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共两篇,第一篇是命题作文,第二篇是话题作文,供选用。文题回放请以“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但凡任何类型的作文题的写作都要经过审题立意这一关。本题的审题难度不算太大,细看题目,这是一个偏正结构式的短语,中心词是“出发” ,限制语是“重新” 。据语法结构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题眼是“重新” 。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要好好的理解题目中的各个词语的意思。“出发”是指“离开原来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去” , “重新”的意思是指“再一次” , “从头另行开始(变更方式或内容) ”。根据对题目各个词语词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立意:
2、重新向目标出发;收拾心情,重新出发;调整心态,重新出发,等等。其中写到出发,而重点突出“重新”的为切合题意,而两方面都写到,但重点不够突出的,为符合题意,只写“出发”或“重新”的为基本符合题意。在展开思路时,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重新出发” , “怎样重新出发”这两个问题中选取一个问题作为展开论述的角度,把“为什么”或“怎么样”的理由想清楚,这样立论就有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寻找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模式,就可以写成一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的文章了。失分警示1、没有对观点作深层次的挖掘。很多同学的文章都只是停留在做字面文章,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比如蜻蜓点水的说了一下重新出发有什么作用,然
3、后举出一些名人的事例来证明,究竟为什么要重新出发,这些名人重新出发的意义何在,都没有作深入的剖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有理有据的,凸显说理的孱弱,思维的肤浅,论证的简单。2、选择的材料过于陈旧,缺乏对材料的有效的分析。大多数的同学用的材料还是贝多芬、爱迪生、海伦。凯勒等等用滥了的旧得不能再旧的材料,鲜有充满时代气息,个性鲜明的新鲜新颖的材料。即使这样,对材料的分析还显很薄弱,陷入观点加论据的牢笼中。3、语言比较平淡。既没有丰富的词汇,也没有多样的句式,缺少语言的变化和文采,读起来使人觉得干巴巴的,没有什么表现力和感染力。优秀作文选评1重新出发出发,是一个美丽的名词。我喜欢出发,因为出发总带着对
4、前方的好奇,对未来的探索。人生中有许多次的失败,失败后的我们应该更加的成熟。带着这一份成熟,我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重新出发,去实现青春的梦想。汪国真曾说:“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所以,我喜欢出发,去寻找不同的风景!”每当我们到达一个地方时,看过当地的风景之后,就应该整装,重新出发,去探寻新的风景。重新出发,实现理想,我们需要乐观的心态。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曾发明了无数的东西。一次,他的实验室因为实验而失火,造成了火灾,把他的实验室烧个精光。他的妻子担心他,在灾后寻找他,只见他站
5、在废墟中,妻子正想安慰他时,他仅仅说了一句话:“上帝真厉害,知道我理不清头绪,让这一切都回到了原处,让我重新开始新的研究。 ”火灾后的两个月后,爱迪生着手推出了他的留声机。爱迪生正因为有了怎么乐观的心态,选择了重新出发,重新开始,有了怎么多的发明。重新出发,我们乐观积极,努力进取,去实现理想。重新出发,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无畏的勇气。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史对研究法国的大革命据有重要的意义。据说法国大革命史的作者在完成其手稿时,交给一位朋友请他帮忙修改。那位朋友拿回家,过几天,他满脸惊恐的告诉那位作者,那手稿被女仆当成没用的东西扔进火炉烧了。作者听后,顿了一会,然后不假思索的说:“一定是上帝认为我写的
6、不好,所以烧掉了,就像老师批评你作业写得不好,要重做一样!”后来,作家又重新开始写法国大革命史 ,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人,也许在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选择停在原地,不敢重新出发去追寻自己所坚持的理想,而这位作家敢于重新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写作之路,这需要多麽大的勇气啊。重新出发,需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需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敢,需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同学们,在遇到困难时,带上你满心的勇气,重新出发,去实现你心中的理想吧!点评:本文对题意的把握是到位的,确立的中心是准确的,结构清晰,内容充实。从“怎样重新出发”的角度展开论述,虽然使用的材
