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44291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 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 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 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刚刚脱离自然母体的人类,由于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人类的力量还十分弱小,几乎没有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只能抓住自然之母的直接馈赠,从总体上服从自然界,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全面展开,其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就是采集、渔猎活动。此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的、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狂暴的,是人的敌人。,1

2、、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这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然而并不和谐。此时人类同牲畜一般仰仗自然,人类的生存及其活动范围受自然界的严格控制。原始人从物种上说,已经从动物中升华出来,但它的地位与动物相差无几,他们并没有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界分离开来。原始人头脑中的自然图景大概是一幅万物有灵论的图景,当人类刚刚诞生之时,他对于自然是恐惧与崇拜兼而有之。他敬畏大自然的伟大屈从于自然,受大自然的支配。他们唯有依赖自然条件,在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维持群体的生存与繁衍。他们以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尽管原始人对自然抱敬畏、祈祷的态度

3、,但自然并非仁慈待人,却象狠心的后母那样吝啬,经常以洪水、干旱、猛兽及食物的匮乏,把人类逼到死亡的边缘。起初人类以不断的迁徙来躲避大自然降临的各种灾难,以求获得生存。面对自然灾害、疾病、不利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力量显得极其渺小,因而人类产生了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的观念。这时人类对于环境的改造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使部分环境出现问题,相对于硕大的地球来说,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地球的自我恢复的能力使人类意识不到他所产生的影响。,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在这种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类只是处于一种绝对被统治的地位和服从、被动的方面,人

4、近乎自愿地敬畏与服从着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5),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金属犁的发明和畜力的使用把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社会推进了农业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的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自然的依赖有所减弱,逐渐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发展到开始主动、直接地改造自然,但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

5、界的影响较小,人类没有成为自然的主人。 “天人合一”总体上仍是“天”(自然)迫使人顺从它,在“天”与人的浑沌一体中,“天”是主,人是客。,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这个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蜀山兀,阿房出”及玛雅文明的覆灭等破坏大自然的活动及自然对人类的局部、浅层的“报复”,但人类仍然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力),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直接的改造作用,但这只是浅表改造,自然也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2、

6、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东方与西方也有明显的差异。 东方更注意人地协调,“天人合一”,态度温文尔雅。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西方则更注意人与自然的对立,其态度也更为激烈,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7、这正是分析性思维的核心,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并把两者对立起来研究,从根本上说就是天人相分的研究方法。以人为中心、主客二分结构的文化原型,使人与环境的关系带有了敌对的性质。而且还十分注意“地”对于“人”产生什么影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产生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根本原因。这是西方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断向自然界征服、向异族文明扩张的内在基因。它埋下了现代文明危机的种子。这一传统到近现代以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工业革命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终于昂起征服者“高贵”的头颅,大自然不再被视为神秘莫测的崇拜对象。人们对自然不再采

8、取尊重与敬畏的态度,由顺从者变为改造者和征服者,形成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 ,认为“人类对自然界具有支配的地位,人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尺度”。,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圣经教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根源。创世纪中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统治大地、海洋,我们将蔬菜果实全赐给你们做食物,一切鸟兽鱼虫全归你们统治。”这就是说,世界是上帝为人而创造的,人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培根和笛卡尔开创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流派,尽管在认识源泉和认识进程、认识能力等问题上各执一端,争论颇多,但是在强调人能认识和控制自然这一根本点上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由后来的康德哲学鲜明地表现出

9、来。,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他提出了“ 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人是“ 绝对价值”和“ 客观目的”等著名论点,并把这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律。但是,康德哲学的特点不是一般地表明对人的关怀和强调,而是突出地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自然的主人这一思想,即“ 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思想,用康德的原话来说,就是“ 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康德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扩张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主宰一切”的主体主义观念。,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

10、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始终掌握在人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

11、目标。 由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成为人类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或最终的价值依据。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大举向自然进攻和索取,不仅对现在的自然过度开发,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结果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自然的可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超过了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建设新环境的速度,从而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整个地球生命的自然支持系统。这种剧烈“透支”的积累效果终于打破了自然的平衡。自然对人类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逐渐减小,沙漠化程度越来

12、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水污染程度愈益严重,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等。,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迫使人类开始思考: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自然,做自然的主人。 人类反思的最大成果就是:逐渐认识到以往对待大自然态度的错误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害性;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里,但“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继承的世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把其他生物作为朋

