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382620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二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部分试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护理评估第三章 患者入院/转床(院) /出院护理第 5 章 支持生理功能的护理第六章 支持内环境稳定的护理第七章 给药法第 8 章 引流管护理第十章 急救护理技术第十一章 安全护理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防控技术第二章 护理评估第一节:护理评估原则1、在护理评估工作中,护士应遵循 整体护理责任制 ,按照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建立“基于证据的”和“以改善患者结局为导向的”护理实践活动。(P3 新)2、任何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措施的实施都必须从 评估 开始。(P3 新)3、评估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体特征,确立 评估目标 、明确 评估重点 、跟进 评估结果 。(P3 新)4、评估应体现

2、 整体性 ,关注患者的生理病理指标的同时,关注环境、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医疗资源可及性等。(P3 新)5、评估应具有专科性和前瞻性,预知 潜在问题 和 并发症。(P3 新)6、评估的内容和重点包括:患者的疾病和并发症护理相关的 主诉 、 症状 、体征 、 体格检查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P3 新)7、 评估 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贯穿于技术操作全过程。(P3)8、入院的首次护理评估与记录应在 8 小时 内完成,随病情和治疗进展动态评估。(P3 不同点)9、评估的对象包括:患者 、家属(照顾者)(P3 新)、操作者 、环境 、设施 、用物 等。10、常用的评估方法有: 交谈法 、 观察

3、法 、 量表评定法 、 指标筛查法(P3 新)等。11、评估过程中在为异性的身体检查,应有 第三者在场 。(P3 新)12、护士应跟进评估的结果,保持护理评估与 护理目标 、 护理计划 和 护理措施 及 护理结局 或患者结局的一致性。(P3 新)第二节生命体征平估一、体温测量与评估1、人体的体温因昼夜、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情绪而出现生理性变化。(P4 新)2、掌握测量频率。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体温 4 次,连续 3 天,3 天后体温正常者改为每天 2 次,手术患者术前一天 20:00 测体温,手术当天早晨 1 次,术后每日 4 次,连续 3 天,正常后每日 2 次,高热患者应每 4 小时测量

4、 1 次体温,体温降至 38.5 度以下每日 4 次,降至正常水平 3 天后每日 2 次。(P4 新、不同点)3、测量体温前 30min 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 (P4)4、危重患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采取降温措施后需 30min 重测体温。(P4) 5、测量体温前,体温计汞柱必须甩至 35 摄氏度以下。(P4 新)6、测量口温时,将体温计储汞槽端斜置于患者舌下热窝处,嘱患者闭唇含住体温计 3 min。(P4)7、测量肛温时用肛表插入肛门 3-5 cm,固定放置 3 min。(P4 前后不一)8、测量腋温时,将体温计置于腋下紧贴皮肤,嘱患者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测量

5、 10min。(P4)9、腹泻、直肠肛门手术、直肠肛门疾患、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P6)10、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后 30min 需重测体温,测的体温用红色空心圆圈表示。(P6)11、体温不升时,在 35 摄氏度以下纵格栏用黑蓝 笔写体温不升。(P6)12、当腋下温度超过 37 摄氏度或口腔温度超过 37.5 摄氏度,一昼夜体温波动在 1 摄氏度以上为发热。13、以口温为例,发热可分为:低热为:37.3-38 摄氏度;中等热:38.1-39.0 摄氏度,常见于急性感染;高热:39.1-41.0 摄氏度,常见于急性感染;超高热: 41.0 摄氏度以上,常见于中暑。(P5 新)14、机体最高的耐受

6、体温为:40.6-41.4 摄氏度,体温达到 43 摄氏度时很少能存活。(P5) 、15、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 41 摄氏度时,可永久性脑损伤。(P5 新)16、高热 42 摄氏度以上持续 2-4 小时可导致休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P5 新)17、当体温低于 35.0 摄氏度时谓之体温不升。(P5 新)18、低体温的致死温度:23-25 摄氏度。(P5 新)19、腋下有创伤 、手术 、炎症 、出汗较多 、极度消瘦 的患者不宜测腋温。(P6)20、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口腔、腋窝、肛门、外耳道等,婴幼儿还可采取 颈动脉 或 腹股沟 。(P6)二、皮温测量与评估19、正常皮温值为 33-35 摄氏度,与