7、料中有爱迪生,但是选取的内容却和很多同学的不一样,旧中见新,而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材料则的新鲜的,这样材料不显俗套,分析出道理。语言平实中也有亮点,是一篇较为成功的规范议论文。 2重新出发太阳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出日落后又重新出发,却不知疲倦,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光明和热情;地铁一次又一次在起点重新出发,却无怨无悔,因为它接载的是人们归家的喜乐。每一件事都可能有重新出发的机会,但每一次的出发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爱。在地震中,一对夫妻由于工作地点不同所以在地震时失去了联系。女子从废墟中逃出来了,此时她的心中牵挂的是自己的丈夫,她奋不顾身的向丈夫的单位所在地出发,她不知如何到达,只是随着
8、部队出发,官兵们每一次都劝她不要跟下去了,但她不听劝告,在军队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出发时,人们总发现有一个弱小的女子跟随其后,虽然每到一处都没有丈夫的消息,但她从不放弃,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一定在等着她。就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出席出发,女子在一堆瓦砾中找到了丈夫并且丈夫也在顽强的生存着。此时在一路上都很顽强的女子终于忍不住失声痛苦起来,劫后余生的丈夫为她抹去了泪水相拥在一起,在场的官兵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每一次的重新出发都很艰苦的,但为了爱,我们都会毅然选择坚持下去。重新出发,我们懂得成功。昔日刘邦为求取生存,哀求项羽到蜀地做汉王,所有都认为刘邦这是自寻死路,因为蜀地是一片荒芜之地。刘邦毅然进入蜀地,他
9、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可以重新带领自己的军队打败项羽,做真正的汉王。在蜀地,刘邦日日夜夜苦心操兵,在困境中能排除万难,他认为天下终有一天会属于他,他的洒脱,让他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将。在重新出发之日,刘邦大破项羽的军队,使得项羽兵败自杀,造就了汉朝大业。一时的退让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为了贮备力量方可在重新出发之际,取得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朋友的误解,甚至是背叛而使我们处于谷底之中。此时的我们须抱着一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决心来重新看新的事物,也许你会明白家长和老师的爱,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重新出发,会使我们一次次懂得更多,看得更多。每一颗
10、种子都要在污泥里破土而出重获新生;而我们也要懂得在遇到困难后重新出发,去收获成功的果实。点评:写好考场作文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就议论文来说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当然这还不够,你还必须明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即使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也需要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理由就是“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爱” , “重新出发,让我们懂得成功” ,虽说道理还不算很充分,但是选择的材料却是新鲜的,对材料的分析是中肯的,语言是流畅的,所以也是一篇成功之作。 3重新出发出发,是人生的启程;重新出发,是人生的不断超越。所以,我要重新出发。到过深邃,神秘的森林,却没有见过沙漠的“大漠孤
11、烟直,长河落日圆” ,需要重新出发;领略了沙漠的广袤无垠,却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壮阔,需要重新出发;感受过海洋的澎湃汹涌,却没有体验到高山的巍峨、挺拔,需要重新出发。重新出发,需要顽强的毅力。林肯的一生坎坷波折,挚爱的未婚妻丧生,多次的竞选议员失败,经商破产,为了道义娶了爱慕虚荣的玛丽当他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时,他该如何挺过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总统?因为他的顽强毅力,给与他勇气,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地重新出发,无论是到达人生的巅峰,抑或不如人意的低谷,他都在不停地努力,他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的超越,眼前的成败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要重新出发,议实现他生命更深沉的意义。重新出发,需要坚韧的魄力。对于一名音
