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职高语文说课材料.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087693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语文说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职高语文说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职高语文说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职高语文说课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职高语文说课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四 册第一单元雄关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讲读课雄关赋 。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册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五个单元,在前面的四个单元中,已经重点学习了记叙文中的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内容。这一单元重点是学习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 雄关赋是很具代表性的。作者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感情。本文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学习课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巧妙的构思。 理解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学会在阅读中展开联想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激情,理解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才是真正的“雄关”这个深刻的道

3、理。(三)重点难点:根据本单元整体阅读要求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为:学习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联想和想象。巧妙的构思。(四)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着重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结构,继续平时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训练,要学生用铅笔圈点勾画。第二遍,人人朗读。第二课时,重点讨论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讨论文中联想和想象的区别。二、说教法1、整体感知法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22、朗读法根据本文浅显易懂且富有感情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可采用朗

4、读法进行本课的教学。预习时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堂上可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也可师生体会情景,交换轮读;也可边读边议,议议读读。3、设疑讨论法此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效果甚佳,本课的重点难点“学习课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宜用此法。三、说学法对讲读课文来说,其特点是讲授与读书相结合,在读的基础上讲,在讲的指导下读。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即学法指导。讲授这篇课文,我准备指导学生运用速读法、跳读法、划读法、答疑讨论法进行学习。这几种方法的选

5、择既是根据雄关赋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可用释题法导入:山海关,又称榆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明代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登临其上,南眺渤海,波涛浩淼,北望长城,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为之气壮。而“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它盛行于汉魏六朝。现代人用“赋”作题目写文章,是借传统赋体长于铺陈描写的特色来表明文章的风格,题目中的“赋”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新课导入部分可由教师导入,也可由学生

6、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导入。通过释题,可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二)讲授新课1、让学生从整体入手,速读全篇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思路。思考三个问题:本文共写了几道雄关?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读后思考,教师试着指名学生回答。全文共写了三道雄关:思慕中的雄关,现实的雄关,心中的雄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爱国主义激情的抒发。作者的思路是:向往山海关终于看到了山海关对“雄关”含义的思考。2、跳读,思考并回答。写此关到彼关都有过渡句,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过渡句。 (第 2、11、34 小节) 。思慕中的雄关在作者儿时

7、脑海中是怎样的印象(模糊的印象) 。眼前的雄关作者又是怎样写法?如何描绘的?(总分,雄伟壮观) 。心中的雄关是什么?它是怎样的坚固。 (固若金汤)这一步主要让学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三)设疑讨论3作者放下对眼关雄关的描写而描述这种从儿时就形成的对雄关的长久思慕之情,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读者在“见到”雄关之前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受到感染,这仿佛是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预热和加温“穿戎装拍照”与雄关有什么联系?拍照背后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含义?作者抓住了拍照这一通常不为人们重视的小事,把它们联系起来,引申出拍照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作者从戎装拍照想到了雄关在历史和

8、现实中的作用。在这里,儿时的梦和穿戎装拍照便成了连接眼前雄关与人们心中的雄关的纽带。 固若金汤的雄关存不存在?什么才是“真正的雄关”?课文多次提到“这才是真正的雄关”有什么表达作用?不存在。对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意在强调“信念”是真正的雄关这一中心主旨。 这一步的设计,可用幻灯显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亦可学生提问,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再归纳整理。这种答疑讨论法,它把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具有研究讨论的性质,它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较好。(四)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的区别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