7、邻近组织的皮温差为 1-2 摄氏度。P7 与 P65 表述为皮温差 1-2 摄氏度。20、选择合适的评估皮温的时机,局部烤灯治疗时,停止照射 30min 后测量皮温。有敷料包扎或覆盖的伤口者,打开敷料 30min 后测量皮温。 (P7)21、测量皮温的室温要求为 30-32 摄氏度。(P7 不同点)22、测量方法为:手持皮温计,测量探头以自热重力置患侧部位,测量 5 min,读出皮温值,以同样方法测量健侧皮温。(P7)23、测量皮温时应做好“五定”:定仪器、定量程、定部位、定时间、定力量。(P7)24、护士应评价患者给予治疗后或其他干预措施后的皮温变化,每 46h 测量并观察皮温 1 次。(P

8、8 新)25、皮温差大于 2-3 摄氏度时,提示有 血管危象,如相差大于 3-5 摄氏度,则表示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应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和肢端感觉,有无肿胀,有无体温过高或过低。(P8 新)26、测量皮温时,对照皮肤部位选择患肢对侧对应位置或同侧皮肤 20cm 内。(P8)三、脉搏的测量与评估1、脉搏的频率受年龄、性别、活动、情绪等生理变化的影响。(P11 新)2、为婴幼儿测量生命体征时,应先测量脉搏,后测量体温和血压。(P12 新)3、测量脉搏前若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哭闹等,应在休息 15-30 分钟后再测量。(P12 新)4、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皮肤的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

9、、脉管炎肢体、伤口等部位测量脉搏。(P13)5、异常脉搏、心律失常、危重病人测量脉搏的时间应为 1 分钟。(P12 不同点)6、心脏病、心律不齐、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或 2 岁以下儿童测心率代替测脉搏。(P12 新)7、脉搏短促的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min (P12 新)8、常见的病理性脉搏:速脉见于发热、大出血等患者。缓脉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洪脉多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丝脉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等患者。(P13 新)9、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体位改变时偶尔可出现间歇脉。(P12 新)10、每隔一次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为之二联律。二联律、三联律

10、多见于心脏病患者或洋地黄中毒者。(P13 新)11、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快慢不一、强弱不等、极不规则称为脉搏短绌。见于心房颤动患者。(P13 新)12、触摸脉搏时感觉管壁变硬失去弹性,呈迂曲状,诊脉时有紧张条索感,如按在琴弦上,常见于动脉硬化患者。(P13 新)13、测量脉搏频率的同时,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度、紧张度和弹性。(P13 不同点) 14、测量脉搏部位应选择浅表、靠近骨骼的大动脉处,如挠动脉、股动脉、颈动脉。(P13)四、 呼吸测量与评估1、呼吸由 3 个相互衔接并同时进行的环节构成,即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P14 新)2、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 16-20 次

11、/每分。(P14)3、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 1:4,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P14 新)4、操作者测量呼吸时根据患者呼吸 频率 、 节律 、 深度 、 声音 以及呼吸困难程度等决定测量呼吸的时机、频率等。(P16 不同点)5、危重患者呼吸频率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纤维吹到情况,计数 1min。(P14)6、机械通气患者在体温单第一栏 35 摄氏度以下纵格内用黑笔注明“ 辅助呼吸 ”。 (P14 新)7、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min 为呼吸增快(气促) ,呼吸频率低于 12 次/min 为呼吸过缓。通常体温每升高 1 摄氏度,呼吸频率增加 3

12、-4 次/min。呼吸过缓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等。(P14 新)8、潮式呼吸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加快加深,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暂停可持续 5-30s 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周而复始。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15 新)9、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为间断呼吸也称毕奥呼吸,常于临终前发生。(P15 新)10、吸气性呼吸困难所表现的三凹症包括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的凹陷。(P15 新)五、无创血压的测量与评估1、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成人正常收缩压为 90139mmhg,舒张压为 6089mmhg,脉压为304

13、0mmhg。(P17 新)2、形成和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P17 新)3、入院时、入院次日、术前一天及送手术前常规测量血压。(P17 不同点)4、住院期间患者每周测量血压一次。(P17)5、高血压、危重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连续测清晨血压以作对照。(P17 新)6、测量血压一般选择部位为右上臂。(P17 新)7、选择合适的测量体位,一般取卧位或坐位,被测肢体肱动脉与心脏、血压计“0”点应在同一水平。(P17)8、测量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将水银柱降到“0”点或电子血压计气体放完,间隔 12min 重新测量。(P17

