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治原则,第一节 预防原则,一、未病先防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作好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 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 传变。,第二节 治则,一、正治与反治 含义: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正 治: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则。)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 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热证 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 实则泻之:即以攻邪泻实
2、药治实证,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较少。)热因热用 含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含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含义:以补开塞,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 实证。 通因通用 含义: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适用范围: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泻症
3、状的真实假虚证。,二、治标与治本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1.急则治标:急性病症或慢性病症急性发作期。 2.缓则治本:慢性疾病的缓解期。 3.标本同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三、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四、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决定运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 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
4、,祛邪不伤正”的原则。五、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病例1,患者,女,41岁。头晕耳鸣,四肢麻木反复发作年余,加重半月,伴面白无华,爪甲不荣, 夜寐梦多,视力减 退,肢麻,关节拘急,屈伸不利,近数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弦。,病例分析1,证候分析: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爪甲不荣;血不足 以安魂定志 ,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肝主筋,肝血虚,筋脉失养因而发生肢体麻木、关 节拘急不利;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弦细 ,均为肝血虚之象。宜用益气养血,滋补肝肾这类的中药。,病例2,邓某,男,28岁,形瘦
5、,10月就诊,患者于2 天前从内蒙出差归来,即感口燥咽干,咳嗽,今日咳嗽加重,痰少难咯,咽干唇裂,渴欲饮水,皮肤干,舌红苔薄,脉细数。问:此为何证?并按病因辨证分析。,病例分析2,辨证:燥证(肺燥津伤证) 分析:患者形瘦,又于秋日多风之季感受风邪及燥邪,致津液亏少,而尤以肺脏受邪为重,燥邪伤肺故见口燥咽干,咳嗽,痰少难咯,咽干唇裂向前进等症,渴欲饮水,皮肤干,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津伤之象。宜用滋阴补肺,吴某,男,58岁,既往有肝炎病史,近半年来,肝区胀痛,窜痛,急躁易怒,疲乏无力,纳呆腹胀,肠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缓。,病例3,肝郁脾虚证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见胸胁胀满窜痛;肝
6、失柔和之性故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见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腹泻,气滞不通则腹痛,泻后气机得畅,故泻后痛减;苔白脉弦缓,均为肝郁脾虚之象。宜用健脾理气,病例分析3,病例4,赵某,女,52岁,干部。 02年10月21日初诊。心悸反复发作两年,加重一周。近一周因工作繁忙,休息不好,自感心悸不宁,频繁发作,并有心胸憋闷感,无疼痛,伴气短,汗多,动则尤甚,畏寒,精神疲乏,二便尚可。检查: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脉结代。,病例4分析,心阳虚衰温补心气,病例5,吕某,女,49岁,工人。 头晕无力、胃脘部坠胀不适已1年多,近l周自觉有所加重。时症伴少气倦怠、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7、、脉细弱。x线检查示:胃下垂。,病例5分析,脾气下陷 脾气虚而少气倦怠、纳呆食少、大便溏薄。病情加重,出现内脏下垂。宜用补中益气,病例6,许某,男,27岁,工人 三日前气温骤升,汗出当风,次晨即日见咳嗽、发热微恶风寒。今日自觉上症加重即来就诊。现见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病例6分析,外感风热 风热袭肺,肺卫失宣咳嗽。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外感风热症。治疗宜用疏风散热药,张某,女,36岁,平素性情较为急燥,近来因家庭琐事,而烦恼异常。一星期来饮食减少,胃脘、胁肋部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情绪抑郁,喜太息,舌苔薄白,脉弦。试写出主诉,分析证候,判断证名。,病例7,病例7分析,肝气犯胃 证候分析:平素性情较为急燥,肝气异常。一星期来饮食减少,胃脘、胁肋部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说明肝气犯胃。情绪抑郁,喜太息,舌苔薄白,脉弦均与肝异常相关。 宜用疏肝降气平胃,