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 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 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 10 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 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
2、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 “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 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
3、, 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 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
4、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 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 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
5、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 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 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 2 -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 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 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
6、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 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 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 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 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 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 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
7、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 “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 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 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
8、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 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 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 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 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来的 SARS 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
9、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 们不能眼睁睁地- 3 -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 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 唤绿色文明,呼 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使
10、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中国也不例外。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党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根之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其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使社会发展勇于挑起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副重担。 编者按 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
11、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三种态度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意。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我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倡导三种态度。 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我 们必须意识到,自然 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 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
12、的恩惠,我 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我 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我 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 觉 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以便为我们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倡导一种拜
13、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 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我 们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 4 -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 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 终酿成文明的衰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此,玛雅文明如此,哈巴拉文明也如此。 直至今天,我们仍未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甚至采用更加强大的手段破坏着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如果说,过去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最 终导致一个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难以设想,一个失衡的地球怎么能够支撑起一座庞大的文明大厦呢?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
14、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 习我们 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不要过度迷恋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信条,实际上,现存的 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几千年来,文明人足迹所 过之处常常留下一片沙漠,这是文明的悲剧。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 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有数据 显示,全球气温自 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 世纪是过去 600 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15、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也 许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不会重演,但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面对如此前景,我 们必须以人类的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坚实的行动,来弥补我 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保护自然,修复自然, 维护自然生态系统 的平衡,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忻晶媒体)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保持平衡与协调 走
16、持续发展之路 央视焦点访谈曾播过一期使人震撼的节目难圆绿色梦。片中,几十年栽树治沙的老人徐治民在内蒙古园子塔拉培育了 6000 亩防护林,治理了一片荒漠。然而,村民分户承包防护林后,却无限度地砍树盖房、伐林 卖钱,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短短几年即被砍伐一空。无知的人们使绿洲沦为沙漠,再没有森林 带来的风调雨顺。 风沙漫卷,庄稼干枯,大自然留给他们的只能是离乡背井的苦痛教训。这部电视片不仅呼唤那片消失掉的防护林,更感召人们淡忘了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知。 观罢此片,感慨良久。难圆的又岂止是人们的绿色梦!淡水梦、粮食梦、新鲜空气梦、好气候梦太多的曾在大 自然寻常见到的东西,如今只存在人们怀念的旧梦之中。
17、“曾经有一个美好的环境摆在人类面前,人类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历史上不乏其例。总结几千年来很多文明,常常是繁盛兴起而落得个荒凉结局,究其原因,大多因 为那里的人们在发展文明时,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自然规律, 对资源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 导致生态系统崩溃,最终酿成文明衰败。小的文明部落如此,人 类 整体生活亦然。如果上天再给人类一次机会的话,人们是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呢?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5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面,某些 动物做得比人类要睿智得多。作家
18、姜戎在狼图腾小说中为我们描述了蒙古草原狼的生活景况,一则关于狼捕食的细节着实值得人们感念:以狍子肉为美食的狼在发现一窝狍子时,它们即使没有吃饱也不会将狍子“赶尽杀绝”,总是留着几只小狍子让其存活下来。或许在狼简单的大脑里已经意识到:如果食物链不再延续下去,等待它们的将是生存的危机。为了自己的明天依然过着足实的生活,狼群努力维系着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关系。狼且如此,何况人乎! 其实,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早已有所认识。我国 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生 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 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 “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
19、 类和统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使古人与自然形成了亲近和谐的关系。 如今,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 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前,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慎重
