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527996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楚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之“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相信未来设计指导思想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基本上是议论、抒情,文字较浅白;而前三节意象密集,读来朦胧,成为解读全诗的一个“瓶颈” 。对这几节的解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诗歌的“朦胧” ,教师的做法往往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读读读,把学生当作了“读”者,于是学生始终停留在“读”的层面,其结果朦胧诗还是“朦胧”诗;一是讲讲讲,教师把自己当作了“讲”师,从头讲到尾,其结果是学生没作任何独立思考,难以养成真正的能力。前者忽视了教师,后者忽视了学生:它们都忽视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对话。而缺乏互动、交流、对话的课堂,不仅无法真正解读出朦胧诗的诗

2、味,无法出色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了避免上述两种不好的倾向,我在设计相信未来案例时注重体现新课程“互动、交流、对话”的理念。教学目标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2、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文化大革命”这场持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民族浩劫开始于 1966 年。两年以后,也就是 1968 年, “文革”达到高潮,而一个 20 岁的热血青年仅仅因为写了一首小小的诗,就惹怒了当时的政治阴谋家江青,于是这位女人写下这样的

3、批示:“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青年是谁?他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这个青年是食指,他写的诗是相信未来 。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学生快速阅读)另外,我再来补充一下食指的有关情况: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 90 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热爱生命 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

4、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 ,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 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 年 4 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二、落实字词 1、 强记字音:

5、灰烬(jn) 依偎(wi) 摇曳(y) 睫(ji)毛 瞳(tng )孔 惆怅(chu chng) 轻蔑(mi ) 脊(j)骨 给(j )予 不屈不挠(no)楚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之“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2、 辨音辨形:摇曳(y)拽(zhui )拉 睫(ji)毛捷(ji )报 给(j)予给(gi)以 瞳(tng)孔潼(t ng)关 撞(zhung)击经幢(chung) 惆(chu)怅稠(chu)密未雨绸(chu)缪 鸟声啁啾(zhuji三、朗读生疑1、诵读指: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前 3 节收尾的“相信未来”要用逐次递进的声音表现,与第四节前两句情感贯通。第 5、6 节,不能在每一句诗后都

6、停顿,避免阻止情感表达,要抓住“不管是还是” “我坚信一定会 ”几个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的信念,然后用真诚而高昂的语气读出第 7 节。重点朗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2、因为这一节很难理解,所以要让学生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

7、写下:相信未来。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教者先不忙判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四、解读意象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寄托的对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构成的?看法一: “手” 、 “排浪” 、 “大海” 、 “曙光” 、 “笔杆” 。看法二:“手指” 、 “排浪” 、 “手掌” 、 “大海” 、 “曙光” 、 “笔杆” 。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讨论后明确:“排

8、浪”跟“浪”是不同的, “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比喻,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这体现了语文的“活动性” )6、再看第三句, “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

9、们经常讲“霞光万丈” 。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 (活动体验,可使课堂直观、形象起来。 )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明确:没有。9、 “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 、 “大海” 、 “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

10、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举例明确: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 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楚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之“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10、可是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 /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11、这样一来,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或者听配音朗诵)四、研讨主旨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诗行

11、之中,走进了诗的意境之中。这样的诗歌,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解读和评价呢?刚才我介绍时代背景时,提到了江青的解读和评价(指板书) 。对江青的这种解读和评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提示:这个问题在形成共识之前,学生会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没有道理,有人认为有道理,还有人可能不会明确地表态。2、引导大家现场辩论。认为没有道理的人,请陈述理由。明确:因为这是一首面对残酷现实,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诗,而不是像她所说的那样“灰色” 。认为有道理的人,也请陈述理由。明确:她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实际上,诗人对“现在”就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嘛。这可以从开头两节看出来的。3、集中讨论后一种

12、看法:开头两节有没有写“现在”?明确:没有明写,但通过一系列意象能够感悟到。具体地说,就是:第一节中,诗人用“蜘蛛网”比喻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第二节中,用“深秋的露水”比喻失望的泪水,用“余烟叹息着贫困”写出了贫困缠绕周围,用“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比喻属于自己的机会、荣誉、成功被剥夺了,“枯藤”比喻被摧残的生命。这一系列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的残酷。这不正是江青所说的“否定现在”吗?4、其实按照食指诗的最后一句话,江青的话似乎应该改为“(食指这个人)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就是否定现在” ,因为食指太热爱生命了,他决不愿意把“现在”中的“我”也“否定”掉。然而,与食指的生命观相反,在“文革

