7.补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1)必以( )

2、分人(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8.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战,勇气也。(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的问题。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鄙 鄙: 2(2)乃入见 乃: (3)弗敢加也 加: (4)神弗福也 福: (5)再而衰 再: 10.文中鲁庄公的“将鼓” “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 “可矣”表现了什么?11.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参考答案1.春秋 左丘明 编年2.取信于

3、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三鼓后 齐军辙乱旗靡时3.一鼓作气 4.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5.B6.C7.(1)之 (2)断之 (3)鼓 气 鼓 气8.(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2)作战,要靠勇气。 (3)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说实情。 (4)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的情况,怕有埋伏。9.(1)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乃:于是,就 (3)加:虚夸,夸大 (4)福:赐福,保佑 3(5)再:第二次 10.“将鼓” “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 “未可” “可矣”表现了曹刿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

4、迫。11.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曹刿论战(B 卷)1.给加点的字注音。肉食者鄙( ) 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牺牲玉帛( ) 登轼而望之( ) 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2.下列加点的“以”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必以分人C.可以一战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诉讼事件)4.下

5、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C.虽不能察 虽人有百手D.公问其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B.所以动心忍性C.小惠未遍,民弗从也D.富贵不能淫6.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A.满井游记通过描绘晚春美景,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B.曹刿论战通过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C.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表达了词人的豁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6、。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 ,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遍 遍: (3)

7、必以信 信: (4)必以情断之 之: (5)智虽弗及 及: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是则可矣。9.【甲】 【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10.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5参考答案1.b jin f b sh f m2.B B 项中“以”的意思是“把” ,其他三项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3.B “必以信”中“信”的意思是“实情” 。4.C A 项,两个“伐”分别为“攻打” “砍伐”的意思;B 项,两个“加”分别为“虚夸,夸大” “给予”的意思;C 项,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

8、;D 项,两个“故”分别为“原因” “旧、原来”的意思。5.C 6.A7.(1)间: 参与 (2)遍: 遍及,普遍 (3)信: 实情 (4)之: 代指“狱”,案件 (5)及: 到,达到 8.(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这(样)就可以了。9.对话(或:语言) 衬托(或:对比) 【解析】这两篇短文主要是记言的,通过人物的对答来表现人物性格,所以第一空应填“对话”或“语言” 。此外,【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把曹刿与“乡人”6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鲁钝反衬出曹刿的机敏。所以第二空应填“衬托”或“对比” 。10.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参考译文】【乙】长勺之战,曹刿问鲁庄公(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样)就可以了。如能在内心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会达到目的。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