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实验中学 2012-2013 学年高二 9 月月考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1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B电子运动的速率越大,电流越大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D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2对于常温下一根阻值为 R 的金属电阻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若将电阻丝均匀拉长为原来的 10 倍,则电阻变为 10RB常温下,若将电阻丝从中点对折,电阻变为
2、 R/4C加在电阻丝上的电压从 0 逐渐加大到 U,则在任意状态下的 U/I 的值不变D若把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电阻丝的电阻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3.在静电场中,一个带电量 q=2.010-9C 的负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在这过程中,除电场力外,其他力做的功为 4.010-5J,质点的动能增加了 8.010-5J,则 A、B 两点间的电势差大小为:( )A.210-4V B.1104V C.4104V D.2104V4.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放着带电小球甲和乙,若它们的带电荷量的关系是 q 甲 =4q 乙 ,质量关系电 m 甲 =3m 乙 ,则它们在库仑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
3、之比是:( )A. a 甲 :a 乙 =1:12 B. a 甲 :a 乙 =12:1C. a 甲 :a 乙 =1:3 D. a 甲 :a 乙 =3:45.如图所示,在 a、b 两点固定着两个带等量异种性质电的点电荷,c、d 两点将 a、b 两点的连线三等分,则:( )A.c、d 两点处的场强大小相等B.c、d 两点处的场强大小不相等C.从 c 点到 d 点场强先变大后变小D.从 c 点到 d 点场强先变小后变大6.两个等量异种电荷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有 A、B、C 三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点电势比 b 点高Ba、b 两点的场强方向相同,b 点场强比 a 点大Ca、b、c 三
4、点和无穷远处等电势D一个电子在 a 点无初速释放,则它将在 c 点两侧往复运动7.某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 C,带电量为 Q,相距为 d,今在板间中点放一个电量为 q 的点电荷,则它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为( ) A B C D2kQd24kqd28质量为 m 的炮弹飞出炮筒时速度为 v,炮筒长 L,设火药对炮弹推力恒定不变,则( )A火药推力对炮弹做功为 mv2 B火药推力的平均功率为 mv3/4LC火药推力的大小为 mv2/2L D炮弹在炮筒中运动时间为 L/v9如图所示,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定滑轮质量不计) ,绳两端各系一小球 a 和 ba 球质量为 m,静置于地面;b
5、 球质量为 3m,用手托住,高度为 h,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 b 后,a 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A h B15h C2h D25h10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把 B 板固定, A 板向右移动逐渐靠近 B 板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说明的问题是A静电计指针偏转角 变大,说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大B静电计指针偏转角 变大,说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小C静电计指针偏转角 变小,说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大D静电计指针偏转角 变小,说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变小 11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12如图所示,P、Q 是两个电荷量相等的
6、正点电荷,它们连线的中点是 O,A、B 是中垂线上的两点,用 EA、 EB、 A、 B分别表示 A、B 两点的场强与电势,则:A EA一定大于 EB, A一定大于 BB EA不一定大于 EB, A不一定大于 BC EA一定大于 EB, A不一定大于 BD EA不一定大于 EB, A一定大于 B二、实验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19 分)13.( 4 分)在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 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 F与弹簧的形变量 x 作出的 F x 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
7、系数为 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 。PQO A B打点计时器 纸带夹子重物14.( 2 分)如图所示,正方形 ABCD 处在一个匀强电场中,电 场线与正方形 所在 平 面平行已知 A、B、C 三点的电势依次为 A=6.0V, B=4.0V, C=-2.0VD 点的电势 D= V. 画出过 A 点的电场线15.( 4 分)相距 L 的两个点电荷 A、B 分别带的电荷量为+9 Q 和 Q,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 C,使三者在库仑力作用下都处于静止状态,问 C 所带的电荷量_,电性为_16 (9 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所用的电源为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为 6V
