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拍摄姿势的要求 摄影动作的往往跟我们的作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说一个规范的动作对一个摄影师是很重要的。 总之,不论什么姿势,都应力求自然、舒适、不紧张。按快门时的基本要领1.按动照相机快门与射击时扣扳机有些相似。尤其是使用较慢快门速度时,要调整呼吸,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不能震动相机,防止结像模糊不清。2.按快门时,用指尖轻轻按下,用力不能过猛。3.用慢速度拍摄时,要预先半按快门按钮,待良好的拍摄时机一出现,立即把快门全部按下。4.当进行慢速度摄影时,要尽量选择有依托的地方。5.练习时必须严格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摄影的起源与发展摄影术诞生的标志:摄影术的诞生是以感光材料的发明为标
2、志的。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这一天就被人们定为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日。针孔成像原理 针孔成像是光学上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摄影术的基础。 早在二千年前,中国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发现了针孔成像原理。这体现在墨翟及其门徒的论述墨经中。 墨经还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宋代沈括(1031 年1095 年)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盒” 的原理。暗箱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依据“针孔成像原理” ,发明了绘画 “暗箱” 。后来经过多次改良,到了 17 世纪,可以携带的暗箱就已经在建筑、绘画和测
3、量领域广泛使用了。感光材料的发明 在十七世纪初,罗马建筑师法布利修斯,发现银盐见到阳光会变黑,并且通过镜头能形成黑灰色影像,以后法国、英国、德国的科学家,也都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对此获得了进一步的成果,但是他们都没有办法解决底片在重见阳光后,影像又很快消失的难题。一直到 1816 年,法国的尼埃普斯才使用巴勒斯坦沥青和香草制成的药剂,把影像固定下来。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 从 1793 年起,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就已经从事用感光材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实验。1826 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经过长达 8 小时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
4、地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为“日光蚀刻法”。所用材料:铅锡合金板和玻璃,巴勒斯坦沥青和香草制成的药剂。达盖尔的“银版法”“银版法”:采用磨光并经碘蒸气处理的涂银铜板作感光材料,在经照相机曝光后,先用汞蒸气处理,再用食盐溶液定影,就可获得能永久保存的正像。达盖尔因银版法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银版法摄影虽说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在 19 世纪 50 年代的胶棉湿版出现之前,一直是实用可行的最主要的摄影技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卡罗式摄影法威廉塔尔博特是英国著名古典文学家和科学家,现代摄影的奠基人。在 1835 年,他研制出第一张相纸负像,可用来印制正像。1841 年改进
5、完善后的负像正像工艺在英国取得专利,称为“卡罗式摄影” 。 “卡罗式摄影” 可以用负像反复印制正像,是今天又负片印放正像工艺的前身。塔尔博特的发明给现代摄影的负片工艺开创了起点。感光材料的发展1848 年维克多发明了蛋清工艺;1851 年阿查发明了火棉胶湿板工艺;1871 年马杜库斯发明了明胶干板工艺;1888 年卡巴特用赛璐珞工艺制造了软片与胶卷。1935 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施,从此彩色摄影梦幻成真。1942 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使彩色摄影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1981 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 “磁录像机”,引领影像数字化革命。现在,数码相机几乎一统江山。摄影的发展摄