14、)9、测量体温前要求患者安静休息 510min。(P17 新)10、排除影响血压客观值的因素,若患者吸烟、喝咖啡、进食、运动、洗澡、情绪激动、紧张等,需让其休息30min 后行血压测量。(P17)11、为确保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P17)12、血压可以 mmhg(毫米汞柱)或 kPa(千帕斯卡)为计量单位。两者的换算公式为:1kPa=7.5mmhg;1mmhg=0.133kPa。(P18 新)13、基础血压是 指清晨未起床前的安静状态,人体产生的能量只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所测的血压 。(P18新)14、肱动脉测量法中测量血压时臂带松紧以能放入

15、一指为宜,袖带下缘距肘窝 23cm。(P19 新)15、测量血压时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 2030cmhg,以 4mmhg/s 左右的速度放气。(P19 新)16、当听诊器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汞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读数;当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读数。(P19 新)17、应用腘动脉测量血压法中,患者应取仰卧或侧卧位,露出大腿部,将下肢袖带缠于大腿下部,其下缘距腘窝35cm。(P19 新)18、若手臂位置高于心脏水平、袖带过宽、过紧等测得血压值偏低;若被测手臂位置低于心脏水平、袖带过窄、过松等测得血压值偏高。(P19 新)19、主动脉夹层患者应测四肢血压,以较高一侧为准

16、。(P19 新)20、首次确诊患者应测双上肢血压,以较高一侧为准。(P19 新)六、中心静脉压监测与评估1、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为 612cmH2O。(P23 不同点)2、中心静脉压1520cmH2O,提示有明显的心力衰竭,且有发生肺水肿可能。(P23 新)6、中心静脉压高10cmH2O、血压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P23 新)7、中心静脉压低6.5 mmol/l。 (P49)6、血钠的正常值为:135145mmol/l,危急值为:155 mmol/l。 (P49)7、血钙的正常值为:2.12.7mmol/l,危急值为:3.5 mmol/l。 (P49)二、酸碱平衡评估(新)1、酸

17、碱平衡失调的类型有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P50)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酸碱失衡,临床上主要根据 动脉血 pH、 血 HCO3、血 PaCO2、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 (P50 )3、高血钾症(血钾mmol/l ) ,患者可出现症状:神志淡漠、乏力、四肢软瘫,严重者可出现心搏骤停。 (P50)4、频繁呕吐、持续胃肠减压、反复腹泻和存在长期服用碱性药、使用利尿剂等情况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P50)5、手术创伤、腹泻、肠梗阻、造瘘、高热、感染、引流量过多,过量使用利尿剂、酸性药物等情况易引起酸碱失衡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P50)6

18、、酸碱失衡中的代谢性酸中毒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加深加快、烂苹果气味,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快、心音弱,血压偏低,口唇樱红色、紫绀,肾功能不全等。 (P50)7、代谢性碱中毒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变浅变慢,脉搏不规律;嗜睡、精神错乱或谵妄,重者可有昏迷;手足抽搐;低血钾、缺水。 (P50)8、呼吸性酸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如: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伴有血压下降、谵妄、昏迷;严重脑缺氧可致脑水肿、脑疝,甚至呼吸骤停,突发心室纤颤。 (P50)9、呼吸性碱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急促、眩晕、手足和口周麻木及针刺感、肌震颤及手足抽搐、心率增快。(P51)10、通气过度易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P51)11、正

19、常动脉血 pH 值为:7.35 7.45。 (P51 )12、正常血 PaCO2 值为:35-45mmHg。 (P51)13、正常血 HCO3为:22-27mmol/l。 (P51)三、体液平衡评估(新)1、体液失衡可分为:体液不足与体液量超负荷。 (P52)2、反映体液平衡的临床指标有:体重、24 小时出入量、血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脉率、外周脉搏、皮肤弹性、口腔黏膜湿润度、尿比重、血清电解质、血细胞比容等。 (P52)3、预示机体已处于体液失衡状态的症状和体征有:直立性低血压、异常呼吸音、腹水、颈静脉怒张、外周水肿、眼球变软凹陷、意识模糊、口渴、肌肉痉挛、眩晕等。 (P52