13、友,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建设一个崭新的文明社会即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即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人类历经磨难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来临。,三、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态危机” 1世纪年代,随着蒸汽机的创造,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从此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改造自然,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特别是世纪以来,随着量子论、相对论和系统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增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把握;而宇航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器官;电子技术的广

14、泛运用,使工业生产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运用改善了能源和材料结构;遗传物质的发现、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基因工程的运用、克隆技术的发明,为人类的农业和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资源、能源的枯竭;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引起的人口、生态环境和贫困之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特别是核武器、核战争的威胁,使人类陷入一种恐怖的状态。特别是由于人类不合

15、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导致了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乃至成为了“全球问题”。,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2.1 人口问题:人口爆炸 2.2 粮食问题:耕地减少、食品短缺 2.3 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灾难 2.4 生态问题:生态恶化、物种灭绝 2.5 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能源、水、矿物等资源日益匮乏。,2.1 人口爆炸,联合国人口司宣布,1999年10月12日为60亿人口日。这就是说,20世纪末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 值得注意的是,这60亿人口中,有45亿是在20世纪增加的。更准确点说,20世纪之初

16、全球人口只有15亿,在100年时间里,人类数量净增45亿,比过去的几百万年的增长还要多出3倍。而在1650年,也就是350的前,地球人口才不过5亿。,人口增长为何如何之快,依据人口学的研究,人口增长疾徐速缓的原因很多,而健康、卫生和医学革命则首当其冲。 回望20世纪科技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科技昌明大大助长了人口增长。一方面,医学科学在20世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短短100年里完成了医学史上95%以上的发明和发现,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抑制。 譬如,青霉素和各类抗生素的发明,使许多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防治。在1940年,因感染而死的人,占所有死亡人数25%;

17、今天因感染而死的人,比率还不到3%。猩红热、脑膜炎、梅毒等不再使人闻之色变。而曾给人类造成不尽灾难的天花在本世纪更是遭到彻底灭绝。,另一方面,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了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死婴率高达20%。到1960年死婴率便降到了15%,至1990年已减少到3%,孕妇的死亡率到80年代已减到9.5%。在非自然死亡率下降的同时,人口平均寿命却在不断延长。在一些发达国家,人的平均寿命已经从1900年的40岁,延长到目前的70多岁。 另外,产业革命以来,提供了工厂就业机会、改善了卫生设施、个人平均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和生活

18、方式的变革使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减少了生育大量孩子以料理庄稼的需求,妇女更加独立,最终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增长率下降。但是,出生率下降要跟上死亡率下降的速度,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是一条经验规则。 我们为什么对面对人口增长问题深感担忧?,(1)乐观论与悲观论,悲观论者看到,增加人口导致更多的资源损耗、更大的环境污染、更多的能源耗费。而更多能源消耗意味着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或薪材,产生更多的废气,更多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温室效应。 悲观论者预测,人口增长和人类的高强度经济活动将带来政治、社会和环境恶化与崩溃。 乐观论者指出,卫生保健服务的改善、人均收入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所有这些,我们这几十

19、年不仅在北方国家看到了,而且也发生在许多南方国家。 乐观论者相信,人具有创造性,能够克服人口增长和高强度经济活动带来的潜在的环境危害的能力。,(2)人口的环境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与人口数量有关,还与生活方式有关,如使用什么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多少污染等。为判断人类产生的互不干涉影响,英国学者约翰和安妮提出了一公式:I=PAT(或IPAT),其中I代表环境影响,P代表人口,A代表人均富裕程度,T代表维持这种富裕程度的技术导致的损害或者新能源和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美国虽然地广人稀,但对全球环境影响巨大,美国人口普查局根据美国各地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移民人数所推算出的结果得知,在美国东部时

20、间2006年10月17日上午7时46分,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人,成为仅次于中国及印度的世界人口第三大国。 根据统计,美国每7秒钟左右便诞生1名新生儿,每13秒有1人死亡,每31秒就有1名外来移民进入美国的本土。若将这些都纳入公式中进行计算,美国平均每11秒就新增1个人,这在工业化国家最快。,美国虽然地广人稀,但对全球环境影响巨大,一些专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3亿人,将对全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据法新社报道,总部设在美国的“环境与人口中心”提出的国家人口与环境报告说,美国消耗的天然资源占世界的1/4以上,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它一个国家。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温室废气约占全球的1/4,到2020年预料将