9、不散” ,而“形散”得益于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试找出文中想象和联想的片断,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回答。童年之梦想象 历史陈迹联想 戎装拍照花木兰、穆桂英联想从而得出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联想是由甲事物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也是一种表达手段。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想象是指在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新形象。朗读联想和想像的片断,体会它们的特点及区别。(五)重点掌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讨论题: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全文的一个重点。请大家找出文中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几个片断,说说这里的记叙、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学生先自己圈划,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10、文中的记叙文字跳跃性很大,不求完整,记叙的内容不是按照事情的过程,而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来按排的。文中的议论不像在议论文中那样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就事而论,对记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揭示含义,都比较简短精练,有的甚至富有哲事性。文中的抒情,有的直接抒情,情感的抒发更为浓烈,有动人心魄的地方,有的借事抒情,把情感融入到叙事之中,使事情的叙述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感情的抒发也更为自然。(六) 、整体朗读重点语段,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怀。(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2、以爱国为主题,举三个以上事实为例子,写一段文字。五、说课小结1、讲授本文启发式提问贯穿始终,它开启了学生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11、42、释疑讨论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3、默读、速读、朗读、跳读,让学生品味文章内涵之丰富,语言之优美,感情之厚重,效果甚佳。故乡的榕树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作用和地位故乡的榕树是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由住所左近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职高语文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系列的第五个单元。在前四个记叙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是重在了解和掌握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

12、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完成大纲里对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在记叙文单元阅读能力训练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让学生能从本文中领略文中像图画一般的美丽意境,着重训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让学生懂得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编者要求教师安排2 课时,我设想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之中,受到感染,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把握课文,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并尝试写作。(二)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和

13、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能指认课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段落,体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2、情感目标:能理解课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抒发的思乡之情。3、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由眼前的景物展开联想的写法,在阅读中学会引申和联想。(三)重点难点1、记叙文中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展开联想的方法3、理解“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二、说教法和学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中的源头活水” ,只有抓住活水源头,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传统教学意义上师生面对面的单一的讲授,对改5善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而言

14、,显得越加力不从心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课堂互动的活水,因此,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拟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法、朗读法、揭示法。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较长的记叙文(散文) ,文章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用诗人的语言绘声绘色,抒发感情,创造出了诗一般的意境。为体现以上特点,拟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适当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采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渲染浓浓乡情的氛围,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从朗读中体味把握课文,然后将阅读、讨论和写作结合起来。学习由此及彼的联想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

15、教学中来。三、说课前准备(一)教师的工作“要使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全面、细致的备课工作。包括吃透教材、教参,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结合本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还需写作一篇下水作文故乡的供学生参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工作还包括下列操作性较强的工序1、设计课件,包括音乐秋天的落叶 ,表达思乡情的歌曲那就是我 ,画面(符合课文内容的闽东特有的风光,提示文字以及配乐朗颂的录音。)2、布置预习作业(二)学生的课前准备1、对照阅读提示,熟读课文,掌握注释里的字词,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出好的句子和段落。2、思考问题(问题 1、课文开头是

16、如何触景生情的? 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人和事?为如何要选择这些材料?)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营造氛围。( 播放思乡歌曲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二)导入课文1、(音乐) “秋天的落叶,排箫声”情景导入引子:人生的道路崎岖漫长,起点站是童年。无论走到哪里,乡土的情结是永远不会褪色的。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两棵苍老的榕树竟撩起了祖籍福建的香港作家黄河浪无尽的思乡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任思绪翻飞,飞向作者那故乡的榕树,一起重温童年的温馨。2、屏幕显示课题:故乡的榕树背景音乐那就是我 。简介:1979 年本文曾荣获香港首届中文文学散文组冠军,被海内外+余家报刊转载。(

17、三)检测预习6多媒体显示字词,要求注音及解释,(四)讲授新课1、在音乐中分组自读第一部分(1) 低声朗诵 1-3 段,准备回答:课文由眼前的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请找出文中眼前景和故乡情相互联系的段落和其中起主要联系作用的词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A 眼前的景有哪些?B 如何触景生情?C 师朗读描写两地榕树的两段文字,同学默读,注意停顿,重读,体会作者对两地榕树的感情。D 示范朗读后,学生讨论语言的美提示:朗读要注意什么?a .重读修饰性词语。 b.停顿 c.感情基调,浓郁的思乡之情。(2)集体朗读 音乐排箫“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3)师生小结:(13)运用联想,由此及彼,由住所左近的两

