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45.ppt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月下独酌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44.ppt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7咏月诗三首月夜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42.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苏轼咏月诗文水调歌头中秋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9.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苏轼咏月诗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41.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8.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月诗两首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5.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逢入京使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0.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鉴赏评论乡愁诗二首渡汉江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1.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鉴赏评论送别诗三首别董大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2.ppt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鉴赏评论送别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3.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鉴赏评论送别诗三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课件北师大版20180831134.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杜甫《月夜》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 ( 711-770)杜甫,字 [ ],唐代著名诗人。 诗中尝自称诗中尝自称 。。曾做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世称 。 晚年携家出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蜀,病死湘江途中。杜甫后人称之为 “ ”,他写的诗被人誉为 “ ”。杜甫诗的风格是 [ ]。 子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杜工部杜工部少陵野老少陵野老• 杜甫,襄阳(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出生于 奉儒守官 之家,祖父 杜审言 为初唐著名诗人。他有着 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 ,但命运多舛( chuǎn) ,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 忧国忧民 ,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反映;而且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画面,故称 “诗史 ”。• 在诗歌创作上 各体兼工 ,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后人称为 “诗圣 ”。• 其诗 “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染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 《 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 ), 为诗中集大成者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漫游( 712 —746 年)即诞生到 35岁,。2、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 35岁至 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三年。 4、飘泊西南时期( 760—770 ) 49岁至 59岁去世。杜甫简介: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1、读书游历时期杜甫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此时正处于开元盛世,杜甫 24岁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及第,于是游东岳,去齐赵、洛阳、梁宋,与李白、高适等同游。此阶段代表作 《 望岳 》《登衮州城楼 》《 赠李白 》 等。2、困守长安时期杜甫在长安十年,但一直未能实现他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落得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境遇。此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代表作: 《 兵车行》《 丽人行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等。3、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安顿好家人,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目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记载。不久他投奔凤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此后四年左右,由于政权倾轧与战事发展的缘故,历经多次去职与复职,最后去了秦州。代表作有 《 月夜 》《 春望 》《 北征 》《 羌村三首》 ,著名的 “三吏 ”—— 《 新安吏 》《 潼关吏 》《 石壕吏 》 和 “三别 ”—— 《 新婚别 》《 垂老别》《 无家别 》 等。4、漂泊西南时期安史之乱中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也是他的诗歌最闪耀光芒的时期。杜甫入川后,就在成都卜居,经营草堂,先后得到亲友的资助,生活比较安定。后被推荐任命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仅任职半年,后又到夔州寓居,这段时间生活安定,创作颇丰。荆湘漂泊,是杜甫一生的最后阶段。他离开夔州后,东下江陵、公安、岳阳、长沙等地,由于长沙战乱,杜甫匆忙带着妻儿逃亡郴州。途中,洪水暴涨,生活困难,终于病死舟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蜀相 》《 春夜喜雨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武侯庙》《 八阵图 》《 登高 》 等。我们曾经学过和杜甫诗有:• 1、 《望岳》• 2、 《春望》• 3、 《登高》• 4、 《江南春绝句》• 5、 《春夜喜雨》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江南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知人论世• 天宝十五载( 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 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回顾: 有关月亮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 -王建 《 十五望月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苏轼《水调歌头》月夜月夜思考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为什么这一首五律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月 夜kān今夜 鄜州 月,闺中只 独 看 。 (地名,在今陕西富县) 守望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 长安。香雾云 鬟 湿 ,清辉玉臂 寒 。(古代妇女梳的一种环形的发髻)何时倚虚 幌 ,双照泪痕干 ?帷幔一、读诗题找信息二、抓意象抓情语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1.鄜( 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2.闺中:内室。 3.怜:想。4.未解:尚不懂得。 5.云鬟 (huán ):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6.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7.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8.虚幌 (huǎng ):透明的窗帷。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妙语绘诗:•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而你在鄜州却只能一人 独看 。• 我遥想那些可爱幼小的儿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的心情!• 夜深露重,你乌云般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曾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 照干我俩 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1、 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提示:提示: 用 换位思考法(对写法) 来写,撇开自己从别人入手 ,以虚衬实。想象妻子在鄜州独对明月,,以虚衬实。想象妻子在鄜州独对明月,痛苦挂念丈夫的情景,实际上是暗写自己在长安正独痛苦挂念丈夫的情景,实际上是暗写自己在长安正独对明月,深切地惦念妻子。对明月,深切地惦念妻子。 从妻子一方落笔,设身处从妻子一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替妻子着想,更深切地表现了对妻子的担心、思地地替妻子着想,更深切地表现了对妻子的担心、思念。念。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月夜月夜不言长安忆鄜州 ,而言鄜州忆长安,此为 “翻过一层法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2.问: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 “独看 ”呢? 月夜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问: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 “独看 ”呢? 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 。月夜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 “忆长安 ”,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 “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 “不解忆 ”反衬妻子的 “忆”,突出了那个 “独 ”字,又进一层。