21、增至43%。美国人的用水量约占地球上居民平均数的2倍,食物的消耗量也占全球第一,每人每年平均消耗肉类136公斤,欧洲为72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则只有27公斤。,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的国家,根据约翰和安妮提出的公式I=PAT ,一个美国人的环境影响相当于:70个乌干达人或老挝人;50个孟加拉国人;20个印度人;10个中国人;2个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瑞典人或澳大利亚人。 由此看来,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的国家。,2.2 耕地减少,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世界粮食产量到2030年必须从目前的19亿 吨再增加10亿吨,几乎相当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增长数量。然而,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增幅将十分

22、有限。自从1961年以来,全球耕地总面积年均增长0.34,发展中国家耕地 面积年均增长0.68。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 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不大。而且,世界性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 过去数10年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退化。此外,自1990年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粮食单产增长速度一直非常缓慢 。今后30年中,世界粮食单产的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放慢至约0.8,,2008年月在维也纳出席“欧洲土地会议”的专家发出警告说,全球耕地面积正在迅速减少,这种现象必须引起足够

23、重视。 这次会议主席、奥地利自然资源与应用生命科技大学教授布卢姆发表讲话说,目前世界各国城市及道路建设中侵占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奥地利,平均每天至少会有公顷耕地因道路、住宅或其他设施建设被占用;在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有时甚至高达公顷。 他指出,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但世界对耕地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正以年均约万的速度增长,因此需要更多的土地种植粮食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为此,布卢姆呼吁世界各国重视保护耕地,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城市化进程中乱占农业用地的现象。,2.3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臭氧(O3)层破坏 酸雨 大气污染:伦敦烟雾事件 水污染:石油泄漏事件噪声污染综合型污染:

24、汽车 “温室效应”,工业三废排放是城市的主要污染,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是煤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碳化氢、硫化氢和氨等,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公里至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制冷剂、发泡剂和喷射剂中大量使用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但氯氟烃、含溴氟烃及其他一些有机化合物属于消耗臭氧层物质(),因此它们的大量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严重威胁。 臭氧层耗减的直接结果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

25、减少,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增加,人类患皮肤癌的患者就会增加至。过量的紫外线辐射还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其光合作用,导致减产,或改变细胞内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使农产品质量劣化。过量的紫外线也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造成某些物种灭绝。,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 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人称“空中死神”,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区域灾难之一。环境监测资料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将与日俱增。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目前, 全球有三大块酸雨地区:西欧, 北

26、美和东南亚。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连片的酸雨区域。在酸雨区域内, 湖泊酸化, 渔业减产, 森林衰退, 土壤贫脊, 粮菜减产, 建筑物腐蚀, 文物面目皆非。,水污染:石油泄漏事件,在六七十年代,油轮触礁后石油外漏,造成海水严重污染的事件,经常见诸报端。特别是1969年2月美国加州圣巴巴拉海峡钻井平台的石油泄漏事件,引起举世振惊。当时石油平台向大海中喷出了330万加仑的石油,石油覆盖了广大区域的海面,刺鼻的恶臭味蔓延到数公里以外。海鸟的羽毛被黑色油污裹覆,鱼和海鸟的尸体横陈岸边,景象残不忍睹。该事件直接促成了1970年第一个世界地球日的确立。并促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令,如1970年,环境政策法案在美国

27、正式成为法律,其后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接着在1972年又通过了清洁水域法。,水污染:罗马尼亚金矿污水温漫坝事件,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境内一处金矿污水沉淀池,因积水暴涨发生温漫坝,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南下,迅速汇入多瑙河向下游扩散,造成河鱼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饮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噪声公害,声音的强度表示声音所传处的能量之多寡。 通常声音的强度是以“贝”为相对强度的度量单位,但是常用的单位是贝的十分之一,称为分贝。 通常我们界定80

28、分贝以上的声音为噪音。噪音源以工厂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娱乐营业场所和建筑工地。就都市而言,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噪音,来自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 噪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噪音对睡眠的干扰;噪音对听力的损伤;噪音对视觉的影响;噪音对视觉的损伤。,1981年世界噪声公害事件,噪声被称为“无形的暴力”,是大城市的一大隐患。 1959年,美国有10个人“自愿”做噪声实验。当实验用飞机从10名实验者头上10-12米的高度飞过后,有6人当场死亡,4人数小时后死亡。验尸证明10人都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可见这个“声学武器”的威力之大。 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