6、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摄影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照相机、镜头以及感光材料的发展,它们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照相机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类极高智能的集合体。作为摄影的重要工具,照相机在自身的发展上,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初级阶段从 1839 年至 20 世纪初机身:木制暗箱式金属为主快门:手拨方式机械快门光圈与速度:定光圈、速度一个以上的 控制档位调节镜头:单镜片多镜片组合第二阶段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末,照相机实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照相机- 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推出“波拉”照相机一步成像推出中片幅 120、大片幅相机(哈苏 120、仙娜
7、)镜头:1949 年美国发明了变焦镜头; 1950 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1954 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特种光线玻璃、镀膜工艺,使得镜头的各种照相功能及成像质量迅速提高。高级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起,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了摄影世界。特征:电子测光、自动曝光、程序曝光、自动对焦、微电脑控制。摄影新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影像数字革命,把摄影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CCD、CMOS 新型感光材料的性能提高,得到广泛应用。照相机的结构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 有镜
8、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照相机的分类1.135 照相机2.120 照相机3.大画幅照相机(技术相机)4.即影照相机(一步成像、波拉)5.APS 照相机6.特殊用途照相机镜头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镜头的光学特性由焦距、有效孔径、视场角和分辨率等参数表示。镜头是照相机重要的部件之一,其重要作用:1.镜头能聚焦光束,可以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影像。2.镜头允许接纳大量的光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适当的曝光。透镜的种类与片组1.凸透镜2.凹透镜3.透镜片组:镜头的光学结构通常采用“透镜片组”表示,
9、如 “3 片 3 组、 6 片 4 组、10 片8 组”等。对同样性能的镜头,一般认为透镜片数多些的成像质量好些。但对性能不同的镜头则不然,如变焦镜头的透镜片数远远多于定焦镜头,但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一般优于变焦镜头。4.非球面透镜6.萤石透镜和超低色散透镜(UD)镜头的镀膜现代相机的镜头大部分都经过加膜处理,我们看到镜头表面呈篮紫色、微红色、暗绿色等,就是加膜的原因。1.没有加膜的镜头对光线的损失单片透镜损失光线 12左右。2.单层加膜与多层加膜如一只 7 片 6 组的标准镜头,不加膜的透光率为 59 ,单层加膜透光率为 81,多层加膜透光率提高到 97。多层加膜标示 MC3.加膜提高影像质量
10、镜头加膜,尤其是多层加膜,可以避免由于漫反射引起光斑、幻影而导致影像反差降低、灰雾上升的弊端,提高色彩还原能力,提高影像清晰度。镜头的分类从实用的角度应该了解的镜头种类:标准镜头远摄镜头与超远摄镜头广角镜头与超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变焦镜头特殊镜头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与画幅对角线长度接近的镜头。画幅不同的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是不同的。标准镜头的视场角 4050,与人眼的视角 43接近,诸如摄取景物的范围、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带来的透视感等,都与人眼观看的效果类同,画面影像真切、自然。另外标准镜头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因此标准镜头是最常用的镜头。远摄镜头与超远摄镜头一般来说,焦距在 200mm 左
