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蒹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 ;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一导语二检查预习: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三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 3)1. 全班齐读诗歌,体会蒹葭的音韵美。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
2、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1 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2 在大多数人的眼
3、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3 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4 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5 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4、呢?依据是什么?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6 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教师准备: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五分析
5、“伊人”的多层内涵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 “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 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2) “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3) “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
6、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 )(4) “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5) “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激情朗读,总结提升1 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共同体会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 ,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