18、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开始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2、分析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讨论、揭示掌握该部分内容(这一步骤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展开联想与文章中心之间的关系)(1)作者的思绪已飞落在故乡的榕树上,作者除了描绘大榕树外,还围绕着故乡的榕树写了哪些景物?学生抢答(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 ,能否删去景物前的修饰词,为什么?( 不能具体、形象、动人)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 (闽东特有的风光) 。(2)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很多景物,还写了哪些人和事,对照课文与多媒体展示的五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510 段内容,并说说选择这段材料有何作用?(3)小结,510

19、 段,回忆了在树上划船、蛇精、折榕树条、夏日乘凉等往事。作者选择了这么多材料,都与榕树有关,同时,写景、状物、记事、写人,紧扣中心,写出了故乡的淳朴可爱可亲,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3、在背景音乐中学生阅读最后部分(1113 段) ,师生共讨: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通过对榕树的回忆来表现的。课文为什么要以榕树为中心来写?文章以“故乡的榕树呀”这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有什么作用?(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寄情于物的写作特色) 。以故乡的榕树为记叙的中心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寄情于物的写法。作者从美好的回忆回到现实中来,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 ,游子思乡,情深意浓。最

20、后一声呼唤,照应了题目,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省略号,把未写的千般怀念,万般情思包容进去了。背景音乐 作者在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擅长绘画,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用如诗如画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抒发了浓浓的乡情,请你在课文中找出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或段落各一,组内7互相交流,然后小组内朗读,选一段优美的抒情语段,派代表朗读(目的是围绕本文训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并体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其他组作评价,再齐读 12 个优美名句段。4、归纳小结及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1)板

21、书设计故乡的榕树(黄河浪)文章结构一、(12) 写眼前 引子:吹哨音 乡愁二、(310) 写过去 物 事情,围绕中心三、(1113) 写眼前 篇末点题,情思不尽游子爱乡思乡的触发点:榕树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2)写作特点a、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b、诗一般的语言,描摹景物,抒发感情。c、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d、联想(3)“思乡情”的普遍性意义:从诗经开始,一曲曲缠绵凄婉的乐章便荡起了不绝的回音。在当代, “乡愁”更是港台作品的一个突出的主题,作者把这种感情的抒发放置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下,表现出本文所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既体现了炎黄子孙传统的民族感情

22、,又蕴含了当今港澳同胞的现代意识。5、作业本文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借物抒情,前后呼应,浓浓的乡愁已融化在长长的省略号里,说不完道不尽 这篇文章写得这么好,那么就让我们也来写一写,忆一忆故乡吧!请同学们课后以家乡的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散文,要求运用由眼前景物展开联想的方法。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尤其是描写和抒情。(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不要写成一般的说明文 发下讲义,看看老师所写的下水作文 。屏幕显示 以榕树为背景,配以思乡歌曲那就是我榕树8五、说课小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带动学生学习情绪,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与小组评议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体现文章浓浓的思乡情。通过适当

23、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会怎样学,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多方面多方质疑,分析综合学会联想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和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作用和地位离太阳最近的树是职高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文章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话题,但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顺着时间顺序,向读者叙述了一个 30 多年前的故事。文章不长,却能使人一下子就怦然心动,更使人长久地穆然沉思。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职高语文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五个单元。在前四个记叙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写景和状物,叙事和记人,中心和材料,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是重在了解和掌握记

24、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结合课文了解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尝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完成大纲里对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在记叙文单元阅读能力训练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理解课文运用引申和联想,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了解这文章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曲悲歌,编者要求

25、教师安排 2 课时,让学生在“读”和“议”中受到感染,加深理解。通过这个例子的学习,通过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 ,这离太阳最近的绿树,感悟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万物的生存发展是相依相存的。(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点。2、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9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三)重点难点1、引申和联想2、叙事和描写融于一体的写作特色二、说教法和写法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文章不长,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好象听到了作者深沉的咏叹,使人有心灵的震动。一篇好课文本身是活生生的东西,文质兼美,具有耐人寻味,令人