12、乐家来说,双耳失聪是一件多麽残酷的事实。然而,贝多芬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永不言败的高达形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不屈服与身体的残疾,更不向命运低头。因为他有坚韧的魄力,虽然他已有许多首世界名曲,但他并不满足,他要重新出发,他要挑战人生的极限,他要领略音乐更高深的精粹,创造出人类更伟大的音乐作品,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要重新出发,以实现他崇高的理想。重新出发,需要远大的抱负。司马迁受宫刑后,仍坚持创作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1 2记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重大的贡献,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他要重新出发。苏轼几经贬谪,几乎到了人生的绝境,他仍笑对人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
13、豪迈情怀,因为他有远大抱负,他要重新出发。我要出新出发,我要去体会森林的沉重与稳重;还要领略穿越沙漠的的勇敢与顽强;更要感受大海的豁达与包容;我还要学习高山的不屈与正直。我需要顽强的毅力、坚韧的魄力,远大的抱负。重新出发,是热爱生活的人对生命的不断追求。只要喜欢出发的人,他的人生不会平庸、乏味。让我们重新出发,充实我们空虚的人生,坚定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念,让我们不断前进!【文题展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
14、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陈毅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有情怀;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请以“自然与心灵”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审题指导】要写好话题作文,必须先审视话题及材料,明确写作重心,准确立意。从所给的话题“自然与心灵”来看,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从所给的话题材料来看,题中的“心灵”指的是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 与 “人的感受
15、”之间的关系。写这个话题,如果在“ 保护自然”方面立意是不妥当的,应当注意它与“人与自然”的话题的差异。“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广为流传。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共同的“爱好”,也是今天人类的生活追求。千里翰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大自然以它的青春、活力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在自然之中或寻求心灵的慰藉,或寻求生命的启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
16、、艺术生命。大自然,是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这则话题材料,较适合写成抒情或叙事散文,可选取历代文人崇尚自然、陶冶性情的事例构思行文,也可通过事件的叙述表达自然给予人的心灵启悟。如果借王维、陶渊明等人的事例故事新编,或借自己与古人如谢灵运等对话的方式写作,则是较新颖一些的写法。但无论怎样构思行文,文章都要侧重写出“心灵对自然的感受” 。材料说的是“ 自然”对“心灵”的影响,如果运用逆向思维的写作方式,写 “心灵”反过来影响“自然 ”,那又是一种创新了。【范文示例】1柔柔的风,甜甜的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当淡淡的春意开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淌起来,随心所欲地信手涂抹着新绿的时候
17、,春天的第一场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可爱的人间。淅淅沥沥,犹如断线的珍珠,牵动着我的心弦。霏霏细雨,丝丝缕缕。独自漫步河边的小径,风儿拂面而来,夹杂着调皮的雨点,吹散我愁乱的思绪。好像出笼的鸟儿,我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爱抚母亲般的温柔,母亲般的呵护。我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微微湿润的泥土酝酿着花的味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经过春雨的洗礼,河畔不知名的野花竟也有了一种摄人心魄的诱惑力,犹如含泪少女的娇羞,超凡脱俗,亭亭玉立,恐怕连那花中之王牡丹也要逊色三分。微风迎面,那河边的杨柳都吟出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明的絮,每丝飞絮都是柳的一株分号;满天飞舞的柳絮,被调皮的雨点儿骑在脖子