13、”那个黑暗的年代,却有多少知识分子、干部和普通百姓在“否定现在”时,也一并把自己“否定”掉了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我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现在读给大家听听:66 年 5 月 17 日,邓拓服毒;66 年 9月 3 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66 年 8 月 24 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66 年 8月 24 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67 年 2 月, 红岩作者罗广斌跳楼;67 年 6 月 21 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68 年 4 月 22 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68 年 8 月 12 日,周瘦鹃跳井;71 年 1 月 13 日,闻捷

14、打开煤气自杀他们是多么的无奈、无助!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是否就可以成为他们轻生的理由呢?食指在他的另一首诗热爱生命中写道:“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请大家把语文读本(必修二)打开,齐读食指的热爱生命 。5、正因为诗人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的内核,所以他才“相信未来” 。让我们再回到相信未来 。请同学们深思一下, “相信未来”中的“未来”究竟有什么内涵?明确:由第四节可以看出,是指“未来人们的眼睛” 。6、 “眼睛”有什么特点?明确:“拨开历史风尘” 、 “看透岁月篇章” 。7、这是形象的说法,同学们能从下文中找到更好的解释吗?明确:“热情、客观

15、、公正的评定” 。8、这里,诗人根据相似点,以“眼睛”来象征“评定” 。在慨叹“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的食指看来, “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属于“未来”的。这是无奈、无助中固执的希望、固执的信仰。 “固执” ,这是相信未来里出现两次的关键词语。固执其实是有点无理的,但“无理而妙” 。这使我想起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之一“思楚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之“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来者” ,即渴望并且相信有理解自己的未来人、后人。历史自有公道,人民自有良心,未来人、后人也许最终会给予一个人“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司马迁受到宫刑,仍然“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继续创作史记 ,最终不是得到了未

16、来的人们“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了么?请大家把相信未来4 至 7 节读一下。9、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江青的话没有表态;不过,这部分同学不表态,也正是表态:江青的话,既有道理,也没道理。总之,江青所说的“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是有道理的,这说明她认知水平不错;但由于她的立场是反动的,所以她把食指的诗定性为“灰色”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与此相反,我们觉得,食指的诗是并不是“灰色”的,而是绿色的他的诗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小结: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之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

17、运。可谓沉郁中的光辉命题。诗中始终充满了真诚和力量,使我们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知识青年对社会真实的认识。诗中又回荡着一种英雄气概,那荡气回肠的感觉常常给人一种无畏的勇气 .发自内心中的呼唤,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未来质朴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失望的灰烬”、 “凄凉的大地”、 “摇曳的曙光” 、 “孩子的笔体”都为那个特殊的时代镌刻着墓碑、昭示着希望和未来。)最后让我们齐读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 ,前者由一二组同学齐读,后者由三四组同学齐读。热爱生命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到

18、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楚门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之“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补充:当代朦胧诗发展

19、的历史轨迹(一)“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六十年代末直到 1978 年,这是“朦胧诗”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诗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来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疯狗 、 鱼群三部曲 、 海洋三部曲 热爱生命 命运 ,黄翔和他的野兽 、 独唱、 火神交响诗 ,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 、 致太阳 、 教诲 ,芒克(姜世伟)和他的天空 、 太阳落了 、 十月的献诗 ,方含和他的在路上等等,表达的是,诗人对“文革”政治神话这一异己力量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

20、的追寻,以及对斗争哲学无限扩大化思想的否弃和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等方面。(二)“朦胧”诗的第二个时期是在 70 年代末“思想解冻”以后直到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标志便是 1979 年 3 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 “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在“ 朦胧诗 ”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对十年动乱直接进行批判的作品少了,因为这时的新诗潮诗人已经进入了新的思考,思考在噩梦过去之后,他们该怎样选择新的方式生

21、存,该怎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朦胧诗”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曲折深奥,令人一时难以理解,有的甚至晦涩难懂,与以前的诗歌大相径庭。中国诗坛的活跃局面的形成与造就,是与食指、北岛、舒婷、芒克、江河、多多等人的功绩分不开,并以他们的诗为标志的。几乎与他们同时,另有一批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诗人,其中尤以梁小斌、顾城、王家新、于坚、柏桦、杨克、翟永明等为代表,被成为“第二代诗人”。第三代诗人, (或称“后朦胧诗” )阵容强大,西川、海子、骆一禾、西渡、徐芳、孟浪、车前子、秦巴子、北野、丁当、杨小滨等。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