26、深思的丰富内涵,只有亲自去领略和感受才能获得。如果只凭教师作概念化的讲解,干巴巴的分析,那还有什么味道呢,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师的点拔和启发下,口心并用,优化阅读过程。朗读和吟诵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教学时拟结合目标呈现法,诵读法、阅读法、采用设疑提问师生互动讨论法。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希尔在他与斯通合著的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认为:“积极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核心因素” 。这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学什么的问题,一上课就亮出目标,二是学生目标,即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恰当的切入方式引导他学

27、会怎样去学,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还要注意知识等级的问题,设置问题注意有层次,有梯度,有难题、中、容易题,将学生大致分为好生、中生、差生,可以让差生回答容易题,或中等难度的题,以此类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跳一跳能够够着,从而培养起积极探寻新知识的心态,更可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与阅读目标相关的问题记录到笔记本上,然后围绕本课目标自由提问,师生互答,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使每种层次上的学生都在这种思考、发问、求解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发展思维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此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师生互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三、说课前准备(一)

28、教师的工作教师不仅要备教材,阅教参,收集有关资料,设计所有与课文有关的问题,难中易分等级有梯度,而且要备学生,将学生亦分为好中差三级,估计哪些问题是好生能答出的,哪些问题是差生能答出的,哪些问题通过点拔,学生跳一跳能答出,还有哪些问题是学生有可能提出来的。作好充分准备,上课才能灵活机动,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以教学目标,要求通读全文,并围绕目标质疑、自答。(二)学生的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质疑字词 3、围绕教学目标及练习课后设疑、自答。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0(激情导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渴求,引发思考)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它孕

29、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的绿树,当代作家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也是一曲悲歌。(二)讲授新课1、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作者怎么描写它?“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以下几小问题)A、文章的主人翁是“红柳树 ”作者歌颂了它的什么?体现在哪些地方?歌颂它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

30、 5000 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廖” “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它们如盘卷的全局,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象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B、为什么说“微笑”一词生动表现了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微笑”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C、这些都是歌颂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别的精神?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 ”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师小结:红柳是高原上的

31、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地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庞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为什么说这是一首悲歌?(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A、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和了它的结局,哪些话暗示了它的结局。“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同在。 ”B、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是一出悲剧,但更可悲的是什么?(生讨论 2 分钟左右)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C、从哪里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人们

32、宁愿花费很大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 11、师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其中深刻的思想,作者并没有明白的说出,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4、就本文的写作特色提出要求:找出本文平静地叙述的例子a、文章开头那个 30 年前的故事,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c、使用炸药的过程。 本文的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请大家讨论 5 分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 5 个,描写句 5 句。描写句:“这世界的第三极” “它们有着铁一样”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 “红柳通常都是” “它们如盘卷” 比喻句:“它的根象”

33、 “红柳如同冰山”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 “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缕空的” “好似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 学生对上述回答进行评价。5、学生提问: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比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它们的相似点,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底下,它赞美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的贡献。 (三)总结全文:作者赞其精神,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不!应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卫士。(四)作业: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的

34、含义。设计目的:在总体把握课文中心的基础上理解标题含义,训练学生理解和阐释的能力。课后练习一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记叙文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揣摩能力。先作环保知识补充介绍,再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某个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与现实结合,与生活联系,扩展知识面,有一种大语文观,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阅读时展开联想的能力。五、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12颂歌 悲歌(平静) (深沉)板书简洁,但对比强烈,揭示了本文特色,引人思考六、说课小结在分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提出的问题,以问题带动全篇学习,通过朗读进入情景,通过阅读与思考,互相讨论互