11、右、视场角在 12左右的称为“远摄镜头”;焦距 300mm 以上、视场角在 8以下的称为“超远摄镜头”。而焦距在 70200mm 的镜头称为长焦距镜头。主要特征及用途:第一,景深小,有利于拍摄虚实结合影像第二,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较大的影像且不易干扰被摄对象第三,能使纵深景物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紧凑,压缩了画面的空间透视第四,影像畸变像差小广角镜头与超广角镜头一般来说,焦距在 2435mm、视场角在 6380左右的称为“广角镜头”;焦距1022mm、视场角在 80135的称为“超广角镜头”。 焦距小于 10mm、视场角 135220 的称为“鱼眼镜头” 。主要特征及用途:
12、第一,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深大的被摄体都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第二,视角大,有利于近距离摄取较广阔的景物范围,这在室内拍摄尤为见长第三,纵深景物近大远小的收缩比例强烈,带来画面的空间透视感较强第四,影像畸变像差较大,尤其是画面边缘部分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焦距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前提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上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起到了多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变焦镜头:手动变焦和自动变焦。1.变焦范围 基本类型有:2035mm 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 3570mm 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70210mm 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200400mm 左右的远摄变焦镜
13、头等。2.变焦倍率 常见的变焦倍率为:2 倍、 3 倍、4 倍、5 倍、6 倍等。3.变焦方式 手动变焦镜头的变焦方式有“单环推拉式”和 “双环转动式”两种。变焦镜头的优缺点优点携带方便,使用简便。即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又避免为摄取同一景物的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可以用变焦追拍的方式拍摄具有爆炸效果的照片。缺点口径通常较小,取景屏也没有定焦镜头的明亮,这为拍摄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很大困难。成像质量没有定焦镜头的好。镜头质量的标准镜头质量好的标准: 真各种像差校正比较好,影像不失真、色彩还原好;清所摄影像清晰,层次丰富、影调细腻;匀像场照度均匀;亮有效孔径大,在低照度下也能进行拍摄;灵镜
14、头上各调节机构操作灵便、精确;轻镜头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镜头的维护保持镜头清洁;掌握清洁镜头的正确方法;不能碰撞镜头;防止镜头“出汗” 和“受冻”;防止镜头发霉,要防止雨水、油渍等沾上镜头;注意镜筒清洁。光圈光圈的基本结构:光圈是相机的一种基本部件,一般放置在镜头透镜组之间,它由定环、光阑片和动环组成。光圈的种类:非自动收缩光圈自动收缩光圈自动光圈光圈在摄影中的作用1.调节成像的照度,这是光圈的最基本的作用2.调节景深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3.影像成像质量 光圈大 ,像差显著,成像反差较小; 光圈缩小,可减少像差,且可提高反差。一般来说,光圈在 f5.6 左右成像质量最佳。光
15、圈系数光圈大小的表示:光圈的大小用相对孔径来度量。相对孔径是镜头的入射光瞳直径(D )与焦距(f)的 比值,即 相对孔径 Df如入射光瞳直径为 25mm,镜头焦距为 50mm,则相对孔径为“12”。光圈系数:相对孔径的倒数(fD)称为光圈系数,简写为 f数或 F 数。引入光圈系数的概念,是为了便于表示光圈的大小。光圈系数的标示国际上通用的光圈系数 f 采用下述系列: f1,f1.4,f2,f 2.8 ,f4,f5.6,f8,f11,f 16 ,f22,f32,f44,f 64在照相机光圈环上有这样一组数字:1.4,2,2.8,4,5.6,8,11,16。这些数字就是镜头的光圈系数,即f1.4,
16、 f2, f2.8,f 4, f5.6,f8,f11,f16或者 F1.4,F2 ,F2.8,F4,F5.6,F8 , F11,F16光圈系数的应用认识和运用它们就可以更容易地控制曝光,其意义在于:开大一档光圈,进入照相机的光量会加倍;缩小一档光圈,进入照相机的光量会减半。这个概念就这么简单,但确非常重要。如 f4 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 f5.6 的两倍, f5.6 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 f8 的两倍, 依次类推。反过来说, f11 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 f8 的 12, f8 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 f5.6 的 12。认识、理解并掌握从 f1 到 f64 的序列会成为摄影中很有价值的一件工具。光圈系