29、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1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综合性污染:汽车,据法国卫生组织、环境与能源控制机构和交通运输及安全研究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小轿车是市区的主要污染源。在近20年中,小轿车从1200万辆增至2400万辆。同期,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增加23;氮氧化物增加27。 据法国与瑞士合办的可持续发展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和德国生产的汽车在世界同行中污染最为严重。德国保时捷赛车每公里平均排放321克二氧化碳。美国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每年销售量超过1100万辆,其每公里平均排放二氧化碳分别为267克和255克。通用生产的悍马

30、车耗油高,污染尤其为甚,百公里耗油最高达24升,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470克。,综合性污染:汽车,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汽车尾气污染,温室效应:大气增温,由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估计每年有100亿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其征兆是,南极冰川减少,大洋海水升温,寒带植被增多,全球春天变长等等。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并威胁着人类居住的环境。据日本气象白皮书预测,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1世纪全球气温每10年将平均升高0.3摄氏度;另据预测,到21一个世纪未,

31、地球的平均气温将增加5摄氏度,南北极的冰川逐渐融化,整个海平面将升高数英尺,有些地处低洼地带的国家如马尔代夫、汤加 、图瓦鲁等国,将从地球上消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17日发表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宣称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并恐怕将对地球造成无可逆转的影响。报告指出,全球气温本世纪可能上升1.1至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到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到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世界各地区都将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受冲击最强烈的国家将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在2020年,7500万至2.5亿非

32、洲地区居民将陷入缺水困境,亚洲地区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极有可能遭遇水位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洪涝灾害,而北美人将经历持续时间更长、温度更高的热浪天气。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出警告:“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他称海平面上升将淹没包括纽约、孟买和上海 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全球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全球温度增长的实际测量结果,2.4 生态恶化、物种加速灭绝,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4年灭绝一种; 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 1990年以来,平均每天有140个物种灭绝; 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有100万种动植物灭绝。,物种加速灭绝,随着全球变暖的形势越

33、来越严峻,动物和植物的灭绝将越来越快。这个结论是2007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斯蒂芬威廉姆斯和同事们通过计算机模型研究得出的,这个计算机模型可以预测动物数量变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结果。 他们研究了昆士兰山区个气象站附近的种不同物种行踪的信息。这些资料帮助他们辨别出每个物种所适宜的气候,而且可以预测上升的气温将怎样迫使它们从原栖息地迁走。他们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刊上发表了最后的研究结果。该模型预测,气温上升将导致一个物种灭绝;而当气温上升时,个物种将从此不复存在。,人类是加速物种灭绝的祸首,联合国2005年的一项报告称,自恐龙灭绝以来,人类是物种灭绝的首因。该报告称,从珊瑚礁到热带雨林,动物的栖息地正

34、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份92页的生物多样性展望说道:“事实上,我们应该为地球有史以来的第六次物种灭绝负责。这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最严重的物种灭绝时期。” 目前地球人口日益增加,达到了65亿,加上污染、城市扩张、森林采伐以及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暖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地球的动植物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估计,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快了1000倍。 根据世界保护联盟公布的“红色名单”,在过去的500年中有844种动植物灭绝。而且这一数据还是保守的估计。,2.5 资源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

35、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不可更新资源二类。“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不可再生资源匮乏,BP世界能源统计2006指出: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62年。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排位仅次于美国。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接近48%。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变成60%左右,届时2/3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国际供给,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36、,四、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面对工业文明兴起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至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一直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危机” 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与人类的整体发展、整体生活休戚相关的。生态科学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了。它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向深度和广度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是一个具有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四、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科学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发展: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科学层面的生态科学。它是传统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如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延伸,以及应用学科向生态问题的延伸而形成的新的边缘性学科,如物理生态学、化学

37、生态学 、地理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等等。 第二个层面,是生态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产生的交叉性、综合性新学科,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法学、生态美学等等。,四、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第三个层面就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和探讨生态问题,也可以称为“生态理论” 生态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它要研究人究竟应与自然建立一种什么关系,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如何?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解决生态问题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生态哲学所要研究和探索

38、的重大问题。 我们在此着重从哲学层面来讨论人类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四、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面对工业文明兴起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至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一直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线索: 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其二,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和国际社会的探索; 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促进。,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恩格斯早就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

39、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3 ;384),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意义,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 人要与自然和谐

40、一致 (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和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4)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实施人道主义,不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给予必要的关怀。

41、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起来。,1.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远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人类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至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奠定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立论根据。 (1)“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工业文明诞生以来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片面追求从自然界索取却忽视人的需要如何适应自然规律的问题;注重改造和征服自然却忽视人怎么调节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

42、忽视来自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2)“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3)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 然结果 传统 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气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却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4)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的发展观所致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

43、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以随意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增长却以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按照这种发展观,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一发展观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2、西方学者和国际社会关于走出 “生态危机”困境的探索,2.1 悲观主义 2.2 乐观主义 2. 3 悲观派与乐观派的观点评价 2.4 现实主义 2.

