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2、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教学要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教学策略设计: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教学中
2、,教师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规律性结论的呈现,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此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美丽的鸟巢 ”导入新课,通过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的特征,并应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四个教学环节):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信息窗 1 情境。师:小朋友们,小鸟的“ 家” 漂亮吗?看到它们这么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鸟巢是怎样做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图形有什么
3、特征?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帖)设计意图: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并迅速切入正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索与深化理解巧设“ 孕伏 ”。二、第二环节:分组合作 探究特征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 猜测特征 我是这样进行的:(老师手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们,我们大胆的来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下面就要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这里更多体现了课堂的生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成
4、了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2、第二层次:探究特征首先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学具。听清要求:利用这些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找一找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角有什么特征,一会儿要在全班交流你们组是怎样发现这些特征的。学生分组学习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小组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的小组是通过对折的方法发现的;有的小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特征。(演示课件)最后教师板书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接下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利用手中
5、的学具,运用各种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在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后,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贴在黑板上)在这个层次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比较、总结特征,预设与生成交替出现,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3、第三个层次:比较特征先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正方形的异同,然后全班进行总结,教师用韦恩图表示出长、正方形的关系。(画图)有对比才有鉴别,本层次的设计就是想通过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避免思维产生混乱。到此,新授已经结束,师生共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划一下)然后对开始的猜想进行判
6、断。三、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由易到难,形式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1、第一个练习: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并说明理由。2、第二个练习: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同学都有长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两人一组,选择合适的小棒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要说清这样摆的理由。在这里学生有可能摆出平行四边形、菱形,那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长、正方形,怎样才能变成长、正方形。3、第三个练习:给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变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四、 最后一个环节:全课总结以学生谈感受的
7、方式,评价本节课的收获、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数学的魅力。创新特色:师大胆的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展示自己的已知,不论对错都给以细心呵护,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接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具、用品,让学生潜心研究大家的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稍加点拨,对学生的新奇发现预以肯定,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精心钻研。整个课堂孩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般特征,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知识
8、,而我还走着探究特征应用特征的老路,显得有点预设过多。本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做一调整,例如:猜测特征时,把学生的猜测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证明自认为正确的特征,去说服别人;在证明猜测的同时及时总结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课本知识。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生成性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认识分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学会用几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会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 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现
9、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二、分“饼”,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1.把 1 个“饼”平均分。出示 1 张圆形纸片。指出:用这张圆形纸片表示1 个饼。提问:把 1 个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课件演示:把 1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它的 1/4。(说明:1 个饼的 1/4,也可以说是 1/4 个饼。)说明: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初步认识过分数,他们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通过让学生把 1 个“饼”平均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同时也能自然地引出下面把几
10、个饼平均分的问题。2.把 3 个“饼”平均分。出示 3 张圆形纸片。提问:把 3 个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你会分吗?(1)分一分。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分一分。(如果学生都不会分,可启发学生把“饼”叠在一起再分)(2)说一说。交流分法。(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把 3 个饼叠成“一堆”,平均分成 4 份,每人分得其中的 1 份)(3)议一议。谈话:像这样,把 3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指其中的 1 份)这 1份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可以用1/4 来表示。)(4)想一想。提问:这里的 1/4 表示什么意思?(把 3 个饼平均分成 4 份,取其中的 1 份。)
11、再问:它还表示 1/4 个饼吗?(不是,而是表示每一份和整体的关系。)(5)小结:把 3 个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堆”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摘要板书)说明:把 3 个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按照学生已有的经验(整数除法的思路)是不可分的,需要把这 3 个饼叠成“一堆”,才能像分 1 个饼那样平均分。在教学例题前,创设这一特定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借助直观操作把 3 个饼叠成“一堆”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借助这一特例,还能帮
12、助学生初步理解这里的几分之一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再表示饼的个数。三、分桃,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1出示 4 个桃。提问:猴妈妈要把 4 个桃平均分给 4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课件演示: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1 个桃。)2小组讨论:如果用分数表示这里的“每份 1 个桃”,可以怎样表示?(课件演示:可以把 4 个桃看作“一盘”(在外面加圈),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1/4。)3提问:如果把这 4 个桃平均分给 2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这里的“每份 2 个桃”能用分数来表示吗?(课件演示:把 4 个桃看作“一盘”,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盘