20、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 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 谐的境界。虽然某些对人类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风暴、地震、海 啸等)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不以我们意志而改变;但对于此类自然问题,人类可以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从而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和 破坏力,使自己得以更好地生存。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 “风物长宜放眼量”,保护了整个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
21、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平 传媒大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因为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斗争性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 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总结多年治水经验与教训得出- 6 -的结论,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要求,是从 实践中得出的真知。那么,这一结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搞清楚其理论基础,对于加深理解这一思路的内涵和指导其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
22、一规律提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部都包含着相互关联、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包含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又存在着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 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 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怎样把握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呢?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
23、盾,认识具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结,就必然 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只承认同一,在绝对的同一中思维,或只承 认对 立,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都违背了客观世界的矛盾性。 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很多方面过多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性,片面地强调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 乐无穷”的思想长期以来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也导致了水利建设几十年中“与水斗其乐无穷”,忽视了人与水的同一性。人类一味地与大自然斗下去的结果使矛盾转化,即由自然对人类的侵害转化为人类对自然的侵害,使人类终
24、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食其恶果。如气温升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一系列自然系统的失衡,无一不是人们与大自然过度斗争的恶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因为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斗争性总是和同一性相联结。因此,人与自然的斗争是同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是在保证自然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兴水利、除水害。同 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和谐相处不等于没有斗争,因为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 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人与水的斗争也就没有 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
25、处理人与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从而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晶 水务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不能走国外 “先发展、后治理 ”的道路,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尊重自然规律 营造和谐环境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 7 -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
26、。的确,人 们从世纪性洪水的咆哮和干旱的肆虐,以及席卷华夏大地沙尘暴的喧嚣中,分明感悟到大自然正向人类宣战。尽管,每次自然灾害在我们面前,都被众志成城的我们所战胜。但这种胜利所昭示的只是在面临生死之交,一种同舟共济、 奋力拼搏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只是将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一种自救。除此之外,我们要做的应是冷静地反思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思忖一下,如何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谆谆告诫人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要去做破坏自然环境的蠢事。他在不朽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
27、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kk 相反地,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我们早已习惯以无法阻挡的霸气统治和主宰着地球,国人何以不能胜天?可是, “今天不为长江忧,明天便为中国哭。 ”滔滔不绝的洪水, 满 天飞扬的沙尘暴,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无限制索取的报复。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能承载的人口数极限是 17 亿左右,国人的人口生产离这个极限不需要 20年,到那时我们无论怎样地围海造田、开山 垦田,可耕种的土地和粮食增 长都将被过分增长的人口所抵
28、消。土地、森林、江河、山陵、湖泊在人口的重压下,就要发出难以承受的呻吟。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建设中遏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有识之士们的共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不能走国外“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大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当无情的自然灾害吞没了国人的生命、房屋、牲畜和庄稼,我们会不会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告?能不能深刻地反思一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每当我们利令智昏、盲目自大地奴役自然、虐待地
29、球的时候,能不能想到我们得到的将是灭顶之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依赖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的良好社会风尚,并内化 为自身的文化观念。人类啊,还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做天人相谐的地球之子吧!那样我们自身和我们子孙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吴学安 司法局)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这就需要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 珍惜生存环境 实现“天人合一” 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开辟了通
30、向天堂之路,也可打开地狱之门。人 类为了满足无限增长的物质欲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疯狂掠夺和索- 8 -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生 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快速灭绝等问题日趋严重,人和自然的关系有走向对抗和分裂的危险。在永远逝去的 20 世纪最后 10 年里,国内发生了几件震撼国人的事情:1999 年黄河断流 13 次,断流持续时间 226 天,最 长一次断流河段 704 公里;1998 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洪水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淮河全流域性污染;沙尘暴越演越烈,而且范围更大,来势更猛。
31、这一切一切,无不给国人敲响了一次次警钟。 尽管人类在过去的岁月里忽视了自己的行为,许多行为与自然规律相悖,自己将自己推向尴尬的境地。而值得庆幸的是,人 们终于在大自然的警告下清醒过来,痛定思痛,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经过认真思考,人 们才意识到人类原来也可以换一种活法: 首先,提高人口质量是人类生存的关键。人口的高 质量增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和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所以,高素质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其次,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治理投资是执行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
32、展战略的必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 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消除贫困。贫困和环境污染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贫困会使人们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贫困也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障碍。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把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是消除 贫困的有效途径。 第五,公众参与。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公众作为参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扮有重要的角色。 第六,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 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和谐状态,重新 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李俊英 水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