18、上,飘落在水面上尽情嬉戏鱼儿也耐不住寂寞,你追我赶,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畅游。折下一枝柳条,逗逗那快活的鱼儿,鱼儿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东西吓坏了,划起一道美丽的弧线,一条大鱼“扑通”一声跳起又迅速落入水中,把一块明镜打得支离破碎。我忍不住笑了。看看花,看看树,再看看那可爱的鱼儿、无拘无束的流云,天地间的一切都那么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的我也犹如天地间的一个精灵,天地间的一切都属于我。万类春天竞自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也努力地展示真实的自我。我想起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说的一句话:“大自然是一幅天然的巨画。 ”的确,大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一个人,只不过是这幅巨画上的一点色彩罢了。既然世
19、界这么美好,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用心感受它呢?繁忙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在我们整日为事业拚搏、为生活奔走的忙碌之后,是否也应该多走近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呢?凉凉的雨丝拉回了我的思绪。感谢大自然,感谢它赐予我们如此的美景,感谢它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 想到这,我不再抱怨世事的繁琐,我仿佛看到绚丽的彩虹在向我招手。 站在风中,任凭那温柔的雨儿不断地落下,甜甜的点评:本文语言流畅,立意明确,并运用拟人、比喻、设问等多种表现手段来描写景物,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美感。而文中的“流淌”、 “涂抹”、 “酝酿”、 “吐出”、 “骑上”等精当的词语,更使景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关心自然
20、,回归自然、描摹自然、享受自然,祟尚“天作人合”,早已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隐逸侠士的共同“爱好 ”,也是今天人类的生活追求。什么自然景物、自然风光,春秋平原之景、夏季的火热之景、冬季的银装素裹之景等等,常散见于“随笔”、 “散记”、 “游说”、 “诗歌”等各式作品之中。人类在自然之中或寻求心灵的洗涤,或寻求启发。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离不开自然,题中的“心灵”主要是指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话题应阐述“ 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2喜欢曼陀罗花我喜欢一种叫曼陀罗的花,一直以来。第一次见到它,是在大理的奶奶家的小院儿里。那花有两米多高,叶子大片大片的像扇子一样,浓郁的绿色遮了一树
21、。树叶间还有一些倒悬的喇叭样的花,白色的很大的花儿,实在是很漂亮,也似有些神秘。于是很自然的,我喜欢上了这种花。因为喜欢,便经常去看。奶奶教我认花儿,告诉我这花儿叫曼陀罗。白天,奶奶总是陪着我,我们常常在花儿下聊天。奶奶也曾说过,她最喜欢这曼陀罗。然而那时我对这一点却并不在意。曾有一次,我一个人在晚上偷偷地跑出来,站在院子里,突然闻到一阵幽香。仔细寻去,却到了曼陀罗前,这才知道原来这花在晚上飘香的。月光很柔和,轻轻地笼在上面,薄薄的花瓣被映得透明。一阵轻风吹过,那香漫了一院子,而眼前的花朵也像变成了一个个银白色的小铃铛,摇来摇去,我便在这风中沉醉了。后来回了北京,就再也未曾见过曼陀罗,而心中却
22、一直记着它,记着它的美,它的香,想着有一天再循着这香气回到家乡的小院,回到奶奶身边。几年过去了,一直没能回去,却听到了奶奶去世的消息,伤心自不必说。后来听表姐说起那株曼陀罗却不知为何也死了,心中又起一片悲凉。去年,我又有机会回到了老家。一进院子就又看到了那株曼陀罗。表姐说是早先那株死后又长出一株,仍是白天开花,夜晚飘香。当夜,就又像曾经那样搬个小凳子坐在花下,仍是香飘四溢,仍是明月当空,却再无原先的感觉。想到过世的奶奶,我不禁泪流满面。一朵谢了的花又在这时飘落,心中正觉伤感。一抬头,竟看到几只欲放的花苞缀在枝头,不觉心中一颤,忽然间,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花开花谢,叶落叶生,犹如这曼陀罗的死而
23、复生。生命是不死的,有的只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忽然间,我明白了奶奶为什么最喜欢曼陀罗。奶奶也一定是化成了这株花,静静地等着我回来。于是我写了一封信给奶奶,埋在了曼陀罗下。我相信,爱是永生的。1 2简评:本文既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又是一篇构思新巧、富有个性的文章。文章末尾处,将自己写给奶奶的一封信埋在“死而复生”的曼陀罗下,对奶奶的爱与思念之深,不言而喻,写的非常感人。文章将对大自然的感情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融为一体,把写奶奶和写曼陀罗融为一体。奶奶最喜欢曼陀罗,奶奶死后,曼陀罗也死了。这些是文章构思新巧之处。曼陀罗死而复生,其实就写成“我”对奶奶的爱是永恒的。3 不一样的桃红柳绿披一身轻衣,凌波渡月般
