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闭关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本专题的重点.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标志着井田制的开始瓦解。2006 年起全国取消农业税,在我国存在了 2600 年的农业税彻底终结。(2)编户制度: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
2、赋、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4)租庸调制:隋、唐初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纳绢(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5)两税法:唐朝于 780 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主要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 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7)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把
3、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8)地丁银:清初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地丁银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税收由征收实物到征收银两,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2.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1)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奉行重农政策,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倾斜。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历朝为恢复经济进行的政
4、策调整,明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压制等,都是这种政策的体2现。(2)评价重农抑商的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其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了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做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3.中国古代的闭关政策(1)闭关政策及评
5、价闭关政策是指清王朝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这种闭关政策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物,起着保护封建经济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产生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妨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与世隔绝和落后。(2)闭关政策实行的原因 闭关政策与中国较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正如乾隆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为了防范人民以沿海为基地进行抗清斗争。为此清政策几次下令海禁。海禁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国有
6、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渠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2)均田制485 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3)更名田1669 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35.资本主义萌芽及缓慢发展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它产生的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表现是工场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2)发展缓慢的原因:根
7、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国内市场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封建政府为巩固政治统治,采取一系列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重农抑商,设立关卡,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等。资本流失。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很少投资于手工业。丧失国际市场。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5.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转移(1)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普遍使用了铁器、牛耕,再加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北方的农业、手工业、
8、商业的发展水平都占绝对优势。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南迁长江流域,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江南人民一道劳动,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初步的开发。西晋末年,北方又有大批农民为逃避民族压迫和战乱,流亡到江南。到东晋、南朝时,由于南方社会秩序较为安定,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经济的重要。唐朝中后期,封建经济继续向闽江、珠江流域扩展,广州是当时南方的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由此可见当时南方经济的繁荣。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而北方又有大批劳动力为避战乱逃亡江南,使南方经
9、济又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大约在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此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剧,到南宋时,南方经济已占绝对优势,当时太湖周围地区已成为全国农业产量较高的区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状况。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出口,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路线,其目的就是实现南粮北调。可以说,元大都的繁华,有赖于南4方经济的强大支撑。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明朝时,全国出现了 30 多个城市,且大多数处在江南地区。到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10、关系的萌芽,并在清朝前期得到缓慢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由原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江南,这是当地所在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近现代经济重心变化鸦片战争后,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的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和外商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内地和西部、北部经济进一步萧条,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倾斜。新中国建立后,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了内地工业发展的基础,但重要的工业基地仍在东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时代,进一步开发和开放沿海地区,随后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
11、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3)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和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具体表现: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多,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
12、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意义: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5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产品商品化提高。(如: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围湖造田、放火烧山,开垦山地过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唐后期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扬一益二”)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13、;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解决东中西部差距,对我国政治、经济有何重大意义?(1)秦汉时期:西安、洛阳为政治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经济中心。三国至南北朝: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差距缩小,经济中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经济共同发展。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为显著,超过北
14、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个别部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全国经济中心在南方。(2)差异原因: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紧商品输出;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首先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自然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区,文化、教育较发达和技术工人集中,人们有较强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活动能力。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开办厂矿、修筑铁路主要在东部地区。近代后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在
15、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有更加有利的地理环境,如沿海地区港口多,外贸便利,经济信息、文化交流便利等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在中西部建设了兰新铁路和武汉、包头两个钢铁基地。在西部形成以资源为主的工业中心,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动。(4)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东中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主义的6奋斗目标;有利于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