35、相启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含蓄隽永,叙述之中融入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人类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正确看待环境问题。分梯度设置问题,通过质疑与点拔,使好生吃饱,差生吃了。第二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作用和地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鲁迅,文章通过指出对方“以偏概念”的逻辑错误来反驳对方的观点,指出反动统治者不但失掉了自信力,而且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然而从古至今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才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从而否定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36、第二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反驳,也是职高语文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序列的第三个单元。在前两个议论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论点和论据、证明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重在了解和掌握议论之中的反驳。本单元安排在“证明”单元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分别认识议论文体的两种类型:立论与驳论。教学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会反驳不同意见的方法,认识到反驳对方观点要抓住要害,重在分析说理;反驳时还要阐述自己与对方观点相反的意见。教学本单元,要根据驳论和立论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能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上内容,把握作者抓住要害揭露对方的批驳方法,体会作者揭露反动派和讴歌革命者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语言犀

37、利尖锐,领会鲁迅杂文的特色,编者要求教师安排 3 课时,通过课文示范,习题训练,教师评点等途径,将研究性学生带入课堂,通过思路法介绍反驳方法,通过点拔指导法和比较法扩展阅读,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二、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习课文抓住对方观点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批驳的方法。2、了解课文驳论和立论并重的论证特点。3、认识课文结构谨严的特色。13三、重点难点1、抓对方要害进行批驳的方法。2、驳论与立论的联系与区别。四、说教法和学法让学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很重要的一条途径,选好突破口是体现教学总体构思的重要一环。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思维逐

38、步趋向成熟,开始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对高二同学而言,抽象思维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议论文所提示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摆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的价值,进行议论文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更加准确,更加严密。另外,议论文的观点,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社会现象所发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无法再现,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因此必须填平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代沟” ,所以教学时,拟采用比较法(扩展阅读 )并将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同时运用“三主六环节”的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

39、以理论知识为教材主线的“三主”新结构,采用定向自读讨论答题作业总结六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有所得,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五、说课前准备(一)师生到阅览室或自己查资料,查阅鲁迅生平,归纳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二)教师设计学生自读所需的问题。(三)学生预习课文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新旧知识联系,检测研究性学习成效来导入课文。)1、根据所查资料谈鲁迅生平,及与之有关的文字常识,回忆以前所学的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 拿来主义)。2、谈谈对鲁迅杂文语言风格的初步认识。(尖锐犀利,幽默风趣)3、导入本文。定向,亮出教学目标。(二)自读、讨论自读提纲(三个

40、问题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列出课文的基本结构图(前后桌可互相讨论 )课文是怎样抓住对方的要害,针锋相对地预以批驳的。文章第二部分在批驳对方的同时,从正面确定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从而做到了立论与驳论并重的?(三)点拔、答疑1、基本结构图142、质疑讨论点拔鲁迅如何树起批驳的靶子?论点论据一起揭出。谬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依据:第一段的三个“是事实”然后抓住对方的什么“破绽”(论点论据,还是论证?)进行批驳?论证,对方的论证不合逻辑。三个“是事实”作为论据,不能推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要驳倒对方错误的观点,必须从正面确定自己的正确观点,即正面立论,针锋相对,驳论

41、与立论并重。鲁迅的正面观点是书上的哪一句,划出来。“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提出正面观点之后摆出什么论据来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以反证对方论点的错误?精读 68 段,在划线部分填写下表中第 2 层的正面论点与论据。形成板书:3、小结:(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驳论文三步法。针对性的批驳; 正面立论、针锋相对;引据论证,深入批驳。(2)我们可以明确驳它与立论的联系与区别:不同之处:一般立论文只须提出自己的主张,而驳论必须针对对方的错误言论,提出理由将其驳倒,通过批驳来确定自己的论点。相同之处:驳论实际上和立论密切相关,在分析、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必定要阐释与

42、之相反的正确观点,同时反驳也要重在分析说理。(3)中心与写作特色:本文作者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了义不辞严的批判,抓住对方论据推不出论点以及以偏概全的要害批驳对方,语言尖锐犀利,亦庄变谐,结构谨严,驳论与立论并重,抨击了国民党,歌颂了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4、作业:(1)熟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段,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各类人具体指什么人?(体会鲁迅的笔调由上文的幽默讽刺变为热情赞颂,体会爱憎分明的失掉的是“他信力”1、第一层 批 发展着“自欺力”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2、第二层 古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论据: 舍