一是说 儿女年幼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说 儿女年幼不理解母亲看月思念父亲的心事 。凸显 “只独看 ”: 更显 “闺中人 ”孤独、冷清、无助“未解忆长安 ”有 两层意思:联想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月夜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有人说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一联中有 两个字 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是 “湿 ”和 “寒 ”。一 “湿 ”一 “寒 ”可触可感,形象生动; “湿 ”写云鬟, “寒 ”写玉臂,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 “独看 ”之久。 “湿 ”和 “寒 ”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表现诗人 对妻子的情深爱切 ,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联想妻子的愿望,亦即自己的愿望。“照 ”字应 “月 ”字, “双 ”字应 “独 ”字, “双照 ”与 “独看 ”对举成文, 由虚入实 , 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月夜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 ”而泪痕始干,则 “独看 ”而泪痕不干, 意在言外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 《 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 学习目标1、 感情朗读,熟能成诵 。2、把握词意,领略意境。3、理解苏轼,体会感情。唐诗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 “新声 ”(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 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 “俗谣俚曲 ”,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对月吟诗,走近苏轼【【苏轼苏轼】】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唐宋八大家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影响。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 ---席慕容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朗读训练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 韵脚 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 /几时 /有?把酒 /问 /青 天 。不知 /天上 /宫阙,今夕 /是 /何 年 。//我 /欲 /乘风 /归去,又恐 /琼楼 /玉宇,高处 /不胜 /寒 。 //起舞 /弄 /清影,何似 /在 /人 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大声朗读三遍,读顺,难字查字典或作好标记。 2、对照注释理解每一句的意思,不明之处铅笔圈画。 3、领略词的意境之美,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精彩来自细节,好问题来自智慧的头脑,提出问题 !思考讨论自学文本让知识升华让思想共鸣让心灵通达—— 序言中, “中秋 ”、 “兼怀子由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词语解释:把酒:端起酒杯。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不胜:经不住。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何似:哪比得上。转朱阁,低 绮 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 不该。何事:为什么。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此事:指人的 “欢 ”和 “合 ”和月的 “晴 ”和 “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欣赏品味读句品味( 1)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 (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月圆人不圆 ”的遗憾之情和 “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心愿。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上阕:下阕:望月(写景)怀人(抒情) 思考讨论三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虚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宫阙(琼楼玉宇)四 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想象 :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上阕: 望月(写景)下阕: 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想象 :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作业:1 、背诵、默写这首词。2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思绪万千 ……读书: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古有一人一生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苏轼苏轼 (( 1037—— 1101))字字 ____,号,号 ________,,唐(朝代)四川眉山人,唐(朝代)四川眉山人, 与与其父其父 _____、其弟、其弟 _____,并,并称称 “三苏三苏 ”,为,为 “唐宋八大唐宋八大 家家”之一。之一。 子瞻子瞻 东坡居士东坡居士北宋北宋苏洵苏洵 苏辙苏辙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 “新法 ”,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 ”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户,欣然起行。 念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寝 ,, 相与相与 步于中庭。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交横,盖竹柏影也。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者耳。苏轼承天寺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 “ 南禅寺 ” 。北宋景德四年( 1007年 )赐名承天寺 ,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 月台 ”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承天寺大雄宝殿承天寺承天寺甬道甬道承天寺承天寺庑庑 廊廊陀罗尼经幢陀罗尼经幢(宋)(宋)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遂( suì) 寝( qǐn) 藻( 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l念 无与为乐者l遂至承天寺l相与步于中庭l怀民 亦未寝l盖竹柏影也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翻译下列句子1、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 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翻译下列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欲睡 → 起行 → 寻张怀民 → 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 → 抒怀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 —— 至( 承天寺 ) —— 寻 (张怀民) —— 步(中庭)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句中无一个 “月 ”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 ”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 — 积水空明•竹柏 — 藻荇交横 比喻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讨论Ø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Ø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2、你认为、你认为 “闲人闲人 ”是指什么样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3、、 “闲人闲人 ”指谁?为何自称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闲人 ”?? “闲人闲人 ”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 ”、 “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欣喜之情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 闲适“闲人 ”: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 “闲 ”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月色入户 —— 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 —— 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点明其闲欣然 贬谪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反差←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两层意思:• ① 表现自我安闲 自适 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② 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老师的评价:“闲人 ”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 “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老师的评价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 “闲中趣 ”,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 “余裕 ”。“闲人 ”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有文章中句子回答。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扬 。。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唐诗具有哪些精神内涵?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然后分条回答。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 唐诗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有怎样的关系?