20、)4、评估体液平衡时检查皮肤弹性的方法:用示指和拇指将手背或前臂内侧皮肤捏起。 (P52)5、在体液不足时,评估尿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少、尿色深、尿比重等尿液性质改变。 (P52)6、等渗性脱水及高渗性脱水时尿比重增高,低渗性脱水时尿比重常在 1.010 以下。 (P52)7、当液体量丧失达体重 5%时可出现脉搏细数、肢端湿冷、血压不稳定或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 (P52)8、脑细胞肿胀和脑组织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发生脑疝。(P53)9、体液量超负荷的患者宜每日测量或每周 1-2 次监测体重的变化。 (P53)第三章 患者入院/转床(院)/出

21、院护理第一节 入院1、入院护理: 指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进入病区,给予患者的初步护理措施。 (P96)2、病情观察与评估:护士按照“ 首次护理记录单 ”的护理项目,观察、测量、评估、记录,在 8 小时 内完成对患者的首次评估与记录。 (P96)3、危重患者的床单位应尽量安排在 监护室 、 急救室 或 靠近护士站 的病室。 (P96)4、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应主动报告 上级主管部门护士长 、 科室主任 、 护理部 和 医务部 ,协调人员、器材的调配和参与患者抢救。 (P97)5、病情危重、老年、消瘦、恶液质、瘫痪、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备 气垫 床,脊柱手术和损伤患者备 硬板 床。 (P97)6、接

22、受意识障碍或无陪伴的患者时,护士应与护送人员交接贵重物品,登记后 双方签名 。 (P97)7、护理评估应仔细、全面,尤其要关注患者的安全问题: 药物过敏史 、 跌倒 、 自杀自伤 、 走失危险 等。 (P97)8、患者入院需要进行那些高危评估?主要是那些患者?(P96)跌倒高危评估:65 岁以上或临床上有跌倒或坠床风险的患者(高龄、意识不清、运动障碍、视力障碍、服用镇静催眠药等) 。 压疮风险评估:对于皮肤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伤口、大小便失禁、心功能不全、休克、昏迷、营养不良、代谢絮乱、高龄、消瘦、水肿的患者,或者长期卧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自我认识障碍的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DVT)成评估:

23、对于存在长期卧床、血管损伤和(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的患者。 第二节 住院场所变更一、转床(科)1、运送患者转床前,应评估患者的 病情 和 现有的治疗 、 意识 、 年龄 、 活动能力 、 心理状态 、 陪同转运的家属 ,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转运、选择转运工具和安排转运人员。(P98)2、急危重症患者的转床或转科,应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尽快安排 转运,备齐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物,由医生和护士护送。(P98)3、患者转科交接时,应与接受科室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交接患者病情记录,核对 患者身份 、 医疗护理文书 、 药物 、管道及患者皮肤情况 ,双方在转科交接单/手术交接单、外出检查交接单上签名。交接患

24、者的贵重物品,并双人签名。(P98)二、转院4、转运婴幼儿时应将婴幼儿 抱在怀中 或者 放在婴儿床中 。(P100)5、患者转院前,应与患者或家属签署 书面转院同意书 。(P100)6、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始终位于 患者的头部两侧 监测病情变化,辅助员位于 床头及床尾 负责推床,安全平稳运行,避免过度颠簸,在上下坡患者的头部应 保持于高位 。患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都应立即处理,必要时暂停转运。(P100)7、因病情发展需要转院,如果患者拒绝转院,应记录 患者拒绝转院的所有信息 ,必要时尝试获得患者 拒绝转院的书面陈述 。(P100)第三节 出院1、出院护理:是指医生下达出院医嘱后,护

25、士协助患者离开医院前的一系列工作 。 (P101)2、医嘱,在 24h 内完成患者的全部出院手续。 (P101)3、药物应事先与药师或医生沟通,有条件者,由 药师 负责对患者进行出院带药的用药指导,或者由 责任护士 进行指导。 (P101)4、患者的深静脉置管,原则上应在出院前拔出,以防因护理不当发生 感染 、 出血 、 血栓形成 、 导管断裂 等并发症;若因病情需要保留导管时,护士应评估静脉置管情况,与患者签署“ 护理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及家属预约深静脉置管护理门诊时间安排,交代深静脉置管注意事项,并发症及观察要点,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P101)5、患者出院前应评估患者及家属

