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汉语俗语中人与自然关系浅析摘要:俗语是历代群众创造并在口语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单位,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通俗流行的话语。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俗语,我们可以更深层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厚重的文化内涵。关键词:汉语俗语人自然关系一、俗语的理论研究1、什么是俗语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先秦文献中就有所记载。只不过它当时的名称不是叫做“俗语” ,而是叫做“野语” 、 “民语” 、 “鄙语” ,甚至简称为“语” ,有些文献还把“谚语”当成“俗语” ,如郑
2、玄注:“颜,鱼变反,俗语也。 ”(礼记大学 ) “俗语”一词的叫法,最早似乎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说苑中。司马迁和刘向都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据此可推知, “俗语”一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如此,但它还是处在不知觉的朦胧状态,直至 20 世纪,俗语研究才开始,至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2、俗语的形式虽然俗语是民间广泛流行的语言,表面上似乎是约定俗成,但实际上它是有形式的,而且还很复杂。虽然它的结构相当稳定,在实际运用中却可以灵活变通。但如果仔细分析,其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大致可分为三种:(1)俗语虽以形象为主体,但不排除精炼。多为完整句子,却长短不一。最常见的
3、形式多为五字、六字、七字,有部分是四字,但数量极少,还有少数不定型的俗语,它们是由七个字以上组成的,如:天塌下来有地接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2)按结构:俗语都是单体结构的形式,这点有别于谚语。有些书籍把它和谚语汇编在一起,并称“俗谚” ,这可以理解。因为“俗语”和“谚语”在内容上是非常相似的,很难区分。但如果按形式来区分的话,二者并不相等。俗语大多是以单体结构的形式体现,当然也有部分是双体结构,极小部分为两分句,而谚语却只有双体结构。(3)按节奏:在节奏方面,俗语也有一定的规律。五个字组成的是二三型。六个字组成的是二三型,占多数的是三三型。七个字组成的占最多的是四三型。由
4、此可见,中国的俗语大多数都以三个音节煞尾,而这种形式多以五个字和七个字组成的俗语为典型,如:当然也有极少俗语在节奏是不根据以上所说的规律的,例如:眼不见/ 为净三句话/不离本行3、俗语的内容俗语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情理、信条、观念、世态、伦常、道德、天人、古训等。(1)情理:爱之深,恨之切;爱其人,爱其屋上乌鸦;恶其人,恶其屋角扫把(2)信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福不双至,祸不单行(3)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嫁一夫,着一主(4)古训:浪子回头金不换;兄弟如手足(5)常理:湖水有定人无定;天无常圆之月,人无不散之席(6)世态:亲友救急不救穷;只有锦上添花,谁能雪中送炭(
5、7)天理: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8)伦常: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亲不亲,一家人二、人与自然的关系1、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时期,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同。原始社会的人类,对大自然中发生的事情是无法解释的,因此就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恐惧感,他们认为一些自然现象背后是由神在支配着。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卜辞里面有记载:“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其年?”这里的“帝”是指“天帝” , “神”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其实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组成。 尚书大传周传里有记载:“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6、 ”。对自然界还有另一种认识,就是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就是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等八种符号,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生态思想。由于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逐渐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概括为:“天” 、 “地” ,有很多情况还把“天” 、 “地”和“气”联在一起。这里的“气”不是指道学里的抽象的“气” ,而是指存在于自然界里物质的“气” ,如:“天气” 、 “地气” 。 “天气”是指:气候、季节,如在左传里有提到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就是生态学上所说的光、温度、水、空气等因子。“地”就是指:“地域” 、 “土地” 。还
7、有“地气”是指:土壤水蒸气,如氾胜之书里的“春解冻,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阳气始盛,土复解” 。 月令里有提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显然, “天、地”就是“大自然” ,万物就是自然界的产物。2、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自然界作为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客体,二者之间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类是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来服务自己的生活,但要遵守大自然规律的制约。这样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人类才能安定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生活形式和社会发展进行考察时得出这样的结论:“(1)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的客观地位,确定了人不应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
8、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 (2)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存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持续进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不仅作用于自然界,也要受到自然界的作用。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受到自然本身的规律的制约;同时,人对自然界的不恰当的行为会引起自然界的强大反作用,从而招致严重后果。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关系,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二者的发展关系,有赖于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知道: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极密切的互动关系,但彼此必须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状态,才能持
9、续和共同发展。3、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能力低,大自然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种种危机。如中国神话里的:羿射九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这一时期,人类只有臣服于自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也越突出。人类对矿物的过分开采,对森林的肆意砍伐,对土地的不当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在的可持续性。人类与自然能不能和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人类不能只知道去征服自然,还要懂得去爱护和科学利用。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有很好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
10、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从中国一些俗语中透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俗语在古今中国文库宝藏里居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国人文化精神的舞台上,它扮演了无数次的重要角色,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俗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就像一面镜子,反照出中国古今普通老百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里本人只提到人与自然这一方面的一些俗语,用实际的例句,分别从:周期交换、农业生产、健康、人生常理和无常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说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1、 周期交换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对自然的认识。在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并仔细观
11、察,然后累积下来的经验,在用口传的方式传给其他人,后人记载下来,成为“俗语” 。其经验极为准确,而实际性甚高。初八二十三,整天见海滩春天孩儿脸,早霞天就变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人类连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如打雷、下雨、刮风、下雪等都了如指掌,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是需要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2、 农业生产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是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非常简单,都是用牛来耕田,用人力来栽种。除此以外,还要取决于大自然的良好条件,不然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割和生活,甚至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他们主动的去认识大自然,了解其性质,以采取适当的农耕方式。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 水清不养鱼耕田不
12、用计,猪屎捞塘泥农耕不但要靠劳动,还要配合天时,正所谓的“天人合一” 。了解天时,利用自然的无限力量来作为人类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古人的智慧。3、健康“健康是金钱” ,有了健康就有一切。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草药来滋补和调和血气,以对抗外界的恶劣气候和疾病。除了意外,还用野生的植物来治病,如:野菊花治疗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石榴花有止血,消肿,创伤出血;仙人掌清热润肺,解毒,安神定智,行气活血等。百病逢春发茶喝多了养性,酒喝多了伤身吃新麦,活一百3、 人生常理和无常变化人们将大千世界里所发生的自然现象,观察其特征,然后巧妙地把它运用到人的身上。体现出人生常理和无常变化,从而自作检讨
13、,自我反省,努力向上,完善自己,永不懈怠。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树老虫多,人老病多四、结论俗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俗语中找到许多有关中国人文社会的重要信息,换句话说,俗语就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一座桥梁。研究俗语必须要把它与其背景知识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内容丰富的俗语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虽大但无人则不成,人类则小如无自然不存。自然用它宽大的胸怀拥抱人类;用它无限的力量为人类服务,虽然有时它会生气,暴风大雨,但总会雨过天晴;虽然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疾病,但却养育出无数药草,为人类治病。而人类则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寻找自然的奥秘;用自己的智慧,去驯服自然的野性;用自己的恒心,去改善自然的不足;用自己的劳动,去开拓自然的潜力。以上种种,都能从汉语的很多俗语当中找到痕迹。参考文献:1崔希亮 . 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中国语言丛书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1996 年 9 月.3上编,杨润陆著.下编,周一民著.现代汉语.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4徐宗才、应俊玲编著,张清常审订.俗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5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6洪文煦编著.白花治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