17、数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 1 2 4 8 16 32 64 1.4 2.8 5.6 11 22 44快门快门:是用来控制有效曝光时间的部件。快门的作用:一是正确控制快门打开的时间,使感光材料正确曝光;二是抓取动体的瞬间动作,保证动体影像清晰。快门的分类:快门按构造不同,可分为二大类一是机械快门,用机械装置控制曝光时间,又分为镜间快门、帘布(焦平面)快门。二是电子快门,利用电子线路来控制曝光时间,自 1963 年问世以来,发展很快。其特点:感光准确,机身震动小,影像更为清晰。快门速度概念:快门打开使感光材料有效曝光的时间。快门速度要准确、稳定,快门工作要可靠(关闭时不漏光等) 、耐用、寿命长(一般
18、在3000 次以上,专业相机要求在 1015 万次) 。快门速度以秒为单位,常用的系列为:(T) 、B、1、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11000、 12000 等。快门速度的标记照相机上一般把快门速度标记在快门速度调节环(或钮)上,标记时仅标示各档快门速度的分母值。如标示“30”,对应的快门速度为 130s。“B”、 “T”门是用于长时间曝光的。“B”门,按快门按钮快门就开启,放手就关“T”门,按下快门按钮快门就开启,随后可松手,再次按下快门按钮快门才关闭另外, “X”、 “M”、 “FP”等特定的快门速度标示,它们是专供各种闪光灯
19、同步用的。快门速度的选择对于相对静止的物体的拍摄,快门速度的选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节,但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速度一般要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对于运动的物体的拍摄,为了获得运动物体的清晰影像,快门速度的选择应考虑一下四个因素:一、被摄主体的相对运动速度二、被摄主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三、被摄主体的距离四、所用摄影镜头的焦距运动物体拍摄快门速度选择参考表参考表说明1.摄影镜头的焦距为 50mm.2.被摄主体相对于相机的运动速度越高,快门速度越快,反之亦然。3.相机拍摄方向与被摄主体运动方向的夹角大,快门速度快;夹角小,快门速度慢。具体来说,夹角为 0、 45、9 0时,快门速度相差一档。4.拍摄距离近一半
20、时,快门速度应提高一级,距离远一倍时,快门速度可慢一级。5.镜头焦距增加一倍时,快门速度应提高一级。按快门时的基本要领1.按动照相机快门与射击时扣扳机有些相似。尤其是使用较慢快门速度时,要调整呼吸,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不能震动相机,防止结像模糊不清。2.用力不能过猛。3.用慢速度拍摄时,要预先半按快门按钮,待良好的拍摄时机一出现,立即把快门全部按下。4.当进行慢速度摄影时,要尽量选择有依托的地方。5.练习时必须严格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景深景深相机准确调焦后,在像平面上聚焦的景物呈最清晰的影像,并且其前后一定距离的景物也呈较为清晰影像。这些呈清晰影像的景物纵深距离称为景深。其中距镜头最
21、近和最远清晰点处分别称景深前界和后界。景深前界和后界至聚焦的物平面的距离分别称为前景深和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之合称为全景深,简称景深。影像清晰度的标准分散圈人眼最小分辨角为 1,如何距离小于 0.1mm 的两点,人眼无法分辨两点而视为一点。经过实验证明,视力正常者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距照片 25 厘米观看时,对于分散圈直径为 0.25mm 的影像仍能有较为清晰的感觉,而对于分散圈直径大于 0.25mm 的影像,看上去就不清晰甚至模糊了。因此,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分散圈的最大,可以用公式“最大分散圈直径0.25mm放大倍率”计算。影响景深的因素影响景深的因素:光圈系数 F、焦距 f、调焦距离以及
22、允许分散圈直径。1.允许分散圈直径135 底片放大成 810 英寸的照片,允许分散圈直径为 0.033mm。2.光圈是有效调节景深的手段。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3.镜头焦距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4.调焦距离距离近,景深小;距离远,景深大。光圈对景深的影响长焦距镜头景深短焦距镜头景深调焦距离对景深的影响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1.照相机上的景深表2.表格式的景深表3.景深的计算公式景深近界限(H D)(HDf)景深远界限(H D)(HDf)H超焦距(米)D聚焦距离(米)f镜头焦距(米)景深计算公式应用举例50mm(0.05 米)的镜头,f8 的超焦距是 6.25 米(分散圈直径为