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 讨论:唐诗对今天的时代具有怎样的价值?请了解文中所引用诗句的出处,并掌握这些优美的诗句!月 诗 两 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李益(公元 748- 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 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 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 回乐峰前 /沙似雪,• 受降城外 /月如 霜 。• 不知何处 /吹芦 管 ,• 一夜征人 /尽望 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 ,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 :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 :乐器名 ,这里指笛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 “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 “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 思乡 情愫。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如果说 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 ,蓄而未发 ;那么 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 ?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 “不知何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 “一夜 ”和 “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赏 析• 这首诗写得 有色有声有情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 诗情、画意和音乐 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诗意在 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鸟鸣涧 (王维 )• 人 闲 /桂花 落,• 夜 静 /春山 空 。• 月 出 /惊山 鸟 ,• 时鸣 /春涧 中 。作者介绍• 王维( 701— 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他是诗人,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他还精通音乐。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他的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因此 他和孟浩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 “王孟 ”。作者介绍• 他的山水诗呈多种风格,如 《 汉江临泛 》 、 《 终南山 》 等诗很浑壮,而 《 山居秋暝 》 等又清幽淡远。还有一些边塞诗,写出边塞苍茫的景色,也很壮观。其田园诗多表现隐居田园之乐,如 《 渭川田家 》《 春日田园作 》 等,静谧、闲适的情调较深,但也写出了农村朴素的自然美。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主要指他的山水田园诗。他用五、七言绝句形式写的送别、乡思等的抒情诗也颇有情韵,如 《 渭城曲 》 、 《 相思 》 和“清风明月苦相思 ”那一首,当时就被乐工配乐歌唱,流传甚广。有 《 王右丞集 》 。【 题解 】• 此诗为王维因其友皇甫岳的云溪别墅而写的组诗 《 皇甫岳云溪杂题 》 五首之一,亦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春山夜静,桂子轻落,月鸣鸟飞,时鸣春涧的美好景色。• 皇甫岳,其人已不可考;鸟鸣涧,或有人认为是云溪别墅中一处景点之名称。•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鉴 赏 分 析• 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鉴 赏 分 析•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 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鉴 赏 分 析• 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 “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可见还是后来居上。逢入京使 岑参作者 作品赏析• 岑参( cén shén), 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 边塞诗人 。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岑参赴安息,充任节度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而这首诗便是在西行途中所作。• 其诗歌富有 浪漫主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 擅长七言歌行 。•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 这首诗叙事了诗人在赴边途中的一个生活场景:旅途劳顿,边地荒远,正好碰到一个返回京都的使者,立马而谈,互叙寒暖,诗人于是请他捎个平安的口信回长安。全诗抒发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注释与译文逢入京使 ① 故园 ② 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③ 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 ④ 君传语 ⑤ 报平安 。注释 ∶①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③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④ 凭:托。⑤ 传语 :捎口信译文: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故园东望路漫漫 ”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 ”指自己的家园, “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 “路漫漫 ”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 “漫漫 ”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 ” “ 逢 ”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没有纸笔 ,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 “报平安 ”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 ”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课后小练• 这是一首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岑参的 《 逢入京使 》 所表现的就是 ,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请问在岑参的 《 逢入京使 》 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哪两句? • 《 逢入京使 》 通过对 的描写表达了是人远涉边塞的思乡之情 渡汉江宋之问作者了解• 宋之问( 656? --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宋之问特别擅长五律,对后世影响很大,正如严羽在《 沧浪诗话 诗体 》 中说: “风雅颂既亡,一变为骚体,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边而为沈、宋律诗。 ”所以,其诗歌深受时人的喜爱。诗作背景• 它是诗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渡汉江宋之问v岭外音书断,v终冬复历春。v近乡情更怯,v不敢问来人。文本细读•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首句 “岭外音书断 ”,起句诗人就表现了贬居之地的荒僻。诗人通过音书断,不但暗示了生活的艰苦,而且表现出与亲人没有联系所产生的离亲别乡的思念之痛。 • 次句 “经冬复历春 ”,这一句紧承上句,写诗人自己在岭南的凄苦的生活状况。 • 第三、四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主要写诗人即将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活动。 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诗人被贬久离家乡而逃归途中时的矛盾心理。 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的语言浅近,但蕴含的意义很深刻,特别是通过心理的描写,在运用反常手法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王维简介][王维简介]( 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世称 “王右丞 ” ,和孟浩然并称 “王孟 ”。 作品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 》《 鸟鸣涧 》《 相思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唐唐 ]王维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注 释① 使:出使。② 浥:湿 润 。③ 更尽:再 饮 完。shè(宿舍 ) shě(依依不舍)jūn (君子)舍舍君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 陕西 咸阳 市东北,渭水北岸。 浥:( yì): 湿润 。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解答解答• 前两句写离别时的景色,地点是( ),季节是( ),从哪里可以看出? “柳”与 “( )”谐音,暗含( )之意,你感觉这景色如何?城渭春季留 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翠色欲滴。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和 。地点 时间 环境气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君:指元二。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更:再。 故人:老朋友。 更尽:再饮完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 甘肃 省 敦煌县西南,古代跟 玉门关 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 元和郡县志 》 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更 ”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表。《《 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 是关于友情的是关于友情的一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情一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诗句呢?的诗句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唐代]白居易白居易天涯若比邻。海内存知己,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