26、是否掌握特殊治疗的自我护理技术,如 注射胰岛素 、 血糖自我监测 、 造口 、 留置尿管 、 胃管 、 PEG 管 等。 (P101)6、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或评估发现不宜出院时,应 立即与主管医生沟通 。 (P102)7、患者的出院资料包括: 出院小结,诊断证明、费用清单(检查及检验结果)等 。 (P102)8、出院指导包括: 用药指导 、 健康指导 、 专科护理技术指导 等。 (P102)9、护送患者出院时,轻症患者应送至 病区门外 ,重症患者送至 接送车辆 。 (P102)第四节 出院后延续护理与长期护理1、WHO 将长期护理定义为: 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个人喜欢及较高

27、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资助、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 。(P103)2、延续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住院护理的延续。医院应当成立 延续护理服务部 或 专科护理门诊 。为全院临床科室出院后的患者提供 无缝 、 连续 和 可及的护理服务 。主要对象为 急性创伤、手术、伤口、造口、PICC 置管、携带引流管的患者或孕妇和新生儿 。(P103)3、长期护理(LTC):指由于意外、疾病及衰弱的人,因在一段较长时间里(一般认为是 6 个月 以上)丧失从事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需要较宽泛的医疗及社会服务。(P103)第五节 临终护理1、非药物镇痛的方法有: 松弛术 、 音乐疗法 、 针灸疗法

28、 、 催眠意象疗法 等。 (P104)2、临终患者疼痛时应评估其 伴随症状 并予相关处理,如 呕吐 、 呼吸困难 、 便秘 、 腹胀 等。(P105)3、临终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及家属的 信仰 、 宗教 和 文化 。(P105)4、临终护理是为临终患者提供 全面 、 积极 的综合护理,促进患者 生理的舒适 和 心理的平和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 尊严 地走完人生。 (P104)5、促进临终患者舒适和放松的措施有哪些?(答 5 点) (P105)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病室环境,光线照明要适当; 维持舒适的姿势和体位,加强翻身,经常按摩受压和骨突处,防止压疮发生; 缓解患者的疼痛; 保持患者颈部、躯

29、干和四肢肌肉放松; 注意保持患者体温,加强保暖; 保持个人卫生,做好皮肤、口腔、会阴部护理; 做好眼部护理,可涂金霉素、红霉素或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双眼,以保护角膜干燥而发生溃疡或结膜炎;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尽量满足患者的饮食要求,如患者感觉恶心,进食前可予止吐药或助消化药。 第六节 死亡护理1、患者的死亡由 医生 正式通知家属或街道。 (P106)2、死亡患者应根据 医疗记录 检查患者 身份证 ,核查并确认患者的身份。 (P106)3、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按 传染病终末消毒 处理。 (P106)4、在体温单 4042 用 红钢笔 纵向书写死亡时间,停止 一切医嘱 。 (P106)4、如何进行尸体

30、护理?(P106)闭合双眼; 拔除所有管道,有伤口给予缝合或蝶形胶布封闭并包扎; 略提高床头或头下垫一枕,防止液体积聚于头面部; 维持正确的功能体位; 清洁尸体,用棉花填塞口、鼻、耳、阴道、肛门等孔道,有义齿的安装义齿。 第 6 章 支持生理功能的护理第一节 限制 /活动的护理1.长期卧床病人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呼吸系统状况,指导患者 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吹气球等,增加肺活量; 勤翻身拍背 ,以促进痰液排出; 保证水分的摄入 ,防止痰液黏稠,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加强胃管护理和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和宣教 ,防止坠积性和吸入性肺炎发生。P1432.长期卧床病人预防压疮: 做好风险评估 ,选择恰

31、当的皮肤减压工具, 12h 改变体位 1 次 ,给予皮肤保护油/新型敷料保护骨突处/受压皮肤; 及时擦干皮肤汗液和尿便 ,关注皱褶处,预防压疮的发生。P143。3.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便秘:观察患者排便的情况,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指导患者多饮水 ,保证足够饮水量;注意饮食搭配, 少吃易产气食物 ,在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基础上 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 每日按摩腹部数次 ,促进肠管蠕动;对有便秘倾向的患者,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协助排便。P1434.长期卧床病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每次排尿后做好会阴部清洁 ;留置尿管的患者, 进行膀胱功能训