23、 0.05mm) ,聚焦于 4 米时, f8 的景深范围就是:景深近界限 www.loco-(HD) (HD f) (6.254)(6.2540.05) 2510.2 2.45 (米)景深远界限(HD) (H Df)(6.254)(6.2540.05) 252.2 11.36 (米)由此可知景深范围是 2.45 11.36 米景深的应用1.小景深2.大景深3.固定景深 区段聚焦超焦距超焦距是景深的一个特例,它和焦距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当镜头对无限远景物调焦是,与此同时在有限距离上某一点的景物尚能较清晰成像,而再近的景物就模糊不清,那么,最近清晰位置至镜头的距离称为超焦距(H) 。影响超焦距的因素
24、:光圈与焦距光圈大,超焦距大;光圈小,超焦距小。焦距长,超焦距大;焦距短,超焦距小。超焦距的计算公式及应用超焦距的计算公式: H=50FfdH:超焦距 (mm) F:镜头焦距 (mm) f:光圈系数 d:模糊圈直径(mm) 如 50mm 镜头,f8 光圈,模糊圈直径 0.05mm 时,超焦距为: H=(5050)(80.5) =6250mm=6.25m在实际的拍摄实践中,运用超焦距能增加二份之一超焦距的景深。曝光曝光:被摄体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所反射的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进入照相机的暗箱内,照射到感光胶片上,使胶片的感光药膜受光线的作用形成潜影,这就是曝光。简言之,感光片受光线的作用而形成潜影,就
25、是曝光。曝光是影响摄影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准确曝光,才能最大限度获取丰富的影调、层次。准确曝光与正确曝光准确曝光:是指按景物的中灰亮度调节照相机,能最大限度获取丰富的影调、层次的曝光。正确曝光:由于胶片具有一定的曝光宽容度,即使和准确曝光有一些差异,仍能产生可用影像质量,因此,获取比较理想影像的准确或较为准确的曝光,即为正确曝光。正确曝光是一种主观观念,它要以准确曝光为基础,否则便会不得要领。总之,曝光调节以正确曝光为目的,也可根据拍摄表现意图,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适当增减曝光。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像的密度、影像的清晰度与影像的色彩三方面。1.曝光与密度2.曝光与影像清晰
26、度 (1)曝光量:曝光不足或过度,都影响影像清晰度 (2)光圈大小 (3)快门速度3.曝光与色彩曝光与密度对负片而言,曝光过度,密度大,俗称“底片厚” ;曝光不足,密度小,俗称“底片薄”。对彩色反转片来说,与负片正好相反,曝光过度,胶片密度小,色彩浅淡、透亮;曝光不足,胶片密度大,色彩浓重、暗黑。影像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1.光线的强弱2.胶片的片速ISO25,50,100,200,400,800,1600 等3.显影的条件4.互易律失效5.光圈、快门与测光系统的准确性影像曝光量调节的主观因素1.表现意图如充分表现景物的亮部细节时(雪景中的白雪) ,就需要减少一些曝光;如充分表现景物的暗部细节时
27、(一只黑猫) ,就需要增加一些曝光。2.实际需要的准确性(1)针对胶卷的曝光宽容度而言(2)针对实际用途而言测光表的种类及测光原理测光表的种类:反射式测光表、入射式测光表两大类。测光原理:测光系统是针对“通常的被摄体”而设计的,所谓“通常的被摄体”就是被摄对象中的亮色调、暗色调以及中间色调混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反射率为 18的中灰色调。测光系统的设计都是以这种 18的中灰色调的亮度为再现目的的。测光原理一言以蔽之就是“以 18中灰色调再现测光亮度 ”。相机的测光系统现代相机大多带有测光系统,又称“内装式测光表”,几乎都是属于反射式测光。测光系统的性能:1.平均测光:是测定被摄体的综合亮度即把较大
28、测光范围内的各种景物亮度综合,取其平均亮度值以此作为推荐曝光量或自动曝光的依据。2.偏重中央测光:又称“中央重点测光”,它的测光读数是以取景画面中央“一定面积”的被摄体亮度为主,其余部分景物的亮度为辅。测光系统的性能3.部分测光与点测光:仅仅测量画面中央很小部分的景物亮度,以此作为测光读数或自动曝光的依据。这种“很小部分”的区域占画面 10左右,称为“部分测光”,占画面 3左右,称为“点测光”。4.多点测光:又称”多模图测光“、 ”分区综合测光” 等,是一种高级的测光系统,1983 年首先问世于尼康 FA 相机。这种测光系统采用多个测光元件,各自向画面的既定区域测光,并把各自的测光数据输入相机
29、的微型电脑,由电脑进行运算,得出准确的自动曝光数据。所以,这种”多点测光“ 又称”智能化的测光系统“和”会思考的测光系统“。相机的测光形式相机的测光形式上有“外测光”与“ 内测光”之分, “内测光 ”又有“TTL 测光”和“TTL-OTF 测光”之分。另外还有 TTF 测光形式。1.外测光主要特点是测光不通过镜头,在相机的外表上能看到测光系统的受光窗。外测光的测光性能都是属于平均测光。2.TTL 测光就是“通过镜头测光” ,又称 “全开光圈测光”。其特点是在相机外表上看不到测光窗,测光范围总是在成像范围之内,或与成像范围完全一致。TTL 测光是用于单反相机的,测光性能多为“偏重中央测光” ,也
