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常识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重点1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2.领会全诗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年湖南卫视的快男比赛已近开始了,那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去年快女比赛的刘惜君?她演唱的那首在水一方想必你们还记得吧。那你们知道“在水一方”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哪吗?是的,就是出现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蒹葭中。二简介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
2、” “诗三百” 。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2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共分风(106 篇) ,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 篇) ,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 、小雅(贵族作品) 。颂(40 篇) ,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即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3.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
3、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全诗并试着体会里面的思想和意境。四诗意理解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 ,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 ,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 ,今译为“表示方位” 。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掌握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历来对此诗的解读:(1) “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4、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2) “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 “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 (4) “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 “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
5、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 、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五赏析
6、诗歌问题 1:刚才朗读并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问题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
7、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 、 “道阻且跻” 、 “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 、 “宛在水中坻” 、 “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问题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首章的“苍苍” ,次章的“凄凄” ,末章的“采采” ,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 、 “未晞” 、“未已”的变换,
8、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总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问题 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9、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 章 12 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六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上邪 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注释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 。这句是指天为誓。相知:相亲。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 ,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天出现春雷,夏天下起大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比较分析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着的追求。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真。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七布置作业: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