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六章 营养教育.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9505108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5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营养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第六章  营养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第六章  营养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第六章  营养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第六章  营养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营养教育,第一节 概述,一、营养教育的概念和主要工作内容,营养教育已被各国政府和营养学家作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的主要有效手段之一。1995年,Contento提出,营养教育是“一套学习经验,它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的饮食及其他与营养相关的行为。”美国饮食协会提出:营养教育是“根据个体的需要与食物来源,通过认识、态度、环境作用以及对食物的理解过程,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改善人民营养状况的目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目的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由此可见,营养教育主要指通过营养信息交流,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食物与营养知识、养

2、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也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一)主要对象,1个体层,指公共营养和临床营养工作者的工作对象。2各类组织机构层,包括学校、部队或企业。3社区层,包括餐馆、食品店、医院、诊所等各种社会职能机构。4政策和传媒层,包括政府部门、大众传播媒介等。,(二)主要内容,1有计划地对从事餐饮业、农业、商业、轻工、医疗卫生、疾病控制、计划等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 2将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要安排一定课时的营养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将营养工作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初级卫生保

3、健人员和居民的营养知识水平,合理利用当地食物资源改善营养状况。 4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开展群众性营养宣传活动,倡导合理的膳食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等。,(三)营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技能,1掌握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学、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经济、政策、社会与文化因素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 2具有传播营养知识的技能。 3具有社会心理学、认知、教育以及行为科学的基础。 4有一定的组织现场协调和研究能力。 5能够运用定量技术评价和解释统计分析结果。,二、营养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营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各类人群对营养与健康的认识,消除或减少不利于健康的膳食营养因素,改善

4、营养状况,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现代健康教育的观点,营养教育并非仅仅传播营养知识,还应提供促使个体、群体和社会改变膳食行为所必需的营养知识、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正面临着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微量营养素缺乏仍是城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钙、铁、维生素A的缺乏最为突出。城乡居民贫血患病率达15.2。另一方面,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

5、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营养教育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干预活动,提供人们改变不良膳食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服务,普及营养与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膳食行为与生活方式,使人们在面临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问题时,有能力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选择。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营养教育具有多途径、低成本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营养知识水平、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以及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切实有效,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营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6、(一)国内外营养教育现状1美国的营养教育 美国在实施营养教育时特别注重市场经济的需求,尽可能地应用口语化语言传播有效的健康信息。在美国,已基本完成了从营养不良到营养失衡的变迁,除吸烟外,超重和少体力活动已成为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虽然有许多营养教育活动成功的事例,但下面要结合对美国膳食指南的考察,讨论一个失败的事例肥胖流行的预防,进而明确营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了使膳食指导简便易行,美国农业部最早提出了乳酪类、肉鱼蛋类、果蔬类和粮谷类的食品分类法,以后每五年颁布一次膳食指南。2000年版的最新膳食指南包含三大要点,即以健康为目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基础、理智地选择。近年来,针对营养过剩的实际,美国

7、农业部、卫生部又对膳食指南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食物金字塔,将各种食品分为四大群六小群,并按摄取量大小排列成金字塔形状。通过这种形象化的展示,目的是让大众知道每天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食物金字塔由美国政府定期颁布 并作为健康膳食推荐使用。现行的食物金字塔推荐美国人应该吃23份肉制品(包括肉、家禽、鱼、干豆、蛋和坚果),611份面包、谷类、米或面食等。,美国人最为关注的一个营养建议就是减少脂肪的摄入量,但忽略了降低整个能量的摄入。他们的脂肪供能比例由1977年的40降到了1995年的34;但因为能量的摄入在增加,膳食脂肪的绝对摄入量实际增加了13。可见,美国营养教育的一些教训在于: 大部分营

8、养信息不是来自营养教育工作者,而且,并非所有“单一营养信息”均有益健康。“少吃脂肪”如果不和“减少能量摄入”一起使用,将有可能是有害的信息。 肥胖的预防不能只通过控制膳食,而必须与运动相结合。2005年美国新版的膳食指南已把体力活动放到了显著的位置。,2日本的营养教育 日本的消费者协会、营养指导员和营养咨询室等经常通过电视、广播、出版物普及营养知识,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揭穿虚假广告。在日本,有各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营养书籍,这些书籍中营养教育的内容多用非常生动的图解演示,不仅有小麦、玉米和红薯等常见食物的图片,而且对这些食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分、矿物元素等的含量均有标识。这样的营养图使读