30、有采用“点测光”、 “多点测光”或“平均测光” 的。相机的测光形式3.TTL-OTF 测光就是“通过镜头测量胶片反射光”,又称“实时测光” 、 “收缩光圈测光”。它的特点是测光元件在相机反光镜后、胶片平面前下方,在实际曝光时进行测光。一旦达到需要的光量,快门自动关闭,完成自动曝光。4.TTF 测光即通过取景器测光。它不同于外测光,也不同于内测光,是用于内置变焦镜头的袖珍相机的测光系统。相机测光系统的使用方法及技巧1.机位法2.近测法3.灰卡法4.代测法5.亮部法6.暗部法技巧:提高感光度测量暗弱光线、利用望远镜头提高测光准确性独立测光表独立测光表的类型1.反射式测光表2.入射式测光表3.点测光
31、表4.闪光测光表曝光量曝光量是指感光材料在曝光时所接受光量的多少。计算公式:H E tH:曝光量( 勒克司秒)E:照度( 勒克司) ,一标准烛光在一米距离上的照度为 1 勒克司T:曝光时间( 秒)曝光值(EV 值)曝光值或曝光指数:即 EV 值,它反映了快门和光圈之间不同曝光组合的曝光量。各档光圈和快门时间都有对应的 AV 值和 TV 值,拍摄所需的曝光量是二者之和,即 EV值。 EV 值AV 值TV 值AV 值 与 TV 值区域曝光理论伟大的安塞尔亚当斯建立了区域曝光理论,他把物体的明暗分成 11 个区,相邻两个区之间相差 1EV:* 区:照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调和灰雾外,没
32、有任何密度。是底片上的透明部分。* 区:相对于区略有影调,但没有细节和质感。在照片上看似同区一样黑,但并排在一起时有区别。* 区:照片上初步显出一点细节的区域。影像的最暗部分影调,如黑色布料和很暗的阴影等。* 区:这是第一个充分显示质感的暗部区域,也称为重点暗部。如深暗的树叶、棕色头发和蓝色牛仔裤等。* 区:深色的树叶、石块或景物阴影部。在日光中拍摄人像的正常阴影部影调。区域曝光理论* 区:呈中灰调(反射率 18%) 。如较浅的天空,较深的人物皮肤,灰色的石头和正常影调的木头等。* 区: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肤的正常影调。如石头、阳光下雪景的阴影等。* 区:最后一个有质感、细节的区域,也称
33、为重点亮部。如较浅的人物皮肤、浅色衣服和侧光照射的雪景等。* 区:带有质感的白色,如人物皮肤的高光部、白色的墙、白纸和白色雪景等。* 区:接近纯白色,没有细节和质感。用聚光型放大机将小规格底片放大,照片呈纯白色,接近区。* 区:呈纯白色。画面明亮,有反光。区域曝光理论 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一个“区域” ,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 (相纸的底色白色 )。第五区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曝光而得出来;第三区域是有细节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区域则是有细节的强光部分。 从上可以看出,区加上两侧的、五个区,是记录信息最多的几个区,因此我们拍照时
34、应该把主体放在这五个区中。区域曝光理论应用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摄影者就会学会分析景物,对景物进行更为准确的测光,并根据测光的结果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的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根据区域曝光理论,借用机内测光表(尤其是点测光) ,可以使用 “两步法” 确定合适的曝光量:1. 将测光点对准需要拍摄的主体,获得一组曝光参数,曝光锁定。这是主体的亮度处于区。2.思考把这一主体放在哪一区域,并确定曝光组合。测光表只是决定曝光参数的辅助手段,最终采用什么样的曝光还得由你自己来决定。 梯级曝光法梯级曝光法,又称“ 包围曝光法 ”、 “加减曝光法”,即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若干不同的曝光量拍
35、摄。通常先按测定的曝光量拍一张,然后再分别增加或减少曝光量拍摄。实际拍摄时,可根据自己对正确曝光量的把握程度以及对曝光准确性的要求,决定拍摄1、 0.5、0 五张一组照片,还是1、 0 三张一组照片。自动曝光的类型1.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Av)2.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Tv)3.程序式自动曝光(P)4.多功能式自动曝光5.自动曝光(AUTO )三脚架及云台三脚架的唯一功能就是保持相机的平稳。价格从 100 元到 5000 元不等,档次较低的三脚架(1000 元以下)含有一体的云台,价格较高的三脚架(1000 元以上)不含云台,需要再配置云台,球形云台价格从 500 元到 4000元。快门线快门线
36、的作用:不直接按相机的快门以减少相机的震动,使拍摄的照片更加清晰。种类:1.机械快门线2.电子快门线3.遥控快门线没有或没带快门线,又不直接按相机的快门,怎么办?滤光镜滤光镜:又称滤镜、滤色镜,其实就是拍摄时放在相机镜头前端的一块玻璃片或塑料片。其种类繁多,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用来校正照片的外观;2.用来加强照片的效果;3.完全改变照片的外观(特殊效果滤光镜) 。滤光镜的形式与分类滤光镜有两种基本形式:1.圆形滤镜:通常采用光学玻璃,以螺纹形式旋入镜头。2.方形滤镜:通常采用“ 光学树脂 ”,面积为 76mm 76mm,它由滤镜片、片夹、接圈三部分组成,可同时使用多片滤镜。从实用的角
