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课程,本章要点,1、课程的分类及各种课程的含义; 2、课程目标设置的依据; 3、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4、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 5、三种课程评价模式及其运用。,第一节 课程概述,思考:教学计划、教科书、教学大纲哪个属于课程?,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习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社会实践活动 (3)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要求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设计课程的种类。,
2、1、根据课程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培养基础学力;三基(读、写、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修课 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视野,发展特殊能力;文学鉴赏、艺术团队、环境保护课程;选修课 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态度、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思考:,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 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一级课程;研制开发推广;中央外围、自上而下的政策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编订;二级课程;适应本地区需要 学校(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
3、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性;选修课、特色课,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什么知识最重要? 谁的知识最重要? 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中,为什么知识总体中的某些部分能够进入学校课程,而另外部分却不能进入学校课程?决定因素是什么?知识依据何种标准被“阶层化”? 任何国家都会对现存知识总体进行筛选和加工,以构成其学校课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中占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 知识经过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过滤才能进入学校课程 中日道德课教学内容的对比,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编制应考虑学
4、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古代的“六艺”、“七艺” 欧洲中世纪的自然科学课程内容 现代的科学技术类课程 当代的信息技术课,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 4、课程理论,4、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举例:高中生物科学课程目标,思考:,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没有实质区别吗?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兴趣、需要、个性差异 社会: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 学科: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学科专家,第三节 课程设计,狭义:指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 广义:设计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折衷定义:指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案,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一系列课程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计划、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依据,也是制定
6、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与说明(科目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知识范围、深度、结构 教学进度 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原则;教学法的建议等。 本文部分:系统安排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章节;教学要点、时数;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其他教学活动时数等。,教科书设
7、计,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各种视听教材 教科书:课本、教学用书 参考书: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 视听材料: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带等,课程生活化,美国化学教材片断:某钓鱼协会组织钓鱼比赛,在某条大河上举行。大学化学专业学生陪同父亲参赛,发现河里有不少死鱼。他首先想到鱼的死因,可能是化学毒物排入河道,于是打捞了几条死鱼送专业部门检验;但结果否定了他的推测;继续调查鱼的死因,花了几天时间走访了河两岸的工厂,最后查出死因是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大量热废水造成的。鱼死于热污染由排放各种废热水或废热气导致的环境破坏。 我国教材的
8、通病:抽象的文字下定义,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和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美国教材的特点:重视故事情节的作用;倡导学习与生活互动的理念;重视探索精神的培养;贯穿实践出真知的指导思想;重视人文气息的生发,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 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和活动,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教学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面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怎么办?例如,第四节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的实践命运: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到底
9、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并被学生内化为自身文化结构的有机成分? 课程与社会控制:社会对课程的控制;通过课程而实现的控制,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多年来,我国课程规划、设计、评价,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的职责范围,教师似乎是理所当然地实施着课程。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但注意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而且尽可能地为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机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第五节 课程评价,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程
10、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量的评价:运用教育测验等科学手段对课程作出量的分析; 质的评价:根据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质的分析、说明和鉴定。,课程评价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针对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 评价原理的7个步骤(阶段)P105 课程原理的四个步骤(阶段)P105 强调:用明确、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取得的进步,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11、 缺点:只关注预期的目标。,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强调评价重点是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而不是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 关注预期结果非预期结果! 缺点:把目标搁置一边;不存在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缺点:操作过程复杂,难以掌握。,新一轮国家规模的课程改革,计划在20002010年间,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南,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课程体系。 这
12、种改革需要理论先行,需要种种层面(课程政策、课程理论、课程实践)的研究积累。 编制课程标准就是其中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第六章 课程 考点,一、选择题(每题2分) 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17、根据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B ) 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18、美国学者斯克里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这种课程评价
13、模式称为( C ) A目标评价模式 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发展性评价模式,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D) 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 29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科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F)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