9、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某种食品哪方面营养素过多,哪方面营养素不足,有助于进行科学的膳食搭配。,为指导人们在日常膳食中均衡营养,日本厚生省在参考美国做法后,根据东方人的饮食习惯把食品群分为六类: 第一类:鱼、肉、卵、大豆类; 第二类:牛奶、乳制品、小鱼、虾、海藻类; 第三类:黄绿色蔬菜类; 第四类:其他蔬菜和水果类; 第五类:粮食、薯类; 第六类:油脂类。,由于六群分类法比较复杂,日本就把所有的食品按其颜色印象分成三类,称之为三色食品。即: 黄色食品:指粮谷类、坚果类、薯类、脂肪和砂糖等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原料。 红色食品:即动物性食品、植物蛋白等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营养的食物。 绿色食品:即水果、蔬菜、

10、海藻类等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食物。,在日本的大学食堂宣传和实施三色食品的营养管理,指导学生每天掌握吃多少红的,多少绿的,多少黄的食品。当学生选好饭菜后会得到一张包含所点菜肴的价格与营养点数的饭菜账单。,3中国的营养教育,(l)幼儿园和学生营养教育现状1)安徽医科大学以幼儿园大班和中班的儿童和家长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在幼儿园开展早期营养教育的研究”。通过1学年的营养教学活动,儿童吃肥肉、睡前吃糖果和糕点、挑食和偏食、经常吃零食、边吃边玩的人数减少;早饭前和睡前刷牙、饮奶的人数增加。儿童面色苍白、唇苍白、唇干裂、舌乳头肥大的人数减少;血红蛋白、尿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的排出量、头发Ca和Zn的含

11、量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头围、胸围、上臂围、握力的增值较大。家长在选择食物时,注重食物营养和孩子的营养需要的人数增加。,2)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多层面营养宣教对广州儿童KAP的影响及效果评价的研究”。对1500名儿童、家长及老师分别进行讲课、咨询,发放、张贴营养宣传材料等形式的营养教育。营养教育前后相比,家长、老师、学生营养认知较有很大提高,其中以教师提高最显著;食物选择及消费趋于合理;儿童挑食、偏食、零食不良行为得到改善。,3)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应用childtochild(CTC)模式进行了促进学生营养教育的研究。该研究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和浙江省绍兴市小学生3635人

12、为教育对象,对少量实验组学生采用一套自编的集营养知识、课堂练习、课后实践为一体的教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不良的饮食行为、共同探索原因、主动学习和掌握营养知识。在参与自身营养促进的同时,运用调查、表演、广播、有线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向同龄伙伴及其他年级的同学(辐射组)进行营养知识的传播和辐射。结果显示,应用CTC模式在小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具有良好效果,不仅实验组学生自身的KAP得分有了明显提高,对营养与健康问题持正向态度的比例增加,食品价值观及主要饮食行为明显改善;而且使辐射组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也获得了有效提高和转变。,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进行了“运用

13、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开展学生营养干预研究”。健康促进学校是指通过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该项目以营养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为期一年的干预,每天吃早餐学生的比例由80.2上升到84.6,早餐营养质量“好”的比例由10.9上升到24.5%;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也由33.9上升到47.9;饮用豆奶的比例由35.5上升到 57.l,干预组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干预组学生身高、血红蛋白的增加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成人营养教育现状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开展了“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营养知识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调查对

14、象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妇女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饮食行为习惯,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妇的健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产妇及其家人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宣教,以纠正错误的饮食行为是非常必要的。,2)上海市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社区肥胖成人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健康教育者对肥胖危害认识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明显提高,脂肪摄入量明显降低;运动频率明显提高,完全不运动者由干预前的52.38下降至干预后的19.05;血清HDL-C显著上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DL-C明显下降。,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社区人群高血压营养教育”研究。该研究对上海6个居委会的全体人群及该社区的

15、高血压人群两个层次分别开展与高血压有关的营养教育。经过教育,干预对象的食盐摄入量普遍有所降低,每日摄入的钠钾的比值显著降低,水果、乳类这些对高血压有保护作用的食物日摄入量较干预前上升;高血压人群膳食脂肪及胆固醇摄入量减少,水果、蛋类及奶类摄入量有所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有所下降,血清TG、LDLC水平显著下降。这说明社区营养干预活动对改善高血压人群不良的膳食习惯,树立平衡膳食观念是有效可行的。,(二)营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工业现代化、市场全球化明显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营养与健康问题方面,既有与高能量、高糖、高脂等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肥胖、糖