43、身求法的人 脊梁 有确信,不自欺今 前仆后继地战斗15感情,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哪些人)(2)对课文中各句“中国人”的含义进行正确分类。文中的中国人含义有泛指,有指反动统治阶级及御用文人,有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群众,设计此题目的是提高学生辨析能力,体会作者在同样的指称下潜伏着的鲜明的感情倾向,明确哪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4)课外阅读鲁迅杂文文学和出汗 ,比较两篇驳论文写作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七、说课小结:通过课外阅读,将研究性学习带入课堂,填平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使新旧知识构成联系,通过“三主六环节”语文课题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通过点拔指导,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区别

44、,学会驳论的方法,体会鲁迅杂文语言幽默犀利的风格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不求甚解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作用和地位不求甚解是职高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记。它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不求甚解反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提出这是对“不求甚解”的一种误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本文所在的第二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反驳,也是职高语文议论文阅读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三个单元。在前两个议论文单元中,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论点和论据,证明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单元则重在了解和掌握议论文中的反驳。本单

45、元安排在“证明”单元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分别认识议论文的两种类型:立论和驳论。教学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会反驳不同意见的方法,认识到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抓住要害,重在分析说理,反驳对方的观点,还要阐述自己与对方观点相反的意见。(教学本单元,要根据驳论和立论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驳论实际上和立论密切相关,在分析、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必须要阐释与之相反的正确观点,同时,反驳也要重分析说理,这都是它们的相同之处。立论是直接阐述论点,驳论则是通过反驳某一个观点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驳论不同于立论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以上内容,体会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怎样把一个道

46、理讲透,同时体会本文与上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言风格的不同,编者要求教师安排 2 课时。(二)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体会“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3、认识课文分析具体,选例典型的特色。16(三)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论证思路2、难点:体会“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学习并运用求异思维的方法立论,并能有所创新。二、说教法和学法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锻炼自己,最终在教师的

47、点拔指导下获得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质疑”的过程,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本文作者就是采用了质疑的方法把道理讲透的,就是采用了求异思维法使人耳目一新的,所以教学本文时,拟结合目标定向法、朗读法、思路导读法,通过精讲点拔,让学生用质疑的方法,求异思维的方法学习课文,掌握辩证看问题的方法。三、说课前准备师:熟悉教材,认真备课,写一篇也谈“不求甚解” 的下水作文,同时亮出教学目标,布置预习。生:1、预习课文(用现代汉语解

48、释课文中引用的文言语句,理解题目意思,围绕教学目标,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2、围绕质疑与求异思维的方法,结合课文、课外阅读一些资料。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旧知识联系)复习与新授课有关的知识,导入新课。(议论文结构、三要素、论证方法、论证方式之立论、驳论),这种“温故知新 ”的导课方式,注意以旧带新,使学生感到新课非但不陌生,反而很亲切,会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二)检查预习1、解释文中引用的文言字词。(为体会“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不把事物割裂开来,而是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2、简介作者及作品。3、请同学说说与“求异思维”有关的知识。(先讨论,再归纳,可加深印象。)(三)速读全文(四)教师归纳求异思维也就是反弹琵琶,一般演奏琵琶,都是前身竖抱弹拔,然而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却有后背背着倒竖的琵琶而反弹的飞天,这种姿态使人耳目一新。摆脱某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去理解某一事理,就有可能会翻出新意。 “不求甚解”在常人的理解中,原是指“读书不善于字斟句酌,后指读书不认真,不深入,只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 ”由于邓拓运用了求异思维,使这一词语翻出了新意,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文章反17弹琵琶,就其根本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在议论文中运用求异思维的方式立论,可以开拓思路,从多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