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62049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1.在微生物试验中,一般用琼脂培养基来培养细菌等微生物。它在加热后呈液化的溶胶状态,在室温下又呈半透明的凝胶状态。在凝胶状态下其表面及内部的不同部位可生长大量的不同代谢类型的肉眼可见的细菌菌落。请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试验来判定某种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一)材料用具:某细菌种 琼脂试管培养基 2 支 无菌接种设备 恒温箱 水浴锅(二)操作步骤:(三)试验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并对每一结果作出相应的鉴定。答案:(1)将 2 支琼脂培养基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溶化(2)待培养基冷却至凝固前,用无菌接种设备将某一细菌接种于一试管培养基中,搓动试管,使细菌均匀混于培养基内,

2、另一支试管不接种作对照。(3) 将恒温箱内调至适宜的温度,等琼脂凝固后,将两支试管置于恒温箱内培养,每天观察培养基的菌落并记录。连续观察几天,直至结果清晰为止。结果预期: (1)若某细菌菌落只生长在培养基表面,则其为好氧菌。 (2)若某菌落只生长在培养基底部,则其为厌氧菌。 (3)若表面及内部培养基都有菌落生长,则其为兼性厌氧性细菌。 (4)对照管若无菌落出现,说明培养基灭菌和无菌操作合乎要求;若对照管有菌落出现,则说明培养基灭菌和无菌操作不合要求,整个实验应该重做。2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科学家弗莱明所进行的探讨过程。 (8 分)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细菌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

3、围没有细菌生长。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假设: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然后观察使用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结论:弗莱明先生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这一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请回答:(1)为了证明青霉素的确是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产生 的,则应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2)若对照组实验结果,则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阻止细菌繁殖的物质。答案:青霉菌可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青霉菌产生了某种物质,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1) 对照组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均不加入青霉菌,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2) 细菌正常生长

4、繁殖3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该同学设计下面的实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1)实验原理: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2)材料用具:(略)(3)主要步骤: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无氮培养基,另一种是含青霉素的培养基,将两种培养基各自分成两份,依次标上 A、a 和 B、b。分别向 A、B 培养基中接种混合菌,适宜条件培养了 34 天。分别从 A、B 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并分别接种到 a、b 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 34 天。(4)

5、请回答:本实验中,根据上述原理配制的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根据所需目的配制上述培养基时除营养要协调外还应注意_。实验步骤中第 步的目的是_。圆褐固氮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为_。青霉素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机理是破坏或抑制其细胞壁的形成。请据此推测不影响酵母菌与真菌生长繁殖的原因是_。答案:(4)选择pH 要适宜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圆褐固氮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圆褐固氮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壁主要为糖类和蛋白质,而酵母菌则不同4 (共 20 分)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6、 ,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A将一部分 S 型细菌加热杀死;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见上图) 。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_、_、_,并调整 pH。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有_。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 DNA。请利用DNA 酶做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物质是 DNA”,并预测实

7、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设计方案:第一步:。第二步:组 合 编 号 A B C处 理第三步:。第四步:。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通过你设计的实验,还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答案:(1)氮源 有机碳源 生长因子1、2、3 组S 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第一步:从 S 型细菌中提取 DNA,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第二步:组合编号 A B C处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 加入提取出的 S型细菌 DNA 加入提取出的 S 型细菌 DNA 和 DNA 酶第三步:将 R 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8、,观察菌落生长情况。A、C 组中未出现 S 型细菌;只有 B 组培养基中出现 S 型细菌,说明 DNA 分子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DNA 结构要保持完整才能促进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5根据实验原理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选择运载体质粒,明确质粒的抗菌素基因所抗的抗菌素类别。实验原理:作为运载体的质粒,须有标记基因,这一标记基因是抗菌素抗性基因。故凡有抗菌素抗性的细菌,其质粒才可用作运载体。材料用具:青霉素、四环素的 10 万单位溶液、菌种试管、灭菌的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一次性注射器、蒸馏水、恒温箱。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三个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并标为 1、2、