32、练 ,预防泌尿系感染。 鼓励多饮水 ,少吃 含草酸的食物 如菠菜、毛豆等,少吃 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 ,碱化尿液,防止泌尿系结石发生。P1435.长期卧床病人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协助患者进行 主动和(或)被动的全身关节运动 。P1446.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 多做踝部运动及股四头肌舒缩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为患者提供弹力袜, 尽量避免下肢输液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P1447.长期卧床病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为患者调整体位时, 床头抬高应缓慢 , 角度从小到大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等症状,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P1448.长期卧床患

33、者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答:肺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2、压疮;3、便秘;4、泌尿系统感染;5、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6、下肢静脉血栓;7、体位性低血压。P143 9.约束包括 药物约束 、 心理约束 和 身体约束 。 P144 10.身体约束的工具包括: 约束带 、 带锁的轮椅 、 躺椅 、 床栏 、 约束背心 及 手套 等。P14411.常见的约束带类型有: 肩肘约束带 、 上肢约束带 、 膝部约束带 、 踝部约束带 等。P14412.要严密观察患者对身体约束及解除约束后的反应:观察约束部位 皮肤完整性 及 肢体末端的颜色 、 温度 和 感觉 ;发现皮肤苍白、冰冷、肿胀、麻木、

34、刺痛时,应 立即解除约束 , 抬高肢体 ,观察变化,必要时给予 局部按摩 ;使用约束背心或约束衣时,观察患者的 呼吸 和 面色 。P14513.使用约束带患者应 1530min 巡视一次,每 2h 松懈一次,间歇 1530min 。 P146记录约束 原因、方法 , 约束起止时间 、 松解与间隔时间 , 患者对约束的反应 , 全身和局部情况 ,约束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及效果,做好交接班。P14514.约束决策论分 4 个等级分别是 行为 、 设施 、 独立 和 约束 等级。P14515.约束论的行为等级卷包括 3 级:(1)级指病理生理性的或治疗性的无意识、瘫痪、清醒且定向力正常,由医务人员或

35、其他重要人员不间断地陪护。 (2)级指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单纯烦躁。 (3)级指烦躁或攻击性。 。P14616.独立等级包括 3 级:(1)级指独立,包括能坐在椅子上、能负重、能平衡行走。 (2)级指不完全独立,包括坐在椅子上会滑动、依靠辅助负责、步态不稳或不熟悉辅助装置、心动过缓、头晕目眩。 (3)级指依赖,包括不能负责、稳定性骨折、神经肌肉无力、生命体征不平稳。P14617.约束等级包括 约束 、 替代约束 和 不约束 。P14618.四人搬运法用于 危重 或 颈椎 、 腰椎骨折 患者。四人分工 2 人分别站在床头和床尾,并分别拖住患者的头肩部和两腿;另外 2 人分别站于平车及病床的两侧

36、,抓住中单四角。一人喊口令,4 人同时合力将患者放于平车。 P14919.轮椅转运前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意识、肌力和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有无引流管及夹板固定等和全身皮肤黏膜情况。 P15020.危重症患者转运前应用“ 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 ” 。P15221.徒手极力评估的分级。答:0 级:完全瘫痪,不能做任何自由运动;1 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2 级:肢体能再床上平行移动;3 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引力,能抬离床面;4 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5 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P155 22.美国学者 Gordon 将活动无耐力的分级。答:1 级:在平地行走速度正常,可以上

37、一段或更高的楼梯,只是比平时气促些;2 级:可在平地行走约 150m,可缓慢地上一段楼梯,中间不间断;3 级:在平地不间断行走约 20m,但不能连续上一段楼梯;4 级:休息时即有呼吸困难和疲劳。 P15523.Gordon 将身体活动障碍的分级。答:1 级:需要使用辅助器械;2 级:需要他人的协助、监护或指导;3 级:既需要他人的协助,也需要辅助器械;4 级:完全不能活动,全部依赖他人。 P155第二节 卧位护理1、按卧位平衡性,可分为 稳定性 和 不稳定性卧位 ;按卧位自主性,可分为 主动卧位 、 被动卧位 和 被迫卧位 ; 按卧位身体姿势,可分为 仰卧位 、 侧卧位、半坐卧位 、俯卧位 等