37、度,可以把滤光镜归纳为三大类:彩色摄影滤光镜;黑白摄影滤光镜;彩色、黑白摄影通用滤光镜。UV 镜与天光镜1. UV 镜:又称紫外线滤镜、去雾镜,无色透明,能有效地阻挡紫外线。常用作黑白摄影的镜头保护镜。2.天光镜:又称天空光滤镜,呈微红色,在彩色摄影中即能有效地阻挡紫外线,又能减少由于蓝色天空光带来的偏蓝色调。常用作彩色摄影的镜头保护镜。偏振镜又称偏光镜,呈灰色,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滤镜,其用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能消除或减少非金属表面的反光,从而消除或减轻光斑。2.彩色摄影中能压深蓝天的色调,既能增强绿叶、山脉、远景的色彩饱和度,又不影响其他色彩的准确再现。黑白摄影中,加深蓝天色调,突出云景效
38、果,又不影响其他各种色彩的反差效果。3.能透过不太浓的雾气,提高远景清晰度。以滤光镜处理光线的方式分:圆形偏振镜、线性偏振镜。灰色滤镜又称中灰滤镜、ND 滤镜、中性密度滤镜,是一种起到阻光作用但不改变光线色光成分的滤镜,有多种密度可供选择。根据密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灰色。其作用:1.增加曝光时间(大光圈虚化背景) 。2.平衡画面景物亮度(渐变中灰滤镜) 。3.高密度灰色滤镜,由于曝光时间过长,拍摄公路、街道,画面上只留下空旷的公路、街道。星光镜又称光芒镜,无色透明状,镜面刻有格子状线条,能使画面的点状强光部位产生光芒四射的的线条。其种类主要有:1.十字镜产生“十字形” 四条光芒线。2.雪花镜产生
39、“水字形” 六条光芒线。3.太阳镜产生“米字形” 八条光芒线。4.可变十字镜产生“十字形”四条光芒线,但可调节“ 十字形 ” 光芒线的交叉角度。多影镜又称幻影镜,能产生部分重叠的多个影像,多影数目随多影镜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三影”、 “五影 ”、 “六影” 等。使用多影镜需要注意的问题:1.改变镜头方向,通过取景屏检查与选择多影效果。2.光圈大,多影重叠多,影像清晰度差;光圈小,多影重叠少,影像清晰度好。3.拍摄距离不宜太近。4.选取简洁的背景且与主体有较大的反差。5.宜用侧光拍摄,选取标准镜头。选择与使用滤镜注意事项1.选择滤镜要宁缺勿滥,且与所用的器材档次要匹配。2.使用滤镜要注意曝
40、光补偿闪光灯电子闪光灯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发光特性:1.发光强度特大2.发光持续时间极短3.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5500K 左右)4.发光性质为冷光闪光指数闪光指数:是指用闪光灯照明时的闪光摄影曝光指数,用符号 GN 标示。在用闪光灯照明来拍摄时,只有按闪光指数来控制拍摄条件(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 ,才能获得正确曝光。闪光灯上所标示的闪光指数,一般是指 ISO100 的胶片拍摄时的闪光指数,用 GN( ISO100)标示。其它感光速度胶片的闪光指数,可以通过计算获得。胶片的感光度值每增大一倍,闪光指数增大至 1.4 倍;胶片的感光度值每缩小 12,闪光指数减少至
41、 0.7 倍.闪光指数计算公式当闪光灯直接对被摄主体闪光拍摄时:GNAL(米)A:f制光圈系数L:直接闪光距离,即闪光灯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到被摄体时所行进的距离,单位是米当闪光灯通过反光面见接对被摄主体闪光拍摄时:GNA( L1 L 2)1 p(米)L1 、L 2:分别为入射与反射距离,单位是米P:反光表面的反光率(新刷的白墙反光率接近 0.9,一般白墙的反光率约为 0.7)闪光灯应用实例一阴天,利用闪光灯作主光来提高反差,模拟日光的侧光或侧逆光照明效果。拍摄(以人像为例)时,可对人脸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再以该曝光组合中的光圈系数和闪光灯的 GN 值为依据,求出闪光距离(L) 。当闪光距离为
42、L 时,可获得 21 的光效;当闪光距离为 0.7L 时,可获得 31 的光效;当闪光距离为 0.58L 时,可获得 41 的光效;当闪光距离为 0.5L 时,可获得 51 的光效.闪光灯应用实例二日光下拍摄,利用闪光灯作辅助灯以降低反差,获取阴影部位层次丰富细腻的照片。拍摄(以人像为例)时,可对人脸亮部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再以该曝光组合中的光圈系数和闪光灯的 GN 值为依据,求出(机位)闪光距离( L) 。当闪光距离为 L 时,可获得 21 的光效;当闪光距离为 1.4L 时,可获得 31 的光效;当闪光距离为 1.7L 时,可获得 41 的光效;当闪光距离为 2L 时,可获得 51 的光效
43、.闪光灯应用实例三利用闪光灯在黎明或黄昏时分,拍摄出人物呈层次清晰的中间灰调,天空呈深灰调,背景呈暗调的夜景效果照片。拍摄时,对天空进行测光并确定曝光组,然后将光圈缩小一档使天空曝光不足,并以缩小后的光圈和闪光灯的 GN 值,求出闪光距离,进行闪光拍摄。摄影用光摄影离不开光。摄影用光的两个基本目的:1.为了满足曝光的需要而提供足够的照明;2.为了控制被摄体再现的效果。在摄影中,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摄影用光的基本因素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一.光度二.光位三.光质四.光型五.光比六.光色一、光度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的亮度的
