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蒹葭教案.docx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365754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蒹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蒹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蒹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蒹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蒹葭教案蒹葭教学设计课 题 蒹 葭 I学校 一中 设计 anqier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流程 目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

2、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感知朗读,理解内容1老师范读; 2 学生练读;3 齐读;4 指名朗读;5 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

3、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

4、感伤。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

5、,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把握形象,拓展延伸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教师准备: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si)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

6、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

7、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教师准备: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

8、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 不是生和死而是 而是 教师准备: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激情朗读,总结提升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

10、诵这诗。共同体会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练读展示齐读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六作

11、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板书: 蒹葭诗经亲情友情追求伊人:爱情事业理想自由诗经蒹葭教案语文组 高松巍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时: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教学过程: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

12、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 5分钟)问题 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 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 500年(公元前 11世纪到公元前 6世纪的诗歌作品。问题 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 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问题 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 3:诗经共 305篇,其中“风”共 1

13、5国风 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 篇,共 105篇,“颂”分为“商颂”5 篇、“周颂”31 篇、“鲁颂”4 篇,共 40篇。问题 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 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问题 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 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问题 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回答 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

14、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2、给同学 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 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

15、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

16、”,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

17、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

18、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 20分钟)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 5分钟)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蒹 葭 选自诗经秦风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