13、桃的1/2。)4小结:把 4 个桃平均分给 4 只小猴、2 只小猴,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盘”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摘要板书)四、分其他物体,完成知识的迁移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1)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2)说一说填的结果,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说明:这一层次为基本练习。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的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1)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2)核对结果。思考:同样是把 12 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3)拓展延伸:你还能把这 12 个小方块
14、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说明:这一层次为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从而加深对分母含义的理解。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1)先根据已知分数想一想怎样分,再在书上涂一涂。(2)核对结果,交流思考过程。说明:这一层次为综合练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同时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伏笔。五、归纳总结,联系生活解释和应用1、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提问:在我们的身边就隐藏着很多这样的分数,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分数原
15、型,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 1/2、1/4 和 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 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
16、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澄迈县红山小学 王咸圣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识分数第 6465 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2知道单位“1”的含义。3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4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和同学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单位“1”的理解教学准备:12 根小棒、桃子图片 8 个
17、,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 1.看图写分数 ( ) ( ) ( )2.把 12 根小棒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根小棒。3.把 56 个同学平均分成 8 组,每组有( )人。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今天 4 只小猴也上山游玩来了,瞧,他们正在吃桃呢!只有一个桃怎么分呢?你知道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的几分之几吗?【课件出示分桃过程】板书:1/4。谈话:你是怎么想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4 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4“表示什么?“1“ 表示什么? )导入: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4 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 1/4。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分数。
18、(板书课题)三、操作比较,探究新知。1认识 4 个桃的 1/4。谈话:小猴只吃这一小块桃够吗?猴妈妈又从口袋里拿出了 4 个桃子(出示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你们猜:猴妈妈肯定会把 4 个桃子怎么分?1)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1 个)2)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试着用小棒代替桃子来分一分,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怎样想的?也可以画图来说明。交流反馈:生 1:我是把这 4 个桃子看成 1 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给 4 只小猴,就是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了 4 份,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 1/4。(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分桃过程)生 2:我是把一个桃子看成是 1
19、份,4 个就是 4 份,每只小猴只得了其中的 1 份,也就是 1/4。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强调:这里的“4“表示的是平均分成了 4 份,而不是总共有 4 个桃子。在黑板上贴出一个桃的分配图片。提问:这两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所分桃子的 1/4。不同点:第一次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小块;第二次,是把四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个桃。教师讲解: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桃平均分成四份,用 1/4 表示其中的一份,我们还可以把四个桃,也就是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同样用 1/4 表示其中的一份。2认识一些物体的 1/2。谈
20、话:趁小猴们吃得正开心,猴妈妈提了个问题要考考小猴们,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如果把 4 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给学生一分钟独立思考,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进行分析思考。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请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生 1: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 2 只小猴,我就看成是把它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就是1/2。生 2:我是把这 4 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给 2 只小猴,也就是把它平均分成 2 份,每只小猴得 2 个桃子,也就是其中的一份,也就是 1/2。(学生可能答 1/2,也可能答 2/4。)辨析:每只小猴分到的,是这些桃子的
21、1/2 还是 2/4?引导学生回顾这两个分数的意义,从意义上理解 1/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四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是这些小棒的 1/2。集体讨论:1/2 的分母“2“在这里表示什么?是 2 个桃还是平均分成了 2 份?巩固:如果把 6 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如果把 8 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上面 3 次分桃的情况。】讨论:为什么每次一只小猴都分到这些桃的 1/2?猴子的只数就是什么?3理解单位“1” 的含义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与以前学习的分数有哪些相
22、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几分之几;不同点:以前学的分数是把 1 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分,平均分成的每份里可是 1 个,也可以是 2 个,3 个,甚至多个等等。师小结:这个“1”,它可以是 1 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1 个整体来分,这个整体 1 我们把它叫做单位 “1”。比如:我可以把 4 个苹果看成人个整体来分,也可以把本班 50 个同学也看成 1 个整体,那每个学生就这个整体中的几分之几呢?(1/50),10 个呢?(10/50 )请你举例说说,我们今天认识的几分之几?4总结分数
23、的意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叫分数?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板书)生朗读并记忆理解:单位“1”、平均分四、灵活应用新知,巩固练习。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特别出色,对分数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有几个智力闯关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1填一填。【 课件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 1、2 两题。】指名口答,选择两个填空,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注意个数与份数的区别。2涂一涂。【 课件出示教材“想想做做“第 3 两题。】先请学生仔细读题,指名说说 1/3 和 1/5 含义。提示:我们涂色之前可以先分一分,是涂每份数。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24、“想想做做 “第 3 题。视频展示学生作业,集体点评。讨论图片:这样涂对吗?3游戏:分一分。拿出事先准备的 12 根小棒,小组合作分一分,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 1/2 吗?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明白不同的分数表示不同分的结果。)你能拿出 24 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呢?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今天学到的分数知识,在生活中找一找,用“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吗?板书设计:认识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学习分数的概念,概念性的东西是最抽象和枯燥无味的,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这节课的设计注重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逼真性和趣味性,是最能突破这个重难点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