16、尿病、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存在与贫困、资源缺乏有关的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 要科学地应对营养与健康问题,核心策略 之一就是要使人们改变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近年在预防医学领域特别强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手段,帮助人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中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影响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内在因素进行干预,即通过向人们进行健康信息传播、行为指导,使个体和群体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保健技能,合理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资源;而健康促进不仅强调改变影响行为与生活方式

17、的内因,同时也针对影响人们行为的外因进行干预,涉及环境、设施建设和政策、组织、财政支持两方面,如提供必要的资源、服务与法律 保障等。,因此,健康教育的产出表现为人们知识的增加、行为动机增强、自信心增强以及技能的发展;健康促进的产出则表现在多个层面:个体与群体卫生知识与能力的增加、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舆论与准则的变化、社区能力的增加、政策与法规健全、资源配置的调整等。由此可见,健康促进策略对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健 康教育策略的影响更深远,更具有可持续性,是今后营养教育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无论作为独立的健康问题,还是作为其他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营养都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密切

18、的联系,运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改变人们的膳食行为不仅可行,而且有效。我国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营养领域的探索,但无论对于营养学专业人员,还是对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域的专业人员,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将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融合的挑战。,第二节 营养教育相关理论,一、健康传播理论 随着传播学在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领域的引入,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健康传播的概念,将健康传播学研究纳入健康教育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被确立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医

19、疗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手段,是健康教育方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传播的概念与要素,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其特点是:社会性、普遍性、互动性、共享性、符号性和目的性。 一个基本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 传播者,又称传者,是在传播过程中讯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受传者也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 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一则具体信息。通过讯息,传受双方发生有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

20、,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反馈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讯息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体现社会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二)传播的分类,1自我传播 又称人的内向传播、人内传播,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内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自我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前提和生物学基础。任何传播活动,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个人的认知过程,才能引起心理一行为变化的反应。选择性认知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心理是人们倾向于注意、理解、记忆和自己的观念、经验、个性、需求等因素相一致的信息,其正面意义在于,促进了对“重要信息”的认知;但如果

21、信息处理不当,选择性心理就会成为一种影响信息交流的干扰因素。,2人际传播 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这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共享信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其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传播,也可借助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一些有形的物质媒介。 人际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l)获得与个人有关的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达到认知他人和自我认知的目的。,因此,人际传播是进行说服教育、劝导他人改变态度的重要策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常用的人际传播形式包括:咨询、交谈或个别 访谈、劝服、指导等。,3组织传播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也是组织传播高度发

22、达的社会。组织传播的常用方法包括公共关系活动、公益广告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动员”和“社区参与”目标的实现,健康促进“促成、赋权、协调”三大策略的实施,无不与组织传播息息相关。,4群体传播 是指组织以外的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l)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这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群体倾向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产生从众行为。 (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目前国内常用的群体传播方法有专题小组讨论、自我学习、同伴教育等。以专题小组形式收集或传递健康相关信

23、息;利用群体力量来帮助人们学习自我保健技能;改变健康相关态度和行为。利用家人、同伴、朋友的强化因素,为促进个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采纳和保持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5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高度发达、发展神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占有与利用已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但人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仍然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在以促进全民健康为目标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中,多种传播手段并用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干预策略之一。,(三)健康传播的概念与意义,健康传播是指以“

24、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目的而获取、制作、传递、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传播行为在卫生保健领域的具体和深化,既有一切传播行为共有的特性,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素质,而且要掌握公共卫生、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1971年,美国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运动“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旨在通过减轻体重、减少吸烟、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从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这一历时5年的健康促进运动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美国现代健康传播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全球艾滋病的流行对以疾病预

25、防为目标的健康传播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国际上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干预手段的健康教育及作为采用综合策略的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部分而开展的传播活动,被称为健康传播活动或项目。健康传播活动是应用传播策略来告知、影响、激励公众、以及社区、组织机构的人士、专业人员和领导,促使相关个人及组织掌握健康的知识与信息、转变态度、做出决定并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活动。,由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成为21世纪公共卫生的战略性策略。健康传播活动作为医学研究成果与大众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重要联结,在内容上实现了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改变。倡导

26、合理营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健康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四)传播理论在营养教育项目中的应用,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比较复杂,它需要传播者将精心制作的核心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最终送达受试者,中间还会有些反映反馈到传播者,并构成一个信息传递的环。首先要找到当前最主要的人群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传播策略;再通过合适的传播者和有效的媒介渠道,将营养健康的核心信息向受传者传递,使其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发生有利于健康的转变,最终达到增进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多项研究证实,营养信息传播理论对提高大众的营养知识水平、端正对营养科