9、3 号,在酒精灯旁,用三支注射器,分别注入 1mL 蒸馏水、青霉素液、四环素液,并使之分布在整个培养基表面。第二步:。第三步:。预期结果:A、 。B、 。C、 。答案:实验步骤:第二步:将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灼烧,并在酒精灯火旁取菌种,对三个培养皿分别接种(或答在三个培养皿中无菌接种,酌情给分) 。第三步:将接种后的三个培养皿放入 37恒温箱培养 24h(酌情给分) 。预期结果:1 号培养皿细菌正常生长; 2、 3 号 培 养 皿 中 , 仅 2 中 细 菌 能 存 活 , 说 明 细 菌 有 青 霉 素 抗 性 基 因 , 而 没 有 四 环 素 抗 性 基 因 。 2、 3 号 培 养 皿 中

10、 , 仅 3 中 细 菌 能 存 活 , 说 明 细 菌 有 四 环 素 抗 性 基 因 , 而 没 有 青 霉 素 抗 性 基 因 。2、3 号培养皿中都有存活,说明该菌质粒上有两种抗菌素的抗性基因。2、3 号培养皿中都不存活,说明该菌质粒上没有这两种抗菌素的抗性基因。6、1943 年,曾获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鲁里亚和德尔布吕克设计实验,研究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是发生在接触噬菌体之前还是之后。请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并回答问题。(1)实验的方法步骤如图 14 所示:(2)培养皿中培养基的基本配方:配方 蛋白胨 乳糖 K2HPO4 水 琼脂 20%伊红水溶液 0.325%美蓝水溶液 pH

11、含量 10g 10g 2g 1000mL 25g 20mL 20mL 7.27.4(3)实验分析:在培养基中加噬菌体的作用是_;加伊红美蓝的目的是:_。由于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因此,在培养基中还加入了一些相应的物质,其中_是大肠杆菌生长的碳源,_是氮源。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该实验有两个假设假设一: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前假设二: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后你认为图中的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设:_,如果另一个假设成立的话,实验结果应该是:_。在这个实验设计中,研究者是根据培养皿中菌落数的差异来推断

12、_,从而证明了假设的成立。请你分析出现 A4 和 A5 实验结果的原因:_。答案:选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便于识别(鉴别)大肠杆菌的菌落异养型注:此空如果答“异养需氧型”不能得分乳糖、蛋白胨蛋白胨寄生支持假设一A、B 两组所有的培养皿中菌落数没有显著差异抗噬菌体变异发生时刻的差异A5 比 A4 发生突变的时间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数比 A4 多,培养皿中出现的菌落数就多注:或答 A4 比 A5 发生突变的时间晚, 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数比 A5 少,培养皿中出现的菌落数就少 按相应标准给分。7、.(10 分)利用灭菌技术,将某种细菌接种到培养皿内,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培养皿并加

13、盖(下图表内阴影部分表示有细菌,白色清晰区表示无细菌) 。1 2 3 4 5图纸片浸在 圆纸片浸在抗生素 P 抗生素 Q 抗生素 P+Q 蒸馏水实验处理温度 37 37 37 37 37实验结果(1)图表中 1 和 2 结果的不同原因是_。图表中 4 和 5 结果的不同原因是_。(2)根据 3 的结果判断,抗生素 P 和 Q 同时用于治疗由这种细菌引起的疾病,疗效如何?为什么?_。(3)说明滥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疾病危险性:_。答案:(1)两者都能抑制细菌生长,但抗生素 Q 的杀菌能力比 P 强,故 2 内白色清晰区面积较大 由于 4 的温度适宜,细菌能生长,而 5 处于低温,细菌不能生长,而呈白色清晰区(2)同时使用 P 和 Q,疗效会显著降低,因为在 3 的 P、Q 重叠区为阴影部分,有细菌存活,说明 P 和 Q 的相互作用使两者都失去杀菌能力(3)由于药物的选择作用,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强的菌株(种)出现,而使原来抗生素失去杀菌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