44、总称。光源发光强度和照射距离影响照度,照度大小和物体表面的色泽影响物体表面的亮度,最终与曝光直接相关。丰富的影调、真实色彩的再现都是以正确曝光为前提的,只有掌握光度与正确曝光的基本功,才能主动地控制被摄体的影调、色彩以及反差效果。二、光位光位是指光源相对于相机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光位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摄影中光位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脚光等。1.正面光正面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与拍摄方向一致。特点:正面光照射被摄体令人感觉明亮,但立体感较差,缺乏明暗变化。深度、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影像几乎没有色调
45、和层次的变化。正面光制造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它通常也被称为平光。2.前侧光前侧光:指 45方位的正面侧光。特点:景物富有生气与立体感,明暗比例均衡,丰富的影调体现出它们的深度感。前侧光是最常见的光位。这种光出现在上午 910 点和下午 34 点,被许多人认为是人像摄影的最佳光线类型。在灯光人像摄影中,前侧光常用作主光,通常位于人物面部朝向的另一侧。脸朝左用右前侧光,脸朝右用左前侧光。3.侧光侧光:又称 90侧光,投向被摄体的光线方向与拍摄方向呈 90角。特点:被摄体朝向光线的一面沐浴在强光之中,而背光的一面掩埋进黑暗之中,阴影深重而强烈。侧光是强调光明与黑暗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又表面结构
46、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都突出表现出来,因此这种光有时被称为“结构光线”。4.后侧光后侧光:又称“ 侧逆光” ,是来自被摄体侧后方的光线。特点:能是被摄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5.逆光逆光:又称“背光” ,是来自被摄体正后方的光线。特点:能是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空间感。6.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体正上方的光线。如正中午的太阳光。特点:会使人物面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通常忌用顶光拍人像。7.脚光脚光:是来自被摄体下方的光线。特点:鼻子产生的阴影投射到额头上,在眼球的下方产生光点(眼神光) ,是常用于丑化人物的光
47、线。三、光质光质是指光线聚、散、软、硬的性质。聚光:又称直射光,属硬光。光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有利于质感的表现。散光:又称散射光,属软光。光线来自不同的方向,方向性不明显,产生的阴影柔和而不明晰,有利于揭示物体的外形、形状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质感和细节。四、光型光型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1.主光:又称塑形光,指用于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2.辅光:又称补光,用于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阴影部细节,减少影像反差。3.修饰光:又称装饰光,指对被摄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强化塑形光线,如发光、眼神光、工艺饰品的耀斑光等。光型4.轮廓光:指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逆光、侧逆光通常都用作轮廓光。5.背景光:位于被摄体后方用来照明背景的灯所发射的光线,用于突出主体、 、或美化画面。6.模拟光:又称效果光,用于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五、光比光比:是指被摄体主要部位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现“刚” 的效果;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现“柔”的效果。调节光比的手段主要有三种:1.调节主、辅光的强度;2.调节主、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3.用反光板、闪光灯对暗部进行补光。六、光色光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