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学习掌握诗经 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分析关键语句2理解诗歌意境3把握全诗的主旨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意境2. 诗经 “六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约 500 多年的诗歌。提问:有谁知道诗经从内容的角度看可以分成哪三类?答:风雅颂提问:又有谁知道诗经从手法的角度看可以分成哪三类?答:赋比兴看来,通过对之前关雎的学习,大家已经对诗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蒹葭也和关雎一样来自诗经中的风。让我们翻开课本 XX 页,开始
2、今天的学习。二 在内容上品味蒹葭1. 音韵美1) 朗读诗歌(全班自读后请一个同学单独朗诵)2) 结合课文注释给关键字注音,并疏通诗意1. 蒹(jin):没长穗的芦苇。葭(ji):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 “采采” 义同。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6.一方:那一边。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 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8.从:追寻。9.阻:险阻, (道路)难走。10.宛:宛然,好像。11.晞(x):干。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13.跻(j):水
3、中高地。14.坻(ch):水中的沙滩15.涘(s):水边。16.右:迂回曲折。17.沚(zh):水中的沙滩。3) 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 ,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字, 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 全诗以四字句为主 ,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 ”属于双声词,“苍苍” “萋萋” “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4) 引入重章叠句和一唱三叹的概念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
4、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为霜、未晞、未已:时间的转移,表现追寻时间之长一方、之湄、之涘:地点的转换,表现伊人飘渺难寻且长、且跻、且右:道路的转换,表现追寻的艰难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 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2. 图画美 1)提问:读完全诗,谁能来描绘一下,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答:白露秋霜时节,画中有蒙蒙的雾,柔软的芦苇,清浅的水,细细的沙,水
5、中的绿洲,一位痴情的少年把一位婉约的女子追求。神思恍惚,感觉美女在身边,在眼前,在不远处,寻来觅去,不得其踪。不放弃,不绝望,却又充满求而不得的惆怅和迷惘。2)景:秋露寒霜 烟水迷离 伊人难觅情: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惆怅深情总结:全诗读来情词凄婉,虚实相生,境界幽远,神韵飘渺,情景交融,引人遐想,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3. 人性美作品虽未着重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的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体现了双方的形象特点。提问:有没有同学来说说伊人的形象特点?答:伊人:高洁 可敬 可亲 可爱提问:那么本诗的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又是什么呢?答: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 执着追求 坚贞不渝深入思考
6、:所谓“伊人” ,仅仅指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答:不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的中心意象。但伊人何指,却历来众说不一。朱熹诗经集传讲,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高享先生注曰: “指意中所指的人。 ”意中人是谁呢?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把伊人理解为周礼, 毛诗序云: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把伊人理解为贤士,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均作此解。三是把伊人理解为情人,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今人多持此论,如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等。现如今, “所谓伊人”已经被诠释为“有位佳
7、人” ,确切了,也更女性化了。而对于诗词来说,最富有意义的正是它的意象不确定性,古典诗歌多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而读者对于此意象的理解必然有与作者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此时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更能丰富诗词的意象结构了。所以对于蒹葭里面具体的意象理解也不必过于拘泥或者确定,这里“伊人”可以是指情人、朋友、贤士,也可以指自己的功名、理想、抱负等等。 “伊人”可以是一种象征性的理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目标。三 小结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蒹葭是其中的名篇。诵读这首诗应当用心感受诗人思而不得、求而难遇的那种惆怅和遗憾,领略诗经反复叠唱的艺术风格。四 播放朗诵家的诗朗诵,再次体会诗歌的意境。五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