44、5 非人类中心主义 2.6 绿色运动及其基本理论 2.7 可持续发展,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忧虑开始于20世纪中叶,50-60年代,西方实施凯恩斯政策,赤字财政刺激,引发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思考。 1962年 R.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 1968年 罗马俱乐部成立,人们开始深入思考世界未来的命运。 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寂静的春天(1962年 ),海洋生物学家卡逊从年开始详细调查研究杀虫剂使用问题,于年推出寂静的春天一书。她以明天的寓言作为开篇,描述了一个城镇,它曾经是那样的美丽、和谐。但是当第一批居民来到这里

45、,使情况发生了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农民述说他们多病的家庭,医生们则为病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不解。而当春天再降临的时候,这里却失去了生命,没有了鸟鸣、没有了鱼虫,奇怪的寂静笼罩着这里。,蕾切尔 卡逊 R. Carson,寂静的春天(1962年 ),卡逊进而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她指出是污染、许多化学品起着有害的作用,它们甚至可以和放射性危害相提并论。她认为合成杀虫剂使用不到年,就已经传遍动物界和非动物界,早在十数年前使用过化学药物的土壤里仍有余毒残存,它们残存于动物、甚至人体内,从而汇成了仿佛源源不断的合成杀虫剂的溪流,她称之为“ 死神的特效药”。 寂静的春

46、天通过对污染物的迁移、变化的描写,阐述了天空、海洋、河流、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成功地提示当代地球污染对生态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卡逊向我们指出,人类向他所宣布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经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2.1 悲观主义,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罗马俱乐部。这是一个非官方组织,成立于年月。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林赛科学院, 30多位来自各个国家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座谈会,他们针对某些人迷信科学技术奇迹,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盲目乐观情绪,指出了人类的困境问题,唤醒人类对未来的忧虑。罗马俱乐部成员从年至年的年里,共向俱乐部

47、交了份研究报告。,第一次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3.12),米都斯等人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粮食和环境污染5个基本要素变化趋势,建立世界系统动力学模型。 按当前(1972)人口生产“ 指数增长”趋势发展下去, 21世纪前十年,矿产资源几近耗尽,污染无法消除;几代人内,人类扩展达到极限,这一体系将陷入无法控制的崩溃与瓦解。 制止世界系统无节制增长倾向的唯一的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达到产业总体“零的增长”。,增长的极限的基本观点,第一,世界目前的增长趋势将导毁灭性的结果。“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工业化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是制

48、约人类增长的五个极限。 第二,如果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100年中有朝一日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第二次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1974),基本论点: 世界是由一个有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差异,而又相互影响的地区组成,认为这一系统是均一的则是错误的。 世界系统不会崩溃,而可能发生地区灾难或崩溃,由于不同原因会导致在不同时间发生。最早发生是在21世纪中叶。 要采取适当的全球行动,即通过“有机增长”来实现;改变原来“指数增长”模式。 任何拖延的代价都是昂贵的,而且是致命的。,第二次报

49、告人类处于转折点(1974),解决危机的方案: 世界各部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依赖的,须各自完成其历史使命。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对人类的有机发展应作出自己的贡献,系统中任何部分的增长,都赖于其他部分的增长或不增长。任何部分不良的增长会危及整体和它自身。 新报告将“有机增长论”代替原报告“零增长”论,悲观论基调未变,目标使人难于接受。 “世界政府”式的协调机制可行性,及容易形成发达国家“控制” 发展中国家,使其公正性被质疑。,2.2 乐观主义,苏联的费罗多夫、美国的西蒙等对增长的极限提出强烈的批驳,形成乐观派;西蒙发表没有极限的增长;美国未来学家罗纳德贝利提出“环境问题的七个预测是错误的”。 托夫勒的第三浪潮、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约翰奈比斯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等提出了新的乐观论。,2.2 乐观主义,今后二百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赫尔曼卡恩,赫德森研究所 ) 第一,在过去到未来的前后各200年中,人类将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自然因素并不构成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满活力; 第二,自然资源供应无限,人类的资源短缺、土地、粮食、污染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 第三,当穷国富起来时,人口增长就会自动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