27、学的态度以及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公共营养事业改善和干预的重要方法。,1营养信息传播的概念 营养信息传播是健康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改善个人和群体的营养状况与促进健康而制作、传递、分散和分享营养信息的过程。营养信息传播是一般传播行为在营养与食品卫生领域的具体和深化,是营养教育与营养改善行为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之一。,2传播理论在营养教育项目中的应用,(l)为了具体地表现不同传播手段在营养教育中的应用,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自1998年到2003年开展的5项营养教育项目为例,将所应用的主要传播方式总结于表4-

28、6-l中。,表4-6-1 不同营养教育项目所采取的传播方式,(2)项目执行中信息传播的特点 1)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从表4-6-1可以看出,各个项目中均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主要以讲座、咨询、培训班和父母课堂的形式为主。人际传播的最大优势是通过传播者和受试者的互动使营养信息较为准确地传播到目标人群,并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缺点是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较大众传播小。而大众传播主要以宣传册、宣传画、黑板报、广播为主要形式,有些项目还运用了网络和VCD录像等新形式,其优势是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但是信息反馈少、针对性不强。因此,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各有所长,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

29、来,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相结合:以上各项目在开展时均具有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特点。如:“营养和食品安全教育项目”通过国家级、省级和县乡级培训班逐级开展培训,再由乡村卫生人员通过入户的机会向居民宣传有关的营养知识,既有宣传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3)信息传播的侧重点不同:由于各个营养教育项目的目的和目标不同,宣传教育的侧重点自然不同,而且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用了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教育途径。如营养和食品安全教育项目、家乐士营养教育项目是面向大众人群的,就采取了张贴宣传画、在报刊上开辟营养知识专栏和举办营养知识讲座等形式;对老年人则以咨询和知识讲座的方式来共同探讨生活中存在的营

30、养与健康问题。,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项目、0- 5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主要是针对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就通过播放录像使家长掌握儿童喂养和辅食制作的有关知识,再针对儿童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病等问题组织家长座谈,使其获得相关的营养与健康信息。食物与营养规划管理项目则是针对教育、计划、妇联、卫生、农业等不同政府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的食物与营养规划方面的培训。,(3)对开展的营养教育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多项结果显示,通过开展营养教育项目,传播营养与健康的信息,目标人群在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 综上可知,营养信息传播理论对营养教育项目的执行和有效完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广泛开

31、展营养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理论基础。应进一步加强营养信息传播理论的研究,并通过普及和教育实践使其得到充实和发展。,二、行为改变理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通过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善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此,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形成、发展与改变的规律,发现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健康教育相关行为理论不断被创立和发展,并在吸烟、运动、婴儿喂养方式、体重控制、低脂食物选择、口腔保健等人群预防保健行为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改善健康相关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使行为改善取得了良好效果。

32、目前运用较多也比较成熟的行为理论包括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等。,(一)知信行理论模式( knowledge, attitude,belief,and practice, KABP或 KAP) 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3个连续的过程。 “知”是知识和学习, “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行”指的是行动。,知信行理论认为,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知识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学习改变原有目标,消除过去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获取达到新目标的知识和技能。信念或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通过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与态度,由知识转变为信念和态度就

33、能支配人的行动。所谓行动就是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诸于行动,促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形成。,该理论模式认为,行为的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确立信念、改变态度。以预防艾滋病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帮助人们了解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及其严重性、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通过思考增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确信只要杜绝作为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行为,就一定能预防艾滋病。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对象通过对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心理活动,形成采纳预防艾滋病行为的态度,最终可能摒弃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知信行理论模式直观明了,应用广泛。但在实践中,要使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最终转化为行为改变

34、,仍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影响知识到行为顺利转化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为的顺利转化,也有可能导致行为形成改变的失败。知、信、行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不一定导致必然的行为反应。,例如人们接收到信息,了解了知识,但感到这些知识与自身的健康需求无关,或者对信息来源不信任,都不能促使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也是知信行理论在预测和解释健康相关行为时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健康教育实践中,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有利环境的形成,进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二)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ve mode),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

35、的健康信念模式用于解释人们的预防保健行为。该模式强调感知在行为决策中的重要性,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在健康信念模式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加入了自我效能这一因素,自我效能被定义为成功执行某行为并导致所期望结果的信念,属于自信的范畴。,基于上述基本观点,该模式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和动因,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的主导作用,认为如果人们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有意愿采纳健康的行为,改变危险的行为。对采纳行为并能取得成功有信心则是行为实现的保障。,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知疾