8、 的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痕进行测量,即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下面列举了该实验的几个操作步骤:A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直流输出”上;C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D先释放悬挂纸带的夹子,然后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带;E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F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增加的动能其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或者操作不当的步骤是 (将其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在横线处)(2)利用这个装置也可以测量重锤下落的加速度 a 的数值如图所示,根据打出的纸带,选取纸带上的连续的五个点 A、 B、 C、 D
9、、 E,测出 A 距起始点 O 的距离为 s0,点 AC 间的距离为 s1,点 CE 间的距离为 s2,使用交流电的频率为 f,根据这些条件计算重锤下落的加速度 a_(3)在上述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发现,重锤减小的重力势能总是大于重锤动As2s1B C D Es0OAB CD能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重锤下落的过程中存在阻力作用,可以通过该实验装置测阻力的大小若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公认的较准确的值为 g,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试用这些物理量和上图纸带上的数据符号表示出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 F 三、解答题(本题共 3 小题,33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
10、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 (10 分)如图所示,光滑斜面 AB 与光滑水平面 BC 平滑连接。斜面 AB 长度 L=3.0m,倾角 = 37。一小物块在 A 点由静止释放,先后沿斜面 AB 和水平面 BC 运动,接着从点 C 水平抛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水平面 BC 与地面间的高度差 h=0.80m。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sin37=0.60,cos37=0.80。不计空气阻力。求(1)小物块沿斜面 AB 下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a;(2)小物块到达斜面底端 B 时速度的大小 v;(3)小物块从 C 点水平抛出到落
11、在地面上,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的大小 x。18. (11 分)如图所示,由光滑细管组成的竖直轨道,两圆形轨道半径分别为 R 和 R/2 ,A、B 分别是两圆形轨道的最高点,质量为 m 的小球通过这段轨道时,在 A 处刚好对管壁无压力,求:(1)小球通过 A 处时的速度大小;(2)小球通过 B 处时的速度大小;(3)小球在 B 处对管壁的压力大小。19.(1 2 分)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 3/4 圆弧形光滑轨道半径为 R,A 端与圆心 O 等高,AD 为水平面,B 点为光滑轨道的最高点且在 O 的正上方一个小球在 A 点正上方由静止释放,自由下落至 A 点进入圆轨道并恰好能通过 B 点,最后落到水
12、平面 C 点处求:(1)小球通过轨道 B 点的速度大小;(2)释放点距 A 点的竖直高度;(3)落点 C 与 A 点的水平距离hC BA参考答案:1.C 2. BD 3. D 4.C 5.BD 6. BC 7. C 8. ABC 9. B 10.C 11. B 12.D13.200N/m;(2 分)由于弹簧自身有重力( 2 分)14. D= 0 V. 图略15. 9Q416.(1)BCD ( 3 分) (2) 或 ( 3 分)4)(212fsa(3) 重锤的质量 m ,( 1 分) 或 ( 2 分)(212fg120sfmg17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asin ( 2 分)解得: 2/0.6
13、siga ( 1 分)(2)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2igLv ( 2 分)解得: m/s.nv ( 1 分)(3)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tx0 ( 1 分)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2gh ( 1 分)上述、两式联立,解得: 4.vx ( 2 分)18. (1)在 A 点用牛顿第二定律: mg=m ( 2 分)RA( 1 分) gRv(2)从 A 到 B 机械能守恒 ( 2 分) 21BAvg( 1 分)vB3(3) ( 2 分) ( 1 分) /2RvmgNBmgN5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球在 B 处对管壁的压力大小 ( 2 分)mgN519. (1)小球恰能通过最高点 B 时,mgm ( 2 分)v2BR解得 vB ( 1 分)gR(2)设释放点到 A 点高度为 h,则有mg(hR) mv ( 2 分)12 2B联立解得:h1.5R. ( 2 分)(3)小球由 B 到 C 做平抛运动R gt2( 1 分)12水平位移 xOCv Bt( 1 分)联立解得:x OC R ( 1 分)2所以落点 C 与 A 点的水平距离为:xAC( 1)R. ( 2 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