38、。 P1562、去枕仰卧位适用于 昏迷 、 全身麻醉未清醒、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 。 P1573、不宜采用去枕仰卧位的患者: 冠心病患者 、 妊娠晚期妇女 、 鼻出血者 、 下肢伸肌肌张力高的患者 。P1574、去枕仰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 枕后 、 耳廓 、 肩胛 、 骶尾部 、 足跟 等。P1585、休克卧位的摆放方法:在平卧位的基础上,讲患者头胸部抬高 1020,下肢抬高 2030。 P1596、休克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 枕部 、 肩胛 、 骶尾部 、 足跟部 等。P1607、屈膝卧位使用于 导尿 、 会阴冲洗 、 胸腹部检查 时。 P1608、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或手术患者,术后

39、48 小时内术侧下肢不宜屈曲。经股静脉穿刺治疗或手术患者,术后 612 小时术侧下肢不宜屈曲。 P1609、侧卧位是临床常用的体位,适用于 灌肠 , 肛门检查 , 臀部肌内注射 , 胃镜检查、治疗 , 晚期妊娠 , 长期卧床需要定期更换卧位者 。P16110、偏瘫、会阴和肛门有伤口的患者尽量采取 健侧卧位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侧卧时应采取 健侧卧位 ;肺部和胸膜疾病患者,一般宜采用 患侧卧位 ;冠心病老年患者宜采用 右侧卧位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手术后 1 个月内睡眠时,要采取 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胃镜检查者应采取 左侧卧位 ,双腿自然弯曲,头稍后仰;晚期妊娠妇女,尤其是多胎妊娠、羊水

40、过多症登子宫异常增大的孕妇,应尽量采取 左侧卧位 ;不保留灌肠者根据病情选择侧卧位,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宜采取 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患者宜采取 右侧卧位 ;胃炎、消化不良和胃下垂者最好选择 右侧卧位 ;食管反流患者最好采取 左侧卧位 。 P16211、侧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 耳廓 、肩峰、肋骨、 髋部 、膝关节内外侧 、 内外踝 等处。P16312、半坐卧位适用于 胸部创伤 、 腹腔 、 盆腔 、 面颈部手术后 , 胸腔疾病 、 心脏病 , 使用呼吸机 , 鼻饲 以及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P16513、半坐卧位具有 减轻疼痛 、 利于引流 、 利于炎症局限 、 防止膈下脓肿 、 改善通气

41、 、 利于呼吸 、 利于心肺活动 等作用。P16314、半坐卧位的临床成效:(1)腹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肌放松, 减轻疼痛 , 利于伤口愈合 ;由于重力引流的作用, 有利于引流管的引流 ,预防膈下脓肿。(2)面部、颈部手术后采取半坐卧位,可 减轻局部充血水肿 ,利于颈部切口引流, 改善肺通气 ,利于呼吸运动。(3)腹部感染者采取半坐卧位,使腹腔渗液集于盆腔, 促使感染局限 。(4)心肺疾病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因膈肌下降, 增加肺活量 , 改善呼吸困难 ,有利于心肺活动。(5)鼻出血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坐位, 头略向前倾 ,不能仰卧位,也不能头向后

42、仰,以免血液呛入呼吸道。(6)鼻饲过程中及鼻饲后 3060min 应采取半坐卧位,以避免进食中及进食后呛咳、返流、呕吐和误吸,减少肺炎发生。P16415、半坐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 骶尾部 、 坐骨结节 、 足跟处 。P16516、髋关节置换术后 第 1d 可采取半坐卧位,用硬的梯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梯形枕头使用 514d 。P16417、俯卧位适用于 腰背部检查或治疗患者 ;机械通气患者 ;颈椎后路减压及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矫形及内固定手术;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患者 腰、背部有伤口而不适宜平卧和侧卧的患者 。 P16718、 新生儿 、 婴幼儿 、 老年人 、意识和精神障碍、病情危重、

43、 胸腹部有伤口 的患者不宜常规采取俯卧位。 P16619、俯卧位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并发症: 眼部损伤 、 皮肤烧伤 、 呼吸循环系统障碍 、生殖器官压伤、 臂丛神经损伤 。P16620、俯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 双眼 、前额和颧骨、 肩峰 、 女性的双侧乳房 、 男性的外生殖器 、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 膝前部 、 足尖 等。P16721、 不稳定型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 、 胸骨骨折 、 蛛网膜下腔出血 患者,禁忌采取俯卧位。P17922、端坐卧位是一种被迫体位,常用于 急性左心衰竭 、 心包积液 、 支气管哮喘 等患者, 胸腔穿刺和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 时。 P16723、端坐卧位应抬高床头 708