36、病的威胁 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包括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和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程度高,即对疾病危险的感知程度高,是促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的直接原因。 (l)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指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人们越是感到自己患某疾病的可能性大,越有可能采取行动避免疾病的发生。,(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严重性既包括疾病对躯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如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和死亡,也包括疾病引起的心理、社会后果,如意识到疾病会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人们往往更有可能采纳健康行为,以防止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l)感知健康行为的

37、益处:指人体对采纳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对保护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效时,比如可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才会自觉地采取行动。,(2)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指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会面临的障碍的主观判断,包括因行为复杂而不易做到和坚持、花费时间以及经济负担较重等。如果感觉到障碍多,就会阻碍个体对健康行为的采纳。 因此,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3自我效能 也称为效能期待,是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个体对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与外在因素而成

38、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的结果。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在于当认识到采取某种行动会面临的障碍时,需要有克服障碍的信心和意志,才能完成这种行动。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4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人口特征(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心理因素(人格、社会地位、同事、团体等)。具有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更容易采纳健康行为。对不同类型的健康行为而言,不同年龄、性别、个体特征的个体采纳行为的可能性差异较大。,5提示因素提示因素是指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传媒活动、他人忠告、医护人员提醒、亲友的疾病经验、某种标志物等。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上述因素均可作

39、为预测健康行为发生与否的因素。Peilak等“在进行和不进行麻疹疫苗免疫的大学生信念、态度、感知益处、感知障碍等四方面比较研究”中发现,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障碍、提示因素、学生年龄等与接受免疫呈显著相关;感知易感性、感知障碍、提示因素及健康动机对行为预测的正确率为84.7。,另外,对低收入孕妇补充叶酸的知识与行为的研究也证实,孕妇关于叶酸的基本知识、感知益处、感知障碍及自我效能是叶酸摄入多少的很强的预测因素。在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的研究中,不同健康行为的最强预测变量不同。 因此,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并在行为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行为干预措施,以改

40、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增进健康。,健康信念模式已经得到大量实验结果的验证,对于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帮助设计健康教育调查研究、问题分析、指导健康教育干预都有很高的价值。但因设计因素较多,造成模式的效度和信度检验较困难。,(三)计划行为理论模式 计划行为理论自1985年建立以来,受到社会心理学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特别是健康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人类行为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由意向所激发,而意向又受到信念和态度的调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jzen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形成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对行为意向及行为本身具有较强

41、的预测能力。,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1意向 是个体准备表现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性,被认为是最直接行为的前身。 2对行为的态度 指对某行为表现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的程度,而对行为的评价又取决于行为信念。行为信念反映的是个体对于某行为是否能产生特定结果的主观判断。,3主观准则 是个体感觉到的采纳或不采纳某行为时的社会压力。个体关于这些准则的基本信念又是主观准则的决定因素。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完全源于主观,是个体从自身角度去衡量的结果;而准则信念指的是个体感知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个体或群体对其行为的期望。,4感知到的行为控制 指个体对自己采纳某行为的能力的判别,取决于控制

42、信念,而控制信念与感知到的可能与促进或阻碍行为表现有关。,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人的行为是意向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意向又受到对行为的态度、主观准则、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的影响;而信念,包括行为信念、准则信念和控制信念则给意向的三个影响因素提供了认知个体情感的基础。三种信念内部整合后,分别形成对某一行为的态度、主观准则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然后这三个因素在进行综合之后,形成了对某行为的意向,并促使行为发生。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时并不能够全部实现,致使实际的行为控制与感知到行为控制有一定差距。但在研究中很难对实际的行为控制进行测量,而用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替代实际的行为

43、控制。,在英国的一项关于控烟的研究中发现,戒烟意向主要由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和感知到的健康问题的易感性所决定,意向可以对未来6个月的戒烟尝试进行预测; 另有研究发现,孕妇关于吸烟对胎儿危害的认识以及孕妇对自己控制吸烟能力的信念对孕妇的吸烟状态有显著的影响。尽管计划行为理论已经在健康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并证实了该理论在健康领域的适用性,但由于健康相关行为特点各异,所以该理论对不同健康相关行为的预测能力也不尽相同; 另外,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时,还需要与行为本身的特点结合,从而彻底理解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与变化。,第三节 营养教育的方法和步骤,一个健康促进传播活动的规范程序可以用传播金字塔模式加以形象化