24、漫步青苗,沾一身玉露,飞过秋千去。是谁展开一匹黄沙万丈的布,绘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是谁拔剑起舞,在茫茫戈壁滩上刻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空灵?是谁在长烟落日的孤城上,用一管羌笛吹出了将军的白发、征夫男儿不肯轻易下弹的泪?不知名的人儿,能不能告诉我沙洲冷、孤雁鸣中你是怎样的心情?为何你要背过身,只给我一个沧桑的背影,让漫天的风沙遮住我的眼睛?是谁在那西楼之上,面对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谁在那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中长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谁在西风中埋怨“人比黄花瘦”?是谁在痴痴的问着“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是谁在“暮霭沉沉楚
25、天阔” 下的兰舟之上,喃喃自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缥缥渺渺地传来,不知何人所奏的凄婉琵琶声: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唱不完的酒,待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终比西湖瘦。不知名的人儿,能不能告诉我,繁华如梦的江南中的你,该是什么心情?为何你要转过身,用一管鹅黄的竹笛在杏花竹影里直吹到天明?你们都应是忧愁的,对么?你们的心都在疼,在流泪,对么?可不可以暂时放一下你们的忧和愁,跟我来一下?看:那梅花已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桃杏仿佛露胭脂。你们为什么不笑,这里可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呀?你终于开口了:几番风雨,无限心情!无限心情?我微微的点头。离开吧!我也有我的心情,我也要
26、找我心灵的安身之所。是谁在纷纷扬扬的落花中,把词语中的月亮举的更弯?那重重叠叠的莺声燕语挤进了谁的耳廓?这是春天的村庄,没有凋落的心事,没有受过伤的纸鸢,没有诗人的忧伤,只有一溪桃花红似火,半江烟水碧罗明。我把双足浸在落花流水中,轻轻的唱,慢慢的哼: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谁在歌唱谁在听?谁喊着自然谁在应? 简评:文章紧紧扣合话题的写作要求,采用步步追问的方式,较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情感充沛,立意深刻。作者阅读面广,知识面宽,在文中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品味高,够分量。语言凝练畅达,富有韵味,给人美感,体现出作者超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4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墓冢仿佛就是为了等
27、我,才在那里呆了整整一个世纪。两米多宽的路指引着我的视线穿入了昏暗的绿色。苍郁的绿在金粉的霞光下一团一团的,仿佛水墨画中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在纸上那么一点,便由深至浅的向四面散云。归巢的鸟儿从头顶掠过,叽叽的叫声透露出的不知是回家的喜悦还是一天劳作后的疲倦。我两腿机械的向前迈着步,两眼却仰望着山腰的那个点马家坟。沉重的课业负担与升学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致使在这平坦路上每走一步,就如同在珠峰上攀登的一脚,要接受缺氧与寒冷、积雪与山石的挑战。而每一步的挪移,便离那生命的终点坟更近了一程。听大人说,一百年前,本村的一位耆老为了乡民的利益,毅然与官府抗争,最后身陷囹圄,瘐毙而去。以后,人们自发地为他建
28、造了这座简易的坟冢。我坐在坟边,仰望坟旁的两棵青松,凝视着安葬着家乡先辈的坟冢。我问:“乡贤,你长期安眠在深土之下,享受不到大千世界娱乐的气息,你寂寞后悔吗?”故人回答:“安静给我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回顾一生的悲欢喜乐,品味一世的兴衰荣枯,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生前的浮华有时反而是身后的寂寞。 ”我又问青松:“你日夜守卫在坟的两旁,春夏秋冬,以你笔直的躯干与葱茏的枝叶遮风蔽雨,你感到辛苦吗?”青松回答说:“当我的枝干向上长一寸时,我的根须也向下扎一寸。厚固的根基是枝叶参天的保证,坚实、扎实、踏实、务实是我抵抗一切风雨的武器。 ”我端坐在坟边,身旁的坟冢与青松依旧。耳边回荡着“安静”
29、与“踏实”,久久不散。下山的路是如此轻松,一切的枷锁与重压仿佛都被我扔在了身后,扔进了坟里。叽叽的鸟叫依旧不绝,但我确信那是回家的喜悦。在山脚向上看与从山顶上往下看真的不一样。视野的开阔自不必说,难得的是和着泥土芬芳的绿野之味沁人心脾、爽心悦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昭示我的不仅仅是游览时的须知。是的,学生的身份限定我不能游荡于繁华喧闹之中,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的一天又一天。但安静有最好的思考空间,踏实能抵御一切浮华的侵蚀。我能做的只是运用我全部的智慧,饱蘸我感情的墨汁,绘出一幅五彩的人生之景,就犹如这绯红的天、苍绿的树与灰色的坟。我回家了,一步步地远离这死的终点,走向那生的起点。解剖:本文从坟墓、青松以及自然中的其他物象的感悟中得到心灵的升华,紧扣话题,突出“自然与心灵”的辩证关系。文章创设了一位一百年前为民请命的乡贤与自己交流思想的情境,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感悟与升华,给当今浮躁的物质化的灵魂以重重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