44、0 。P16824、端坐卧位好发压疮的部位: 骶尾部 和 坐骨结节 处。P16825、头低足高位适用于 体位排痰 、 胆汁引流 、防止下肢牵引患者下滑、防止胎膜早破时的脐带脱垂、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 、 低颅压综合征 以及 脑梗塞 患者。 P16926、头高足低位适用于 颅脑损伤和(或)颅脑手术 患者; 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患者;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患者; 颅骨牵引 患者。P17027、膝胸卧位适用于 矫正孕妇胎儿体位不正 ,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矫正子宫后倾, 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治疗 时。P17228、 病情危重 、 高龄 、意识和精神障碍、 高血压 、 脑出血活动期 、 颅内高压 、

45、 高危妊娠 、髋和膝关节疾病、损伤、术后患者不宜采取膝胸卧位。 P17229、膝胸卧位用于矫正胎位时,每日做 23 次,每次 1015min ,一般在 饭前 、 进食后 2 小时 或 早晨起床、晚上睡前 进行。膝胸卧位前排空膀胱。 P17230、截石位广泛应用于 会阴、肛门、直肠检查及治疗或手术 , 经尿道检查及手术 ,经阴道分娩者。截石位摆放不当或时间过长易引起 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综合征等并发症。 P17431、脊柱损伤或手术患者,采用 轴式 翻身法。P177第三节 饮食营养护理1、指导或提供适宜于患者使用的食具/器具。面瘫患者避免使用 吸管饮水 ,以免引起呛咳。P18

46、22、采取合适的进餐体位及姿势。如无禁忌证时,指导或协助患者采取 坐姿 或至少 半卧位 进食, 头颈稍前屈 准备吞咽。P1823、偏瘫患者,指导使用 健侧 手进食;双上肢乏力患者由护士或者照顾者喂食。协助患者将食物放于 健侧 的口腔后部。P1824、进食完毕维持坐位或半坐卧位 3040min 。P1835、喂食吞咽(摄食)障碍的患者时,协助患者坐直,尽可能接近 90 以进行喂食。对于不能坐位的患者,一般至少取 躯干 30仰卧位 ,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 健侧 。P1846、肠道管喂饮食的方法有 分次注入法 和 滴注法 。P1867、肠道管喂饮食的滴注法适用于 留置鼻胃管

47、、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患者,特别适用于 危重患者 。P1868、肠道管喂食过程抬高床头 3045 ,以防食物返流导致误吸的发生。颈椎、胸椎、腰椎损伤患者不宜抬高床头。如患者采取低于 30的体位进行操作或转运时,提前 1h 夹闭滴注管路。摇低床头前 3060min 停止喂食。P1869、分次注入鼻饲法:分次注入前, 用注射器回抽胃液 ,了解有无胃潴留,胃残留量大于 150ml ,应暂停鼻饲。每日灌注营养液 45 次,每次鼻饲量 200300ml ,鼻饲液温度 3840 ,鼻饲前 用温开水20ml 冲洗管道 。两次灌注鼻饲液间,在患者无限水的情况下,从鼻胃管喂入 温开水 100150ml/次 。

48、每次鼻饲完毕 用 2050ml 温开水冲洗管道 ,鼻饲用具、给药用具用毕清洁消毒备用。P18610、滴注鼻饲法:营养液连接滴注管,排气后安装在营养泵上。滴注管与胃管或鼻空肠管连接,滴入前 用温开水 20ml 冲洗管路。滴注过程中,使用营养加温器保持营养液的温度在 3840 。P18611、滴注鼻饲法:根据患者对营养液的耐受、血糖值、营养液的性质、胃残液量确定滴注速度,前 15min 速度为 15ml/min 。一般 6080ml/h 恒速 泵入。每小时检查滴注液的 滴速或泵入的速度 。P18712、滴注鼻饲法:持续滴注时,在开始滴注的第一个 24h 内 每 46h 检查胃残留量,之后每次隔 8h 。间断滴注时,每次滴注前要检查 胃残留量 。残留量 大于 150ml 或成人 大于每小时滴入量的 110%120% 时,暂停滴注 。P18713、滴注鼻饲法:持续滴注者, 每 46h 用温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