44、地说明。传播金字塔从塔底到塔顶共有8个层次: 第一层是“评估危险因素”,即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和评估,相当于进行健康诊断。例如,某种营养缺乏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第二层是“确定和细分目标人群”,即确定营养健康传播项目的对象,如铁缺乏危险人群的特征是什么?分得越细针对性就越强,若营养健康信息适应其特殊需要,则其传播更为有效。第三层是“确定可转变的行为规范及态度”,如在碘缺乏或铁缺乏方面哪些行为可以改变?哪些行为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均需要做调查研究。,第四层是“制定初步计划”,应考虑确定行为改变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该目标?采取什么方法?转变的原因何在? 第五层是“制定有效的核心信息”。 第六层是“

45、选择有效的传播渠道”,即仔细考虑这些信息如何传递出去?,第七层是“进行预试验”,以确保信息与媒介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八层是“行为干预”,即如何制定、实施有效的传播策略。 具体到营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骤。,一、营养教育计划的设计,为确保某项营养教育活动有依据、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好的营养教育计划。应通过专题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营养教育计划。,1设计营养教育计划的主要步骤 (l)发现和分析营养健康问题:应当了解服务对象中存在哪些与营养健康有关的问题?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何等? (2)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

46、析与知识、态度、行为有关的营养健康问题,如是否与知识、态度、行为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该行为是否经常发生等。 (3)资源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4)确定优先项目:根据与知信行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可改变性、外部条件、死亡率、伤残率、危害性以及受累人群数量确定优先项目。 (5)确定营养干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6)制定传播、教育、干预策略和实施计划:包括分析与确定目标人群、制定干预策略、组织实施人员和实施机构以及设计活动的日程等。,(7)制定评价计划:包括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实施评价的机构和人员、实施评价的时间以及实施结果的使用等。 (8)

47、经费预算:预算应与实际条件相符,并考虑实际需要与客观条件。,2学生早餐营养教育项目的设计 该项目的设计应考虑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l)教育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例如针对学生不吃早餐的问题,发现不吃早餐的问题在小学生中比较突出,确定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大部分因起床迟,或父母工作忙照顾不周而经常不吃早餐。 (2)教育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该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宣传营养知识,了解不吃早餐的危害,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使小学生的早餐就餐率达95。,(3)哪些知识应宣传给教育对象?要求教育对象了解营养需要量、营养与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方面的基本知识。 (4)关于这些知识,宣传对象已知多少? (5)他

48、们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例如吃零食和吃保健食品等问题的相关信息。 (6)确定什么指标能衡量项目成功与否。例如要求早餐就餐率达90100。 (7)如何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吃早餐率、体重、身高、学习成绩的变化等均可作为评价指标。,二、选择教育途径和资料,根据设计计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教育目标和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选择适宜的交流途径和制作有效的教育材料。为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有现成的、可选用的营养宣教材料?能收集到与不吃早餐相关的营养宣传材料可直接选用;如果收集不到,可以自行设计制作,如小册子、挂图、宣传传单等; 向教育对象进行营养宣教的最佳途径是哪种?如个体传播、面对面交流、讲课、大众

49、传播等; 营养宣教的内容最适合哪种宣传途径?如小册子、幻灯、录相带、讲课等。,三、准备营养教育资料和预试验,根据要求编写相关的营养教育材料,要求内容科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了使宣传材料内容准确、合适,在大多数设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将准备好的宣传材料进行预试验,以便得到教育对象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这时需要进行下列工作: 了解教育对象对这些资料的反映?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对宣教内容、形式、评价等有何修改意见?,了解教育对象能否接受这些信息?能否记住宣传的要点?是否认可这种宣传方式?一般可采用专题讨论或问卷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根据教育对象的反映,需要对教育资料的形式做出哪些修改?例如宣教材料中宣传少吃动物性食物,画面是猪肉等食物,引起了某些忌食猪肉的宗教人士的不满,就需要及时进行修改。 信息如何推广,材料如何分发?如何追踪执行?,以往很多传播活动不做预试验,认为把传播材料往下一发就算传播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预试验非常重要,它可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计划提供依据。,四、实施营养教育计划,实施营养教育计划,包括制定宣传材料和活动时间表,让每个工作者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并通过所确定的传播途径把计划中要宣传的营养内容传播给教育对象。 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要观察教育对象对宣传材料有何反映?他们愿意接受还是反对这些新知识?如果反对,原因是什么?要按每一步骤查找原因,以便及时进行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